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6
這是大船的鳥小學教案,是優秀的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文章以“搭船的鳥”為題,“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順便乘坐船”。一個“搭”字使鳥兒具有了靈性,體現了鳥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諧。我也正是抓住了這個字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理解“搭”字在課題中的含義,感受題目所蘊含的深意。在這里我喊了兩位學生回答“搭”意思,他們也都說出是“順便乘、坐”的意思,但是后面從“這個題目你感受到了什么?”孩子們回答的都是“這是只可愛、聰明的小鳥”。因為不是我要的答案,所以我沒有說什么就讓孩子坐下了。在這里我應該進行適當的評價,把問題留給學生,讓他們學完課文后自己判斷。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細致觀察”進行學習。先初步感知“作者對那些事物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留心觀察了旅途中的環境,第二、四自然段作者觀察了翠鳥的外形以及翠鳥捕魚時的動作。
接下來重點教學第二、四自然段,學習作者觀察的方法,感受作者觀察的細致入微。在學習翠鳥的“外形”時,首先學生帶著“翠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的問題自讀思考。我叫了幾個學生來談,其實應該學生小組內交流討論,讓每個學生都切實開動腦筋思考問題,讓學習真正發生。小組內交流討論后再由小組代表匯報。今后的教學中要做到真正關注學生學習。我進行小結后引導學生邊讀第二自然段邊想象畫面,并出示翠鳥圖片進行觀察,說一說翠鳥的樣子,感受翠鳥外貌的美麗,體會“我”觀察的細致。學習作者從整體到部分并把每一部分觀察得清清楚楚的方法。然后,出示鸚鵡圖片說一說樣子,給予孩子扶手進行寫一寫。這個地方因為太害怕孩子們寫不出來,給與的提示過多,反而限制了孩子們思維。今后應該放手給學生,把更多的學習空間、學習時間給學生。
本節課重點學習了觀察翠鳥的外形,在學習翠鳥捕魚時的動作時,進行了簡單處理,聚焦動詞,觀看翠鳥捕魚視頻。繼而引導學生體會觀察事物不僅僅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還要用心去感受。
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注意:
一、讓學生讀課題后提出自己的疑惑,明確想學的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通過抓重點詞語,詞語的替換,豐富學生的詞匯量,體會作者用詞是經過反復推敲的。
三、提出問題要全班討論,讓學習真正發生。
四、課堂上要多讀書,多有感情地朗讀和精心的默讀。對學生的評價方面還需要下功夫,力求讓自己的教學更上新臺階。
《搭船的鳥》是一篇內容淺顯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以兒童的口吻和視角,來寫自己觀察到的自然中的景象。文章語言雖然簡潔,讀起來卻耐人尋味,不僅介紹了翠鳥的美麗,而且生動刻畫了翠鳥捕魚時動作的敏捷、靈動。反思一下,我覺得這節課有以下兩點是做得較好的:
一、目標明確,方法有效
本篇課文是習作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教學有兩個學習要求:一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二是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而這篇精讀課文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觀察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觀察,為接下來的習作打好基礎。為實現這個教學目標,我采取了以下環節:一,整體感知,了解內容。先從整體入手,了解作者觀察到了哪些事物;二,聚焦外形,習得方法。整堂課,以第二自然段的外形描寫為主,通過抓關鍵顏色詞語,引導學生明確作者在觀察時抓住了外形中最有特點的顏色。而后,通過交換語句,聯系圖片,進一步理解作者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順序。最后拓展《翠鳥》片段內容作為練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什么是有順序地觀察。通過以上種種方法,步步緊扣,為學生搭建語言支架,理解作者是怎樣細致地觀察并將觀察所得寫下來。在教學時,發現學生對于作者使用的觀察方法理解較好,也能使用到課外的學習中,學生在課堂上一課一得,參與性較高。
二、聯系字源,理解字義
“翠”字是本課教學中要掌握的一個生字,學生要正確書寫理解。在指導書寫時先讓學生通過字源認識“翠”,而后對比理解“翠”字。在理解“翠”原義基礎之上,擴展為生活中見到的與“翠”相關的事物,將課內與課外進行遷移整合。
但回顧整節課,預設的東西還是有點多,忽視對學生的生成性指導,當學生提到“鸚鵡”這個詞語也能讓他感受到美麗時,急于下定論,而沒有靜下心聽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
《搭船的鳥》一課中的許多事物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遠,所以對課文中一些生詞的理解,我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看圖理解
對于文中涉及到的船,孩子們比較陌生,沒有親眼見過,對船艙、船篷、蓑衣、櫓不理解,我就從網上找了一些圖片,通過看圖,孩子們對這些陌生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二、結合上下文理解
除了看圖理解生詞之外,我也借助了上下文幫孩子們理解,如:“我們坐在船艙里”通過“我們坐在”讓學生在圖中找“我們”坐的地方是船艙。“雨點打在船篷上”通過雨點打在,說明船篷是遮在我們頭上的頂,從圖中很快找到船篷。“披著蓑衣”“搖著櫓”讓孩子們了解蓑衣和櫓的作用。
三、聯系生活理解詞語
如第四自然段中的“銜”和“吞”,我認為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比較好。有的孩子說“銜”就是叼著的意思,并用表演來說明。有的孩子說“吞”就是把東西咽下去的意思。這樣的理解既貼近孩子的生活,又利于他們接受。
四、補充資料了解事物
關于翠鳥,我找了一些圖片讓孩子們欣賞,介紹了一些課本外的知識,并通過短片讓他們感受翠鳥捕魚的過程,使他們對這種陌生的鳥類有了更深的了解。
當然對詞語的理解方法還有很多,如:換詞,查字典等,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方法。
《搭船的鳥》是一篇內容淺顯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以兒童的口吻和視角,來寫自己觀察到的自然中的景象。文章語言雖然簡潔,讀起來卻耐人尋味,不僅介紹了翠鳥的美麗,而且生動刻畫了翠鳥捕魚時動作的敏捷、靈動。反思一下,我覺得這節課有以下兩點是做得較好的:
一、目標明確,方法有效
本篇課文是習作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的教學有兩個學習要求:
一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
二是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而這篇精讀課文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觀察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觀察,為接下來的習作打好基礎。
為實現這個教學目標,我采取了以下環節:
一、整體感知,了解內容。先從整體入手,了解作者觀察到了哪些事物;
二、聚焦外形,習得方法。
整堂課,以第二自然段的外形描寫為主,通過抓關鍵顏色詞語,引導學生明確作者在觀察時抓住了外形中最有特點的`顏色。而后,通過交換語句,聯系圖片,進一步理解作者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順序。最后拓展《翠鳥》片段內容作為練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什么是有順序地觀察。通過以上種種方法,步步緊扣,為學生搭建語言支架,理解作者是怎樣細致地觀察并將觀察所得寫下來。在教學時,發現學生對于作者使用的觀察方法理解較好,也能使用到課外的學習中,學生在課堂上一課一得,參與性較高。
二、聯系字源,理解字義
“搭”字是本課教學中要掌握的一個生字,學生要正確書寫理解。在指導書寫時先讓學生通過“搭”字,而后對比理解“搭”字理解人與動物之間的一種和諧之美。從“搭”可以看出翠鳥的聰明和對人類的信賴。這樣寫,使翠鳥有了靈性,體現了“我”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同時又將課內與課外進行遷移整合。
回顧整節課,預設的東西還是有點多,忽視對學生的生成性指導,很多時候都是急于下定論,而沒有靜下心來聆聽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更明確以后在備課的時候不只要備教材,還應該備學生,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還需要下功夫,力求讓自己的教學更上新臺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