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31
這是二年級上冊敕勒歌,是優秀的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樂府;讀懂詩句,能夠想象詩中所描繪的風光。2、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3、情感與價值觀:激發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教學重點:1、朗讀詩歌;2、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學難點:“天似穹廬”的比喻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預習作業:1、解決生字,熟讀課文。2、根據你對這首詩歌的理解,畫出你心目中的草原。教學過程:一、導入:播放騰格爾的《天堂》,讓學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對草原的熱愛。二、背景資料:(投影)《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錄在《樂府詩集》中。樂府,是漢代設立的一個音樂機構,它的任務是制禮作樂、搜集歌辭和訓練樂員。所搜集的配樂的詩歌,就叫樂府詩,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敕勒族,古代少數民族,今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時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南部)一帶。這個民族在北方遼闊的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隨時可以搬動的“穹廬”(今俗稱“蒙古包”)。三、詩歌朗讀:1、聽范讀錄音。2、學生自己讀,注意體會感情,把握語氣語調。3、指名學生朗讀,師生簡單評議。四、問題探究:(投影)1、可以表現天高地闊的比喻很多,詩人為什么選擇“穹廬”?這個比喻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2、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3、在“天蒼蒼,野茫茫”的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帶給你怎樣的感覺?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這句采用了什么寫法?五、小結:1、齊讀詩歌。2、這是一首草原的贊歌,它歌詠了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抒發了敕勒人對養育他們的草原的無限熱愛之情。3、展示學生作品。六、拓展延伸:(投影)1、投影展示風景圖片。2、說說自己的家鄉。七、作業: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并且背誦默寫。2、書面完成課后練習三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粗獷古樸的意境,想象四野蒼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麗。
3、感受中華經典詩詞的魅力,激發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與傳承文化的責任感、使命感。
教學難點:
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詩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麗。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豐富認知
1、師:這節課,老師將帶著同學們一道去領略大草原的美麗風光,請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藍得如此純凈;地上的牧草,長得如此豐茂!
PPT2: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會讓人心醉神迷!
PPT3:看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們的線條是那么柔美!
PPT4:看這些在草原上縱馬飛奔的牧民們,他們的生活是多么快樂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這些草原風光圖,請你說說草原給你留下的印象好嗎?指名說。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經去過草原,并且對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動的描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說的——(出示PPT6,師配樂朗讀:“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美嗎?為了表現草原的美。老舍先生這段話共用了200多個漢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僅僅用了27個漢字、短短的一首詩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現出來了。你們知道是哪首詩歌嗎?
6、指名說、背。
師:對!正是我們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書)——《敕勒歌》(課前用黑紙覆蓋)
二、練習朗讀,讀出韻味
1、(出示PPT7)聽師范讀《敕勒歌》(配樂)
2、學生跟師練習朗讀《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頓,讀出詩歌的味道。
3、四人小組內合作讀古詩。
合作要求:
①按組號順序依次讀古詩,別人讀時要認真聽。
②讀完后選出讀得好的同學作為本組代表參加朗讀展示。
4、請各組代表上臺誦讀古詩,強調只請前五名,要求各組代表爭取機會,踴躍上臺。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境
1、師:大家的詩歌讀得真好,可我想問一句:讀懂了嗎?“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國古代一個少數民族的名稱,它后來與另一個少數民族鮮卑族融合到了一起。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鮮卑語在牧民中間傳唱,后來才被翻譯成漢語并廣為流傳。這樣一首只有27個漢字的詩歌為什么流傳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強盛的生命力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讓我們先來看看詩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請一名男生讀——
3、師:(出示PPT9)在詞典上,“川”字有三種解釋,請你判斷一下,“敕勒川”的“川”應當選擇第幾種解釋?(請用手勢回答)
4、是的,“川”在此處指遼闊無邊的草原,那么“陰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詩歌?詩句“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陰山”與此處的“陰山”指的是同一座山。這座山在今天內蒙古的中部,自西向東綿延數百里。讀著這句詩,你腦海里出現了怎樣的畫面?指名說。
5、一句“敕勒川,陰山下”,不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點,而且描繪出了一望無際的草原,連綿起伏的群山,給人以無限遼闊(板書:連闊)、無比雄偉(板書:“雄偉)的印象。請你讀,讀出這種遼闊雄偉的氣勢來——(指名讀)
6、很好,讓我們來看看詩歌的第2句,請一名女生來讀——
7、要讀懂這句詩,先要了解“穹廬”是什么,看(出示PPT10),“穹廬”就是這些白色的、供敕勒族人生活的氈帳,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蒙古包。請你想想看,“天似穹廬”,是說天空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來想象一下。
師描述:現在,你來到了遼闊無邊的草原中央,抬頭往上看,湛藍的天空是那么高,那么遠;再往前看,一直努力向前看得更遠些,遠處的草原與天空仿佛連在了一起;然后,你向左看、向右看,轉過身向后看,天空和草原的界線全都看不清了。這時,你感覺天空真像——(一頂巨大的蒙古包)把整個草原給——(罩住了、蓋住了)。
8、請睜開眼睛——“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景象你看見了嗎?可你知道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們覺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們的家呢,這說明天空、草原在他們的眼里就是他們的——(家)
9、家在我們的心中,永遠是我們最感溫馨和親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廬”這個比喻,既寫出了草原的空曠與遼闊,也表達出敕勒族人對于草原的喜愛之情。請大家跟我一起,讀出這種喜愛來。跟師讀——(男生讀、女生讀)
10、讓我們懷著這種喜愛之情,看看詩歌的最后一句,看草原上更加令人喜愛的是什么。
11、(出示PPT11)齊讀,——風吹草低,現出了什么?(牛羊),現出的僅僅是牛羊嗎?只是牛羊嗎?
“天蒼蒼”,”蒼”是什么顏色?(湛藍的顏色);“野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是說,草原和天空的界線看不清楚。我們看,天空,一片湛藍;草原,一碧千里,但僅僅藍、綠兩色,是不是有些單調呢?(板書:單調)然而,風吹過,草低伏下去,現出了成群的牛羊。黃的牛,白的羊,這兒一群,那兒一群,有牛羊的地方,就會有什么人?是啊,還有穿著各色服裝的牧民。風吹草低,這一現啊,不僅現出了牛羊,還現出了草原豐富的色彩(板書:→豐富)。請你再想想,除了現出草原豐富的色彩,還現出了什么?
12、草原里,只看到茫茫一片綠色時,畫面是靜止(板書:靜止)的,而這風一吹,草一低,(手勢演示)現出了悠閑地吃著草的牛羊,騎著馬緩緩移動的牧民,草原,頓時充滿生機與活力。風吹草低,這一現啊,不僅現出了牛羊,還現出了草原的靈動(板書:→靈動)。色彩的豐富,畫面的靈動,使敕勒川變得更加美麗(板書:美麗)。
13、為什么只有當風吹過,草低伏,才能現出成群的牛羊呢?這說明草長得怎樣?牧草長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長得十分的——(肥壯),牛羊長得如此肥壯,就現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風吹草低,這一現啊,不僅現出了牛羊,還現出了草原的富饒。(板書:富饒)
14、小結:學到這里,相信草原的遼闊雄偉、富饒美麗,已經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為什么把他們生活的草原寫得這么美?他們贊美草原是要表達怎樣的感情呢?(板書:熱愛家鄉)
過渡:(指板書)正因為這首詩歌不僅寫出了草原的遼闊雄偉、美麗富饒,而且表達了敕勒族人民熱愛家鄉的感情。整首詩中畫面有靜有動,色彩富于變化,僅用27個字,傳達了如此豐富的內容,這正是這首詩流傳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強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還沒有哪一首描寫草原的詩歌,能夠超過它。無論哪個人,也包括我們,只要有機會來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這首詩,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這首詩。讓我們一起,再來美美地讀讀這首詩吧!(出示PPT12,生齊讀——敕勒川……)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聽著你們清脆、明亮、甜美的讀書聲,我終于明白: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夠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是因為有一代代的少年兒童,一直都在學習它。我們可以想象,這首詩歌誕生后——
300多年過去了,少年時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們一起,用清脆的聲音讀著——(生齊讀——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過去了,少年時代的司馬光,和宋朝的孩子們一起,用明亮的聲音讀著——(生齊讀——敕勒川……)
時間如流水,轉眼又過去了600多年,少年時代的納蘭性德,與清朝的孩子們一起,用甜美的聲音讀著——(生齊讀——敕勒川……)
2、像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詩詞作品,就叫作——經典(板書:經典),像《敕勒歌》、《烏衣巷》、《望天門山》、《長相思》這樣一篇篇經典詩詞,像《論語》、《大學》、《中庸》、《紅樓夢》、《西游記》這樣一部部經典著作,就構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板書:文化)。作為一個中華民族的少年兒童,作為新生的一代,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所以——
今天,我們要讀——(生齊讀——敕勒川……)
將來,我們的子子孫孫仍要讀——(生齊讀——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這種清脆的讀書聲永不停息,中華民族文化的薪火就會代代相傳,中華民族就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孩子們,傳承文化,我們任重而道遠!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敕勒歌》。
2、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朗讀這首詩,感受詩中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難點
學習文章用動靜結合來體現草原美的寫法,理解草原人對家鄉的深厚情感。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引導發現法,小組合作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導語
由歌曲《美麗的草原是我家》引入新課。(一首優美的歌曲仿佛把我們帶入北方美麗的大草原,仿佛讓我們看到藍藍的天,青青的草,潔白的云,成群的牛羊。在古代同樣有一首歌,它寫盡了北方草原的富饒壯麗,寫盡了草原人對家鄉的熱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敕勒歌》)
2、板書
二、朗讀課文
導語:詩歌重在朗讀和品味,有的同學已迫不及待,下面同淡們的自由朗讀,掃清詩中的文字障礙。
1、學生自由讀
2、字詞檢測
敕勒川
(
)
天似
(
)穹廬(
)
籠蓋
(
)
見牛羊(
)
3、學生再讀
4、找兩名學生讀
每名學生讀完之后,由學生點評,說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并由點評的學生再讀。
5、指導朗讀
朗讀時應注意什么?要注意節奏(劃出節奏)、重讀的字(找出重讀的字)以及音調的高低起伏(最后一句的讀法)
6、師范讀
7、生再讀
8、男女生PK
9、師生齊讀
(過渡語:讀這么多遍,你感受如何?很美,就像歌曲一樣,在古代它就是一首歌)
三、背景介紹
《敕勒歌》是我國在南北朝時流傳在敕勒族的民歌
,主要反映北方人的尚武精神、人民疾苦、風光景色等,收錄在《樂府詩集》中。樂府,是漢代設立的一個音樂機構,它的任務是制禮作樂、搜集歌辭和訓練樂員。所搜集的配樂的詩歌,就叫樂府詩,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四、整體感知
讀了這么多遍,相信同學們各有所獲,下面根據詩歌的內容思考
1、《敕勒歌》都寫了
等景物,
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的圖畫,抒發了敕勒人
的感情。
2、想象《敕勒歌》所描繪的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把這幅畫面描繪下來。
五、語言賞析
過渡語:詩歌雖短,描繪的畫面卻如此豐富,情感如此真摯,可見這首詩歌的藝術魅力,下面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具體喜歡的句子,并說明喜歡的理由。
賞析方法:從語言特點、修辭手法、句子包含的意境、句式等方面分析。
1、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賞析:此句運用比喻,寫出了草原的天高地闊、一望無際、浩瀚無邊的特點,表達了敕勒人對家鄉的熱愛。
2、天蒼蒼,野茫茫
此句運用疊字,“蒼蒼”“茫茫”把草原的遼闊無邊、人煙稀少的特點形象的表現出來。給人一種曠遠迷茫的感覺。
3、風吹草低見牛羊
此句寫出了草原的牧草豐茂、牛羊成群的特點,看到這樣的景色,人們不免生出一種喜悅感、生機感、悠閑自得感。
過渡:我還有一個問題,“詩中為何選擇穹廬?詩中見到人了嗎?為什么不寫人?”
介紹敕勒族
敕勒族是北方一個少數民族,以游牧為主。南北朝時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南部)一帶。這個民族在北方遼闊的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隨時可以搬動的“穹廬”(今俗稱“蒙古包”)。
答案:用此比喻,更能表現出草原人對家園的熱愛;其次,草原特點的反映,草原遼闊極目遠眺,天地混一,目之所及的天地相接處,天空好像垂下來,抬頭所見的頂部天空又變得隆起,天空顯得高又親近,充滿著對草原的贊美。
詩中不寫人而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一片,正是為了突出大草原遼闊無邊、浩瀚自然的特點。
六、寫作特色
1、句子短小,語言簡練
2、運用比喻的修辭,親切自然
3、動靜結合,由遠及近.
4、寓情寓景,借景抒情
5、畫面開闊,色彩鮮明
七、課堂練習
1、這首詩歌選自,是
時期的一首民歌。
2、文章描寫景物的特點非常鮮明,請根據課文內容在每種景物前面加一個恰當的形容詞。
天空
草原
牛羊
家鄉
八、拓展提升
導語:誰不熱愛自己的家園,用你的眼睛發現家鄉的美,激起你對故鄉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欣賞家鄉的優美風景
九、布置作業
選取家鄉的一兩處景點,寫一篇贊美家鄉的文章。
十、板書設計
敕勒歌
蒼蒼
茫茫
靜(遼闊無邊)
草低
見牛羊
動
(茂盛肥壯)
教學目標:
1. 會認“廬”、“籠”、“蓋”3個生字,會寫“茫”、“蒼”2個生字。
2. 正確、流利、富有韻味地朗讀、背誦古詩。
3. 通過看注釋、查字典、想畫面等方式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感受詩中草原的壯麗與遼闊。
教學重難點:
讀詩句,想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想象到的畫面。
教學準備:PPT
一、 聽歌激趣,揭示課題
1. 師: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東魏和西魏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東魏的戰士死傷了幾萬人。士兵們垂頭喪氣,可把主帥急得呀……于是,設酒宴請大家。就在這時,大將深情地唱起了一首本民族的歌,多么深情,多么動聽,把所有人都帶回了日思夜想的家鄉,淚水濕透了衣裳。第二天,面臨的又是一場惡戰——同學們,你們猜猜戰果如何?
生:打敗。
生:可能勝利了,想早點回家。
揭示課題:
師:是呀,士兵們個個奮不顧身,勇往直前,最后取得了勝利。好奇怪呀,是什么力量讓他們發生了這樣神奇的變化?
生:是這首民歌使他們發生了變化。
師:這首具有魔力的民歌就是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板書課題
2. 讀課題。個別讀、齊讀。(翹舌音)
提出疑問,預設:敕勒歌是什么?民歌是什么意思?北朝是什么意思?……
3. 讀了詩題,你有什么疑問么?
生:老師帶來了一張資料卡。
4. 出示資料卡,了解敕勒。
師:解決疑問敕勒歌,敕勒是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敕勒族。北朝是古代一個朝代。民歌是流傳在人們中的歌曲。
二、 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出示詩歌,自由朗讀。
了解了題目的意思,但這首詩到底寫了什么呢?我們快來讀讀這首詩吧。先來看一看讀書的要求。
出示初讀要求:
1) 讀一讀:借助拼音大聲讀兩遍以上古詩,讀準字音,能干的孩子試試,讀出節奏。
2) 想一想:這首古詩描寫的是哪里的景色?
2. 指名讀課文
1) 容易讀錯的字“見”。 3生讀,齊讀。控奏
出示注釋,注釋就是對字的意思的解釋。在這里“見”同“現”,是出現的意思。
2) 出示停頓的小魔棒,這樣讀古詩,更有韻律美,自己先試試看。齊
3. 齊讀古詩
4. 那么誰來說說這首古詩到底寫了什么呢?
(寫了大草原的景色)
生:自由交流。
生發言
師:真會讀詩,將頭腦中的文字換成美麗的畫面,讀詩要的就是這種感覺。
三、 品讀詩文,想象畫面
學習第一句古詩
1) 可是,這片大草原在哪里呢?
生:學生找描寫大草原的位置的一行古詩。
2) 課件出示:刺勒川,陰山下。
① 我們看這個“川”字,老師查了字典,它有這幾種意思(出示圖片),誰來說一說在這行詩里,它是哪種意思呢?(平原)
生:了解“川”是平原的意思。
② 是的,“川”指的是平原,這片平原的名字就叫做------刺勒川,它在高聳入云的陰山(出示圖片)腳下。這就是刺勒人生活的家鄉!
3) 刺勒人在這里勞動生活,當他們抬頭又會看到一片怎樣的天空呢?(直接出示天似蒼穹,籠蓋四野)
① 誰來讀讀這行詩?生讀
生讀,出示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② 咦?穹廬是什么東西呀?有哪個小老師來說說。
a) 生猜意思
生:預設 a.生猜穹廬的意思,
b) 藏了個“廬”字,廣闊的天底下有一戶人家,所以廬就是房屋的意思。
c) 小朋友們認識這些白色的東西嗎?(帳篷)見過帳篷嗎?
b.通過圖片知道穹廬就是蒙古包的意思。
但是,敕勒族人的帳篷可不是像我們一樣臨時休息的地方,那是他們的家哦!我們給了它們一個特別的名字,叫——蒙古包。所以,穹廬就是蒙古包的意思。
③ 師:為什么他們的家和我們的家不一樣呢?怎么造這樣的家呢?我們的房子是怎么樣的呀?
生:他們房子不能帶走。
師:是啊,游牧民族 為了____方便移動。他們移動是為了?
生:放羊、放牛。
師:天似穹廬?好不恰當的比喻呀,怎么就說天似穹廬呢?
生:天空藍藍的……(顏色)。圓圓的房頂(形狀)
師:天空好像穹廬所以,我們說“天似穹廬”。這個“似”就是好像的意思。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男、女,齊讀。
師:“籠蓋四野”,籠蓋是什么意思?瞧!
④ 你看,天空就像圓圓的屋頂籠罩在原野上。你覺得這是一片怎樣的天空?(遼闊、廣大、一望無際)多么雄壯遼闊,能帶著這種感覺讀一讀這行詩么? 讀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生做籠蓋的手勢、男女賽讀)
生:交流這是一片怎樣的天空?(遼闊、一望無際)多么雄壯遼闊,能帶著這樣的感覺讀讀這行詩么? 讀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生做籠蓋的手勢、男女賽讀)
4)碧綠的草原、高高的青山、白色的蒙古包,多美的畫面,讓我們一起再有感情地來讀讀第一句詩。
有感情地來讀讀第一句詩。
2.學習第二句詩
師:小朋友們~抬頭,天怎么樣的,什么顏色的呀?
師:哦~青藍色的。
課件出示: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齊讀)
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齊讀)
1) 理解“天蒼蒼”、“野茫茫”。
師:天空除了一望無際還是怎么樣的呢?你能看著圖片來說一說么?
① 生:自由發表看法
② 積累“蒼蒼”的詞語
老師總總結:(出示圖片)其實,天空藍藍的、一望無際的樣子就是——“天蒼蒼”
③ 看圖片交流這是一片怎樣的原野。
天藍藍的,敕勒人說“天蒼蒼”,“蒼蒼”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事物呢!(出示松柏圖)松柏翠綠翠綠的我們可以說——松柏蒼蒼(出示白發圖)
像這樣頭發白白的可以說——白發蒼蒼。希望同學們可以多多積累這樣的詞語。
④ 積累“茫茫”的詞語
⑤ 師:小朋友們~低頭看~原野是怎么樣的?
是啊,站在這樣的大草原里。難怪敕勒族人發出了這樣的感嘆——野茫茫,那么,還有什么也是茫茫的?(出示黃山云海圖片)云霧繚繞的景色可以說成——云霧茫茫。(出示望不到邊際的大海的圖片)我們可以這樣形容大海——大海茫茫。
2) 理解“風吹草低見牛羊”。
再低頭看!一陣風吹過……“風吹草低見牛羊”。
師;這茫茫原野里還藏著什么呢?
生:牛羊
來扮演牛羊,把課桌當作草。
師:風沒來時,桌子就是草原的草;風吹來了,風吹草低……見牛羊。
師:這個“見”字把整個草原寫活了。
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著在你腦海里浮現了什么畫面呢?(引導牧草茂盛、牛羊肥壯、人們生活好)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你想象到的畫面。
我仿佛看到了 。
我仿佛聽到了 。
我仿佛聞到了 。
3) 讀全詩。
4) 師:帶著自己的想象,來,拿起書本,深情朗誦全詩。
我們讀好第二句詩。
5) 熟讀成誦。
師:讀詩就是要這樣,把文字讀成漂亮的畫。瞧,讓我們走進這美麗的風景,深情吟誦《敕勒歌》!
四、 教學生字,指導書寫。
1. 師:出示“蒼”、“茫”,引導學生觀察結構、關鍵筆畫。
生:觀察結構、關鍵筆畫
2. 師:范寫生字。
生:書空
3. 評改生字。
學生練寫,互評,修改。
五、 總結。
師:1500多年過去了,《敕勒歌》吟唱了一代又一代,它在每個人的心中草原就是一副美麗的畫卷。
1. 布置任務:把你腦海中美麗的大草原大草原畫下來~
2. 讓我們伴隨著民族歌手——騰格爾《敕勒歌》結束我們的這一課。
教學反思: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當時北方少數民族之一。民歌歌詠了大草原蒼茫遼闊、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開頭交代了敕勒川位于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帳,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依次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后描繪了一幅水草旺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詩風格明朗豪爽,語言明白如話,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
《語文新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目標指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低年級古詩教學既要落實識字、寫字教學任務,又要引導學生感悟古詩意境。在遵循兒童認知特點的前提下,以度為本,采用隨文識字,引導學生用多種識字方法識記生字。
二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 ,而且通過《經典誦讀》的背誦對《敕勒歌》已十分熟悉,因此將重點放在理解詩歌內容和豐富想象畫面上。在理解詩歌內容時,采用誦讀想象、借助多媒體手段的方法,引導學生走近古詩的意境中,感悟詩句的優美。借助圖片引導學生直觀感受。在理解難詞難句時,借用課文插圖或課件圖片來幫助直觀感受。例如在理解“敕勒川”“陰山”“天蒼蒼”“野茫茫”等詞語時,通過圖片介紹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課前,播放了大草原風光圖,結合草原音樂,讓學生初步領略草原風光。課堂伊始,用東魏與西魏之戰導入結課時,看到學生臉上那一縷好奇的神情,我知道,激趣成功。同時也為了了解詩題“民歌”的意思做鋪墊,再用一張資料卡讓學生了解《敕勒歌》,清楚、明白。
首先,出示讀書要求,讓學生帶著任務讀古詩。通過“見”字的學習方式習得學習古詩的好辦法之一就是看注釋。通過出示停頓符號,習得讀古詩應讀出韻律美。通過字典中“川”字的認識,習得借助工具書來認識生字。通過自由交流,表達草原上的景物,將文字轉換成美麗的畫面。以此讓學生理解它們的意思。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說話練習,并以此為基點展開合理想象,讓學生們感受大草原的人們幸福美滿的生活。
其次,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宜太過深入,但也要有一定沉淀。于是對于“蒼蒼”、“茫茫”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練習,進行擴充詞語訓練。有利于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詩意,圖片的展示、音樂的渲染,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情境,為學生體會詩境起到了好的促進作用。
從“抬頭看”“低頭看”“低頭細看”的過程,一步步引領學生發掘草原景物之美。通過扮演“牛羊”,親身感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見”,把草原寫活了。從起初準確、有節奏地朗讀詩文,到伴隨著音樂朗誦詩文,最后伴隨音樂脫離書本熟讀成誦。層層深入,更好體會草原風光。
書寫指導方面,讓學生觀察生字的結構特點,跟隨老師書空,并在互評、指導中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讓學生體會書寫的快樂。
課堂結尾,讓學生將腦海中的想象用畫畫的形式鞏固,將古詩從文字轉換、呈現為美麗的畫面感。將民族歌手騰格爾《敕勒歌》帶給孩子,更容易接受民歌的不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