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音樂教育PPT課件這個PPT共171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音樂與兒童音樂,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基本基本理論問題,兒童音樂教育的流派及課程模式,學前兒童的教育目標,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基本內容——歌唱,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基本內容——韻律活動,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基本內容——打擊樂演奏等,歡迎點擊下載。學前兒童音樂教育
第一章 音樂與兒童音樂
第一節(jié) 音 樂
一、音樂的起源與發(fā)展
起源:1.模仿說
2.游戲說
3.巫術說
4.表現說
發(fā)展:原始社會——古代的音樂——近代的音樂——現代的音樂
二、音樂的本質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音響運動,創(chuàng)造音樂形象,表現感情思想,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形式。
音樂是社會生活的主觀反映,是一種社會審美生活的主觀反映。
三、音樂的基本特征
(一)材料的特殊性
(二)流動性
(三)情感性
(四)表現性
(五)不確定性
四、音樂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啟迪智慧,誘發(fā)靈感
潛移默化,陶冶情操
(二)保健功能
調節(jié)身心
治療疾病
(三)娛樂功能
第二節(jié) 兒童音樂
學前兒童
音樂
二、兒童音樂的審美特征
(一)形式美
音色
節(jié)奏
旋律
力度
(二)內涵美
直觀
稚拙
幻想
三、兒童音樂的類型特征
(一)按照體裁分類
兒童歌曲
兒童器樂曲
兒童歌舞劇
交響童話
(二)按照題材分類
游戲題材
生活題材
童話題材
大自然題材
本章思考題
一、兒童音樂具有哪些基本特點?
二、兒童音樂的審美特性反映在哪些方面?
三、結合自己的實踐和體驗談談對兒童音樂作品題材的認識。
第二章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基本基本理論問題
第一節(jié)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作用
一、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與社會發(fā)展
(一)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二)為造就一代有藝術修養(yǎng)的高素質公民打基礎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與兒童個體發(fā)展
(一)音樂教育與兒童的認知發(fā)展
音樂教育與兒童感知能力的發(fā)展
音樂教育與兒童記憶能力的發(fā)展
音樂教育與兒童想象、聯(lián)想、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二)音樂教育與兒童的情感、意志發(fā)展
音樂教育與兒童的情感發(fā)展
音樂就是情感,沒有情感就沒有音樂。
——斯特拉文斯基
音樂教育與兒童的意志發(fā)展
(三)音樂教育與兒童的個性發(fā)展
能促進兒童積極的個性意識傾向性的發(fā)展;
能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四)音樂教育與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
有意識的培養(yǎng)兒童的交往觀念和交往技能;
培養(yǎng)兒童形成自律、責任感和自我激勵的意識。
第二節(jié)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價值取向
一、以音樂本位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價值觀
兒童早期的音樂啟蒙即使可能的,也是必要的、重要的,其主要價值就是幫助和鼓勵兒童的音樂體驗,以發(fā)展兒童的音樂性向和能力。
以音樂本位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價值觀重視音樂的本體功能,把音樂作為傳播、延續(xù)和發(fā)展人類音樂文化方式的最初階段。它旨在為音樂本身的內在價值及其音樂功能的實現打下基礎。
二、以教育本位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價值觀
音樂教育具有發(fā)展智能、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意識等智育功能,對培養(yǎng)和促進兒童智能發(fā)展大有裨益。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負有培養(yǎng)兒童的審美情趣,豐富兒童的審美情感,發(fā)展兒童的審美感知、理解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使命。
第三節(jié)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涵義
一、如何理解學前兒童音樂教育
用音樂進行教育和教兒童音樂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特點
(一)形象性和感染性
(二)趣味性和游戲性
內容上的趣味性和游戲性
形式上的趣味性和游戲性
方法上的趣味性和游戲性
(三)技能型和綜合性
1.形式上的綜合性
2.過程上的綜合性
3.方法上的綜合性
本章思考題
一、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社會價值與作用是什么?
二、以音樂本位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三、如何理解以教育本位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觀?
四、簡述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特點。
第三章 兒童音樂教育的流派及課程模式
第一節(jié) 兒童音樂教育的幾種理論流派
一、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
(一)生平及教育體系的形成和傳播
愛彌爾·雅克·達爾克羅茲,(Emile Jaques · Dalcroze,1865-1950)瑞士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二)教育體系的基本內容及方法
1.“體態(tài)律動”
強調從音樂入手,讓學生聆聽音樂,引導學生通過身體 運動去接觸音樂的各個要素。
所采用的方法:
(1)教師鋼琴上的即興演奏
(2)兒童的律動語匯
(3)教師促進學生將身體運動與聲音內在地結合在一起,發(fā)展他們內部聽覺和運動覺得能力、動覺的想象與記憶等。
(三)適用于學前兒童的活動課例簡析
活動一:“有聲和無聲”、“大聲和小聲”、“相同和不同”——訓練兒童集中注意力。
活動二:“集中注意看指揮”——訓練兒童集中注意并迅速做出反應。
活動三:撫摸想象中的小狗和大馬——充分發(fā)揮兒童想象力,把想象里和身體動作結合起來,表現他們想要表達的事物或情感。
活動四:學會互相傾聽——體現了創(chuàng)造性與個性的培養(yǎng),突出了對人的社會性發(fā)展的培養(yǎng)。
二、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
(一)生平及教育體系的形成和影響
佐爾坦·柯達伊,(Kodaly, Zoltan, 1882-1967)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民族音樂學家和音樂教育家。
柯達伊教學法創(chuàng)建于20世紀初,特別是從1925年以后,柯達伊開始密切關注青少年的音樂教育。
(二)教育體系的基本觀點和主要內容
1、音樂教育應該從幼兒園開始
引導兒童通過聽、唱歌曲,體驗、感受音樂,喚起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幫助兒童形成音樂的趣味和審美感。
2、以歌唱教學為主要教學內容
3、以“兒童自然發(fā)展法”作為課程安排的主要依據
所謂“兒童自然發(fā)展法”,即根據正常兒童在其成長的各個時期中的能力來編排課程的順序。
兒童音樂發(fā)展的一般特點:
(1)兒童的音域是有限的,一般不超過六度,而半音較難唱準;
(2)下行音調比上行音調容易唱;
(3)跳進比級進容易唱準;
(4)五聲音階比七聲音階容易掌握;
4、以首調唱名法、節(jié)奏唱名和柯爾文手勢為基本教學工具。
節(jié)奏唱名:
柯爾文手勢圖:
5、創(chuàng)建自成特色的教材體系
兒童所用的教材只能來自于三個方面:
(1)真正的兒童游戲和兒歌
(2)真正的民間音樂
(3)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音樂(由名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音樂)
(三)適合于學前兒童的活動課例簡析
活動一:歌唱游戲《找朋友》
這則歌曲游戲集中的時間短,重復多,且采用游戲的方式能使幼兒感到愉快,在有簡單設計和變化的游戲訓練訓練兒童的聽覺和音色辨別能力。
活動二:感受固定拍與節(jié)奏
此活動讓兒童感受聲音長短的區(qū)別。
活動三:“藏起來的歌曲”
此活動培養(yǎng)兒童的默唱能力培養(yǎng)兒童有均勻的節(jié)拍感覺、穩(wěn)定的速度和音高的保持等多種內心感覺。
活動四:即興的旋律回聲模仿
這則活動的目的是給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的環(huán)境和方法,以喚起兒童對音樂的意識,誘發(fā)、開掘兒童與生俱來的創(chuàng)作潛能。
三、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
(一)生平及教育體系的形成、傳播和影響
卡爾·奧爾夫(1895-1982)德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戲劇家和兒童音樂教育家。
(二)教育體系的基本內容及特色
1、“元素性”音樂教育——基本核心
元素性音樂是綜合的,包括元素性的節(jié)奏、元素性的作曲法、元素性的詞曲關系,并且使用元素性樂器——奧爾夫樂器。
2、節(jié)奏第一
3、課程內容
包括嗓音造型、動作造型和聲音造型
4、教學組織形式及方法
奧爾夫體系的教學組織形式是集體教學和綜合教學。
奧爾夫體系的教學方法是“引導創(chuàng)作法”,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及范例幫助兒童集體創(chuàng)作、協(xié)助創(chuàng)作。
5、教材和教具
代表性教材:5卷本《學校音樂》
特殊的教學工具:奧爾夫樂器
聲勢教學:
例一:
例二:
(三)適合于學前兒童的節(jié)奏游戲活動簡析
活動一:翻卡片
活動二:接龍游戲
活動三:敲“門”
活動四:即興創(chuàng)作——“橋”
四、鈴木音樂教育體系
(一)生平及教育體系的形成和影響
鈴木鎮(zhèn)一(1898-1998),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和音樂教育家。
(二)教育體系的基本思想和觀點
1.給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學習音樂的良好環(huán)境
2.激發(fā)兒童的興趣
3.提倡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練習
4.注重傾聽習慣和技能的培養(yǎng)
5.提倡“教學六步”
五、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
(一)生平及其主要貢獻
卡巴列夫斯基(1904—1987)前蘇聯(lián)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和音樂教育家。
(二)《蘇聯(lián)普通學校音樂教學大綱》及其特點
1.將“三個支柱”觀點作為新大綱的基本要素
2.把用音樂吸引孩子作為兒童音樂教育的根本問題
3.利用音樂本身的特殊規(guī)律和特點作為教學原則之一
4.注重教學內容的相對獨立性和內在連續(xù)性
六、綜合音樂感教育體系
綜合音樂感是20世紀60年代產生于美國的音樂教育流派
“綜合音樂感”即“綜合音樂素質”,是對兒童進行音高、力度、音色、節(jié)奏、曲式等方面素質的綜合培養(yǎng)。
綜合音樂感教學法是一種注重發(fā)掘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教學法,強調兒童為主體。
第二節(jié) 兒童音樂教育的幾種課程模式
一、兒童音樂教育的目標模式
目標模式的音樂教育課程是一種以教育目標為核心和基本原則,使整個教育過程都圍繞目標標準進行選擇、設計、實施和評價的教育模式。
二、兒童音樂教育的過程模式
強調課程設計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兒童,應以兒童為標準。
薩蒂斯·科爾曼是過程模式應用于兒童音樂教育的早期典范。
1.制作樂器
2.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與即興表演
3.歌唱與聲音控制
4.創(chuàng)作
三、兒童音樂教育的螺旋型模式
布魯納認為,如果能夠明確學科的基本結構,并進行適當的組織,任何發(fā)展階段的兒童都能夠理解復雜的概念。在音樂中,音高、時值、力度和音色是基本的要素;在視覺藝術中基本要素是空間、光、色、線和組合,這兩者最終的要素都是形式。基于這些要素,按照概念復雜程度的不斷增長形成課程的方法和教材,就能夠實現理想的螺旋型課程結構。
布魯納的思想影響了美國絕大多數學科的課程設計,其中同樣對音樂教育產生了影響。曼哈頓維爾的音樂課程計劃就是把對學科的認識過程設計成為一個螺旋上升的“環(huán)”的系列。每一個環(huán)中的學科結構不變,學生從最基礎的環(huán)的內容開始,大部分學習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的。前面的問題引發(fā)出后面的問題,螺旋越向上,就能夠越來越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整體的學科結構。
在為三至十二年級音樂教學設計的“綜合音樂課程指南”中,音樂學科基本結構的六個組成方面是:音高、節(jié)奏、曲式、力度、音色、和聲音型。它與十六個發(fā)展水平階段聯(lián)系起來,成為音樂概念發(fā)展的立體螺旋形式。
第三節(jié) 兒童音樂教育理論及模式評述
一、從兒童出發(fā)的音樂教育原則
二、均衡而全面的音樂教育內容
三、注重兒童主體感受和體驗的音樂教育過程
四、具有一定音樂素養(yǎng)的啟蒙者
思考題
一、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教學思想有哪些基本特點?對我們的教育實踐有何啟示?
二、試以本章中所涉及的兒童音樂教育思想,結合一個具體的教學實例,從活動目標、內容、過程、方法等方面加以評析。
第四章 學前兒童的教育目標
第一節(jié)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目標的制定
一、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目標制定的依據
(一)學前兒童音樂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
(二)社會對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要求
(三)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學科本身的特性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目標制定的過程
(一)篩選、整理目標
(二)表述目標
1.行為目標
2.過程目標
3.表現目標
第二節(jié)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目標的結構分析
一、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目標的縱向結構
(一)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總目標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年齡階段目標
(三)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單元目標
(四)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活動目標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目標的橫向結構
(一)從心理活動的不同領域來分
1、認知目標
2、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
3、操作技能目標
(二)從音樂活動的不同內容來分
(三)從兒童活動的互動對象來分
第三節(jié)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目標的內容范圍
一、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總目標
(一)歌唱
認知目標——能記住歌曲名稱;正確地感知、理解歌曲中歌詞、曲調所表達的內容、情感;并能用自然、美好的聲音進行歌唱表現。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喜歡唱歌;積極地體驗參與歌唱活動的快樂以及追求用歌唱的方式與他人進行交往的快樂。
操作技能目標——掌握一些最基本、最初步的歌唱技能,能夠正確地咬字、吐字和呼吸;能較自然地運用聲音表情和身體動作表情;能夠在集體歌唱活動中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聲音使之與集體相協(xié)調。
(二)韻律活動
認知目標——能夠感知、理解韻律動作與音樂的關系,嘗試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動作表現;能符合音樂的情緒要求以及音樂表現手段和表情作用來做動作。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喜歡參加韻律活動和音樂游戲;積極體驗參與韻律活動和音樂游戲的快樂;主動地追求用身體動作探索、表達音樂以及與他人合作表演的樂趣。
操作技能目標——能夠較自如地運用和控制自己的身體動作;能夠掌握運用較簡單的道具;能夠在合作性的韻律活動中運用動作和表情與他人交流、配合。
(三)打擊樂演奏
認知目標——能夠認識、辨別各種常用打擊樂器及音色特點;掌握一些簡單的節(jié)奏型;了解有關打擊樂器的一些基本知識;能夠理解指揮的手勢含義并與指揮相配合。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喜歡參與打擊樂演奏活動;樂意探索樂器的不同演奏方法和嘗試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積極體驗并享受與他人合作演奏的快樂。
操作技能目標——熟練掌握一些常用打擊樂器的演奏方法;能夠在集體的演奏活動中有意識地控制、調節(jié)自己奏出的音色,使其與集體的演奏相協(xié)調;能夠學習并掌握使用、整理和保護樂器的一些簡單規(guī)則。
(四)音樂欣賞
認知目標——能夠感受、體驗音樂欣賞作品所表達的內容和情緒;能夠理解音樂作品最基本的表現手段;能夠再認和區(qū)分已欣賞過的音樂作品。
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樂意參與音樂欣賞活動,有積極的欣賞態(tài)度;體驗并享受音樂欣賞過程的快樂。
操作技能目標——初步學習運用文學、美術、韻律動作等各種藝術表現手段來表達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想象和情感體驗;能夠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嘗試與同伴交流與配合,共同協(xié)作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年齡階段目標
(一)小班
1.歌唱
學習用正確的姿勢、自然的聲音歌唱,并基本做到吐字清楚、唱準曲調和節(jié)奏(音域在C1—G1之間)
能跟著歌曲的前奏整齊的開始和結束。
在有伴奏的情況下,能獨立地、基本完整地唱熟悉的歌曲。
能初步理解和表現歌曲的形象、內容和情感。
在教師的幫漢族、引導下,能夠為熟悉、短小、工整而多重復的簡單歌曲增編新的歌詞。
喜歡自己歌唱,也喜歡與同伴一起歌唱,并能注意使自己的歌聲與集體相一致。
2.音律活動
能跟隨音樂的節(jié)奏做簡單的基本動作和模仿動作。、
喜歡參加集體的韻律活動和音樂游戲。
學習一些較簡單的集體舞。
初步嘗試和體驗用動作、表情和姿態(tài)與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
3.打擊樂演奏
學習并掌握集中最常用打擊樂器(如碰鈴、串鈴、鈴鼓等)的演奏方法。
喜歡操弄打擊樂器,喜歡參加集體的打擊樂演奏活動。
能夠為簡單、短小的二拍子和四拍子的歌曲、樂曲伴奏。
初步學會看智慧開始和結束演奏。
理解并遵守集體的打擊樂演奏活動中的一些基本規(guī)則:如樂器取放的恰當位置等。
4.音樂欣賞
能初步感受性質鮮明、結構短小的歌曲或有標題的器樂曲的形象,內容和情感,并產生一定的外部動作反應。
喜歡傾聽周圍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嗓音、動作等)來表達。
樂意參與集體的音樂欣賞活動,并積極嘗試和體驗音樂欣賞過程的快樂。
(二)中班
1.歌唱
能用正確的姿勢、自然的聲音歌唱,并做到吐字清楚、唱準曲調和節(jié)奏(音域在C1—A1之間)
在有伴奏的情況下,能獨立地而完整地演唱,并初步學會接唱和對唱。
在集體的歌唱活動中能夠注意空盒子自己的音色、使自己的歌聲與集體的聲音相協(xié)調。
能學習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和音色變化來表現歌曲的形象、內容和情感。
能夠為熟悉、短小、工整而多重復的簡單歌曲增編新的歌詞,并能嘗試獨立地將新編歌詞填入曲調中唱出。
喜歡自己歌唱,也喜歡在集體中歌唱,并能大膽的、獨立的在集體面前表演。
2.韻律活動
能跟隨音樂的節(jié)奏做簡單的基本動作、模仿動作和舞蹈動作。
喜歡參加集體的韻律活動和音樂游戲。
學習一些基本的舞蹈動作和集體舞。
享受并體驗用動作、表情和姿態(tài)與然恩交流的方法和樂趣,初步嘗試用創(chuàng)造性的動作自發(fā)地隨音樂自由舞蹈的樂趣。
能夠在動作表演過程中學習使用一些簡單的道具。
3.打擊樂演奏
進一步學習并掌握一些打擊樂器(如木魚、響板、沙球等)的演奏方法。
喜歡操弄打擊樂器,喜歡參與集體的打擊樂演奏活動
能夠用樂器為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歌曲配不同的簡單的伴奏。
進一步學會看指揮開始、結束和變化演奏。
能初步嘗試部分地參與打擊樂演奏配器方案討論。
能較自覺的遵守集體的打擊樂演奏活動中的一些常規(guī),養(yǎng)成愛護樂曲的態(tài)度和習慣。
4.音樂欣賞
能感受性質鮮明、結構短小的歌曲或器樂曲的形象、內容、情感,并產生一定的聯(lián)想,用外部的動作加以反應。
能初步了解并辨別進行曲、舞曲、搖籃曲等不同風格音樂的基本性質。
喜歡傾聽周圍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并能大膽地用自己的喜歡的方式(噪音、動作等)來表達。
樂意參與集體的音樂欣賞活動,并積極嘗試和體驗音樂欣賞過程的快樂。
初步學習運用不同的藝術表演形式(如文學、美術、韻律動作等)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三)大班
1.歌唱
能用正確的姿勢、自然美好的聲音歌唱,并能正確地表現歌曲的節(jié)奏、旋律和歌詞(音域在C1—C2之間)
在沒有伴奏的情況下,也能獨立而完整的演唱,并初步學會領唱齊唱、輪唱和簡單的2聲部合唱。
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和音色變化來表現歌曲的形象、內容和情感,能注意到歌曲的字、詞及樂句的變化較恰當地表現不同性質、風格歌曲的意境。
能夠為熟悉而多重復的歌曲增編新的歌詞,并能即興地獨立地將新編歌詞填入曲調中唱出。
喜歡歌唱,能大膽地、獨立地在集體面前進行歌唱表現眼,并能在集體中嘗試用不同的合作表演形式歌唱。
2.韻律活動
能跟隨音樂的節(jié)奏較準確地做各種稍復雜的基本動作,模仿動作和舞蹈動作組合。
喜歡參加集體的韻律活動和音樂游戲,喜歡自發(fā)地隨音樂自由舞蹈。
進一步豐富舞蹈動作語匯,在掌握一些基本的舞蹈動作和集體舞的基礎上,學習一些含有創(chuàng)造性成分的稍復雜的舞蹈組合。
能夠積極體驗用動作、表情和姿態(tài)與然人交流的方法和樂趣,并在合作表演的過程中嘗試用創(chuàng)造性的動作大膽主動的表現。
能夠在動作表演過程匯總學習選擇并較熟悉地使用一些簡單的道具。
3.打擊樂演奏
進一步學習并掌握更多打擊樂器(三角鐵、雙響筒、鈸等)的演奏方法。
喜歡并積極參與集體的打擊樂演奏活動,能部分的參與打擊樂演奏配器方案的設計。
能正確的根據指揮的手勢開始、結束和變化演奏。
能在集體的打擊樂演奏中有意識的注意在音色音量和表情上與集體相協(xié)調一致。
能自覺的遵守集體的打擊樂演奏活動中的一些常規(guī),養(yǎng)成愛護樂器的態(tài)度和習慣。
4.音樂欣賞
能較準確的感受性質鮮明、結構適中的歌曲或器樂曲的形象、內容和情感,并產生一定的聯(lián)想,用外部動作加以反應。
能進一步豐富并加生對進行曲、舞曲、搖籃曲等不同風格、性質音樂的認識。
喜歡傾聽周圍生活中的各種聲音,并能用嗓音和動作表現等方式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
能主動、積極的出現暗語集體的音樂欣賞活動,享受并體驗音樂欣賞過程的快樂。
能夠運用不同的藝術表演形式(如文學、美術、韻律動作等)來大膽表達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
三、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單元目標
四、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活動目標
思考題
1.如何表述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目標?
2.談談如何理解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各層次目標間的關系?
第五章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基本內容——歌唱
第一節(jié) 學前兒童歌唱能力的發(fā)展
一、0-3歲兒童歌唱能力的發(fā)展
在對這一年齡階段兒童的歌唱教學中,必須從歌曲的欣賞感知入手。
3-4歲兒童歌唱能力的發(fā)展
(圖表分析)
第二節(jié) 歌唱活動的基本問題
一、歌唱的簡單知識和技能
(一)姿勢
(二)呼吸
(三)發(fā)聲
(四)咬字吐字
(五)音準
(六)協(xié)調一致
(七)保護嗓音
二、歌唱的基本形式
(一)獨唱(二)齊唱(三)接唱(四)對唱
(五)領唱齊唱(六)輪唱(七)合唱
(八)歌表演(或合作歌表演)
適宜學前兒童的合唱形式一般有三種:
1.同聲式:兩個聲部的旋律、和聲相同;
2.固定低音式:一個聲部唱歌詞,另一個聲部唱固定音型或延長音等;
3.填充式:一個聲部唱歌詞,另一個聲部在歌詞的休止或延長音部分唱適當填充式的詞曲。
三、歌唱材料的選擇
( 一)歌詞的選擇
1.歌詞應有趣、易記且能為兒童所理解和熟悉的。
2.歌詞結構要相對簡單,含一定重復部分。
3.歌詞的內容要宜于用動作表現。
(二)曲調方面
1.音域不宜太寬;
2.節(jié)奏和節(jié)拍比較簡單,不宜太過復雜;
3.歌曲的速度不宜太快,一般以中速或中速稍快、稍慢為宜;
4.旋律較平穩(wěn):幼兒不宜唱旋律起伏太大的歌曲;
5.結構較短小工整:幼兒一般不宜唱結構過于長、 大的歌曲。
6.詞曲關系比較單純。
第三節(jié) 歌唱活動中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歌唱活動中音樂感的培養(yǎng)
(一)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
節(jié)奏感是指對歌曲材料中的節(jié)奏和節(jié)拍的感知和表現。在歌唱活動中要利用歌曲材料對學前兒童進行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
1、運用身體動作
(1)自由節(jié)奏
(2)均勻節(jié)奏
(3)旋律節(jié)奏
(4)伴奏節(jié)奏
(5)雙層節(jié)奏:①合作進行②獨立進行
(6)節(jié)奏動作表演
2、運用視覺材料
以視覺輔助材料來幫助兒童感受和表現歌曲的節(jié)奏。
(1)看圖形做動作
(2)聽歌曲畫節(jié)奏
(3)看節(jié)奏圖猜歌曲
3、運用嗓音
(1)聲音模仿
(2)音節(jié)歌唱游戲
(3)語言節(jié)奏朗誦
4、運用特別選擇的歌曲材料: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歌曲材料,以培養(yǎng)幼兒感受某種特定的節(jié)奏。
5、改變熟悉的歌曲材料:通過改變兒童已熟悉的某些歌曲的節(jié)奏或節(jié)拍,與原來的歌曲作品進行對比,以加強兒童節(jié)奏感的培養(yǎng)。
(二)旋律感的培養(yǎng)
1、運用聽覺、視覺和動覺的協(xié)同配合
2、運用嗓音
移調歌唱
唱旋律唱名
默唱
(三)結構感的培養(yǎng)
所謂結構感的培養(yǎng),是指在歌曲演唱的同時,幫助學前兒童理解樂句、樂段的起、止、過程、重復和變化,以及歌曲的主要部分和附加部分,以初步形成曲式結構的概念。
1、運用身體動作
2、運用視覺
3、運用嗓音
(1)完整唱出樂句
(2)運用對唱和接唱的方式
(3)運用默唱的方法
(4)運用節(jié)奏插句的方法
(四)音色感的培養(yǎng)
1.視覺與聽覺結合
2.運用嗓音
(五)速度感和力度感的培養(yǎng)
1.運用視覺
2.選擇特定的歌曲材料: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在力度、速度上有明顯對比的歌曲作品,通過前后比較,幫助兒童進一步感知和理解。
音樂中的各種表現手段(即表現要素)都是可以在音樂活動中分別組織感知的。
側重地培養(yǎng)兒童對各種音樂表現手段的感受、表現能力,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兒童對音樂的精確把握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兒童對音樂內容、形象、情感的整體把握。
二、歌唱活動中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創(chuàng)編動作
邊唱邊動作是幼兒的特點,他們不但用歌聲來表達感情,更喜歡用動作來加以補充,如果歌詞是很具體的,并易于用動作來表現的話,三歲的孩子由于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自己常能想出一些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歌曲的理解。
在唱歌活動的過程中,應給幼兒自己創(chuàng)造性地想出表達方法的機會,不必把每個動作都設計得好好的,讓幼兒跟著做。
(二)創(chuàng)編歌詞
讓幼兒給熟悉的歌曲增編新的歌詞或改變部分歌詞,這既能提高幼兒唱歌 興趣、發(fā)展唱歌能力,也有利于對幼兒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
幼兒增編、改編歌詞不僅有助于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對增強幼兒的自信心,發(fā)展幼兒的語言也起到重要作用。
思考題
1.有關歌唱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包括哪些方面?
2.歌唱教育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形式有哪些?
3.結合實踐,談談學前兒童歌唱能力發(fā)展的一般特點。
第六章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基本內容——韻律活動
第一節(jié) 學前兒童韻律活動能力的發(fā)展
各年齡段兒童韻律活動能力發(fā)展概況
(一)0-3歲兒童韻律活動能力的發(fā)展:從未分化的不隨意階段,逐步向初步分化的隨意階段發(fā)展
(二)3-4歲兒童韻律活動能力的發(fā)展:3歲以后,兒童的動作逐步進入了初步分化階段。
(三)4-5歲兒童韻律活動能力的發(fā)展:
這一年齡段兒童動作發(fā)展有了明顯進步。身體大動作及手臂動作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平衡能力和動作的控制能力有所加強。
(四)5-6歲兒童韻律活動能力的發(fā)展:此階段兒童的動作進一步分化且更精細,動作的自控能力更強。
第二節(jié) 幼兒園韻律活動的基本類型
一、律動及其組合
(一)律動
什么是律動?
特點:沒有情節(jié),在音樂的伴隨下做韻律動作。
基本動作:走、跑、跳、踢、拍手、叉腰、擊掌、擺臂等。
模仿動作:日常生活、動物動作、自然現象、游戲中的動作。
舞蹈動作
(二)律動組合
1.身體節(jié)奏動作組合
2.模仿動作組合
3.舞蹈動作組合
二、舞蹈及其表現形式
什么是舞蹈?
舞蹈的表現形式
1、集體舞2、邀請舞3、雙人舞4、小歌舞或童話歌舞5、自編舞6、表演舞
三、音樂游戲及其種類
(一)從游戲的內容和主題來分
1.有主題的音樂游戲
2.無主題的音樂游戲
(二)從游戲的形式來分
1.歌舞游戲
側重于歌唱和韻律活動的游戲
2.表演游戲
側重于按音樂性質變化進行情節(jié)、角色表演的游戲。
3.聽辨反應游戲
側重于對聲音或聲音的聽辯結果進行快速反映的游戲
第三節(jié) 幼兒園活動的選材
一、音樂的選擇
1、旋律優(yōu)美,富有節(jié)奏特點
2、結構工整,音樂形象鮮明,便于用動作表現
二、動作方面
1、體現興趣性
2、考慮兒童的動作發(fā)展水平
3、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
三、有關道具的選擇
1、有助于動作表現
2、形象美觀,操作簡單
思考題
1.幼兒園的韻律活動形式有哪幾類?
2.任選一首歌曲,嘗試將其改編成一個音樂游戲。
第七章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基本內容——打擊樂演奏
第一節(jié) 學前兒童打擊樂演奏能力的發(fā)展
0-3歲:樂器是他們以身體創(chuàng)造聲音的一種自然而有趣的方式。
3-4歲:能學會較簡單的演奏技能,但在演奏過程中使奏出的音響與音樂相協(xié)調一致是有困難的。
4-5歲:在樂器的演奏技能和操作方面有了較大進步,隨樂意識能力有了很大進步。
5-6歲:使用和掌握的打擊樂器種類更多,能力也更強。合作協(xié)調性也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幼兒園打擊樂演奏活動的基本問題
一、幼兒園常用打擊樂器的種類
(一)碰鈴(小鈴)
(二)串鈴
(三)鈴鼓
(三)大鼓
(五)三角鐵
(六)響板(圓弧板)
(七)木魚
(八)雙響筒
(九)蛙鳴筒
(十)沙球
(十一)鈸
(十二)鑼
二、打擊樂演奏的簡單知識和技能
(一)樂器的名稱和分類
(二)正確的演奏方法
(三)配器
(四)看指揮
1.教幼兒學習看指揮:聽懂口令、看懂手勢
三、打擊樂演奏活動的選材
思考題
1.幼兒園常用的打擊樂器有哪些?如何演奏?
2.幼兒園打擊樂演奏活動中樂器分類的原則是什么?
3.如何為幼兒園打擊樂活動選材?
第八章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基本內容——音樂欣賞
第一節(jié) 學前兒童音樂欣賞能力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的基本問題
一、音樂欣賞的簡單知識和技能
(一)傾聽
傾聽是兒童必須具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技能,是對兒童實施音樂教育的基本出發(fā)點,也是開展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
1.傾聽人體聲音
2.傾聽日常用具的聲音
3.傾聽周圍的聲音
(二)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和基本表現手段
(三)根據音樂作品展開一定的想象和聯(lián)想
(四)分析對比音樂作品的性質、風格
(五)再認欣賞過的音樂作品
二、音樂欣賞活動的選材
(一)音樂作品的選擇
所表達的內容、形象或情感應是兒童熟悉、理解并能喚起他們興趣的;
形式比較簡單;
結構單純、工整且長度適中,篇幅不宜過長;
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水平;
有較好的演唱或演奏質量;
應考慮作品的內容、形式和題材等的豐富多樣性。
(二)不同年齡班的選材要點
1.小班:以音樂形象鮮明的歌曲為主,以及形象單一、鮮明,有標題的器樂曲。
2.中大班:歌曲仍應占主要地位,歌曲的內容、性質、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并可欣賞各種器樂曲和一些篇幅較長、形式較復雜的敘事性歌曲。
(三)輔助材料的選擇
動作材料 視覺材料 語言材料
思考題
1.結合實踐,談談不同年齡班兒童音樂欣賞的發(fā)展水平。
2.如何為兒童選擇音樂欣賞作品?
3.結合本章內容的理解,設計或評析一則音樂欣賞活動。
第九章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第一節(jié)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途徑
一、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活動
(一)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涵義
(二)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特點
1.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活動
把握音樂的審美特征,培養(yǎng)兒童的音樂審美感受能力
激發(fā)審美情感,培養(yǎng)兒童的音樂審美表現能力
強調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兒童的音樂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2.強調兒童整體素質培養(yǎng)的活動
(三)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類型
1.專門的音樂教育活動
2.滲透的音樂教育活動
日常生活中的音樂活動
整合于主題中的音樂活動
游戲活動中的音樂活動
節(jié)日活動中的音樂活動
二、家庭和社會的音樂教育
(一)家庭的音樂教育
1.家庭音樂教育的意義
家庭是兒童最早的音樂教育環(huán)境
家庭音樂教育有助于兒童身心健康成長
家庭音樂教育是幼兒園音樂教育的基礎和補充
2.家庭音樂教育的特點
啟蒙性
個別性
隨機性
長期性
3.家庭音樂教育的方法
優(yōu)化家庭的音樂環(huán)境
鼓勵兒童多傾聽和欣賞音樂
培養(yǎng)和訓練兒童的節(jié)奏感
正確對待兒童的樂器學習
(二)社會的音樂教育
第二節(jié)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方法
一、教師為主體發(fā)起的音樂活動指導方法
(一)直觀演示方法
(二)運用語言的方法
1.講解 2.提問 3.反饋
(三)變換角色的方法
1.參與 2.退出
二、兒童為主體參與的音樂活動學習方法
(一)模仿學習的方法
(二)預知學習的方法
(三)整體感知的方法
(四)多感官參與的方法
思考題
1.什么是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活動?它有哪些特點?
2.學前兒童的家庭音樂教育有什么特點?如何正確對待家庭的音樂教育啟蒙?
第十章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評價
第一節(jié)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評價的作用和原則
一、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評價的作用
(一)反饋作用
(二)診斷作用
(三)促進作用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評價的原則
第二節(jié)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評價的內容和標準
一、學前兒童音樂能力發(fā)展的評價
(一)《西肖爾音樂才能測量》
1919~1939年間在美國艾奧瓦大學音樂心理學家C.E.西肖爾指導下編制的一種測定音樂能力傾向的工具。
(二)戈登的《初級音樂表象測量》
(三)日本的兒童音樂能力診斷測驗
二、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評價
1、評價教師行為
(1)教師的教態(tài)是否親切自然、精神飽滿而有熱情;
(2)是否巧妙而熟練地運用角色的變化引導兒童學習;
(3)是否善于提問,有效地激發(fā)兒童的獨立思考。
2、評價教師與兒童的活動情況
(1)是否為兒童提供了與音樂教育目標相一致的音樂學習經驗。
(2)所提供的音樂學習經驗是否能有效地促進兒童在音樂和其他方面的和諧發(fā)展。
(3)是否注意到了在活動過程中充分激發(fā)兒童的興趣、意志、自信、獨立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4)是否為兒童提供了人際交往的機會,特別是兒童之間相互學習和自由交往的機會。
(5)是否鼓勵和引導兒童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并在其中靈活而自主地學習音樂。
三、幼兒園音樂教育工作的整體評價
(一)音樂教育管理
(二)音樂教學研究
(三)師資隊伍建設
(四)資料收集與積累
第三節(jié)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評價的方法
一、觀察法
二、談話法
三、問卷法
四、測試法
五、綜合等級評定法
從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角度出發(fā)有全面評價和重點評價。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活動評價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從評價者的角度出發(fā)有自我評價和同行評價。
從評價過程與結果的記錄或交流的角度出發(fā)有書面評價和口頭評價。
思考題
1.簡述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評價的作用和意義
2.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評價應遵循哪些原則?
3.幼兒園音樂教育工作的整體評價包括哪些方面?
4.試以綜合等級評定方法記錄并評價一個具體的音樂教育活動。
第十一章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設計
第一節(jié)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發(fā)展性原則
二、主體性原則
三、審美性原則
四、整合性原則
第二節(jié)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設計
一、活動目標的設計
體現發(fā)展性
體現系統(tǒng)性
體現系列化
體現行為化
二、活動程序的設計
活動程序是為實現教育活動的目標而對活動內容的具體展開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具體運用,它是整個音樂教育活動的核心。
(一)活動結構的設計
所謂活動結構的設計,就是對每一個教育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間的順序、分配和關系的具體處理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活動的過程一般有兩種組織結構:“三段式”、“單段式”
(二)“系列層次活動”的設計
系列層次活動理論-——許卓婭教授
是以一個材料為基礎而設計的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教學活動系列。
系列層次活動的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充分挖掘原有教材的教育潛力,盡量將活動的層次系列分細;
(2)注意對一個音樂材料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讓幼兒感知和表現;
(3)注意以切合活動內容、材料多樣化的導入方式進入各個系列層次的活動。
音樂活動的一般導入方式:
語言導入、視覺導入、動作導入、欣賞導入
三、活動方法的設計
(1)從活動的目標出發(fā)來考慮和設計方法;
(2)從活動的具體內容為參考依據來確定方法;
(3)從兒童的實際情況著手選擇合適的活動方法。
四、活動環(huán)境及材料的設計
(一)活動空間與時間的設計
(二)活動材料的設計
1.音樂材料的設計
2.輔助材料的設計
思考題
1.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的設計應遵循哪些原則?
2.怎樣進行音樂活動目標的設計?
3.在音樂教育活動設計中如何注意音樂材料的選擇和設計?
幼兒園學習網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