日期:2021-10-08
這是延安我把你追尋教學目標,是優秀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通過圖文結合等方式,認識“昔、筍、茅、炕、媚、镢頭”等字詞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出詩歌的韻律和節奏;結合資料,明確追尋延安的內容。
(三)借助資料袋,查閱資料,領會“南泥灣開荒、楊家嶺講話”等事件背后蘊含的延安精神,懂得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四)利用略讀提示,了解詩歌學習的方法。
介紹延安。出示一組延安圖片:誰來結合預學單上查找的資料介紹一下延安?學生交流反饋。板書:延安
當時延安的生活很艱苦,各地進步青年卻紛紛奔向延安,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追尋延安。板書:我把你追尋
學生齊讀課題,談疑惑。
預設:為什么追尋延安?追尋延安的什么?怎么追尋?
那就讓我們帶著“為什么要追尋延安,追尋的到底是什么?”這兩個問題進行學習。
板塊二:朗讀詩歌,再識“延安”
1.閱讀“略讀導語”,明確閱讀要求。
梳理要求后課件呈現: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明確追尋的是什么。
(3)結合資料理解詩句。
相信在今天的課堂中我們能從這三方面入手,習得詩歌學習的方法。
2.指引方法——有感情朗讀詩歌。
我們知道,要想把詩歌讀得有感情,要做好哪幾步?學生反饋,相機板書:
(1)讀準字詞
出示字詞,指名朗讀,相機正音。
出示圖片,圖文結合識詞:镢頭、土炕、窯洞;通過找近義詞方法識記:昔日、奧秘;發揮想象理解:雨后春素、滿目琳瑯。
(2)讀好停頓
師讀,學生劃節奏。
生練讀,讀出節奏和韻律。
(3)把握大意
理清結構:借助預學單反饋。
明確語文要素:借助主要事件了解文章內容。
我們本單元的閱讀策略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接下來我們要重點學習這部分內容。
(4)體會情感
要想有感情朗讀課文,明確作者的情感很關鍵,只有體會了,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朗讀。
板塊三:追憶歷史,細識“延安”
1.閱讀第一小節。
(1)指名朗讀,讀好停頓。
(2)你們發現了什么?
(3)學生交流反饋:詩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把延安,比作燕子和小樹,追尋春光和雨露太陽。
(4)為什么要用比喻來描寫這種追尋呢?
(5)體會情感,交流:這是蓬勃向上、充滿活力的象征,有種愉悅的心情,為下文做鋪墊。
(6)帶著體會有感情朗讀第一小節。2.梳理事件——明確追尋的是什么。
(1)作者在追尋延安的什么?默讀詩歌,圈出關鍵詞句。板書:追尋
(2)學生反饋,相機板書: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
(3)發現修辭:排比。指名朗讀,提示加強語氣。
(4追尋的是延安精神。
作者追尋延安精神其實就是借助上述事件來體現的,下面我們自主合作學習。
(5)小組合作——結合資料理解詩句。
合作活動(一)
1.默讀第二小節,圈出有關延安的典型事件。
2.結合預習單搜集的資料,分享四處意象背后的革命故事。
3.體會每件事背后蘊含的延安精神。
(6)交流反饋。
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團結一心……
(7)出示圖片、影像資料,加深體驗。
(8)借助背景資料,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第二小節。
板塊四:正視現實,辨識“延安”
1.對比閱讀。讀詩歌,劃句子:現在的和過去的延安。
(1)學生反饋。
(2)聚焦意象:高樓大廈像雨后春筍,家用電器滿目琳瑯。
破舊的茅屋,老牛破車。窯洞,土炕。
(3)融情體驗。引入舊延安資料:
在抗日張志和解放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曾經是黨中央的所在地,物質生活十分艱苦,住的是土窯洞,吃的是小米飯,穿的是粗布衣,點的是小油燈。
那改變延安的是什么?這種精神改變了延安,還改變了什么?(神舟大地,整個中國)
(4)有感情朗讀第三、四小節。
2.對比思考。
(1)在科技迅猛發達的今天,還需不需要延安精神呢?
(2)借助導學單,開展活動,辯證思考。
合作活動(二)
1.默讀3-5小節,辯證思考現代社會我們還需不需要延安精神?
2.抓住關鍵詞來論述。
3.借助導學單,理解語句內涵。
(3)交流:
對比:告別了——忘不了;毫不猶豫——不能丟。
結論:延安精神不僅要追尋,還要繼承。
(4)發現修辭,體會心情。
反問: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5)完成導學單,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
(6)感受堅定,齊讀第五小節。
板塊五:延伸拓展,豐識“延安”
1.課外延伸:
(1)延安精神不僅要繼承,更要發揚。作者發出了怎樣的呼喚?
(2)交流反饋,比較追尋的不同:后一處追尋是對前一處的進一步說明。
(3)練筆:模仿排比句式,再寫一兩句。
3.結合實際,發表看法:
新時代少年應該怎樣弘揚延安精神。
教學目標
(一)通過圖文結合等方式,認識“昔、筍、茅、炕、媚、镢頭”等字詞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讀出詩歌的韻律和節奏;結合資料,明確追尋延安的內容。
(三)借助資料袋,查閱資料,領會“南泥灣開荒、楊家嶺講話”等事件背后蘊含的延安精神,懂得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四)利用略讀提示,了解詩歌學習的方法。
0
教學過程
板塊一:質疑課題,初識“延安”
1.欣賞歌曲。
播放李谷一的《想延安》,仔細聽歌詞,這首歌唱出了大家對延安的一份什么情?(思念、熱愛等)
2.介紹延安。出示一組延安圖片:誰來結合預學單上查找的資料介紹一下延安?學生交流反饋。板書:延安
當時延安的生活很艱苦,各地進步青年卻紛紛奔向延安,為什么會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追尋延安。板書:我把你追尋
3.質疑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談疑惑。
預設:為什么追尋延安?追尋延安的什么?怎么追尋?
那就讓我們帶著“為什么要追尋延安,追尋的到底是什么?”這兩個問題進行學習。
板塊二:朗讀詩歌,再識“延安”
1.閱讀“略讀導語”,明確閱讀要求。
梳理要求后課件呈現: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2)明確追尋的是什么。
(3)結合資料理解詩句。
相信在今天的課堂中我們能從這三方面入手,習得詩歌學習的方法。
2.指引方法——有感情朗讀詩歌。
我們知道,要想把詩歌讀得有感情,要做好哪幾步?學生反饋,相機板書:
(1)讀準字詞
出示字詞,指名朗讀,相機正音。
出示圖片,圖文結合識詞:镢頭、土炕、窯洞;通過找近義詞方法識記:昔日、奧秘;發揮想象理解:雨后春素、滿目琳瑯。
(2)讀好停頓
師范讀,學生劃節奏。
生練讀,讀出節奏和韻律。
把握節奏,朗讀中發現:詩歌押ang韻,讀來聲韻鏗鏘。
(3)把握大意
理清結構:借助預學單反饋。
明確語文要素:借助主要事件了解文章內容。
我們本單元的閱讀策略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接下來我們要重點學習這部分內容。
(4)體會情感
要想有感情朗讀課文,明確作者的情感很關鍵,只有體會了,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朗讀。
板塊三:追憶歷史,細識“延安”
1.閱讀第一小節。
(1)指名朗讀,讀好停頓。
(2)你們發現了什么?
(3)學生交流反饋:詩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把延安,比作燕子和小樹,追尋春光和雨露太陽。
(4)為什么要用比喻來描寫這種追尋呢?
(5)體會情感,交流:這是蓬勃向上、充滿活力的象征,有種愉悅的心情,為下文做鋪墊。
(6)帶著體會有感情朗讀第一小節。
2.梳理事件——明確追尋的是什么。
(1)作者在追尋延安的什么?默讀詩歌,圈出關鍵詞句。板書:追尋
(2)學生反饋,相機板書: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
(3)發現修辭:排比。指名朗讀,提示加強語氣。
(4追尋的是延安精神。
作者追尋延安精神其實就是借助上述事件來體現的,下面我們自主合作學習。
(5)小組合作——結合資料理解詩句。
合作活動(一)
1.默讀第二小節,圈出有關延安的典型事件。
2.結合預習單搜集的資料,分享四處意象背后的革命故事。
3.體會每件事背后蘊含的延安精神。
(6)交流反饋。
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團結一心……
(7)出示圖片、影像資料,加深體驗。
(8)借助背景資料,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第二小節。
板塊四:正視現實,辨識“延安”
1.對比閱讀。讀詩歌,劃句子:現在的和過去的延安。
(1)學生反饋。
(2)聚焦意象:高樓大廈像雨后春筍,家用電器滿目琳瑯。
破舊的茅屋,老牛破車。窯洞,土炕。
(3)融情體驗。引入舊延安資料:
在抗日張志和解放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曾經是黨中央的所在地,物質生活十分艱苦,住的是土窯洞,吃的是小米飯,穿的是粗布衣,點的是小油燈。
所以,改變延安的是什么?這種精神改變了延安,還改變了什么?(神舟大地,整個中國)
(4)男女分角色,有感情朗讀第三、四小節。
2.對比思考。
(1)在科技迅猛發達的今天,還需不需要延安精神呢?
(2)借助導學單,開展活動,辯證思考。
合作活動(二)
1.默讀3-5小節,辯證思考現代社會我們還需不需要延安精神?
2.抓住關鍵詞來論述。
3.借助導學單,理解語句內涵。
(3)交流反饋:
對比:告別了——忘不了;毫不猶豫——不能丟。
結論:延安精神不僅要追尋,還要繼承。
(4)發現修辭,體會心情。
反問: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5)完成導學單,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
(6)感受堅定,齊讀第五小節。
板塊五:延伸拓展,豐識“延安”
1.總結延伸:
(1)延安精神不僅要繼承,更要發揚。作者發出了怎樣的呼喚?
(2)交流反饋,比較追尋的不同:后一處追尋是對前一處的進一步說明。
(3)練筆:模仿排比句式,再寫一兩句。
2.拓展閱讀賀敬之的《回延安》。
(1)指名朗讀。
(2)體會情感。作者對延安懷著怎樣的感情?(熱愛、懷念、珍惜等)
3.結合實際,發表看法:
新時代少年應該怎樣弘揚延安精神。
4.配樂齊誦詩歌。
只有心中保存著這一份信念,讓這份信念點燃并支撐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才能夠創造美好的未來。讓我們一起朗誦詩歌。
教學目標:延安我把你追尋的教案
1通過學習這首詩,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詩的內容。
3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1了解詩中所說的事物的含義。
2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律。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誰能有感情的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呢?你們為什么喜歡古詩?你覺得詩歌有什么特點?
生:
師:詩歌語言凝練,表達詩人強烈的感情,具有感染力,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現代詩(板書課題: 延安,我把你追尋)
二.檢查預習
師:看到課題,你想到了哪些問題?通過預習,你解決了哪些問題呢?
生:
師: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
三.自學
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看看你有什么體會?又有什么收獲?
生:自由讀詩,回答交流。
師:還有什么問題?提出。
生:提問題。
師:小組討論,解決這些問題。
生:交流。
四.朗誦感悟
師:請以小組為單位,設計這首詩的朗誦,想想你們為什么那么設計,練習后,上臺表演。
生:討論朗誦設計。
朗誦,評價。
五.總結
師: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獲?
希望我們都繼承延安的革命精神,努力奮斗,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附課文:
延安,我把你追尋
象翩翩歸來的燕子,
在追尋昔日的春光;
象茁壯成長的.小樹,
再追尋雨露和太陽。
追尋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尋你,棗園梨花的清香,
追尋你,南泥灣開荒的镢頭,
追尋你,楊家嶺講話的會場。
一排排高樓大廈象雨后春筍,
一件件家用電器滿目琳瑯;
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
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
航天飛機探索宇宙的奧妙,
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
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
但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燦爛輝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沒有了靈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尋,
追尋信念,追尋金色的理想,
追尋溫暖,追尋明媚的春光,
追尋光明,追尋火紅的太陽!
教授這篇課文,因考慮到是詩歌體裁,所以從早上晨讀時就引導孩子們對詩歌進行多種形式的.充分的朗讀。當孩子們把握不好語速、語調和語氣時,我便組織師生配合誦讀。老師一行學生一行,帶著他們讀,直到熟讀成誦為止。
小組合作自主討論學習時,同學們對文章的結構、重點詞語的理解、仿寫句子都有較好的學習效果,但對問題“詩人為什么要追尋延安,追尋延安的什么”討論不出什么結果來,主要原因有:意識課前資料(關于延安的)搜集不夠;二是當時的時代背景離現在時間太久,孩子們沒有這方面的積累;三十詩歌的語言本來就是高度凝練的,不好理解。
對這些情況,我盡量引導學生理解,補充相關資料,結合文本,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從幾個方面給孩子們詮釋延安精神的內涵。當然,孩子們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不能強求,詩歌嘛,總是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我們不必把一些老師的成人化的思想、理念、理解“灌”給同學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