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2
這是驅遣我們的想象舉例子,是優秀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
2.品味文中意蘊深刻的語言。
3.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三年以來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已學習了不少經典篇目,它們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有誰能總結一下,欣賞這些文藝作品,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學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錯。但今天我要給大家強調的是抓住文藝作品的形象性特征,發揮閱讀時的想象力。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內容。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認識作者
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江蘇蘇州人。現代作家、教育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終身致力于出版及語文的教學。
目標導學二:把握文章觀點,理清行文思路
1.請你閱讀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
明確:(1)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寫下來的文字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
(3)讀者看到的是寫在紙面……他們的目的。他們要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4)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
2.結合上述觀點,并結合文題嘗試總結作者在全文中想表達的中心觀點。
明確:欣賞文藝作品,要學著驅遣自己的想象力,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3.思考:作者要論述如何鑒賞文藝作品,為什么在開篇大篇幅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
明確:要論述如何鑒賞文藝作品,首先要認識到文藝作品的本質,即什么是文藝作品的問題。以文字為載體,作者想要傳達的所見所感,讀者想要接觸的作者的所見所感,就是文藝作品的本質。因此,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是為了明確文藝作品的本質,是表達中心觀點的前提。
4.閱讀第8—10自然段,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驅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論證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做簡要分析。
明確:作者以賞析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入手,首先以純理性思考的方式對詩句進行賞析,如“疑問:大漠上也許有幾處地方聚集著人,難道不會有幾縷的炊煙嗎?”這樣的賞析全然得不到詩句中所蘊藏的壯景與情感,換句話說,這是不驅遣想象力的結果;同時又論述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文字所構成的畫面,便能感受到詩中靜寂的境界。作者通過舉例論證與對比論證,得出了結論:“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
5.請你根據前面的探究,總結本文的論證思路。
明確:作者首先通過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來明確讀者欣賞文藝作品的本質,即“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然后以賞析王維詩句為例,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述了驅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標導學三:賞析語言,領悟內涵
文中有許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藝觀,它們或有十分深刻的內蘊,或有寫作值得借鑒的實用價值,請閱讀下面幾句,談談你對它們的理解。
(1)文藝的創作決不是隨便取許多文字來集合在一起。
明確:任何一篇文藝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來的,但這是一種有著內在邏輯順序的結合,具有文本表現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現了內容也傳遞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這樣的文章絕不可能隨意拼湊,須由作者有意識、有目的、有邏輯地創造,而在完成時又符合自然的特點。
(2)作者著手創作,必然對于人生先有所見,先有所感。
明確:“見”可指代材料,無“見”便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創造;“見”也可理解為見識、見解,沒有思考與見解,縱然下筆也只能寫就平庸文章,難見深度;“感”是體悟與情感,倘若下筆無情感寄寓其中,寫出來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這也提示了我們在寫作之前要學會多積累,多觀察,積累一定材料;同時要多思考,多感悟,這樣才能寫出優秀文章。
(3)假如死盯著文字而不能從文字看出一幅圖畫來,就感受不到這種愉快了。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
2.理解文章內容,學習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一詩一文為例,深入淺出地闡明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
2.品味文中意蘊深刻的語言,揣摩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價值取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審美素養。
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文章內容,把握驅遣想象進行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
難點
將欣賞文藝作品的方法運用到欣賞作品的實踐中,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教學方法
1.討論交流法。通過討論交流理清思路,明確論證方法,質疑交流難理解的問題。
2.品讀感悟法。文中有不少意蘊深刻的語言,與學生的人生體驗有一定的距離,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理解其中的內涵。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相關教學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搜集有關文學鑒賞的相關知識。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三年以來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已學習了不少經典篇目,它們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誰能總結一下,欣賞這些文藝作品,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學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錯。但今天我要給大家強調的是抓住文藝作品的形象性特征,發揮閱讀時的想象力。請同學們打開課本,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內容。
二、作者簡介
葉圣陶(1894—1988),男,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江蘇蘇州人,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倪煥之》等。
三、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2.綜觀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寫下來的文字正好傳達出他的所見所感。
(3)讀者看到的是寫在紙面……他們的目的。他們要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4)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
四、課文精讀
1.作者在文中想表達的中心觀點是什么?
欣賞文藝作品,要學著驅遣自己的想象,通過文字去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2.作者要論述如何鑒賞文藝作品,為什么在開篇大篇幅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
要論述如何鑒賞文藝作品,首先要認識到文藝作品的本質,即什么是文藝作品的問題。以文字為載體,作者想要傳達的所見所感,讀者想要接觸的作者的所見所感,就是文藝作品的本質。因此,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是為了明確文藝作品的本質,是表達中心觀點的前提。
3.閱讀第8~10自然段,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驅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論證的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做簡要分析。
作者以賞析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入手,首先以純理性思考的方式對詩句進行賞析,如“疑問:大漠上也許有幾處地方聚集著人,難道不會有幾縷的炊煙嗎?”這樣的賞析全然得不到詩句中所蘊藏的壯景與情感,換句話說,這是不驅遣想象力的結果;同時又論述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文字所構成的畫面,便能感受到詩中靜寂的境界。作者通過舉例論證與對比論證,得出了結論:“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
4.閱讀11~13自然段,說說作者是如何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驅遣想象力的?在論證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以高爾基的《海燕》為例,先從字面解釋來研究,領會不到這首詩的意思;接著又論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對翅膀,而且展開翅膀隨海燕飛掠,就領會了這首詩。
通過舉例與對比論證,得出結論:“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才接觸到作者的意境。”讀者從中體驗到愉快,得到受用。
5.請你根據前面的探究,總結本文的論證思路。
作者首先通過論述作者、讀者以及文字之間的聯系來明確讀者欣賞文藝作品的本質,即“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然后以王維的詩句和高爾基的《海燕》為例,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述驅遣想象的作用。最后得出結論:鑒賞文藝,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
6.文中許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藝觀,它們或有十分深刻的內蘊,或有寫作值得借鑒的實用價值,請閱讀下面幾句,談談你對它們的理解。
(1)文藝的創作決不是隨便取許多文字來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藝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來的,但這是一種有著內在邏輯順序的結合,具有文本表現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現了內容又傳遞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這樣的文章絕不可能隨意拼湊,須由作者有意識、有目的、有邏輯地創造,而在完成時又符合自然的特點。
(2)作者著手創作,必然對于人生先有所見,先有所感。
“見”可指代材料,無“見”便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創造;“見”也可理解為見識、見解,沒有思考與見解,縱然下筆也只能寫就平庸文章,難見深度;“感”是體悟與情感,倘若下筆無情感寄寓其中,寫出來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這也提示了我們在寫作之前要學會多積累,多觀察,積累一定材料;同時要多思考,多感悟,這樣才能寫出優秀文章。
五、探究升華
文藝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詩歌、散文等文藝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達也尤其濃烈。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謂“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藝作品,就必須把握其情感,必須通過想象還原形象的描述,進而去體味。
六、文章主旨
本文用平實的語言,以一詩一文為例,深入淺出地闡明了欣賞文藝作品的這一基本問題。告訴我們欣賞文藝作品,不僅要理解文字的表層含義,更要驅遣想象,透過文字進入到作品的意境中,體驗閱讀的愉快。
七、寫作特點
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相結合,更具說服力。
作者在論證欣賞文藝作品需要驅遣想象時,以賞析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例入手,從正反兩方面對比論證,得出了結論:“像這樣驅遣著想象來看,這一幅圖畫就顯現在眼前了。同時也就接觸了作者的意境。”令人信服。
八、板書設計
驅遣我們的想象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中的核心概念,梳理其中的關系,理解文章主要觀點。
2.領會作者鑒賞文學作品的思想方法,嘗試進行鑒賞實踐。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我們都學過朱自清先生的《春》,回想一下,你是如何賞析“朗潤”這個詞語的?
屏顯: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學生自由發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教師小結:“朗潤”本意是明朗滋潤,這里用“朗潤”一詞,讓人似乎看到冬去春來山色逐漸明亮的畫面,春天生機勃勃之感油然而生。當我們欣賞文學作品時,不僅需要理解字面意思,還要借助想象進入作品,去體會作品的意境。
二、溫故知新
1.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說說作者在說理時,一般會有哪幾種順序?
明確:一般是邏輯順序,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在結構上,一般是“總一分總”的形式。
2.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說說作者在說理時,一般會有哪幾種說理方法?
明確: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
三、自主閱讀
組織學生進行課文自讀,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領,來提升自讀學習的效率。
1.速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速讀時要求如下:
(1)本課約2400字,按照每分鐘閱讀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力求在6分鐘左右讀完。(2)自讀過程中,尋找并勾畫出各段中包含作者觀點的關鍵性詞句。
2.精讀課文,明確作者觀點。在速讀課文的基礎上再次閱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1)為什么要“驅遣我們的想象”?文章圍繞“想象”還提到了哪些核心概念?
(2)葉圣陶先生是怎樣闡述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聯的?
(3)本文列舉了兩個實例,讀者是怎樣獲得審美體驗的?
3.研討交流。
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并推舉代表進行匯報。
教師小結:
葉圣陶先生認為,之所以要“驅遣我們的想象”,是因為我們鑒賞文藝不能夠拘泥于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夠接受美感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圍繞“想象”,文章還提到了文藝和文字,作者和讀者這些核心概念。對于文藝和文字,作者具體介紹了文藝的產生和發展、文字的橋梁作用,文藝先于文字,文字創作出來后,文藝便是文字的集合體等內容。
葉圣陶先生認為,作者是通過想象安排文字,表達所見所感,而讀者也是需要借助想象來鑒賞文字,接觸作者的所見所感。
在本文的兩個例子中,無論經歷或性格差異讀者都需要通過驅遣想象,來接觸作者的意境,獲得審美體驗。
四、品讀領悟
葉圣陶先生認為,想象在文藝鑒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通過文字進行想象呢?我們再細細地品讀文中的兩個實例。
1.閱讀第8自然段節選,思考以下問題。
屏顯:
這幅圖畫簡單得很,景物只選四樣,大漠、長河、孤煙、落日,傳出北方曠遠荒涼的印象。給“孤煙”加上個“直”字,見得沒有一絲的風,當然也沒有風聲,于是更來了個靜寂的印象。給“落日”加上個“圓”字,并不是說唯有“落日”才“圓”,而是說“落日”掛在地平線上的時候才見得“圓”。圓圓的一輪“落日”不聲不響地襯托在“長河”的背后,這又是多么靜寂的境界啊!一個“直”,一個“圓”,在圖畫方面說起來,都是簡單的線條,和那曠遠荒涼的大漠、長河、孤煙、落日正相配合,構成通體的一致。
(1)葉圣陶先生從這兩句詩中感受到了什么?
(2)他是如何引導我們進行想象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
從這兩句詩中,葉圣陶先生感受到了北方的曠遠荒涼和靜寂。他是通過想象,將這十個字構成一幅圖畫,尤其是抓住了“直”“圓”這兩個畫面感十足的字,進行精細地鑒賞,從而體會到王維詩中的意境。
2.閱讀第12、13自然段,思考以下問題。
(1)本例和前一個例子相比有什么不同?
(2)葉圣陶先生是如何引導我們進行想象的?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
《海燕》這個例子相比于王維的詩句,不僅內容更多,而且其中的形象具有象征性,并有明顯的對比特點。它不是一幅畫面,而是動態的情景葉圣陶先生是引領我們“生出一對翅膀”,跟著海燕經歷暴風雨,并通過各種形象的對比,讓讀者感受到了海燕不避“生活的戰斗”,“享受生活的戰斗的快樂”。
3.教師小結。借助想象,讀者可以通過文字與作者會面,葉圣陶先生提示我們可以通過將文字構成圖畫,在場景中想象遨游的方法,去感受作品的意境。當然,葉圣陶先生也提出,并不是所有文藝作品都要看作一幅圖畫,還可以有其他途徑,例如“要認真閱讀”“訓練語感”“不妨聽聽別人的話”等,這些都在葉老的《藝作品的鑒賞》中,課后不妨找來閱讀。
五、鑒賞實踐
課堂訓練:
驅造想象,為詩句寫一段鑒賞文字
屏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學生可研討交流,通過閱讀詩句,展開想象,完成鑒賞。師生共同點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