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5-09來源:幼兒園學習網
同情心作為幼兒良好社會性、人格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因此,在培養幼兒同情心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專門教育活動和隨機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縣口: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幼兒普遍存在的問題,組織專門的教育活動,從發展幼兒的同情認知,激發幼兒的同情體驗,促使其產生同情行為;另一方面,教師要有意識地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突發事件和一些平常小事隨機地對幼兒進行同情心的教育,強化幼兒的同情行為,從而使幼兒一時的、個人的、短暫的同情行為轉化為內在的,自覺化的品質。
一次,一個幼兒摔倒了,30多名幼兒中,只有兩名幼兒能主動詢間同伴疼不疼,并給他揉傷,其他幼兒或不知所措,或無動于衷,或在一旁嬉笑。有的幼兒不僅不扶,甚至還說:"誰叫他不小心!"也有的說:"讓他自己起來川
有一次吃餃子時,嬌嬌小朋友說:"餃子太燙,沒法吃!"旁邊的幼兒緊接著說了一句:“燙死你!”
小朋友在一起玩,張怡聽小朋友不知為什么哭了,當時只有兩名幼兒走過去間她怎么了,其余幼兒都視而不見。
這一件件真實的"小事"說明:幼兒的同情心相當缺乏,因而導致了幼兒同情行為的嚴重缺乏。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萬面的,有的是因為家庭教育中片面注重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勇敢精神,而忽視培養幼兒的同情心;有的則是由于家長的溺愛,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受到別人的關心愛護是理所當然的,而不懂得別人也需要自己的關心,幫助。
針對以上情況,在教育中就把同情認知、 同情體驗及同情行為三者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幼兒的同情心。
一、同情認知的培養
具有同情認知是產生同情情感和行為的前提和基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引導幼兒觀察什么情況會讓別人難過,別人什么時候需要自己的幫助。 比如:有的小朋友生病了,很難受,他希望別的小朋友能關心他,有朋友摔倒了,別的小朋友不應該站在旁邊看,而應該把他扶起來,并幫助他拍拍身上的土,間問他疼不疼。我們還隨時引導幼兒關注困難者,幫助他人,如看到有的小朋友玩玩具時,就應該邀請他一起玩,對于個別能力差的幼兒,小朋友不能嘲笑他。說他"笨,而應該耐心友好地去幫助他。
二、同情體驗的培養
同情情感是同情行為的內在動機,我們通過多種途徑喚起幼兒內在的情感體驗。首先,我們以身作則,對需要關心的幼兒予以安慰""和關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吳安倪的父母有時在外工作,孩子的情緒不是很穩,愛哭,我們就常常親切地安慰她,摟摟她,親親她,告訴她老師很喜歡她,這樣一來不僅使吳安倪的情緒有所好轉,也使別的幼兒受到感染。其次,我們還設計了"他摔到了"。。他為什么哭?""我來幫助你"等活動,運用角色轉換、移情等方法引導幼兒體驗當自己處于他人的情況時的情感、愿望。例如:如果你生病了,你希望別人怎么做;如果你摔倒了,你希望別的小朋友怎樣對你;如果你不會做游戲或做不好,你希望別的小朋友不埋你,笑話你,還是幫助你?從而讓幼兒更好地體驗,理解他人的情感,知道自己在別人需要幫助時該怎么做。
三、同情行為的培養
同情行為是同情心培養的根本目的,在幼兒獲得了同情認知,產生了同情情感后,我們應引導幼兒把同情認知、情感落實在行動上,教給幼兒響應的積極的行為方式。我們發現幼兒的同情行為方式,如:看到一個小朋友摔倒了,全班小朋友都去扶他,結果擠成一團,而沒有人想到采用其他的安慰萬式,看到一個小朋友哭了,好幾個小朋友都掏出手帕為她擦眼淚,反而弄得那個小朋友不知所措。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引導幼兒討論還可以用什么別的方式來表示自己對摔倒的同伴的關心和幫助,于是幼兒想出了為他撣土,搬椅子請他坐下,詢問他疼不疼,為他揉腿等等萬式。同時我們還創造機會讓幼兒實踐,鼓勵幼兒做出各種各樣的關心,友愛行為,適時強化他們的好行為。
總之同情心的培養對孩子的意義是很大的,在時間中使幼兒能主動地關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