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8
這是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是優秀的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鼓勵學生多練〗
多練包括“說”與“寫”的過程。“說”為寫打下基礎。說與寫分別是語言的兩種表達形式。說是口頭語言,寫是書面語言作文教學為什么選說后寫呢?首先是從兒童語言的發展來看,一個人學習語言總是先學習口頭語言,口頭主席是書面語言的先導,也是書面語言的基礎。口頭語言的發展能促進書面語言的發展。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口頭語言變為書面語言,還必須經過嚴格的說寫訓練。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先說訓練尤為重要,從民族語言變為漢語。現行課程教學中,每次習作之前都配有一次口語交際。交際內容與習作要求大致相同,也就是說口語交際是為習作打基礎的為此,口語交際特別重要。每次習作,我都用1至2課時進行口語交際教學,之后才進行習作。
如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三》中,口語交際是:說說我自己,而習作是:把自己介紹給別人。在此次習作中,口語交際做好了。學生在習作時就容易得多,說可以檢查思考的結果,起到組織語言的作用。同時又促進思考,有利于書面語言的發言。說就成了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的橋梁。
〖強調口語交際的目的性,做到有條有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做到表達要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一堂口語交際課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說話的中心。但學生在興奮的同時,說話就不著邊際,東拉西扯的。這時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逐步引導學生回到說話的主題中來。
如:語文園地三中《說說我自己》,學生開始都在說自己的外貌、性格、優缺點,在講事兒時說著說著話題一轉,就介紹起別人的優缺點了,這樣就沒有把話題落實到介紹自己上。這時,需要教師因勢利導地提問:“同學們,說別人是為了更好地介紹自己,你自己在這件事上有什么表現呢?”經過老師引導,又回到了主題上。在學生說話前,我先讓學生閉眼想象一下,整理思緒,把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口語交際帶寫作〗
教材在編排口語交際和習作時,確實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安排。例如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口語交際的內容是“說說我自己”,習作的內容就是“自我介紹”。筆者首先上口語交際課,讓學生推選兩位與眾不同的學生站到前面,讓同學們進行觀察和發現,找出他們的不同點。這其實是借鑒別的教師的做法,效果確實不錯。學生發言非常積極,完全出乎教師的意料。這樣先讓學生說一說,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寫人可以從相貌、穿著、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只要抓住特點,就可以寫好。如王威寫自己愛踢球,寫了一場精彩的足球比賽中自己的表現;于明杰寫自己愛惡作劇,寫了自己生病輸液時在地板上灑水讓媽媽滑倒的故事;王永超寫自己愛思考,抓住了一次測驗自己解決一道難題的經過。其中的句子是這樣的:
我想啊想,一只手拿著筆在桌子上亂畫,另一只手抓著頭發。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還沒有做出來,真把我急壞了。就在這時候,我突然想出了解題的辦法。時間就要到了,我連忙在試卷上寫下了答案,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心里真輕松。
句子之所以如此流暢、精彩,完全是因為口語交際課上進行了充足的準備。準備工作充分,學生再寫就得心應手了。每次習作之前,教師都可以設計相應的口語交際訓練,借以啟迪學生的思考,誘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理順學生的思路。學生往往善于說,而不善于寫,教師要提醒學生,把自己說的內容記錄下來,其實就是一篇好文章。
〖開展活動引寫作〗
學生寫作文感到無話可說,主要原因是平時活動少,學生又不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為彌補這一不足,教師可以精心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在活動中指導學生細心觀察。例如三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三》的習作內容是“秋天的快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廣闊的大自然,去尋找秋天,尋找快樂。在活動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察: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動物呢?人們呢?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學生的感受豐富了,自然有許多話要說。經過適當引導,就可以寫成一篇好作文。
本次練習包括“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成語故事”五項內容。所安排的內容與本組專題緊密聯系。
1、口語交際:
這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說說我自己”。通過這次活動,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可以進一步增進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教材對如何介紹自己提出了要求,“要抓住自己的'特點來說,要說真話。”對如何聽別人介紹也提出了要求,“要注意聽”,看看“有哪些補充”。教師要把握好這次口語交際的要求,可以引導學生先想一想:你對自己是不是很了解?自己性格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是什么?自己最突出的優點和缺點是什么?平時別人是怎樣評論自己的?然后,抓住自己最突出的一兩方面特點,同桌或小組互相介紹、評議。教學時,教師可以范例激趣,引入情境,歸納出介紹自己的一些方法。如,外貌、穿著、性格、愛好、優缺點。在同桌練說、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可以推薦同學在全班作自我介紹。注意在自我介紹后留出一點時間,讓大家進行補充、評議,也可以讓被評議的同學再說說其他同學對自己的評議是否有道理,在聽、說、評中進行生生、師生互動交流。
為了增強口語交際的趣味性和目的性,老師要努力創設一些生動活潑的交流形式。如,模擬課余興趣活動小組招收新成員,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主考官或應試者,進行一場競聘面試,引導學生在對答交流中展現自己的風采。
2、習作:
中年級習作教學,首要的任務是拓寬學生的思路,調動生活的積累,激發學生的習作欲望。課前可以引導學生看看有關寫自己的文章,以啟發思路。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向大家介紹一個真實的自己,不要胡編亂造。本次習作和口語交際的訓練可以緊密結合。在口語交際課學生聽、說、評的一系列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一兩篇寫自己的佳作,從讀中學寫。然后選擇最能反映自己特點的某一方面,將它們寫下來。教材里列舉的三方面的內容,提示了習作的不同角度,教師可指導學生注意選取合適的角度來表現自己。可以是突出個人的某一方面特點,如《愛笑的女孩》;也可以是多角度介紹自己,如《這就是我》。
3、我的發現:
安排的是反問句和陳述句進行對比的兩組句子。教材編排的這兩組句子,第一句分別是從課文《南轅北轍》《想別人沒想到的》選取的原句,都是否定形式的反問句;第二句是根據這兩個反問句轉化成的肯定句。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來感知反問這種修辭手法的作用,發現每組句子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在語氣上存在差異。但不要講解修辭知識。
在學生初步感知反問這種修辭手法的作用后,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反問句和陳述句的轉化練習。老師可以先說幾個學生易于理解的肯定句,讓學生試著改成反問句,如,“認真學習正是好學生的表現。”“翠鳥美麗機靈,我們喜歡它。”分別可以改成“認真學習不正是好學生的表現嗎?”“翠鳥美麗機靈,我們能不喜歡它嗎?”然后讓學生互相舉例并變換句式,以加深對反問句的感悟和理解。
4、日積月累:
“讀讀記記”選取的是課文里的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句子,這些句子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使描寫更加生動、形象。積累這樣的詞句,可以讓學生多了解一些語言現象,使學生領悟語言更多的表達方式。這部分內容可以讀一讀,記一記。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本學期學過的課文中,再舉出一些這樣的句子進行交流,但不要講解修辭知識。
“讀讀背背”選取的是五句表現思想方法的諺語。安排的目的是使學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時積累語言,感受漢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學習這些諺語,重在鼓勵學生熟讀背誦,在讀書、背誦中體會,教師不要過多講解諺語的意思。如果學生提出問題,最好引導他們討論解決。還可以鼓勵學生收集更多的關于思想方法的諺語,以不同的形式組織同學交流。
5、成語故事:
《買櫝還珠》選自《韓非子》,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沒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當,舍本逐末的人。這個故事生動風趣,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中忍俊不禁,引發思考,體會其蘊含的道理。成語故事的教學應與略讀課文的教學有很大的區別。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學成語故事,借助字典等工具書,讀懂故事內容,理解寓意。如有讀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小組里或同桌討論,然后結合實際說說自己對這個成語的體會。
[教學目標]
1.交流學習本組課文后的收獲,學會生動細致、富有感染力地講述民間故事。【語文要素】
2.體會意思相近的俗語和成語的不同表達效果。
3.能結合示例,把牛郎織女見面的情節說得更具體。【語文要素】
4.背誦古詩《乞巧》。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意思相近的俗語和成語的不同表達效果。
2.能結合示例,把牛郎織女見面的情節說得更具體。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交流學習本組課文后的收獲,學會生動細致、富有感染力地講述民間故事。(重點)
2.體會意思相近的俗語和成語的不同表達效果。
一、交流平臺:創造性復述的方法
1.談話導入: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很多同學對民間故事產生了濃厚興趣。為了使我們的故事常進常新,我們可以來點兒小創作。那么有哪些好辦法呢?
2.默讀交流平臺的內容提示,小組內互相交流從中獲取的信息。
3.小組派代表談自己從提示中獲得的講故事的方法,教師評析并歸納出講故事的新方法。
(1)換人稱講故事。《獵人海力布》是用第三人稱來講述故事,我們可以嘗試用第一人稱,用海力布的口吻來述說故事,那樣可以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讓聽眾耳目一新。
(2)“添油加醋”講故事,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節,使故事更具可讀性。如,《牛郎織女》中可添加老牛是如何知道織女下凡的時間的。
(3)續編故事,使情節更加完整。大家都續編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同樣,民間故事也可以展開想象,大膽續編,如,海力布變成石頭之后會發生什么事呢?
4.選派代表,任選一種方法續編故事,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講故事,鼓勵故事新編。
5.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交流評議。
二、詞句段運用:俗語與成語不同的表達效果
(一)出示詞語
1.指名讀詞語,齊某某,男女生比賽讀。
2.小組交流,看看左右兩邊的詞語各有什么特點。
3.小組代表發言,教師小結。
明確:
左邊的六字或七字的詞語也叫俗語,表達更加通俗易懂;右邊的是四字成語,意思簡練。
(二)互相交流,說說自己積累的類似的詞語。
吃著碗里看著鍋里——貪得無厭 把丑話說在前面——有言在先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能結合示例,把牛郎織女見面的情節說得更具體。(重點)
2.背誦古詩《乞巧》。(難點)
一、詞句段運用:把情節說清楚
1.出示文中第一個片段,學生先讀一讀,再說說這個片段講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師出示課本中的第二個片段,學生思考:對比這兩個片段,你有什么發現?生交流回答。
(兩個片段都是寫狼把小羊吃了,第二個片段運用語言、動作、神態描寫,把事情的經過寫得更加生動、具體。)
3.師小結:是的,我們要把一個故事情節寫得生動、形象、具體,就要充分運用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環境描寫等方法。
4.練習:把牛郎和織女初次見面的情節說得更具體,四人一小組進行練說,互相補充。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組派代表講述,其他小組進行評議。
二、日積月累:積累古詩《乞巧》
1.出示《乞巧》一詩,學生自由吟誦。
2.教師范讀,學生跟讀。(注意讀音:乞、霄、盡)
3.結合《牛郎織女》的故事,學生嘗試理解古詩的意思。
4.小組合作,交流體會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句。
詩意:七夕佳節,人們紛紛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想象牛郎、織女渡過天河在鵲橋上相會。家家婦女望著秋月穿針乞巧,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5.齊某某全某某,感受詩人豐富的想象,想一想這首詩要表達什么情感?
6.師小結:《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名詩,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詩句淺顯易懂,涉及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7.拓展:課件出示一些和民間故事有關的詩詞名句,讓學生讀一讀,說說和什么故事有關。
[教學反思]
“語文園地”意在讓學生在自主、有趣且相對集中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所以我借助教材提供的材料,搭建了一個有趣、開放的語文實踐活動平臺,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練習,在練習中達成活動目標。
引導學生展開交流,鞏固深化講故事的方法,促進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認識俗語和成語的區別,仿照例子,把簡單的情節說具體,并聯系課文實際,挖掘學生的認識深度,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中激發學生的自我交流欲望,培養學生的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
1.口語交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而這種口語交際的能力要靠豐富的語言實踐去培養,因此,教師要善于營造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的真實情境,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開放性話題,讓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生活經歷。我們要允許學生說得不完整,通過補充提問,把事情說清楚說完整;允許說得不生動,甚至允許出錯,使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敢于交際,樂于表達。
2.習作練習要符合三年級學生的特點,降低習作的門檻,給學生以自信。引導學生將平時的積累運用于自己的習作之中,體現學用結合。要給學生更多的展示與學習的空間,并將展示與評價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
3.豐富的語文積累,是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集中表現,教師要善于拓展學生學習語文的領域,帶領學生品位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本地和學生的實際選擇口語交際的話題,凸顯地域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使學生有話可說。口語交際的話題要豐富而開放,要聯系學生的生活,說身邊的事,說自己的事,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要鼓勵學生敢說,教給學生會說,逐步引導學生說得生動精彩。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習作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學生的興趣,要及時鼓勵學生的進步,讓學生感到習作的樂趣,體驗習作的成功感,從而喜歡習作,樂于表達,順利地完成習作開篇的過渡。
詞語的積累 對子歌 詞語搭配及繞口令的學習,要創設更多的實踐機會,拓展學習的內容,培養學生將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