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社會教案:徐州三大廣場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與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國的情感。
課題生成:
近幾年來,家鄉徐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鮮事跡發生,從泉山生態保護區、云龍湖風景區、漢兵馬俑及漢城習的“三場一路”,城市環境的改善,激起了徐州人民的自豪。 幼兒作為一個徐州市的小公民,也耳聞目睹了家鄉的變化,幼兒對“三大廣場”的認識,加深對家鄉的進一步了解激發他們愛家鄉的情感。為此,設計了“認識徐州的三大廣場活動。
活動目標: 1、鞏固對徐州三大廣場的認識,包括名稱、主要設計及用途。 2、引導幼兒關注家鄉的變化,萌發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3、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教育幼兒爭做“文明小市民”
活動準備: 1、已請家長帶幼兒參觀過廣場。 2、錄像片《三場一路》以及電化教學設備。 3、角色游戲區“大風車”欄目、四種樂器。
活動過程: 1、運用已有經驗談話,引出課題(幼兒分四隊坐成半圍合進行活動) 觀看錄像片《三場一路》,進一步了解名稱、主要設施及作用并用語言表述。 (1)教師:“大風車節目開始了,請看電視,然后回答問題。” 提問:“你看到的是徐州的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 “它有什么特別的建筑和設施?你喜歡它嗎?” “這個廣場有什么用途?” (2)繼續觀看電視片,依次介紹其他兩個廣場,四隊以搶答、方式回答問題,答對了給予加分,增加比賽的氣氛。
2、加深幼兒對家鄉的關注,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1)提問:“近幾年來我們的家鄉變化可真大,除了新建的三大廣場之外,你還知道徐州有哪些變化與新鮮事呢?”發散幼兒的思維,引導幼兒搜集已知經驗,用語言表述。 教師小結:“大家都講了,像觀音機場、云龍湖風景區、全國最大的淮海食品城、科技城等,還有各居民小區、街心花園、大型超市,這些都是徐州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他們用雙手把徐州打扮的更美、更漂亮。”
3、教育幼兒從小做起,注意保護周圍環境,做一個文明市民 提問:“三大廣場非常整潔而美麗,怎樣才能使廣場保持整潔和美麗呢?” “各隊討論后,說出兩種以上的正確答案。”幼兒自由討論、輪流、回答。 小結:周末我們去廣場游玩時要做個文明市民,不要亂扔果皮紙屑,不扔冰棒棍子、飲料瓶,不隨地吐痰,不踏草坪、不摘花,不要亂扔塑料袋制造“白色污染”,還要提醒周圍人做文明市民,讓大家都來保護廣場,使徐州更加美麗、整潔。
4、結束活動 通過計分牌,報出四隊得分,宣布取勝隊,頒發美工課自制的獎牌以資鼓勵,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1)鼓勵幼兒收集并講述新聞。 (2)在角色游戲“大風車”游戲中增設“記者”角色,向成人及同伴發布《本市新聞》:“為什么‘亞洲杯’鐵人三項賽在徐州舉行?”鼓勵幼兒大膽參加“下期話題”。 (3)美工區,提供廢舊物品請幼兒大膽創造“未來的徐州”與“住宅小區”。 (4)收集幼兒在徐州景區與名勝拍的照片,舉辦“我眼中的徐州”展覽。
課題評價: 一、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符合讓幼兒“學會關心”的教育理念,培養幼兒關心自己周圍的事物,引導幼兒關注家鄉的新鮮事物,有助于幼兒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所以,在大班開展此項活動是符合其年齡特點與認識規律的,從以下幾點分析。
1、教學內容生活化。三大廣場以及家鄉的變化都是幼兒身邊發生的新鮮事,貼近幼兒生活。如彭城廣場位于市中心,是市民休閑的好場所,從而引發幼兒的興趣與共鳴。
2、教學形式游戲化。在“大風車”游戲區開展教學活動,手段巧妙、形式活潑、生動,滿足了幼兒參與社會的心理,讓幼兒在活動中自主參與、友誼競爭,更能激發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興趣,加深對家鄉的了解。
3、教育過程情感化。老師與幼兒的感情交流更使幼兒的認識得到深化,激發幼兒做一名徐州人的自豪感,愛家鄉的美好情感。如:“大家都不注意保護我們的廣場,上面扔滿了垃圾,花不見了、草沒有了,白鴿也飛走了怎么辦呢?”從而引發幼兒的環保意識,教育幼兒從小爭做“環保衛士”,長大建設家鄉,使家鄉徐州變得更美!
二、專家點評 社會活動的內容是從兒童身邊的事件采查而來的,依賴于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認識徐州的三大廣場”活動,是從兒童周圍的環境變化中提取出來的,讓兒童在關注變化的同時,萌發對家鄉的熱愛。本文選點之處較獨特,沒有采用泛泛而談的形式,而是以三大廣場為中心,采用競賽搶答的方式,實際這是該主題進行到一個階段后的高潮,既是對前一階段教學鋪墊的小結,也是后面延伸活動的準備。 社會活動忌空口說白話,更忌教師一言堂。本活動雖沒有豐富的場景,但樸實之處見教師的精心。
三、反思與討論 社會活動的組織形式應多樣化。參觀、游覽、觀光、訪問、調查、娛樂、慶典等,均可作為社會活動的組織形式。 你準備如何對本班兒童開展愛家鄉的教育活動?內容如何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