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思維能力的培養PPT課件這個PPT共60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主要包含思維概述,學前兒童思維的發展,學前兒童思維的評價與培養等,歡迎點擊下載。學前兒童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一節 思維概述
一、什么是思維
(一)定義
【自我分析】當你早晨醒來,推開窗門一看,發現地面上濕漉漉的,你就會得出昨天已經下過雨的結論。
思考并分析:這個認識活動與我們學習過的感知覺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過程?
小結:間接和概括;思維活動。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
(二)特點:概括性和間接性
1.概括性:指對同類事物的本質屬性和事物之間規律性的反映。
2.間接性:以一定事物為媒介來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體,請你從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其反映的過程和內容分別有哪些?
二、思維的分類
(一)按個體思維發展的水平,可將思維分為:
1.直觀行動思維
是在對客體的感知中、在自己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的行動中進行的思維。
2.具體形象思維
是依賴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們的彼此聯系而進行的思維。
3.抽象邏輯思維
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詞),根據事物本身的邏輯關系來進行的思維。
(二)根據指向性的不同,可將思維分為:
1.聚合式思維(求同)
2.發散式思維(求異):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
(三)根據思維創造性的不同
1.常規思維:用常規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2.創造思維:用創造性的方法來進行。如藝術家、作家、導演、設計師,均需要高水平的形象思維
三、思維的品質
1.思維的廣度
指思維的廣闊性,指要善于全面地考察問題,從事物的多種處樣的聯系和關系中去認識事物。
2.思維的靈活性
隨機應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指外在的條件發生變化,主體采取靈活的方式,以適應變化的環境。
3.思維的深刻性
指善于透過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發現的本質,對事物是否剖析的徹底。
4.思維的獨立性
指不借助于現成的答案和別人的幫助。獨立地提出問題,獨立地尋找答案,獨立性并非的人易受他人暗示。
5.思維的敏捷性
6.思維的邏輯性
【自我分析】一個人第一天上山,第二天下山,走的速度不均勻,但時間(早上6點到晚上6點)、路程完全相同。試證明:在上山和下山的過程中,他必定有一個時間,正好經過同一個地方。
試在解決以上問題的過程中,反思你的思維能力的各個品質的發展狀況。
四、思維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
(一)思維的發展是認識水平提高的標志
思維是認識活動的核心,是高級的認識過程,它的發展本身就是認識過程有低級階段發展到高級階段結果和證明。
(二)思維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幼兒情感、意志和社會性的發展。
思維作為一種高級的認識活動,不僅對其他認識活動的發展有推動和促進作用,還對幼兒的情緒情感活動和意志活動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第二節 學前兒童思維的發展
一、學前兒童思維發展的階段性
(一)直觀行動思維(0~3歲左右)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歸納學前兒童直觀行動思維的特點。
1.澡盆里嬰兒的戲水動作,只有當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時候,才會發生。當離開澡盆的時候,這種動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難在沒有澡盆的時候復現。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2.兒童作畫常常事先沒有目的,即先做后想,或者邊做邊想,只有畫出來之后才知道畫的是什么。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3.幼兒打人的動作,常常沒有控制,即使是大人,不小心被一個幼兒打幾下的時候也可能會覺得很痛,甚至難以忍受。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兒童在進行這種思維的時候,只能反映自己動作所能觸及的具體事物,依靠動作思考,而不能離開動作在動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計劃自己的動作,預見動作的效果。
1.直觀行動思維依賴于一定的情境
2.直觀行動思維離不開兒童自身的行動
思維只在動作之中進行。
(二)具體形象思維(3~6、7歲左右)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歸納學前兒童具體形象思維的特點。
1.2+3=5的計算,幼兒雖然可以進行,但實際上他們在計算的時候并非對抽象數字進行分析綜合,而是依靠頭腦中再現的事物表象,如2個蘋果加上3個蘋果,或者2個手指加上3個手指,再數數結果是5個蘋果或手指才算出結果的。
2.問幼兒電燈和蠟燭有什么共同點,回答往往是“都是白的,長的。”
具體形象思維有以下兩個特點:具體性和形象性
由于表象功能的發展,兒童思維逐漸從動作中解脫出來,也可以從直接感知的客體中轉移出來,從而比直覺行動思維有更大的概括性和靈活性。但是思維仍然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在處理復雜問題的時候,具體形象往往產生干擾作用。
(三)抽象邏輯思維(6、7歲以后)
幼兒期,特別是5歲以后,明顯地出現了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這具體表現在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思維基本過程的發展,概念的掌握、判斷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的發展等方面。
綜上所述,幼兒期的思維主要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的水平,在整個幼兒期內,思維的特點又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著的,體現了從直接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趨勢。
二、學前兒童思維發展的特點
(一)幼兒掌握概念的特點
1.兒童掌握概念的方式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的反映。概念是用詞來標示的,詞是概念的物質外衣,也就是概念的名稱。
兒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大致有兩種類型:
【案例分析】你們是如何掌握“燈”這個概念的?如果教師教幼兒掌握“花”和“勇敢”的概念,一般采取什么方式?
(1)通過實例獲得概念
學前兒童獲得的概念幾乎都是這種學習方式的結果。
(2)通過語言理解獲得概念
在較正規的學習中,成人也常用給概念下定義,即講解的方式幫助兒童掌握概念。
科學概念的掌握往往需要用語言理解的方式進行。但學前兒童由于抽象邏輯思維剛剛萌芽,很難用這種方式獲得概念。
2.學前兒童掌握概念的特點
兒童對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發展水平的制約。一般認為兒童概括能力的發展可以分為三種水平:動作水平概括、形象水平概括和本質抽象水平的概括,他們分別與三種思維方式相對應。
幼兒的概括能力主要屬于形象水平,后期開始向本質抽象水平發展,這就決定了他們掌握概念的基本特點:
(1)以掌握具體實物概念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發展
根據抽象水平,將兒童獲得的概念分為上級概念、基本概念、下級概念三個層次。
【研究結論】兒童最先掌握的是基本概念,由此出發,上行或下行到掌握上、下級概念。比如,“樹”是基本概念,“植物”是上級概念,“松樹”、“柳樹”是下級概念。兒童先掌握的是“樹”,然后才是更抽象或更具體些的上、下級概念。
(2)掌握概念的名稱容易,真正掌握概念困難。
【案例分析】老師帶孩子們去動物園,一邊看猴子、老虎、大象等,一邊告訴他們這些都是動物。回到班上,老師問孩子們“什么是動物”時,很多幼兒都回答“是動物園里的,讓小朋友看的”,“是獅子、老虎、大象……”。老師又告訴孩子們“蝴蝶、螞蟻也是動物”。很多孩子覺得奇怪,老師又告訴他們“人也是動物“,孩子們更難理解,甚至有的孩子爭辯說“人是到動物園看動物的,人怎么是動物呢,哪有把人關在籠子里讓人看的!”如何看待幼兒對“動物”這一概念的理解?
3.學前兒童數概念的發展
學前兒童掌握數概念也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發展過程。數概念的掌握是以事物的數量關系能從各種對象中抽出,并和相應的數字建立聯系為標志的。
學前兒童數概念發展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1)對數量的動作感知階段(3歲左右)
(2)數詞和物體數量間建立聯系的階段(4~5歲)
(3)數的運算的初期階段(5~7歲)
(二)學前兒童判斷能力的發展
判斷是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聯系,是事物之間或事物與它們的特征之間的聯系的反映。判斷是肯定與否定概念之間的聯系,獲得判斷主要通過推理。邏輯思維主要運用判斷、推理進行。
在幼兒期,判斷能力已有初步的發展。
【案例分析】一幼兒認為“汽車比飛機跑得快”。他說:“我坐在汽車里,看到天上的飛機飛得很慢。”如何看待這一幼兒的判斷?
1.以直接判斷為主,間接判斷開始出現
判斷可以分為兩大類: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斷和抽象形式的間接判斷。一般認為直接判斷并無復雜的思維活動參加,是一種感知形式的判斷。而間接判斷則需要一定的推理,因為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間的因果、時空、條件等聯系。
學前兒童以直接判斷為主。他們進行判斷時,常受知覺線索的左右,把直接觀察到的事物的表面現象或事物間偶然的外部聯系,當作事物的本質特征或規律性聯系。
隨著年齡增長,其間接判斷能力開始形成并有所發展。我們從一項研究的結果就可以看出,具體見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7歲前的兒童大部分進行的是直接判斷,之后兒童大部分進行間接判斷,6~7歲判斷發展顯著,是兩種判斷變化的轉折點。
2.判斷內容的深入化
【案例分析】對斜坡上皮球滾落的原因,3~4歲的兒童說:“(球)站不穩,沒有腳”。 5~6歲幼兒說:“球在斜面上滾下來,因為這兒有小山,球是圓的,它就滾了。要是鉤子,如果不是圓的,就不會滾動了。”
幼兒的判斷往往只反映事物的表面聯系,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豐富,開始逐漸反映事物的內在、本質聯系。幼兒初期往往把直接觀察到的物體表面現象作為因果關系。
【案例分析】向幼兒講述這樣兩件事:“明明正在看書,聽到媽媽在廚房里喊他,他不知有什么事要他幫忙,趕快向廚房跑去。進門時,由于跑得太快,不小心撞倒了門旁的椅子,上面放的10個杯子全摔碎了。”“另一個小孩叫亮亮。有一天,媽媽出去買菜了,沒在家,他趕忙爬上椅子夠柜子上的果醬吃。下來時,一不小心,碰掉了1個杯子,摔碎了。”然后問他們:“如果你是媽媽,你批評誰批評得厲害?為什么?”結果發現,年齡小的孩子傾向于嚴厲批評明明,因為他摔了10個杯子,而6~7歲的兒童中,已有相當一部分認為更應該批評亮亮,因為“他想偷吃東西”,“明明摔了10個杯子,可是他是想快點給媽媽幫忙,不小心碰的,不是想干壞事兒”。如何看待年齡小的幼兒傾向于批評明明的現象?
3.判斷根據客觀化
【案例分析】有的小孩子認為給書包上皮是因為怕它冷;球從桌子上滾到地上是因為它“不想呆在上面。”如何看待孩子的類似判斷?
幼兒初期常常不能按事物的客觀邏輯進行判斷,而是按照“游戲的邏輯”或“生活的邏輯”來進行。
4.判斷論據明確化
【案例分析】問一幼兒:“你知道為什么要刷牙嗎?”幼兒說:“因為是媽媽說的。”如何看待這類現象?
從判斷論據看,幼兒起先沒有意識到判斷的根據,以后逐漸開始明確意識到自己的判斷根據。幼兒初期兒童雖然能夠作出判斷,但是,他們沒有或不能說出判斷的根據,或以他人的根據為根據,如:“媽媽說的。”“老師說的。”,他們甚至于并未意識到判斷的論點應該有論據。
隨著幼兒的發展,他們開始設法尋找論據,但最初的論據往往是游戲性的或猜測性的。幼兒晚期,兒童不斷修改自己的論據,努力使自己的判斷有合理的根據,對判斷的論據日益明確,說明思維的自覺性、意識性和邏輯性開始發展。
(三)學前兒童推理能力的發展
推理是判斷和判斷之間的聯系,是由一個判斷或多個判斷推出另一新的判斷的思維過程。
推理可以分為直接推理和間接推理兩大類。
直接推理比較簡單,是由一個前提本身引出某一個結論。
間接推理是由幾個前提推出某一結論的推理。又可以分為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
學前兒童在其經驗可及的范圍內,已經能進行一些推理,但水平比較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抽象概括性差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歸納幼兒概括能力發展的特點
1.年齡小的幼兒看到紅積木、黃木球、火柴棍漂浮在水上,不會概括出木頭做的東西會浮的結論,而只會說:“紅的”、“小的”東西浮在水上。
2.問一幼兒:“一切果實里都有種子,蘿卜里面沒有種子,所以蘿卜……(怎么樣?)”,有的兒童立即回答說:“蘿卜是根”,“蘿卜是長在地上的”
學前兒童的推理往往建立在直接感知或經驗所提供的前提上,其結論也往往與直接感知和經驗的事物相聯系。年齡越小,這一特點越突出。
2.邏輯性差
學前兒童,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兒童,往往不會推理。對幼兒說:“別哭了,再哭就不帶你找媽媽了”,他會哭得更厲害,因為他不會推出“不哭就帶你去找媽媽”的結論。
3.自覺性差
答案完全不受兩個前提之間,甚至一個前提本身的內在聯系所制約。
(四)學前兒童理解的發展
理解是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認識事物的聯系、關系乃至其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活動。學前兒童對事物的理解有以下發展趨勢:
1.從對個別事物的理解,發展到理解事物的關系
2.從主要依靠具體形象來理解事物,發展到依靠語言說明來理解
【研究結論】在教幼兒學習文學作品時,有無插圖,效果很不一樣。假定沒有插圖兒童理解水平為1,有插圖后,3~4.5歲幼兒的理解水平為2.12;4.5~9.5歲為1.23。
3.從對事物作簡單、表面的理解,發展到理解事物較復雜、較深刻的含義。
【案例分析】從以下兩個案例中分析幼兒理解事物的特點
1.在給小班兒童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后,問孩子們:“孔融為什么讓梨?”不少兒童回答:“因為他小,吃不完大的。”
2.上課時,小班一個小朋友歪歪斜斜地坐著,老師批評說:“你們看,××坐的姿勢多好!”他們一說完,其他小朋友都學著他的樣子坐起來。
4.從理解與情感密切聯系,發展到比較客觀的理解。
【案例分析】有位媽媽給兒子出了道加法題:“爸爸打碎了3個杯子,小寶打碎了2個杯子,一共打碎了幾個杯子?” 孩子聽后哭了,他說他沒有打碎杯子。
5.從不理解事物的相對關系,發展到逐漸能理解事物的相對關系。
【典型現象】孩子看電視時,常常會問:“他是壞人,還是好人?”如果成人說:“他既有壞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孩子會感到難以理解。
三、問題情境與幼兒思維的發展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體覺察到的一種“有目的但不知如何達到目的”的心理困境。
思維總是由于問題出現而產生,而幼兒能否提出問題,就在于是否能夠產生問題情境。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盡量創造能夠激發幼兒提出問題的問題情境。
問題有合適的難度(“最近發展區”),既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
問題情境的創設要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和活動相聯系,不能超出幼兒的生活經驗。
在問題情境里面要讓幼兒找到解決之后的樂趣,一方面,創設問題情境的時候,教師要對幼兒予以激勵,增強幼兒解決尋找和問題情境的動機;另一方面,問題情境里面本身也要創設一定的獎勵,如對于“解迷津”的游戲,本身就是對幼兒創設的一個問題情境,要在情境里給出幼兒解決問題之后的好處即獎勵。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幼兒思維的積極性。
四、幼兒的提問與幼兒的思維
幼兒階段特別喜歡刨根問底,不斷追問“為什么”,這反映了幼兒已經開始探索事物內在的奧秘和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正是幼兒抽象邏輯思維活動的表現。
【案例分析】小剛從幼兒園回到家后 對爸爸說:“爸爸我想吃蘋果好嗎?”爸爸聽后就將蘋果拿來,但他沒有立刻讓孩子吃,而是拿著蘋果問小剛:“你先看看這個蘋果是什么顏色?”小剛看了一會說:“這個蘋果一邊 紅、一邊綠。”“你再摸一摸蘋果是什么樣?”“很光滑。”“對,那你聞一聞這個蘋果。”“很香。”“好,你就嘗一嘗這個蘋果是什么味道吧。”小剛很高興地吃起來,邊吃邊說 :“這個蘋果又酸又甜,好吃極了。”這個父親的做法如何?
【問題討論】如何對待幼兒的提問?
要鼓勵幼兒提問,幼兒提出問題之后,要在第一時間給予表揚
正確對待幼兒的提問,既不要因嫌麻煩而置之不理,也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要引導幼兒學會在問題的指引下,自主進行探究,尋找答案
在引導幼兒進行探索之后,教師要進行總結,并對幼兒提出問題和探究問題的行為再次予以正強化即表揚、獎勵等。
第三節 學前兒童思維的評價與培養
一、學前兒童思維能力的評價
(一)評價標準
【話題討論】結合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我們應從哪幾個方面來評價幼兒思維發展的狀況?
1.思維方式的水平
觀察幼兒解決問題時是依靠動作,還是依靠表象或事物的具體形象,還是依靠概念。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幼兒個體思維方式的水平,可參照以下標準評定。
A級: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能從本質或接近本質地掌握一些概念,尤其是對諸如數、時間等抽象概念也能進行初步的理解;能開始根據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來進行判斷、推理;判斷和推理有一定的正確性和合理性。
B級:具體形象思維表現突出,理解事物往往要依靠事物的具體形象來幫忙。掌握的概念內涵有時還不精確,判斷、推理往往以事物間的外部聯系以及自身的生活經驗為邏輯依據,所以有時會出現不合理和非客觀的判斷和推理結果。對一些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實物和動作概念,對一些比較簡單的接近生活的問題,能達到一定程度的理解。
C級:有時還保留著直覺行動思維的成分,動作在思維過程中仍起著重要的作用。
【示例】需要用手指一個一個點數或需要用手講被數對象一個一個地挪動才能進行數數。
理解時只突出某一印象深刻的外部特征,時常只按某一生活表象來對問題進行判斷,即使是一些具體概念和簡單的問題也常常不能正確地掌握和判斷。
2.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幼兒個體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的水平,可參照以下標準評定。
A級:反應速度較快,在各種動腦筋、想辦法的場合,產生答案所需的時間比在場的大部分幼兒都短;對于原先使用的辦法,倘若在活動中發覺并不好用時能做出調整、改變;比較容易接受新的要求。
B級:反應速度一般(中等速度),在別人的提示、建議下能根據新情況修改原先的措施,比較容易接受新的要求。
C級:反應速度比一般幼兒都慢,思維的“惰性”較明顯,不容易適應新的變化,不容易接受新的要求,甚至有個別“刻板行為”出現。
【示例】在集中的教育活動中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時,哪些幼兒舉手的速度快而且確實已想好了答案。
3.思維的創造性
對于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我們不能用衡量成人的創造性思維的標準去評判。應主要抓住一個“新”字,看看幼兒在各種活動中思維“新”的成分有多少,新意圖、新觀點、新辦法等等“新”的表現頻率有多大。因此,可以參考以下標準評定。
A級:活動中經常出現一些“與眾不同”的看法、答案、意圖、成果;不喜歡跟隨和仿照他人,喜歡“別出心裁”;在自由創作活動中常創造出“自己的風格”。
B級:有時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想出一些新的辦法,說出一些新的意圖,在自由創作活動中愿意自己動腦筋,不喜歡仿照他人。
C級:思維過程中表現出依賴性,愿意服從他人,跟隨和仿照他人,愿意沿襲過去的方法。
【示例】當游戲情節中斷時,該幼兒能否對游戲情節的發展提出的“新點子”,當游戲材料短缺時,該幼兒是否能想出一些獨特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等。
(二)了解幼兒思維水平的常用方法
1.觀察幼兒的思維水平
(1)觀察時機
①數學教育活動。
②創造性游戲。
③以思維活動為主的智力游戲。
(2)觀察形式和記錄
①在各種活動中,抓住時機,圍繞目標進行觀察。
【示例】在數學教育活動中,通過觀察該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情況、運用情況、反應的速度,來了解該個體思維的邏輯性,思維的敏捷性;在創造性游戲中,通過觀察該幼兒對情節的構想、對材料的使用、對困難的克服,來了解該個體思維的創造性等等。
②運用事件抽樣觀察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
【示例】針對觀察目標中“思維的敏捷性”這一點,構想對幼兒在集中教育活動中“舉手回答問題”這一事件進行連續一周的觀察,以評定其思維的敏捷性。
2.與幼兒談話
【示例】要了解幼兒根據什么來理解事物,是否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可以讓幼兒用自己的話來解釋一些概念:“什么較玩具”、“什么叫好人”、“什么叫……”還可以讓幼兒說說同一類的若干個物體的共同之處,并講它們歸于一定的類別中:“手提包和書包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它們屬于什么類?”“蘋果和餅干、糖果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它們是同一類的東西馬?”
二、兒童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組討論】
1.幼兒教師應如何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
2.請設計幾個訓練幼兒思維能力的游戲。
(一)不斷豐富幼兒的感性知識
思維是在感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人們對客觀世界正確、概括的認識,是通過感知覺獲得大量具體、生動的材料后,經過大腦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才達到的。因此感性知識、經驗是否豐富,制約著思維的發展。幼兒教師應有意識、有計劃地組織各種活動,豐富幼兒的感性知識及其表象。
(二)發展幼兒語言
語言是思維的武器和工具。正是借助于詞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人腦才能對事物進行概括、間接的反映。通過語言中的詞和語法規則,幼兒才得以逐漸擺脫實際行動的直接支持,擺脫表象的束縛,抽象、概括出事物之間的規律性聯系。
(三)教給幼兒正確的思維方法
思維的特征是概括性、間接性和邏輯性,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較多的感性知識和生活經驗,語言發展也達到較高水平,為思維發展提供了條件工具。但還要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條件和工具,兒童不是一開始就 能掌握的,家長和老師都要引導和教給兒童,遇到問題如何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和概括,作出邏輯的判斷、推理來解決。
(四)激發幼兒的求知欲,保護幼兒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兒童的特點,他們對周圍的環境充滿探求的渴望,善于主動發現和探索事物的特點,在不斷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同時,使他們的思維力得到發展。
【案例分析】分析下列教師的做法是否正確?為什么?在下列情形下教師應如何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
1.一天喝豆漿時,幼兒發現所發的餅干與往常不一樣,有說餅干的形狀像銀錢,有的說餅干有桔子味……他們邊吃餅干,邊議紛紛,一時間教室失去了往日的寧靜。老師不耐煩地說:“跟你們說,不該講話的時候不要講,誰再講就不給他吃!” (孩子們的表現雖然有違安靜進餐的要求,但他們能敏銳地發現新發的餅干與往日不同,對餅干的形狀、味道等仔細觀察、加以想象,與同伴交流,這是多么難能可貴。教師如果理解孩子,再加以引導,不僅能夠調動幼兒興趣,增強食欲,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2.午餐前,活動室的門不知怎么打不開了,好幾個孩子圍上來說:“老師,怎么了?”“老師,我幫你開門!”情急之下,老師更生氣:“去去去,誰叫你們過來的?趕快回到座位上去準備吃飯!” (老師的厲聲斥責雖然會讓孩子們乖乖地回到座位上,但卻使他們失去了一個增長見識的機會,尤其損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對于孩子們熱情主動的處事態度更是潑了一盆冷水。如啟發孩子討論一下:門為什么打不開?怎樣才能打開?豈不更好。)
3.一天排隊做操時,孩子們發現操場上有個陰溝洞。“老師,那個洞洞里面是什么?”一向敏感的偉偉大聲地問。“大概是臭水吧!”老師不假思索地回答。回來時,偉偉和幾個孩子不見了。一會兒后,孩子們興奮地告訴老師:“那個洞洞里面沒有臭水,是個機關。我們看見門房爺爺打開洞里的機關,噴泉就冒水了!”“誰叫你們亂跑的,以后沒有老師的同意,不準亂跑。” (該批評的應該是老師,而不是孩子。孩子有了發現,為什么不帶孩子去看看?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嗎?起碼,老師應該肯定孩子的發現,他們弄清了一個老師沒弄清的問題。)
(五)通過智力游戲、實驗等方式,鍛煉幼兒的思考力
智力游戲趣味性濃,可以在活潑、輕松的氛圍中,喚起幼兒已有的知識印象,促使幼兒積極動腦去進行分析、比較、判斷、推理等一系列邏輯思維活動,從而促進幼兒思維抽象邏輯性的發展。
游戲舉例:
1.誰找得快
2.找錯誤
3.先后游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