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幼機構衛生保健PPT課件這個PPT共109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托幼機構衛生保健工作,常見傳染病及其防治,意外事故的預防和處理,托幼機構衛生保健工作的主要任務,托幼機構衛生保健工作職責,傳染病的特點,傳染病傳播的三個基本條件等,歡迎點擊下載。托幼機構 衛生保健
主要內容
托幼機構衛生保健工作
常見傳染病及其防治
意外事故的預防和處理
一、托幼機構衛生保健工作的主要任務(為什么?)
貫徹預防為主、保教結合的工作方針,為集體兒童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預防控制傳染病,降低常見病的發病率,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保障兒童的身心健康。
二、托幼機構衛生保健工作職責 ( 怎么樣?)
按要求配備軟硬件(房屋設施、保健人員、制度 )
制訂制度、計劃,定期檢查
提供合理膳食
體格鍛煉計劃,保證戶外活動時間
健康檢查及管理
傳染病及衛生消毒
入托入園查驗預防接種情況
生長發育監測及五官保健
衛生安全管理及防護,工作人員培訓
健康教育計劃
參加例會、接受指導,完成工作記錄及數據上報
托幼機構保健室設置基本要求(誰?)
托幼機構應當根據規模、接收兒童數量等設立相應的衛生室或者保健室,具體負責衛生保健工作。
保健室不得開展診療活動,其配置應當符合保健室設置基本要求。
房屋設施保健室房屋面積至少12m2以上,有觀察床、桌椅、藥品柜、資料柜、流動水或代用流動水等設施。
托幼機構保健室設置基本要求
體檢設備:兒童杠桿式體重秤、身高坐高計(供2歲以上兒童使用)
國際標準視力表或標準對數視力表燈箱
體圍測量軟尺等設備;消毒壓舌板、體溫計、手電筒等晨檢用品
常用消毒用品
消毒液 紫外線消毒燈
或其他空氣消毒裝置
托幼機構衛生保健人員要求
人數: ≥1:200(衛生保健人員:兒童)
收托200名以下兒童的可配備兼職衛生保健人員
《管理辦法》中要求 人數: ≥ 1:150
資質: 醫 師: 《醫師執業證書》
護 士: 《護士執業證書》
保健員: 應當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經過衛生保健專業知識培訓,具有托幼機構衛生保健基礎知識,掌握衛生消毒、傳染病管理和營養膳食管理等技能。
健康檢查
健康檢查
健康檢查
健康檢查
體檢反饋存檔
健康檢查
春季開學不久,小敏上幼兒園了。有一天上幼兒園晨檢時,老師發現她腹部上有幾個紅丘疹,于是,帶她到保健室測量體溫,體溫正常。
老師通知家長帶小敏到醫院去看看。
看過醫生后,醫生告訴家長,小敏患了幼兒急疹。
老師有強烈傳染病防控意識。
常見傳染病及其防治 傳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識
一、什么是傳染病
指能夠在人群中或人和動物之間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人--人 流感、病毒性肝炎
人--動物 禽流感、狂犬病
二、傳染病的特點
1、由病原體(細菌、病毒、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霉菌和寄生蟲)進入人體繁殖或產生毒素所致。
2、有傳染性。
3、流行性、地方性、季節性。
4、免疫性。
三、傳染病傳播的三個基本條件
1、傳染源:病人、攜帶者、受感染的動物和昆蟲。
2、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后,傳染給其他易感者所經過的途徑。例如:空氣飛沫、血液、消化道。
3、易感人群:即對某種傳染病缺乏特異性免疫力的人。例如:未接種過麻疹疫苗、也未感染過麻疹的兒童。
疫苗免疫程序
疫苗免疫程序
疫苗免疫程序
幼兒園傳染病防控要點
1、完善園長和教師傳染病防控職責。
2、建立傳染病管理制度、疫情報告制 度,并有專人負責。
3、制定傳染病防控措施
常見傳染病及其防治
手足口病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急性傳染病,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
手足口病分布廣泛,無明顯的地區性;
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高發。
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后散在發生;
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亦可發生聚集發病現象。
該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規模流行。
手足口病的主要癥狀
主要表現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
少數患兒可出現心肌炎、肺水腫、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等臨床表現,個別患兒可發生死亡。
手足口病皮疹的 “三個四”
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個部位 。
四不像: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
二、手足口病的三個流行環節
一、傳染源:患者和隱性感染者。
二、傳播途徑
密切接觸傳播: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
飛沫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
經水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多發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
三、預防控制措施
三、預防控制措施
三、預防控制措施
正確洗手法
正確洗手法
正確洗手法
三、預防控制措施
三、預防控制措施
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熱水浸泡30分鐘或者煮沸3分鐘。
●家長不要成為傳染源
想讓孩子遠離手足口病,千萬不要忽視切斷成人的感染源。建議家長回到家里后能換上干凈的家居服,并用消毒液清洗雙手,然后再和幼兒接觸。切記,成人被病毒感染后,由于抵抗力比較強,或因曾經感染過而獲得了免疫力,因此不會發病。但在接觸孩子的過程中,卻能把病毒傳播到孩子身上。尤其是在給孩子喂食的過程中,更容易把病毒傳染給孩子。
三、預防措施
管理傳染源病人:
隔離治療,隔離期小孩最好留在家里,不要在外面跟鄰居的小朋友玩。
手足口病的癥狀消失后或自發病之日起2周,并經過當地的衛生服務機構的防疫醫生核實,開具健康證明才能復課。
保護易感人群
接種手足口病疫苗
常見傳染病及其防治 流行性感冒
概述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傳染性極高。
病因
本病系流感病毒引起,該病毒屬正粘病毒科,直徑80-120nm,球形或絲狀。流感 病毒可分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經常發生抗原變異,傳染性大,傳播迅速,易發生大范圍流行。
癥狀
起病急驟,畏寒、發熱,體溫在數小時至24小時內升達高峰,39~40℃甚至更高。伴頭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減退。呼吸道癥狀較輕,咽干喉痛,干咳,可有腹瀉。
流行性感冒
感冒傳播的途徑
一般流行性感冒主要是經空氣中的飛沬傳播的,但亦可由直接接觸病者而傳染。
潛伏期
潛伏期短,一般是一至三日。
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學
流感在流行病學上最顯著特點為:突然爆發,迅速蔓延,波及面廣,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冬春季節)。高危人群為年邁體弱的老人、兒童、慢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和職業暴露人群。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治療方法
一般癥狀治療雖不能清滅感冒病毒,但卻可紓緩不適的病征。常用的藥物包括退燒鎮痛藥止咳藥化痰劑傷風藥等。病者亦應多飲開水,如每天飲八杯開水,和作適量休息,以增個人抵抗力。針對感冒病毒的口服藥有金剛烷胺(amantadine)和金剛乙胺(rimantadine),但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流行性感冒
預防方法
1.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
2.勤洗手,保持雙手清潔。
3.打噴嚏或咳嗽時應遮掩口鼻,并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4.增強抵抗力有助預防感染流感。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充足休息,避
免過度 緊張和避免吸煙,都是增強抵抗力的方法。
5.在流感高峰期,最好避免前往人員聚集、空氣流通欠佳的公眾場所。
6.流感疫苗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按照每年社上流行的流感類型
而制備的。在流感季節來臨之前接種疫苗。可以減少感染流感和感染
后發生并發癥的機會。
流行性感冒 兒童預防篇
病例分析
4歲小兒,發熱,體溫38℃,并有結膜炎,1天后出疹,由面部開始,1天后遍及全身。3天后皮疹消退,無色素沉著,枕后、耳后、頸后淋巴結腫大。最可能的診斷是:
A.風疹
B.麻疹
C.幼兒急疹
D.猩紅熱
E.過敏性皮炎
麻 疹
常見傳染病及其防治
概 述 1.麻疹是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2.它的特點是發熱、上呼吸道炎癥、結膜炎、麻疹粘膜斑(Koplik spots)、全身斑丘疹。 3.傳染性強、易并發肺炎。病后免疫力持久,大多終身免疫。
流行病學 1.傳染源:麻疹患兒和亞臨床型帶病毒者。 2.傳播途徑:呼吸道。 3.傳染期: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如合并肺炎,傳染性可延長至出疹后10天。 4.傳染性:極強
病因學 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屬副黏液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
出疹期: ①發熱3-4天出皮疹,體溫升至40-40.5℃ ②皮疹形態:不規則紅色斑丘疹,疹間皮 膚正常,嚴重時皮疹融合皮膚水腫, 面部浮腫。皮疹壓之褪色。不伴癢感。 ③出疹順序:耳后、頸部、面部、軀干、 上肢、下肢及足部。
恢復期:
①出疹3-4天,皮疹開始消退。
?、谙隧樞蚺c出疹相同。
?、燮つw有糠麩狀脫屑及棕色色素沉著,7-
10天痊愈。
預防
關鍵措施:對易感者接種麻疹疫苗,以提高其免疫力。 1.控制傳染源:麻疹患者一般隔離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長至出疹后10天,易感者檢疫觀察3周,并給予被動免疫。 2.切斷傳播途徑。 3.保護易感人群:包括主動免疫和被動免疫。 (1)被動免疫:接觸5天內予免疫血清球蛋白,只維持8周。
(2)主動免疫:麻疹減毒活疫苗是預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國內規定初種年齡為8個月。
常見傳染病及其防治
流行性腮腺炎
(一)病原學及發病機制
腮腺炎病毒屬副粘病毒科。單股RNA病毒。對腺體和神經組織有親和性
本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熱,一般室溫下,經2-3天其傳染性消失。對紫外線及一般消毒劑敏感。強紫外線下僅活半分鐘,甲醛溶液、30%來蘇爾、75%乙醇等接觸2~5分鐘滅活,但耐寒。
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二)流行病學
1. 傳染源 早期病人和隱性感染者。腮腫前7天至腮腫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離出病毒,因此在這兩周內有高度傳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無腮腺炎表現,僅有其它器官受累者,唾液及尿亦可檢出病毒。
2. 傳播途徑 本病毒在唾液、鼻咽分泌物中通過飛沫傳播。亦可接觸傳播。孕婦感染本病可通過胎盤傳染胎兒,而導致胎兒畸形或死亡,流產的發生率也增加。
3.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90%病例發生于1~15歲,尤其5~9歲的兒童。1歲以內嬰兒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過顯性或隱性感染。兒童患者無性別差異,青春期后發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4. 流行特征 本病分布全球,全年均可發病,但以冬、春為主??沙柿餍谢蛏l。在兒童集體機構、部隊以及衛生條件不良的擁擠人群中易造成暴發流行。
(三)臨床表現
潛伏期1~30天,平均18天。
起病大多較急,無前驅癥狀。有發熱、畏寒、頭痛、咽痛、食欲不佳、惡心、嘔吐、全身疼痛等,數小時 腮腺腫痛,逐漸明顯,體溫可達39℃以上,成人重,幼兒輕。
不典型病人無腮腺腫脹,而以腦膜炎、睪丸炎等為主要表現。也有僅見頜下腺及舌下腺腫脹。
(四)并發癥
1. 神經系統并發癥:腦膜炎:1w
2.睪丸炎或卵巢炎
3. 胰腺炎
(七)預 防
管理傳染源 隔離和消毒
隔離患者使之臥床休息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
對其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應進行消毒。
切斷傳播途徑 通風換氣、食醋蒸熏消毒
保護易感人群
被動免疫 肌注丙種球蛋白
主動免疫 減毒活疫苗
藥物預防 板蘭根等
常見傳染病及其防治
水 痘
什么是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和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經呼吸道和直接接觸傳播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
流行特征 :
全年均可發生,冬春季多見。
本病傳染性很強,易感者接觸患者后約90%發病,故幼兒園、小學、中學等人群集體機構易引起流行。
水痘的臨床表現
潛伏期:
10一23天,多為14一16天。
前驅期:
幼兒有低熱,全身不適的同時,即有皮疹出現;年長兒開始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和上呼吸道癥狀,1--2天后才出現皮疹。此期偶見前驅皮疹。
水痘的臨床表現
出疹期:
皮疹:首先見于患兒軀干和頭部,為3--5mm的斑疹,12--24小時左右,經丘疹發展成為水皰疹,膿皰疹。
搔癢:水皰疹和膿皰疹階段有明顯搔癢。
結痂:水痘表淺而壁薄易破,呈橢圓形,周圍有紅暈。1--2天后中心干枯,紅暈消失并結痂,痂可持續一周,繼發感染時可持續數周,痂皮脫落后皮膚完全恢復,一般不留瘢痕。
水痘放大圖片
手部的水痘
水痘的并發癥
1. 肺炎
2. 水痘腦炎
3. 水痘肝炎
4. 其它:有心肌炎,腎炎. 睪丸炎、關節炎和子宮內膜感染,眼部可并發角膜炎. 葡萄膜炎. 視網膜炎. 白內障、視神經炎等。
水痘的治療和處理
患者不能上學(在家隔離)。
大量喝水,休息。
保持皮膚清潔干爽。
局部或全身使用止癢鎮靜劑;
不要壓擠水痘,否則結痂后會留下小點,持續2~3年。水痘可完全痊癒,一般不會留下疤痕。
水痘的三個流行環節
一、傳染源: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傳染性強,出疹前1~2日至最后一批皰疹結痂時,均具有傳染性。
二、傳播途徑
1.經呼吸道飛沫
2.人與人直接接觸(直接接觸皰疹液污染的物品)
3.垂直傳播(母嬰傳播)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對水痘普遍易感,10歲以下兒童發病為多?;妓缓蠼K身免疫,但可患帶狀皰疹 。
預防措施
管理傳染源病人:
預防感染,出疹24小時內口服無環鳥苷對減輕癥狀有效,并應隔離至疹后6天,待結痂干燥后方能復學(自發病起21天左右)。
密切接觸者應隔離至接觸后3周。
切斷傳播途徑——消毒
開窗通風。集體機構采用紫外線照射對空氣進行消毒。無此條件可用一些化學消毒劑如過氧乙酸和含氯消毒劑進行噴灑。
物體表面:含氯消毒劑(康靈消毒液)。
衣服、被單等:可煮沸消毒,84消毒液等。
保護易感人群
高效價人抗VZV血清:在接觸96小時內注射能減輕或阻斷水痘和并發癥的發生,主要用于免疫抑制的個體。
接觸者接觸第2周時給服無環鳥苷(acyclovir)可預防部分水痘的發生或減少癥狀。
接種水痘減毒活疫苗
一般性預防方法
1.維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
2.保持雙手清潔,并用正確方法洗手。 3. 雙手被呼吸系統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噴嚏后)應立即洗手。 4.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掩口鼻,并妥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5. 如老師發現學生身上有皮疹或水泡,應通知家長帶其就醫,同時通知其他家長,讓他們能及早知道,預防疾病。
基本概念
兒童意外傷害(事故傷害)是指在預料之外情況下,突然發生的各種事件對兒童身體所造成的損傷,包括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
意外事故的預防
(二)預防誤服藥或中毒
(四)預防異物進入耳、鼻及氣管
幾種常見意外事故的原因和處理
氣管異物吸入(氣道堵塞)
異物吸入是指各種異物不慎被孩子吸入呼吸道,異物可能停留呼吸道任何部位,重者可造成窒息立即死亡。
氣道異物急救手法:
1.拍背法---讓小兒趴在救護者膝蓋上,頭朝下,托其胸,拍其背部,使小兒咯出異物。
2.催吐法---用手指伸進口腔,刺激舌根催吐,適用于較靠近喉部的氣管異物。
3.迫擠胃部法---救護者抱住患兒腰部,用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頂壓其上腹部,用力向后上方擠壓,壓后放松,重復而有節奏進行,以形成沖擊氣流,把異物沖出。
4.鼓勵孩子咳嗽。
上述方法未奏效時,應分秒必爭盡快送醫院耳鼻喉科,呼吸停止給予口對口人工呼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