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2
這是生活萬花筒家庭風波,是優秀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審題、選材、立意、構思、例文借鑒、評價,進行習作練習。
2.能按一定順序寫事,把事情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寫清楚。
二、教學重點:能結合例文進行讀寫聯動,能把事件寫具體。
三、教學難點:通過“六何法”進行習作構思。
四、教學過程:
(一)連結生活,啟動經驗
1.回顧舊知:同學們,通過交流平臺的學習,我們知道可以跟著課文學作文,并有四個發現:習作要關注順序、內容、視角和細節。學以致用,今天我們就來上一節習作課:生活萬花筒。
2.談話激趣:你們見過萬花筒嗎?生活為什么像萬花筒了呢?
3.實物觀察,結合色彩說事件:同學們看到了什么顏色,感受到什么情緒,會想到哪些事情?這些散落在記憶里的事件,就是我們寫作的資源庫。
【設計意圖】很多學生對習作缺少熱情,甚至說到習作就苦惱,究其原因的根本,有一條就是:不知道寫什么。所以,習作指導課先幫助學生建立習作和生活的連結,啟動學生的經歷儲備,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個萬花筒,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從顏色到情緒,由情緒到事件,為學生選材搭建思考支架,能讓學生對單元習作的選材有更多選擇。
(二)審題與立意:確定選材和中心
1.出示單元習作提示內容,圈出關鍵詞,把握可以寫“看到的”“聽說的”“親身經歷的”的事件。即:選材角度:親身經歷的、看到的、聽說的
2.說一說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事?
3.說一說為什么印象深刻?要說出道理。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再次借助習作提示,幫助學生拓展選材的角度還可以是“聽說的”“看到的”,進一步豐富學生的選材內容。再從事件所蘊含的“道理”的角度進行篩選,明確立意的重要。
(三)擬題與構思:擬定題目、梳理思路
1.出示題目分類,為學生命題提供參考和指導,并由題目再次啟發學生的習作選材。
(1)中心命題:捉蚊趣事、一件煩心事
(2)人物加事件:她收到了禮物、爺爺戒煙了
(3)核心詞命題:照片里的溫暖、家庭風波、教室里的掌聲
(4)事物命題:麻雀、小木船
(5)創意命題:信不信由你、猜猜我有多想你
2.構思:用“六何法”回顧課文《爬天都峰》,完成“六何法習作構思圖”。
3.學生組內分享后,推薦代表進行全班分享,指導學生構思的邏輯性,寫清楚起因、經過、結果。
【設計意圖】習作指導的作用在于激發學生想象的欲望和提升學生會寫的能力。繼前面的“連接生活”“角度拓思”兩個環節的選材指導后,這個環節設計“擬題”,目的有兩個:一是由題目再次啟動學生頭腦中的事件,二是指導如何為想寫的事件命題。“六何法”是《交流平臺》一課中,學生習得的一種新的構思方法,借助“六何法習作構思圖”,學生的習作框架思維會更清晰。
(四)引入例文,讀寫聯動
1.出示《小木船》的描寫片段,發現細節寫法的特點: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2.獨立完成描寫何事的片段,把動作和語言寫清楚。
3.同學代表分享,大家評價,五星為滿分:
(1)事件是不是吸引你?
(2)描寫是否有細節?
【設計意圖】讀寫聯動策略是習作指導中常用的策略,可以安排在習作指導的很多環節。這節課,我以《小木船》的片段指導學生寫好事件的細節,弱化了《小木船》這篇例文的描寫順序指導,這也帶給我們如何引入習作例文的新思考。評價機制在習作課中占有較重的位置,它既能通過各種評價方法指導分享者的習作,也能很好的提升學生對習作要點的把握。
(五)總結提升:
梳理“跟著課文學作文”可以從審題、立意、選材、擬題、評價等方面進行構思和寫作。
五、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1. 了解萬花筒的圖案是對稱的,并能描述它的對稱方式。
2. 用繪畫,剪紙,拼貼等方式表現類似于萬花筒的圖案。
3. 試著按自己的設計來表現色彩。
教學評價建議
1. 能否表現對稱的圖案。
2. 能否用“先設計一個花樣再復制”的思路來設計對稱的圖案。
3. 能否表現記憶中的色彩的感覺。
4. 如何引導學生在設計、應用領域學習。
5. 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小學中年級學生制定設計方案。
教學實施建議
一、課前準備
1. 教師準備教具:一些有萬花筒圖案的圖片,中心對稱的圖案。示范用的紙。筆,剪刀,膠水等工具。
2. 學生準備學具:有萬花筒的學生將其帶到課堂。帶好彩色紙,剪刀,繪畫筆等。
二、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讓學生看看萬花筒然后討論:萬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點?主要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的花樣是如何對稱的。引導學生觀察萬花筒中歸亮的那個六角形圖案,它是由六個三角形組成的。其中有一個三角形的花樣是真實的。其余五個都是鏡子反射出來的,它們都是相同的并且圍繞一個中心點對稱。
2. 發展階段
首先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思路:我們要創作一個:“真實的”三角形花樣,可以剪,可以畫;再制作其余五個“鏡子里的”花樣,組成要做的圖案。
然后讓深長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圖案對稱。(將紙疊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來畫……)學生很難將對稱表現得精確,這并不重要,對于三年級的學生只要能表現出萬花筒的圖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慮的一個方面,可以讓學生再一次觀察萬花筒,將其中認為最漂亮的一個色彩組合記住。并且將它表現出來。
3. 收拾與整理
學生應該已經習慣將剪下的紙屑放在紙簍中。那么結束時只要再檢查一下周圍是否有紙屑就可以了。
萬花筒:
一種光學裝置。由幾面鏡片組成,能使人從其中窺見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對稱幾何圖形;轉動裝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顯示出變幻無窮的圖案。由布魯斯特于 1816年前后發明,1817年取得專利權。簡單的萬花筒包含兩片楔形條狀反射鏡,成60度或45度相連,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鋁片折成。鏡片裝在筒內,筒的一端裝有可轉動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屬箔或圓珠。有些萬花筒不裝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鏡片反映遠方的物體。如在窺孔上裝一目鏡則效果更佳。
在萬花稠中歸亮的那個六邊形圖案的外面,還有無數個三角形花樣,所以,我們才叫它萬花筒。不同的學生看“萬花筒”,得到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建議學生試著用多種外形來概括萬花筒的形狀,表現它的繽紛。試著做一個萬花筒。
《萬花筒》這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和描述萬花筒的圖案是對稱的;學習用某種方法表現類似于萬花筒的圖案;試著按照自己的設計來表現**,計劃2個課時完成。
課前我讓學生仔細觀察萬花筒中的圖案,課堂上讓他們自己先總結萬花筒里圖案的形狀和花的規律,其實這對孩子來說是比較難的,因為萬花筒里的圖案由于鏡面的原因會產生多個連接在一起的紋樣,比較抽象,但我們的孩子們竟然能夠在老師的引導提示下用到以下幾個詞來概括萬花筒:重復、千變萬化、規律……。為我下一步的教學開了一個順利的頭,于是我一邊讓他們觀察,一邊隨手在黑板上畫出幾個概括的骨骼圖,引導孩子們學習基本的表現方法,這個過程中沒有用到尺子,但這種方法先讓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我帶著他們進一步了解了蘊藏其中的規律*的東西,然后添畫簡單的圖案,研究其排列規律,最后讓孩子們自己開始嘗試設計,在繪畫的過程中,有很多團的設計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可見學生思維的獨創*。本課我把重點放到了學生們關于圖案的選擇和體驗中心對稱的視覺感受上。同時鼓勵孩子們自己設計不同的骨骼圖進行添畫。就這樣在師生互動中交流中,激勵學生體驗美術創造的樂趣,增強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美術的興趣和信心,同時使美術教學變得更加輕松和愉快。
小學音樂課教學是小學基礎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民族的音樂文化素質。音樂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優良的品德和情*,還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時,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我在教學中一直認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是相互滲透,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所以,凡是小學階段所開設的課程,只有課程設置節次的多少之別,并無正副課之分。只要是學校分配的課程,都得無條件的完成任務。
總之,音樂教育不僅具有輔助、強化德育和智育的功能,還具有德育和智育所不能替代的獨具的教育功能。音樂教育對于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大方面,結合我校音樂課教學設備和學生的音樂基礎,實際上現階段我們主要以歌唱課為主。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指導學生熟讀歌詞。
在進行完歌曲范唱以后,可指導學生用比較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進行朗誦歌詞,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準確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圓。同時根據歌詞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現如“親切地”、“歡快地”、“深情地”、“熱烈地”、“莊嚴地”等等歌曲情緒,可讓學生結合歌詞含義,在歌唱時力求處理的恰到好處。
三、讀譜訓練。
在識譜時先給學生標準音,即歌曲的調號。當學生按標準音唱有一定的困難時可進行音階訓練。由于學生音域窄,確實難以達到標準音時可以適當降調,并鼓勵學生要經常練習音階,達到拓寬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詞。
這一步是前四步的綜合訓練。首先教師應泛唱二至三遍讓學生視聽,對于較長或難度較大的樂句可以先分小節教唱在連接起來唱,以至圓滿完成全部教唱。在學生對本歌曲沒有完全學會之前不能讓學生練唱,因為學生自己識譜能力有限,一旦個別樂句唱錯,則難以糾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