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8-16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幼兒園中班案例:為什么我總是被“欺負”
作者:劉佳 單位:寶山區(qū)淞南中心幼兒園
實錄:
“劉老師,他打我。”浩浩又來告狀了。這幾天浩浩經常和小朋友發(fā)生沖突,他的媽媽和外婆也向我投訴了好幾次。每次都能看到浩浩告狀的神情,一臉的委屈和無助。就在前兩天,浩浩被東東重重地咬上了一口,現在手上還有一點印記。家長看著心疼,對老師的態(tài)度又有了些責怪。除了東東,浩浩似乎和其他小朋友都有一些小的碰撞,可是每次來告狀的終歸是浩浩。為什么受傷的一直是浩浩,浩浩和小朋友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分析:
由于受傷事件一直發(fā)生在浩浩的身上,于是我試著更多地去觀察浩浩。沒一會兒我就發(fā)現了問題。浩浩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在與同齡的小朋友交談的時候,浩浩喜歡用手點著小朋友。這是一個很不禮貌的行為,難免有些孩子會對他進行“反擊”。另外,仔細觀察浩浩,我發(fā)現其實浩浩有點毛手毛腳,比如一個孩子坐在他的身邊,浩浩喜歡用手碰碰人家。有的孩子會對這個行為出現抗拒性的推打動作,甚至出現咬人的動作;有些幼兒覺得好玩,也去碰碰浩浩,有時孩子的手腳重了,浩浩自己“打”不過那個孩子,他就會來告狀。所以,就發(fā)生了浩浩經常來告狀的情景和他經常會被“欺負”。
反思:
通過這次與家長的溝通,我切實感受到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性與難處。但總的說來只要我是真心實意的,我相信家長能感受得到。而要做到與家長就個別孩子的探討,就必須要仔細觀察孩子,把自己發(fā)現的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而在溝通交流中,還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味職責孩子的不足與缺點,可以有褒有貶,使家長覺得孩子在教師的心中是有閃光點的,這樣家長會較能接受我向他們提出的建議與意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