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1
這是作文身邊的小事教學設計,是優秀的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教學的參與過程,更多的了解語言文明知識及講文明的重要性。
2.通過此次交際活動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禮儀素養,加深對語言文明禮儀的認識。通過發現身邊一些不文明的現象來規范學生的行為。
教學重點:
發現生活中的不文明現象,并進行評價。
教學難點:
學會勸阻不文明現象,交流中要做到語言、行為都禮貌得體。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張飛問路,越問越遠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張飛和劉備一起趕路,在路上迷了路,張飛就對劉備說,我到前面去問問路吧。張飛是大大咧咧的人,做事魯莽,他走到前面,看到一個老農在田里干活,一把抓住,張飛長的又兇,力氣又大,誰經得住他這么一抓。然后,兇巴巴地發問:“喂,告訴老子,到哪里哪里去,怎么走!”那個老農嚇得話都說不出來,哪還敢告訴他路怎么走?實在沒辦法,用手隨便指了指,張飛一看。“是不是往那邊走?”“是!是!”其實這個農民無心一指。張飛當了真!高高興興地回來告訴劉備,往那邊走可以到達目的地。結果呢?同學們能不能猜到結果:張飛問路,越問越遠!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文明禮貌對人的重要性。文明禮貌是人的一張通行證,是人的第一張名片。
二、議一議
師出示身邊的“小事”圖片。
生交流每一幅圖片所反映的內容。
第一幅:上公交車時有人插隊。
第二幅:有個小朋友在別人公共場合亂涂亂畫。
第三幅:有個小朋友進門之后,看見后面有人,主動扶著門,讓后面的人進來。
第四幅:小朋友關心公園里的小狗。
三、指生評價圖片中人物的行為,說說你的看法
四、說一說
師:我們的身邊每天都在發生各種各樣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你的身邊還有哪些類似這樣的“小事”?
1.小組內交流身邊類似的小事,記錄員負責記錄分類。
2.分類討論這些小事的影響。
3.小組代表展示討論結果。注意說清是哪一件事,是文明的還是不文明的。組內成員的看法是什么?我們應該怎么做?
五、總結交流
學生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禮儀
1.尊重他人。對待長輩容易做到尊重,對待同輩卻不容易做到。一個人與別人交往,不管別人是個什么樣的人,應該發自內心地尊重別人,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2.做事情要懂得適度。
(1)做任何事都要適度,待人接物要做到適可而止。
(2)與別人打個招呼,時間不能太長;人家還有別的事,你硬要拉住別人,不合適。
(3)別人在做事,你硬要拉住他,跟他說話,不合適。
(4)在教室說話聲音太大,全班就只聽見你的聲音,不合適。
(5)問別人問題,要適可而止,不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對人不禮貌。
3.學會自律。自律就是對自己要求嚴格,有些人對自己放松一些,對別人卻嚴格要求,別人做了一點不好的事,他就把這當作天大的事,我們學樣同學之間也是這樣,經常有同學不說,打起來,到了教師那兒,教師問,怎么會打起來,“他先打我,”“他先打我!”“他先罵我”“他先罵我。”這樣的話。其實,這些同學都不自律,把別人的錯當作很大的錯誤,把自己的錯當作很小的錯,別人有錯不饒他,自己有錯盡是原諒自己。
4.學會寬容和體諒。凡事要多為別人考慮一些,不能只想著自己的得失。俗話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六、運用拓展
如果你身邊出現了不文明的現象,你會怎樣去勸阻他們呢?
比如:有人在公交車的抽煙,有人在大街上隨地吐痰,有人在超市購物結賬不排隊……
(師注意引導學生注音語言文明。)
板書設計:
口語交際:身邊的“小事”
文明 禮貌
尊重他人
教學反思:
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對“文明禮儀”的良好習慣養成還需要著重培養。因此希望通過本次交際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文明禮儀。所以本節課的設計是通過教材上的圖片所反應的生活現象,讓學生去說去評價,再引申到對生活中的觀察,對類似事情的評價,最后讓他們去勸一勸那些做得不夠文明的人,遵從學生認知發展規律,讓學生有話可說。但教師評價不夠大膽,對學生的鼓勵不夠。最后的勸說,如果能以表演的形式,會更加生動,讓人印象深刻。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懂得只要是對社會有利,對他人有幫助的事就是好事,學會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逐步養成做小事的好習慣。
2 .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 會傾聽、觀察、評價,與同學分享感受,身邊的小事有哪些,哪些是好事,哪些是不文明現象。
3.愿意并能積極參與做好事活動,初步知道做好事是有愛心的表現,小學生做好事也是為社會作貢獻。
教學重點
學會做力所能及的小 事。
課前準備
學生:提前收集身邊的小事和自己做的小事。
[教學課時
來源:學。科。網Z。X。X。K]
1課時
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上節課,老師跟大家講 了“觀察身邊的小事”的原因。那么,這節課,我們繼續討論“我們身邊的小事”還有哪些不文明的現象。
2.首先,學生匯報自己收集到別人的小事有哪些。(3—5名學生)
3.其次,學生講述自己做過的小事有哪些?(3—5名學生)
4.討論并小結:剛才 ,同學們都講了自己做的小事和別人做的小事。那么,老師想問一問:到現在有沒有人還不會做好事呢?
5.學生再次討論:生 活中有哪些小事我們可以做?
6.看書進 一步學習:除了你們說的這些事情我們可以做,生活中還有哪些小事可以做呢?我們一起看看書上為我們講了哪些事情。
7.講一講身邊的小事,并談一談感想。
教學反思
引導學生多注意觀察身邊的小事,每件 小事都有不同的含義,讓學生知道了解其中的道理。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 節課我上得相對成功,因為我以學生為本,讓他們去思考問題,互相探討問題。他們在這中間能力都有了不同 程度的 提升。
【教學設想】
通過有層次的訓練,達到交際的目的。從個人訓練到兩人合作,再到多項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我們的身邊每天都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小事”,每件“小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這節口語交際課,我們就來聊聊身邊的“小事”。
(課件出示1)身邊的“小事”(板書:身邊的小事)
二、觀察插圖,談論感受
(一)提出看圖要求
1.看完圖后,用簡要的話表達自己的看法。
2.先小組內交流,再由組長匯總,盡可能反映每個人的想法。
(二)不文明的行為
1.(課件出示2)課本上的第一幅圖片:
(1)圖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不文明的`行為?(一個戴紅帽的小男孩,不排隊,提前上公交車。)
(2)說說你對這種行為的看法。
預設:這個小男孩太不文明了,別人辛辛苦苦等了半天,他不用等就上車了,太氣人了!
預設:如果我在場,我一定阻止他的這種不文明行為,太自私了!
2.(課件出示3)課本上的第二幅圖片(右上):
(1)說說圖上的內容。(出去旅游,跑到樹上拍照;到處涂涂寫寫。)
(2)談談你的看法。
預設:這種隨意跑到大樹或雕像上拍照的行為太不文明了,不光會損壞大樹,還很危險,出現意外,損人損己,后悔就晚了。
預設:旅游時,在墻上等處留下字跡,是非常自私、不文明的行為,留下字跡,美好的景物就會面貌全非。
3.小組同學互相交流,說說我們身邊還有哪些不文明的行為,小組長作好記錄。
小組代表作匯報發言,全班交流——身邊不文明的行為。
(1)小組代表做匯報發言,其他同學適時補充,也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
(2)匯總如下
(課件出示4)身邊不文明的行為(板書:不文明的行為)
隨地大小便 亂扔垃圾 隨地吐痰
在公共汽車上不讓座 在墻上涂丫 亂闖紅綠燈
在公共廁所用完后不沖水 小攤小販占道經營 語言不文明
毀壞公共設施 浪費水、電、糧食 踩踏禁行綠地
見到老師不主動打招呼 破壞學校的環保標語牌 ……
(3)小結:這些不文明的行為是極端自私的表現,展現一個人的內心素養,是被大家厭惡的行為,輕則受到譴責,重則給社會、他人或自己造成災禍,害人又害己。
(三)令人感到溫暖的行為
1.(課件出示5)課本上的第三幅圖片(左下):
(1)觀察圖畫,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走在前面的同學,打開門后,先讓后邊的人先行,最后自己把門關上。
(2)談談你的感受。
預設:這種行為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令身邊的人感到很溫暖。
預設:事情雖小,但是讓人敬佩,是文明的行為。
2.(課件出示6)課本上的第四幅圖片(右下):
(1)說說圖上發生了一件什么小事?
出門遛狗時,狗狗拉下大便,主人自覺把狗狗的大便收拾干凈。
(2)小組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
預設:狗主人的行為非常文明,這樣,我們的環境就很整潔了。
(1)小組代表做匯報發言,其他同學適時補充,也可以談談自己的感受。
(2)教師小結:
(課件出示7)令人感到溫暖的行為
隨手撿拾垃圾 幫助有困難的人 隨手關掉水龍頭
在公共汽車上主動讓座 語言文明 愛護小動物
見到老師主動打招呼 維護學校的環保標語牌 ……
(3)教師小結:只要我們有做好事的意識,處處留心,好事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這樣會不光讓別人感到溫暖和愛,還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贊賞。
三、談談自己的打算。
我們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應該自覺遵守規章制度,向他人釋放正能量。說說自己今后在如何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個文明、受人尊重的人?
預設:要養成樂于助人的習慣。
預設:從身邊小事做起,做一個好人。
活動目標:
1.借助故事和游戲,感受方格子老虎帶給大家的快樂。
2.懂得要常常為別人著想的道理,進一步萌發關愛他人的情感。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電腦、電視機。
2.“三連通”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分享交流。
1.出示“愛心”。
(1)這是什么?(愛心)
(2)一顆愛心,代表了愛。在生活中你感受到了誰的愛?他是怎么愛你的?
2.小結:我知道你們的愛很多很多,你們的生活都充滿了愛。
(評析:從“愛”引發,通過有針對性的設問,調動幼兒的原有經驗,鼓勵幼兒積極表達自己生活中的愛。)
二、通過故事,感受方格子老虎帶給大家的快樂。
1.畫面——小老虎出生。
師:有一只小老虎出生了,想一想,虎爸爸和虎媽媽要忙些什么呢?
小結:剛出生的小寶寶可讓人忙活了,要照顧他吃的,照顧他睡的,吃喝拉撒樣樣都要操心。
2.畫面——虎爸爸買油漆。
師講述:虎爸爸說,別人家的老虎身上的花紋都是橫條的,我想要我的寶寶成為與眾不同的老虎,給他畫上豎條紋。
3.畫面——虎爸爸虎媽媽吵架。
(1)為了這件事情,虎爸爸和虎媽媽怎么了?!來自屈.老師教案.!他們在吵什么?
師講述:虎爸爸說,我的孩子就要與眾不同……
(2)你們家里有過爭吵嗎?為什么吵?如果家里發生了爭吵,你會怎么做呢?
4.畫面——小老虎變成方格子老虎。
師講述:小老虎看到爸爸媽媽吵架……
師:橫條紋是為了誰畫的?豎條紋是為了誰畫的?他現在變成了一只方格子老虎。
5.畫面——虎爸爸虎媽媽和好。
(1)師講述:爸爸媽媽說,“有這么好的兒子為我們著想……”
為了讓爸爸媽媽不再吵架,小老虎把自己畫成了一只方格子老虎,你們覺得小老虎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師小結:小老虎不僅聰明、懂事,還是一個很為爸爸媽媽著想的好孩子。
(2)師講述:過了不久……
如果小班的弟弟妹妹哭鬧,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嗎?
(3)師講述:虎寶寶看到哭鬧的小動物……
你們知道的方格子的游戲有哪些?
6.畫面——虎寶寶身上的“三連通”游戲。
(評析:通過多媒體課件,呈現生動的畫面和不同人物的語音,幼兒深深地沉浸在繪本故事的情節中。隨著故事的展開,幼兒感受到虎寶寶家庭中的矛盾以及虎寶寶巧妙地化解矛盾,從而對虎寶寶為父母著想的動人品質有了直觀的感受。)
三、幼兒玩“三連通”游戲,體驗游戲帶來的快樂。
1.師交代游戲要求。
2.幼兒玩游戲。
3.師小結:為了不讓幼兒園的小動物哭鬧,小老虎讓自己的方格子陪著大家玩,真是一個為同伴著想的好孩子。
(評析:借助多媒體課件,巧妙演示“三連通”游戲的玩法,幼兒在真實的游戲操作中體驗自己的快樂和小動物以及小老虎的快樂,知道給別人帶去快樂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四、情感拓展,知道生活中要常常為別人著想。
1.師講述:時間慢慢過去……
師:沒有了方格子,爸爸媽媽還會愛它嗎?為什么?
2.畫面——快樂愛心。
師:有沒有方格子重要嗎?重要的是什么?
小結:雖然沒有了方格子,但虎寶寶永遠都有一顆愛心。愛不僅僅是關心、幫助別人,還要處處為別人著想、給別人帶去快樂。
3.畫面——遞剪刀。
師:當你給別人遞一把剪刀的時候,應該把哪一頭給別人?為什么要這樣給?
小結:這樣一個小小的動作,就能說明你心里裝著別人。
4.畫面——打電話。
師:一個電話一聲問候也能給別人帶去溫暖,帶去關懷。哪些人需要問候?
小結:身邊的朋友,生病的人,孤單的老人都需要我們的問候。
5.畫面——向災區獻愛心。
師:當災難發生的時候,當我們知道地震來臨的時候,你們會怎么想,怎么做呢?
6.活動尾聲:幼兒畫心愿,展示心愿卡。
小結:你們的小愛匯成了大愛,愛,就在我們身邊。
(評析:通過多媒體課件從方格子老虎的故事向幼兒的生活實際拓展,一個個具有代表性的畫面引發了幼兒的思考,也許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就能給別人帶去溫暖,這是幼兒獲得的最大啟示。在音樂的烘托中,幼兒的關愛繼續延伸,讓幼兒懂得從小心里就要裝著他人。)
活動反思:
活動立足于社會領域,因此,所有的預設問題都圍繞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展開,有的放矢。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變換的畫面,清晰的對話,適時的音樂,將整個活動的氛圍營造得溫馨、真切、感人。幼兒在這樣的物質和心理環境中,流露出真實的情感,獲得了有效的交流。 “關愛他人”不是通過枯燥的說教實現的,而是以情感人,以理動人,給予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社會性的培養不是一個活動,一個內容可以達成的,但是如果某一個活動能讓幼兒有所觸動,那么可持續發展之門也將開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