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學前兒童美術創作的指導PPT課件這個PPT共29頁,該文件包含了PPT課件。PPT的教學目標鼓勵幼兒涂鴉,保護和鼓勵幼兒有意識表現的信心,盡可能多讓幼兒接觸各種工具材料,在玩玩做做之中掌握其用途和產生的線條、形狀。學前兒童美術創作的指導
第一節 學前兒童美術創作的一般規律與教育政策
一、影響幼兒美術創作的心理因素:
(一)感知
(二)情緒、情感
(三)再現能力
(四)動作活動
(一)感知
1、美術形象來源于視覺經驗
幼兒通過觀看獲得對于事物的種種視覺經驗,這是他們進行美術創作的來源。
無論是具象的還是高度抽象的,幼兒畫面中的物體都是他們曾經見過的,是視覺經驗累積所有的。
沒有一定的視覺經驗,進行美術創作是不可能的。
2、知覺力的強弱影響作品形象的深入和精確程度
一個對事物的形、色很留心,觀察力又強的幼兒畫出的形象總是完整入微的;
一個空間感很輕的幼兒將長于造型、構圖;
一個對色彩敏感的幼兒會將一幅畫畫的色彩斑斕,具有裝飾形。
3、美術形象來自審美知覺
審美知覺,是對于事物的整體和情感性的把握,不帶有功利的目的。
產生審美知覺的條件——主體對于感知的事物具有一定的新鮮感和距離感。
一個十分陌生的事物往往引起我們的警覺,難以形成審美態度,也難以引起表現的愿望;
一個常視久見的事物,在視覺中的新鮮感和距離感會下降,同時因為太過經常性、反復性,容易讓人采取實用態度,忽視它的審美特性。
(二)情緒、情感
1、創作的愿望由情感而生,創作的內容由情感而定。
2、情感的強度影響創作愿望的產生。
3、情緒、情感使作品內容充實。
4、情緒、情感能推動幼兒對高級、完美表現形式的追求。
(三)再現能力
幼兒對所見到的、所觀察過的事物,并不是想要表現就可以表現出來的,這受到再現能力的制約。
再現:心理的再現——記憶表象的重新浮現
藝術的再現——將內心所知所想外化,以物質手段表現出來。
1、視覺經驗、情緒情感通過再現轉化為美術形象。
2、再現能力的差異影響著幼兒的美術表現的形式。
(四)動作活動
1、一般動作活動
作用:(1)幼兒通過一般動作活動了解客體。
(2)同時,了解自己,體會自己的力量與作用,形成個人的行為方式。
(例:幼兒畫人物的變化)
2、藝術創作中動作活動
(例:涂鴉期到形象期的轉變——亂涂亂畫→了解線條的特性→重復動作,產生某些圖形,有目的地表現某些事物)
二、幼兒美術創作的規律:
(感知、愿望、動作活動、再現能力之間的關系)
(一)動態平衡
影響幼兒創作的幾種心理因素處于動態平衡之中,各因素的發展程度存在差異,發展是不同步的。
(二)低項決定
幼兒創作的水平由程度低的因素決定水平。
(三)兩級現象
三、教育的對策:
(一)全面入手
(二)具體指導
1、尋找發展上的低項
2、警惕發展上的平衡
(三)把握尺度
1、視孩子對事物的感知熟悉程度
2、視孩子對再現式樣的掌握程度
3、視幼兒的愿望水平
第二節 幼兒美術創作的具體指導
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創作的三條思路:
一、從主體內容出發引導創作
二、從形式規律出發引導創作
三、從材料特性出發引導創作
一、從主體內容出發引導創作——核心
主題內容包含兩方面:
1、描寫的物象、事件、情節,及在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情感和情緒;
2、物象和情節的象征意義(包含時代精神、民族精神,)以及當時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觀念。
(一)精選主題和題材內容
(二)開展系列活動
(三)在活動的過程中給予指導
(一)精選主題和題材內容——出發點
幼兒的思維是以敘事,也就是故事的方式展開的。
精選主題和題材內容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貼近幼兒的生活
2、生動有趣
3、有創造的余地
4、適合以美術的方式表現
(二)開展系列活動——形式
1、獲得最初的體驗
幼兒經驗的來源:?一般穩定生活——普遍經驗
?偶發事件——個別經驗
鑒于幼兒生活環境的局限,經驗不足,教師設法使幼兒獲得足夠經驗。大自然,社會是最好的課堂。
參加勞動、文體活動、外出參加游覽·······
2、收集資料,擴充知識
美術作品(照片、圖片、錄像)、文學作品、科學知識
采取個別自由活動,讓幼兒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探索,使經驗與知識融會貫通。
3、引入各種表現媒介與形式
?嘗試引導幼兒用不同的媒介和方法進行美術表現
?學習根據所要表現的題材內容來選擇適宜的工具和材料。
4、導向創造性表現
借助于其他藝術形式,如文學。進一步發展為綜合藝術活動,如戲劇表演。
(三)在活動過程中給予指導
1、具備背景知識經驗
幼兒發展的理論知識、美術知識與技能、幼兒美術發展規律的理論知識和感性經驗、對于幼兒的了解
2、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
內心活動;思考幼兒遇到的問題,提供指導
3、學會等待
人的創造性活動需要足夠的時間來思索、嘗試,在幼兒進行美術創作的時候,教師應給予幼兒充分的探索時間,不要一發現問題就迫不及待地告訴幼兒該怎樣,不該怎樣。
4、營造寬松的氣氛——心理的環境
教師要對幼兒抱有肯定的態度,幼兒會意識到教師對其的想法和做法感興趣,從而會放心地去做,同時,教師也可以在此寬松的氛圍下,觀察到幼兒的真實表現。
二、從形式規律出發引導創作
從形式規律出發引導幼兒創作,不是將某些美術形式孤零零地呈現給幼兒,而是從欣賞作品開始,從作品中感受、理解美的形式規律及其韻味;以此為前提,在幼兒對一定的形式規律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導向相關的生活和經驗;之后進行創作。
欣賞作品→感受美的形式規律→導向生活經驗→創作
(一)好的作品是前提
1、作品要求形象特征突出,富有情節和動感;
2、作品中蘊含的形式規律須是幼兒于生活中能夠見到并體驗到的。
(二)生活的折射必不可少
幼兒如果停留在欣賞作品的形式規律上直接進行創作,畫出的作品空洞,缺乏真情實感;引導幼兒用所學的藝術語言表現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法,就能夠創造出獨特、生動、多姿多彩的作品。
(三)持續的過程是最佳效果的保證
1、每次欣賞完作品后,留有一定的時間去消化回味,不應立即創作;
2、加進新的相關要素;
3、同伴的分享至關重要。
三、從材料特性出發引導創作
步驟:
(一)感受材料特性——材料可以是多樣的,但特性應集中單純
(二)引導幼兒由材料的特性回憶、聯想、想象有關事物
(三)開始操作——邊構思,邊制作,邊修改
第三節 幼兒園各年齡班美術創作的指導要點
一、小班——三歲左右
(一)特點
由無表現意圖的涂鴉向有表現意圖繪畫轉化的階段
(二)指導要點
1、鼓勵幼兒涂鴉,保護和鼓勵幼兒有意識表現的信心;
2、盡可能多讓幼兒接觸各種工具材料,在玩玩做做之中掌握其用途和產生的線條、形狀。
二、中班——四歲左右
(一)特點
幼兒能夠穩定地、有明確意圖地進行表現,用掌握的簡單形狀表現越來越多的事物
(二)指導要點
1、接觸和表現各種不同的事物,多積累形象;
2、不僅表現物體的大輪廓,進一步區分物體的各組成部分和細節。
三、大班
(一)特點
幼兒能夠認識到事物間曲折復雜的關系,能夠表現出空間關系及其以外的一些事件關系。
(二)指導要點
1、揭示事物的差異,簡單矛盾及其矛盾引起的事物的變化;
2、指導幼兒表現有情節的作品。
第四節 各類美術技能的學習指導
一、繪畫
(一)造型
1、引導幼兒觀察、理解物體的形體結構
?小班:大致輪廓外形
?中班:物體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其形狀、大小、結構、顏色等
?大班:物體的動態及相互關系
2、引導幼兒再現
(1)撫摸
(2)以身體動作姿態模仿物體
(3)用語言描述物體的形
(4)用手在紙上空書物體的樣子
(5)圖形拼擺
(6)遷移于不同的表現媒介
3、通過系列活動掌握物體的造型
(二)構圖
構圖:根據主題內容的需要把有關的物體形象恰當地安排在畫面上,表現事件情節、環境氣氛等。
1、觀察物體的空間關系
——物體之間的相對大小、高矮、上下、鄰近、分離;內外、前后、遠近等空間關系
2、通過欣賞作品了解作者是怎樣構圖的
——主要形象與次要形象的位置、大小關系,主體與背景的關系,形象與背景的顏色關系,等等
3、巧妙安排畫面
——構圖方法:主要形象放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其他形象圍繞主體形象;主要形象畫大,重點刻畫,細致描繪,其他形象概括處理。
(三)色彩
1、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顏色來畫
?使用固有色描繪物體(區別描繪事物的不同)
?識別色相——赤、橙、黃、綠、青、藍、紫
2、運用色彩區別主次
?主體形象色彩豐富,背景用單一的色彩
?利用色彩的對比
3、在一種顏色意境的指導下再現事物。
幼兒發展到一定階段萌發出表現事物的客觀顏色的愿望,這種表現在藝術上不可取,對幼兒也無情趣可言。恰當地引導幼兒抓住色彩的美感特點、動人之處進行描繪。
4、用色彩表達情感
二、裝飾與美化
裝飾:平面裝飾和立體裝飾
平面裝飾:運用各種花紋、色彩按照圖案的組織規則創作裝飾畫或對各種物品紙形進行美化
(一)通過欣賞幫助幼兒理解裝飾規則——圖案花紋的變化、圖案的組織形式、圖案色彩的配置
1、觀察欣賞自然界中蘊含的美的規律
2、觀察欣賞生活中人造物的裝飾美
3、欣賞專門的圖案裝飾畫
(二)按難易順序學習裝飾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