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7
這是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設計理念:
這首詩是描寫西湖的眾多詩歌當中最為膾炙人口詩歌之一,有人說“此詩一出,人人傳誦,從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西子是古代美女西施,蘇軾的妙喻,讓美麗的西湖和這位美女從此結緣,西湖又稱“西子湖”。西湖之美如此傳神,無論是“水光瀲滟”的晴天還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處,這緣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勝收,也是作者與西湖獨有的緣分。
體會詩歌的意境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首詩歌的教學,要在詩境與文章外顯的語境之間找到巧妙的融通點。要讀出西湖的美,走入晴日雨天豐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從而感受到“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意境,可以抓住西湖晴雨兩幅圖中的語境。從“水光瀲滟”、“山色空蒙”、“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氣下的不同的美,將這兩幅圖鋪展開來,將西湖的美讀得富有層次和厚度。從詩人信手拈來的比喻“淡妝濃抹”“總相宜”中尋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處,回文西湖晴雨圖,讀出西湖的自然出眾,走入詩文中作者由觸動心靈的感官之美內化為理性贊美的詩境。由此,詩歌“語境”和“詩境”緊密融通,生成詩歌課堂和美之境。
根據五年級學生學習詩歌的要求,開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詩歌的能力,重視讀詩的方法,通過“美讀”和“趣讀”激發閱讀的主動性,同時通過“有方法”“有層次”地讀讓學生學會讀詩、品味詩歌語言,逐漸感悟出詩的意境,也有利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積累和進行課外閱讀延伸。
學習目標:
1、認識“亦、妝”2個字。了解詩句的大概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體驗、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課前搜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搜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古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學會古詩對我們有很大的用處。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同學們也學過不少古詩了,誰來給大家展示一下?
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板書詩題,學生齊讀課題。
2、(課件出示整首古詩)齊讀古詩,整體感知。
師問:你們知道古詩是描寫什么地方的嗎?(西湖)
3、學生介紹杭州西湖。
4、觀看西湖的美景,老師補充介紹西湖。
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西湖就像鑲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唐代以來就遠近聞名,許多文人墨客在這里飲酒賞景,吟詩作賦,而“蘇堤春曉”、“曲苑風荷”、“雷峰夕照”等等本身就是一首首優美的詩,一幅幅多彩的畫!
下面,我們就乘坐小船和蘇軾一起去欣賞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讀詩句。
1、詩的題目是(《飲湖上初晴后雨》),透過詩題,你讀懂了什么?(a.天氣變化——初晴后雨;b.地點——湖上舟中;c.干什么——飲酒聊天)誰能連起來說一說。
2、根據提示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說說詩題的意思。
3、教師小結:了解了詩題是我們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蘇軾寫詩信手拈來,跟大家寫日記似的,常常在題目中介紹一些寫詩時的背景,理解了詩題,我們再來讀一讀。
4、現在,請大家邊讀古詩邊看注釋,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詩寫的是初晴,哪句寫的是后雨。
初晴——水光瀲滟晴方好(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天的西湖朦朦朧朧)
三、品讀詩句。
1、短短兩句詩,兩幅神奇的畫卷就在我們眼前出現了。先讓我們來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瀲滟晴方好
(1)在這句詩中哪個詞用得很美?(瀲滟)瀲滟是甚么意思?
(2)瀲滟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波光粼粼,波光閃閃,波光閃動,湖水蕩漾,浮光躍金,湖水耀金……)我們一起來積累這些詞語。
(3)是什么讓西湖水面波光閃動?(太陽)想像一下,假如你現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陽光照耀著整個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點?(西湖的水在陽光下更加透徹,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陽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層碎金;西湖的魚兒歡快地舞蹈,一躍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縷衣;西湖的荷花和荷葉更加鮮艷了……)這樣的畫面很美!我們試著把這種美的感覺讀進去看,請大家自由地讀讀古詩。
(4)學生試讀。
2、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這樣鮮艷明媚,如果你就是蘇軾,你會怎樣吟誦這句詩?(評價: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這明媚的陽光!我聽出來了,你的吟誦是發自內心的!)面對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們一起來陶醉地贊美——水光瀲滟晴方好!
(1)面對這樣美麗的湖光山色,請你用一個字來贊嘆。(好!美!妙!奇!……)詩人怎么表達?(方好)
(2)老師用了查字典的方法來理解這個“方”字。我們一起來看看字典上關于“方”的解釋。①正直;②正當,恰好;③一種形狀。請大家選擇一下。
(3)是怎樣的景致讓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處?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這一抹陽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這晴日里的西湖讓世人從心底說出了——水光瀲滟晴方好!(齊)
3、正當詩人和友人陶醉在這明媚鮮艷的西湖山水之中時,突然下起了蒙蒙細雨,幾條細線般的雨絲斜斜地飄進湖中,飄在臉上。
(1)你想用什么詞語來表達你的感受?(朦朦朧朧)
(2)這朦朧迷茫的景象用詩句中的一個詞語就是(山色空蒙)。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3)同學們請閉上眼睛,一陣蒙蒙細雨,灑落在湖面上滴落在山林之中,這時的山,這時的水,這時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可以用一個字表達?(奇)是啊,這是一種奇妙,也是一種奇特,更是一種神奇,你能把這種感覺讀進詩中嗎?
(4)學生練讀,互評。
(5)因為有雨,西湖的柳枝更加柔美;
因為有雨,西湖的小橋更加秀美;
因為有雨,西湖的小草更加嬌嫩;
(6)師引讀:
當蘇軾看見柳枝在細雨的滋潤下更加柔美,不禁贊嘆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當蘇軾看見小橋在細雨的沐浴下更加柔美,不禁贊嘆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當蘇軾看見小草在細雨的澆灌下更加柔美,不禁贊嘆道:山色空蒙雨亦奇;
在晴朗的日子里,你來到西湖邊,不禁會吟誦起:水光瀲滟晴方好。
在下雨的日子里,你來到西湖邊,不禁會吟誦起:山色空蒙雨亦奇
4、領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詩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兩種美,真是高興。難怪蘇軾會贊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這時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誰)?(西子)西子是誰?(西施)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春秋時期越國美女)
(3)插入圖片和資料,請大家自己讀一讀老師補充的有關西施的小材料。(材料補充: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為中國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傳說西施在河邊洗衣,魚兒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記了游動,沉了下去。)
(4)通過材料,西施你讀到了西施是怎樣的美麗?(生答)所以我們夸贊一位美麗的女子常常說她有沉魚落雁之美。
5、淡妝濃抹總相宜。
(1)從古詩當中找一找詩人是怎樣贊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妝濃抹總相宜)
(2)淡妝濃抹是幾種裝扮,有什么特點?(淡妝素雅,濃抹鮮明艷麗)舞臺上那些漂亮的演員們鮮艷的妝扮是(濃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妝扮叫做(淡妝)。(看圖說一說)
(3)西施化濃妝美不美?化淡妝呢?不化妝呢?為什么?(大自然所賦予她天生的美)詩中那些字最能表現她無論什么時候都美的特質?(總相宜)
(4)淡妝適合西施,濃抹也適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論淡妝還是濃抹都適合。男生,我們來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妝濃抹總相宜。
(5)這句話僅僅在贊美西子么?(還在贊美西湖)誰讀懂了這句話,說一說這句話什么意思?(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濃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妝,不管晴天雨天都適合西湖)
(6)引讀:女生,我們一起來贊一贊這美麗的西湖,看似說西子,實際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瀲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濃抹);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妝)一天之中,詩人看到了西湖濃抹的美,領略到西湖淡妝的奇妙,想到這里,詩人不禁贊嘆——(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7)這個比喻得到后世公認,從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稱。所以當他想到將西湖比作西子這一奇妙而貼切的比喻時,他是那么欣喜得意,我們要這樣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詩人深深地陶醉了,我們也醉了,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8)同學們,你們想親自去領略西湖的美嗎?雖然我們現在不能去那美麗的西子湖畔,但是詩的美還在于奇妙的想象,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時空,隨著蘇軾再次暢游西湖吧!
四、朗讀拓展。
1、這首詩是詩人第一次到杭州時所作的,當他第一次見到這人間天堂的奇景的時候,你們猜猜,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激動、興奮……)帶著這樣的心情,大家一起來讀一讀——
2、蘇軾喜歡西湖,更喜歡用詩來寫西湖,這里流下了他許多的詩、墨寶。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望湖樓醉書》。
(1)出示詩歌,生自由讀
(2)這是什么樣的天氣,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風大雨急的西湖驟雨圖)
3、小結: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術師,讓美麗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氣中盡顯風姿,在詩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畫卷,也讓我們跟隨者這位最愛西湖的詩人度過了一段難忘的西湖之行,現在我們要和它說再見了,讓我們把這幅畫映在腦海中,悄悄地帶走吧!
板書: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方好
亦奇
總相宜
濃抹
淡妝
“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浩瀚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中華民族無數的文化遺產,而古詩,更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如那漫天繁星,閃耀了千年文明的美麗夜空。在小學教材中,古詩教學內容占很大比例,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情感有著重要作用。但我們似乎在走“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悟情感,齊背誦”的模式化道路。這樣學生沒有從古詩教學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沒有從古詩教學中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摯愛,沒有情感,優秀文化遺產就無以繼承和發展。因此, 在教學中怎樣化難為易、由淺入深體驗那源遠流長的美好意境,喚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熱情呢?本學期的師徒同課同構,我和候莉莉老師選擇了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名作《飲湖上初晴后雨》,對古詩教學做了初步地探索。課雖已上完,但意猶未盡、感想頗多!
一、情感引趣,創設情境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正因為詩如鼓琴聲聲見心,易唱動聽悅耳感人又因為“俯而讀仰而思熟讀精思理自知”是傳統的教詩方法,所以運用吟誦引入法在實踐中是奏效的。它能恰如其分地表達作者的感情使學生一開始就受到感染,激發起濃厚的情趣。在本課的開始,我就圍繞單元主題“水”帶領學生吟誦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將進酒》中有關水的名句。通過飽含真情的吟誦帶領孩子進入情境,激發孩子學習詩的欲望。
二、嚼字品詞,體悟詩意
字、詞是古詩的組成單元,學懂字、詞是理解詩句含義、分析詩的意境的前提。詩中的一字一詞都經過詩人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緊抓住“水光瀲滟”、“ 山色空蒙”、“方”、“ 亦”、“ 總相宜”等關鍵字,通過圖片、音樂等多媒體、找近義詞、結合學過的古文、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帶領學生理解詩意、體會詩情,走進詩人描繪的畫面。
三、吟句讀詩,品味詩情
誦讀是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古詩文的語言之美、節奏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是體味不到的要突出“讀”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基本功。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和培養想象能力是古詩文教學的重點。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美輪美奐的西湖畫面,配合美妙動聽的音樂,把孩子帶入詩歌所描繪的情境中去。教師再通過形象生動的語言,帶領孩子反復吟誦,進而體會詩歌描寫的美好意境。如在教學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后,教師聲情并茂地說:“風和日麗,當我們漫步西湖湖邊,我們會贊嘆道——(男生讀)細雨蒙蒙,我們蕩舟湖邊,我們會贊嘆道——(女生讀)。讓學生的情感在朗讀中升華,在吟誦中體會。
四、拓展活動,再現畫面
在古詩教學中引入活動給了學生一個自由想象、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大有幫助。、古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互相生發、相得益彰。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畫一幅田園風光圖。因此理解好詩句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一幅美妙的畫面。在學完全文后,我讓學生用今天積累的詞語,想象古詩描寫的西湖美景,寫寫你心目中的西湖。通過文字描述畫面,更進一步地體會詩人的情感,走進詩人的世界。
但是,由于準備得不夠充分,這堂課也有很多的不足:
1、學生讀詩的韻味不夠濃,由于沒有把導語很好的記下來,在教學中教師沒能創設出想象中的詩情畫意,學生的朗讀也不夠深入。應該讓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感受意境之后,再讓學生在想象中讀,學生讀詩的韻味會更濃。
2、教學設計過于面面俱到,容量過大,再加上沒有掌握好時間,整堂課有些前緊后松。后面的內容沒有講深講透。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不過我相信通過這次大膽的嘗試,對以后的詩詞教學一定會有更多的借鑒和幫助。每一次嘗試,每一次收獲,每一次新的挑戰。讓我們一起用詩一樣的精巧鍛造課堂,用詩一樣的意蘊營造課堂,用詩一樣的激情澎湃課堂。讓我們的課堂因詩歌教學而充滿濃濃的詩意,讓學生的精神生命詩意地棲居。
題記:公開課上很少看到古詩教學,盡管大家都喜歡古詩,但不敢輕易走進古詩,王崧舟是語文界的“神”,但他也說,上古詩——傷神!但今天,我們可以分享趙笑益老師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心里真是慶幸!這是蘇軾的詩,也是我最愛的一位詩人。蘇軾,他豪邁、大氣,又不失兒女情長。我一下子想起他的一首詞“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正想著,趙老師已經上面試話筒,很年輕的一位老師,穿著棕色的上衣,多像詞里的一片落葉呀。
課前談話:
師:初次見面,說說對老師的了解。
師自己介紹自己的家鄉。
師:我介紹了我的家鄉,現在該你們來介紹義烏了,讓老師感受到義烏的風采。
生:義烏有很多好吃的,有紅糖、蜜棗。
生:義烏有雄偉的古塔。繡湖公園,這些都是一道道美麗的風景。
生:我們義烏人很熱情。
生:義烏有很大的國際商貿城。
生:義烏有一位很偉大的詩人,駱賓王。
師:你有什么話想對我說。
生:老師,你辛苦了,你從溫州趕來。
生:歡迎你來義烏來。
生:我們一定要認真聽講。
師:上課,同學們真精神。
生:老師也精神。
師:同學們,你們去過杭州的西湖嗎?
生:去過。
師:說說你眼中的西湖。
生:西湖很美,有很多荷花。
生:西湖里還有十個美景。
課件音樂起(古箏)師動情簡介西湖。引出課題:飲湖上初晴后雨
生讀題(三生)
師:從這個課題中,你能讀懂點什么嗎?
生:先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生:這是蘇軾賞風景時寫的。
生:蘇軾先是在飲酒。
師:連起來說說這個題目的意思。
生:蘇軾先是在飲酒,一開始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師:對呀,倒底是怎么樣的美景吸引了蘇軾呢?自己讀讀這首詩,自己讀,多讀幾遍。
生讀
師:你們覺得這里邊哪幾個字特別難讀?
生:瀲滟
生:淡妝
師:這么難讀的字送到詩句中,你還會讀嗎?誰來讀讀詩的第一句。
生讀第一句
師:你讀得很努力
生讀第一句
師;好的。誰來讀讀詩的和四句。
生讀第四讀
師:很好,再來一次,總是平舌音。
師:那這首詩連起來,誰來讀?真自信,你來。
生讀。
師:字正腔圓。你來。
生讀。
師:誰再來。
生讀,邊讀邊糾正讀音“山色”
師評:第一次讀只讀錯了一個字,已經不簡單了。
生讀。
師評:你不僅讀正確了,還讀出了詩的味道,以后會是一個出色的播音員,這么多同學想試,那一起來詩,
生齊讀。
師:讀詩不僅要讀正確,還要理解詩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看下面的注釋。
生:問老師
生:查字典。
生:四人小組討論。
生:聯系上下文理解。
師:其實呀,還可以聯系課文中的插圖,反復誦讀來理解,好,同學們,就用你們自己的方法,反復讀讀,來理解詩的意思吧。
師;讀著讀著,你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我看到了蘇軾在廟里飲酒。
師:我們剛才從題目里知道,是在湖上飲酒。
生:我看到山。有雨有霧。
師:從哪句看到的。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師:誰能讀好這句話?
生讀(三個)
師:今天,早上,老師拉開賓館的窗簾,看到了我們的義烏一片雨蒙蒙,誰能把這畫面讀出來?
師范讀。
生再讀。
師:看,這就是山色空蒙雨亦奇。課件出示圖片。
師:是什么使得這西湖這么美啊。
生:是大霧,
生:是蘇軾。
生:是大雨。
師:找找你能用詩里的一個字來說嗎?
生:山色空蒙雨亦奇。
師:板書:雨亦奇。
師:誰來讀讀?
生讀
師:我看到了一點點霧。誰再來,
生讀(三)
師范讀
生再讀(二)
師;你還看到哪些景色?
生:我看到了湖水很美。
師:你從哪句話感受到的?
生:水光瀲滟晴方好。
師:平時見過嗎?
生:平時,太陽照在水面上,水面像金子般閃動。
師:誰能閃動得再耀眼一些?
生讀。
師:跟老師一起去看看吧。(屏幕出示圖片)
師:誰能用朗讀來讀活這幅畫?讓水波蕩漾起來?
生讀(三)
師:為什么會這么美啊?
生:因為是晴天。師板書:晴方好。
師:穿越水面,你還看到什么?
生:湖面好像是一塊翡翠,像金子般耀眼。
生:小魚在曬太陽。
生:青蛙在唱歌。
師:這么美的景色都融在詩的第一句中,女同學來試試。/男同學也來試。
師:把每一、二句話詩反復讀,直到提出問題來。
生:我讀出了雨來得很奇特。
師:很奇妙。
生;我讀出了,雨下到西湖里,像珍珠一樣。
生;我讀出了先是晴天,后來下雨了,但是風景還是很美。
生:晴天的西湖很美,雨天的西湖也很美。
師:怪不得,我們的詩人發出了這樣的感嘆,齊讀二句
師:再讀讀后兩句,你讀懂了什么?
生;詩人把西湖和西子就是西施相比。
師:你了解西施嗎?
生:她是越國的大美女。
師:此時此刻,你站在西湖上,你想把西湖比作什么呢?
生;比作西子。
師;和我們的蘇軾一樣。
生;比作桂林的山水。
生:比作一塊翡翠。
師:那為什么蘇軾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生:因為西子不寫化不化妝都很美,西湖無論晴天或雨天都很美。
生:西子不管痛苦還是快樂都很美。
師:噢,不管什么時候都很美。
師:西子,西湖,西湖,西子,你又讀出什么了?
生;它們讀音很相近。
師:還有一個原因,老師告訴你們,西子的家和西湖很相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大家所說的淡妝濃抹總相宜。所以西湖也被叫作西子湖。想不想去看看。
課個把播放一系列西湖景色(配樂)
師;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
生:西湖啊,你真是太美啦。
生:西湖,你太美了。
師:不管是晴天,
生:還是雨天。
師:不管是春天
生:還是冬天
師:不管是早晨
生:還是黃昏。
師:詩人說
生:總相宜。
師:詩人正坐在小船上,看著金子般的湖水,他說:
生:水光瀲滟晴方好。
師:雨后的西湖,山更青了水更綠了,蘇軾詩興大發,他不禁感慨到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同學們,好詩需要反復誦讀,自己再讀讀。
生自讀
請一生讀。
師評:你讀得詩情畫意。誰再來?
一生讀。
師評:雖然是個男孩子,但嘹亮的聲音恰到好處地讀出了西湖的風韻。
一生讀。師及時糾正讀音。
一生讀。
師:孩子,告訴老師,你叫什么名字?依老師看,你干脆改名叫蘇小軾吧。
誰再來?
一生讀
師:誰能背啦?
一生背。
齊背。
師:其實蘇軾和西湖還有這樣的緣分,讀讀這份材料,你又會讀懂什么呢?
屏幕出示材料。生自讀。
生:我知道了蘇軾在杭州作知州,他為西湖疏通河流,還造了蘇堤。
師:不光是蘇軾和西湖有緣份,我們的詩人白居易也和西湖有著特殊的感情,他游了西湖后寫下了“錢塘湖春行”,自己讀讀,可以聯系注釋去理解。
生自讀。
師:只能深入詩的字里行間,你才能真正讀懂它,誰來讀?
生讀。(二)
生齊讀
師:為了紀念白居易,我們把白沙堤稱作白堤。
師:誰來背背像這一類的古詩。
生背平時積累的古詩(二生)
師:布置作業。
師:下課
我的感受:
此堂課,趙老師一直在引領孩子們反復誦讀和想像畫面,讓孩子們從含蓄的詩句中領略西湖的美景。歷來,上古詩有三種境界,一是反復誦讀,理解詩意;二是想像畫面;三是體悟意境。我感覺趙老師前兩者都做得很到位,但第三種境界似乎還有些欠缺,孩子們更多的理解或許只在詩句的表面意義。還有后面老師講到西子所住的地方和西湖相近,這好像是不對的,有很多歷史資料可以查明,西施所住的地方其實離西湖很遠,整首詩,在我看來,最出彩的是第三、四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千古以來,我看到過的比喻句中最出彩的一句,為什么好?其實不用作太多的解釋與分析,一剖解,什么都破壞了,什么都沒有了,真正的美與好,是說不出理由的,為什么要去找很勉強的理由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