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8
這是玲玲的畫教案反思,是優秀的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三維目
標知識與技能:認識15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過程與方法:通過多種識字方法,分類歸納新、舊生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懂得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習生字,掌握生字的書寫。
教學難點:品讀重點詞語,積累語言。
教學方法:朗讀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法。
課 型:新授課。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圖片。
教 學 過 程 與 方 法
教學環節教學活動個性化調整
專題教育
一、談話導入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三、生字書寫
四、朗讀課文 教育學生要明禮守法講美德,孝親尊師善待人。孝父母尊師長,愛集體祝同學,虛心接受批評,學會合作共處。
師:你們喜歡畫畫嗎?平時喜歡畫什么?在畫畫的時候,你們有沒有遇到過什么令你煩惱的事?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中的主人公玲玲就在畫畫時遇到了一件讓她急得要哭出來的煩心事。那是一件什么樣的煩心事呢?玲玲又是怎樣解決的呢?現在讓我們來學習《玲玲的畫》。
(一)學生自主識字
1.學生學習自由讀課文,將句子讀通順,并圈出生字。
2.教師指名認讀生字卡片。
3.學生分小組“開火車”讀生字。
4.同桌互讀 ,相互糾正讀錯的音。
(二)小組交流識記生字
1.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課文錄音,學生跟讀,熟悉課文。
2.學生分小組交流,總結識記生字的辦法。
比較記憶:玲—— 鄰 —— 嶺 —— 冷
想象記憶:“叭” —— “叭”的一聲,鉛筆尖斷了。“叭”是一個表示聲音的詞語。
3.學生分組搶答,進行識字比賽。
1.學生觀察生字的結構。
左右:副 評 候 報
上下:獎 另 拿 并
獨體:及
半包圍:畫
2.教師重點指導。
另:倒數第二筆是橫折鉤。
拿:上半部分的字是“人”,但是要寫的扁一點。
3.學生描紅,摹寫。教師巡視,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
4.同桌比賽書寫,互評。
1.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課文錄音,學生聽錄音,跟讀課文,注意聽說話人的語氣。
2.學生齊讀課文,“開火車”讀課文。
作業設計1、教師講解并范寫“畫、幅”等10個生字并組詞。
2、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板書設計
5、玲玲的畫
畫 幅 評 獎 候 報 另 及 拿 并
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方案
年(班)級二 班時 間主備人
學 科語文課 題5、玲玲的畫第(2)課時
三維目
標知識與技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掌握句子的朗讀技巧,積累語言 ,理解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通過創設情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對自己有啟發的句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并且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讀懂人物對話。
教學難點:對比幾種稱象的辦法,說一說為什么曹沖的辦法好。
教學方法:朗讀法、談話法、討論交流法
課 型:新授課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 學 過 程 與 方 法
教學環節教學活動個性化調整
專題教育
一、復習生字
二、情境教學,解讀課文
三、課堂小結作為小學生,要熱愛班集體關心班集體,處處為班級著想,積極參加每一項活動,有為班爭光的集體榮譽感和主人翁精神。
1.教師隨機抽取生字卡片,指名認讀。
2.學生“開火車”讀生字。
3.教師指名上臺聽寫生字。
1.學生自主學習第1自然段。
學生齊讀課文,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
2.學生合作探究2~9自然段。
(1)學生齊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敘述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互相評議)
(2)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符合課文內容的三幅畫玲-------玲剛畫好的畫、弄臟了的畫、臟處變成小花狗的畫,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玲玲心情變化的語句,并說說玲玲的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變化。
(4)學生齊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爸爸和玲玲的對話。
(5)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爸爸和玲玲的對話,學生分角色朗讀。
師:爸爸和玲玲是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談話的?爸爸的話和玲玲的話分別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呢?(第一次談話:爸爸的話要用關心、催促的語氣來讀,玲玲的話讀出滿意的語氣;第二次談話:玲玲的話要讀出緊張、著急、傷心的語氣,爸爸的話要沉穩、安慰的語氣來讀;第三次談話:爸爸的話要讀出高興的語氣)
(6)學生齊讀第9自然段,思考:爸爸說的話是什么意思?(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句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
師:這里的:“壞事”指什么?“好事”又指什么?(“壞事”泛指做得不如意的事情;“好事”泛指通過自己開動腦筋想辦法,把做得不如人意的事情變成令人滿意的事情)
(7)教師啟發學生思考:讀了課文,你有什么話想對玲玲和自己說?
3.學生分角色朗讀。
(1)教師請兩名學生上臺朗讀,甲代表玲玲,乙代表爸爸,教師讀旁白。(甲要讀出玲玲的情感變化)
(2)男、女分角色朗讀。
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遇到困難要多動腦筋解決,那么你們生活中有遇到過這樣的事嗎?
作業設計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完成同步練習。
板書設計5.玲玲的畫
哭 笑
畫弄臟了 畫了一只小花狗
壞事 → 好事
1、學生在本節課中學有所獲:《玲玲的畫》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活動的小故事。玲玲準備參加比賽的畫,不小心弄上了墨漬,在爸爸的啟發下,墨漬被“變“成了小花狗。課文中爸爸的話揭示了主題,引人思考。課文內容簡單,主題明確,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簡單的故事之中,對于啟發學生處理生活中的類似事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本文記敘的是常見的生活小事。內容集中,語言樸實,對話較多,玲玲的情感變化是本文重要的線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話語是課文的主題所在。因此教學中我牢牢抓住這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充分讀書,在讀中體會情感,感悟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重點,理解爸爸意味深長的話。在尊重學生個性的理解的同時,巧妙的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指導學生讀書方法,在讀書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從故事蘊含的道理中受到教育影響和啟迪,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道理。
2、現在在語文課堂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非常多,但真正能將多媒體使用到位、用到精的并不多。我已經使用了多媒體課件來展示玲玲改了之后的畫,接著進一步使用這一教學資源,讓原來的畫與改了之后的畫進行一個比較,對比出因為一個無意間的過失讓畫面上多了一只懶洋洋的小狗,使得整個畫面顯得生趣盎然。從而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領悟“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內在含義,也向學生傳達這樣一個生活的理念:人只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生活就會有無限的可能。
3、遺憾的是在教學中,我更多的關注教師的教,缺少對學生的需求的關注。呈現在課堂上,學生顯得被動。而細節之處的處理也欠圓滑,教學的痕跡比較濃??磥?,只有真正把學生裝在心中,處處以學生的需求出發,語文課才能更加充滿語文味。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這樣的經過我的精心設計,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以下兩點是我認為課堂中的比較成功的地方。
1、識字教學結合實際理解,如“端詳”一詞挖掘出來的時候,讓學生結合動作理解,學生接受快。
2、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當學生沒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跟文中的玲玲類似的事情的時候,教師還是很靈活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的。我覺得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是具有生成性的,教師是很難預設的,它需要教師靈活、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如讓學生講述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類似的事情這一教學環節,起初學生并沒有很深的感悟,在引導學生理解玲玲是在爸爸的啟發下在畫上畫上小狗這個環節,我重點引導學生領會玲玲在遇到困難后,認真思考,動腦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玲玲的畫》是一篇內容比較淺顯,而且篇幅較短的文章。作者想借由玲玲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如果肯動腦筋,壞事往往會變成好事!這讓我想起了《塞翁失馬》的故事。于是我就由《塞翁失馬》的故事,引出了本單元的單元導讀(我一般在一單元開始或結束都會讓學生閱讀單元導讀,因為單元導讀常常很明確地告訴孩子們本單元學習的重點,為中高年級孩子的學習打下基礎)。
再利用單元導讀,引入本課的學習。雖然看起來饒了一個彎,但結果在實際的課堂上卻為孩子的學習降低了難度,對于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打下了基礎。那么情感目標達成順利,我就把接下來的重點放在了句式訓練和分角色朗讀上。這樣一來夯實了語言的訓練,使課堂就顯得更有實效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