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2
這是秋江的晚上教案,是優秀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詞語,置身詩境,分析詩歌的內涵。
2.通過詩文分析,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通過分析詩文的蘊意,培養學生嚴謹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善于思索、反思歷史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抓住關鍵詞語,深入分析詩歌的意蘊。
教學難點:詩歌意象分析。
教學方法:
講授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班級、時間:
14造價1班:20xx年3月 日(星期 )第 節?
教學輔助手段:
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秋晚的江上
劉大白
一、新課導入:
用一幅畫導入,引起學生思索——夕陽西下,照紅了江面,晚歸的鳥兒低飛在江面之上。
歸納學生發言,引出所講題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讀詩歌
1.教師范讀 (注意語速、語氣、語調)
強調字音---一瞬(shùn)
2.學生齊誦讀
第一遍,讀準字音。
第二遍,感受詩歌內涵。
在腦中構思一幅畫面,畫面上會出現什么景物?
歸鳥、夕陽、蘆葦
在什么季節、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現了歸鳥、夕陽、蘆葦
三、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
劉大白(1880~1932)中國詩人,原名金慶棪,后改姓劉,名靖裔,字大白,別號白屋。浙江紹興人,與魯迅先生是同鄉好友,現代著名詩人,文學史家。曾東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進思想。先后在省立諸暨中學、浙江第一師范、上海復旦大學執教數十余年。1919年他應經亨頤之聘在浙一師與陳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國語教育,被稱為“四大金剛”。后任教育部秘書、常務次長,中央政治會議秘書等職。二十年代,他曾蒞校考察并講學。代表作品:《舊夢》《賣布謠》等。1931年開始,劉大白閉門進行寫作。1932年2月13日,劉大白靜靜地躺在錢塘路九號里的.床上,與世長逝,享年五十三歲。
四、賞析詩歌
1.鳥兒要干什么?怎沒樣的狀態?
鳥兒歸巢,
倦了。
2.“馱”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鳥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進一步渲染和綺麗的想象。
3.“鳥翻雙翅,抖落斜陽”是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何好處?
夸張。體現了鳥擺脫重負,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妝”“紅顏”是什么修辭手法?有何好處?
擬人,“妝”“紅顏”把蘆葦人格化,給詩文平添一絲情趣、一絲生氣。
5.體會詩文的意蘊,找出情景相容的詞句
倦鳥、馱著、翻翅、掉落、妝成。
6.從景色中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無比欣悅。
五、深入探究
1.二十世紀初的中國是怎樣的社會?
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人民無自由、幸福可言。
2.在這樣的情境下,作者是怎樣的心情?
流連景物、忘情山水,詩人瞬間高興之感流露出來。
3.齊讀詩歌,體會詩人當時的感情,并試著把感情加入朗讀中去。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詩人劉大白1923年的作品。這首詩從整體框架上采用了當時流行的小詩體,小幅的描寫,簡潔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興的抒發,描繪出了江邊秋天黃昏時的景象。 學情分析
對兒童進行詩歌的吟誦,進行詩的熏陶,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播下詩的種子,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在教學時老師要通過多種閱讀方式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的快樂氛圍。 教學建議
要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詩歌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說說《秋晚的江上》描繪了哪些景物,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課時重難點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教學準備
教師: 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 搜集關于秋天的詩。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用一幅畫導入:夕陽西下,照紅了江面,晚歸的鳥兒低飛在江面之上,引起學生思索。這樣美得景色,我們現代的詩人劉大白會用什么樣的筆觸去描寫呢?一起去看看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同學們,你們喜歡《秋晚的江上》這首詩歌嗎?喜歡的話就趕緊讀讀吧。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畫一畫:畫出本課的生字,多讀幾遍。 4.認一認:出示生字,生詞,開火車認讀。 歸巢 馱著 斜陽 頭白 蘆葦 妝成 一瞬 紅顏 5.幫一幫:四人小組互讀課文,互相幫助指正。
6.比一比:每組推選一名代表讀詩歌,比比哪個小組讀得正確、流利。
三、研讀詩歌,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詩歌,畫出自己喜歡的詩句,反復練讀。 2.說出自己喜歡的詩句及原因,教師相機指導朗讀。 3.每一小節詩寫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學習第一小節。 1.指名讀第1節。
2.教師示范,配圖配樂朗誦。 3.思考問題:
(1)鳥兒要干什么?是怎樣的狀態? (鳥兒歸巢,倦了) (2)“馱”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鳥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進一步渲染和綺麗的想象)
4.配圖配樂齊讀。 (三)學習第二小節。 1.指名讀第2小節。
2.學生說說這一小節描繪的畫面上出現了什么景物? 3.學生自主學習,在書中畫有關的景物,組內交流后匯報。 4.思考問題:
(1)“鳥翻雙翅,抖落斜陽”是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何好處? (夸張;體現了鳥擺脫重負,追求自由的精神)
(2)“妝”“紅顏”是什么修辭手法?有何好處?
(擬人,“妝”“紅顏”把蘆葦人格化,給詩文平添一絲情趣、一絲生氣)
5.指導學生朗讀詩歌。 6.指名誦讀、賽讀。 四、整體感受詩歌內涵
1.從詩中描繪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無比欣悅)
2.詩人為什么能寫出這么美的詩呢?(觀察,感受,描繪,想象) 3.過渡:讓我們用發現美的眼睛,充滿詩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閉上眼睛,想象秋天,你的頭腦中出現了什么畫面呢?和同學一起交流一下。
五、激情朗誦,升華情感
全班展示朗讀、賽讀。師生共同評價,評出“全班最佳朗讀獎”。 六、自悟自得
教師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獲及學習感悟。
板書設計
鳥兒 斜陽
秋晚的江上 頭白
蘆葦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應給學生較多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的閱讀、表達能力在語言實踐中得到鍛煉。為此在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品讀詩歌,把握詩歌主旨。
二、加強詩歌朗讀訓練,在讀中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多讀才能更好地領悟詩歌。教師要利用自讀、分組讀、男女生輪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讀詩,進而感悟理解詩歌。四年級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理解詩歌的方法,在教學中應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以讀促思,以讀帶悟,以讀傳情,為學生今后學習詩歌打下牢固的基礎。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樂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養想象力,激發寫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體會兒童豐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學難點:
掌握詩歌的特點,激發寫詩興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讀
音頻導入
1、師問:你們知道徐志摩嗎?如果知道,那你們能說出他的一兩個代表作嗎?
課件出示徐志摩的圖片,
師:對,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篇文章。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感受一下徐志摩的寫作特點。
課件播放音頻。
2、認識作者
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并有一定影響的作家。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徐志摩的一首兒童詩《花牛歌》。
揭示課題:《花牛歌》
二、字詞揭秘
我會寫
(1)課件出示羅。
師:羅字在書寫時注意偏旁罒在書寫時要寫得扁一些,不能超過整個字的三分之一。羅字是上下結構,偏旁是上面的罒,可以組詞星羅,張羅,我們用張羅造個句,班里的什么事都是班長張羅。
(2)課件出示眠
師:眠在書寫時注意目作為偏旁時要寫得窄一些。眠是左右結構,部首是目,可以組詞睡眠,休眠,例句,一個人要保證一天最少八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3)課件出示霸
師:霸上面的雨字作偏旁時,注意第二筆不是豎,而是撇,第三筆的橫折勾變成橫折,而且折要寫得短一些。霸是上下結構,部首是上面的雨,可以組詞霸占,霸主,例句,地主依仗權勢霸占了很多老百姓的土地。
(4)課件出示占
師:占的部首卜在占字中時第二筆不是點,而是橫。占是獨體結構的字,部首是卜,例句,占領市場必先占領消費者的心靈。
三、課文精講
1、學習前兩節
課件出示:花牛在草地里坐,
壓扁了一穗剪秋蘿。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個天。
師解釋:剪秋蘿:別名大花剪秋羅,多年生草本,暗紅色,呈流蘇狀。喜陽,涼爽,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產于我國。
霸占:憑借權勢強行占有。
2、學習后兩節
師解釋:西山:指太陽從西邊落下。
師問:詩中都寫了花牛在干什么?
引導學生朗讀描寫花牛動作的幾個句子,同時課件出示
師解釋:每節第一行都以文字相近的詩句起首,用簡單明朗、輕快活潑、一詠三嘆的詩句形式,將草氈從中的花牛行動景象巧妙生動地展示,表達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追崇。
3、問題一: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美好心愿的?
引導學生先找出詩中的句子,然后分析。
師小結:“花牛在草地里做夢,太陽偷渡了西山的青峰。”通過花牛的夢來表達自己對童年的回憶,同時“西山的青峰”表達了作者的美好心愿是自由。
問題二: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同桌討論,舉手回答
師小結:花牛在草地里睡覺的童趣。
四、課堂小結
《花牛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同學舉手自由發言,師點評
師小結: 這首詩歌讓我們體會到了童年時的樂趣。詩歌優美的意境和和豐富的想象,讓我們在詩的世界里享受著生活的樂趣。
五、課堂練習
1、根據課文回答問題。
(1)《花牛歌》中花牛在草地上做什么了
(2)“霸占”在詩中怎么解釋?
2、比一比,組詞語。
占()眠() 溜()
古( )眼() 榴( )
板書設計:
花牛歌
在草地里坐
在草地里眠
在草地里走
在草地里做夢
教學反思:
徐志摩的這首詩,是來源于童年的秘密經歷的詩。它有兒童看世界的趣味和生動,活潑和自然,同時詩歌的詞語又不失典雅,韻律也很講究。對于詩歌來說,韻律尤其重要,對于兒童詩來說,也是如此。以兒童為主要受眾的詩,即便它所傳達的意思并不能被兒童所完全理解,但它的韻律卻能被兒童準確地捕捉。
《花牛歌》全詩四節,每一節的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詩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夢”,用簡單明了,輕快活潑,一詠三嘆的詩句形式,將草氈叢中的花牛,行動的景象巧妙生動地展現,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追崇。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詩的內容,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3、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想像。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
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仿照課文再續編一段詩歌。
教學過程:
一、導讀引入,激發興趣
1、上一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麗畫卷,這節課我們來讀一首徐志摩筆下描寫花牛的詩。
2、板書課題。
3、齊讀課題。
二、學習詩歌
1、自讀感知。
請自由把課文讀幾遍,把字音讀準確,把詩讀流利,讀完想一想: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可以從詩中的關鍵字、詞、句中去體會,可以從整首詩的內容上去體會,可以從詩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從詩的思想上去感受)
2、點撥感悟:
(1)指名分小節讀,正音,認識生字。
(2)從這首詩中我們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指導學生抓住“壓扁”“霸占”“甩”“偷渡”等詞及帶有這些詞的句子邊讀邊想象感悟)
(3)有感情地朗讀。
這首簡短的小詩,我們要邊讀邊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看看誰能通過朗讀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學生練讀,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
3、領悟寫法:
(1)默讀詩歌,說說這首詩在形式及寫法上有哪些特點或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2)生談自己的發現。
(3)師小結:
A、每節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詩句起首——“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夢”,用簡單明朗、輕快活潑、一詠三嘆的`詩句形式,讀起來朗朗上口。(結構一致)
B、用詞講究,動詞用得很準確,“壓”“霸占”“甩”“偷渡”這些表示動作的詞的使用,既準確又形象。我們要學會用詞,同一個意思可用不同的詞來表達,這樣就不顯得單調和重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