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0
這是飛天凌空優秀教案設計,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課文內容分析:
《“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是新聞特寫中的佳作,將跳水運動員從準備到入水的瞬間定格為四個畫面,充分展現了跳水姑娘的運動之美,達到了“突出最有表現力的瞬間”的報道效果。其寫法區別于消息與通訊,極具感染力,是學生認識和學習新聞特寫這一體裁的典范之作。
本文作為一篇新聞特寫,大量使用文學筆法的同時,仍體現出新聞語言的特點,即客觀、簡潔,體現了新聞“報道事實”的本質屬性。
學情分析:
新聞特寫對八年級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但本篇特寫的閱讀理解和美點賞析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難。八年級學生具備自讀自學能力,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把握新聞特寫的獨特之處,故通過“以學助寫”的小練筆來幫助夯實新聞特寫的掌握是很有必要的。
教學目標:
1、掌握新聞特寫這一新聞體裁的基礎知識,了解其寫作特點。
2、把握新聞特寫語言文學性與客觀性有機結合的特點。
教學重點:
1、掌握新聞特寫這一新聞體裁的基礎知識,了解其寫法特點。
2、指導學生熟悉新聞特寫語言的特點及運用技巧,為學生寫出“新聞味”的作品奠基。
教學難點:
品味學習本篇新聞特寫語言之真實美與動人美的有機結合,在客觀敘述和少量修飾語中體會作者的態度和觀點。
教學創意:
改寫對比了解特寫,小組探究補白領悟,拓展演練以學助寫,比較閱讀落實特寫。
教學流程:
一、補全消息,溫故知新
(一)下面這則1982年的消息不完整,請同學們根據所學的消息的結構和特點,將標題和導語補充完整。
(中國運動員呂偉亞運會奪冠)
新華社新德里11月24日電11月24日,(中國跳水姑娘呂偉在10米跳臺跳水比賽中,技壓群芳,一舉奪魁。)新德里跳水運動館,10米跳臺跳水比賽進入白熱化狀態。八名各國選手按照次序登臺比賽。4輪比賽過后,中國姑娘呂偉以微弱優勢排在第一。第五輪比賽,選手們紛紛上了難度。呂偉這最后一輪選擇的動作是“5136”,這是跳水比賽中難度系數最高的動作。只見她登上高臺,靜靜站立。起跳,向前翻騰一周半,空中轉體三周,身體打開,筆直地入水,壓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現,裁判給了9.5分的高分。憑借著這一跳,呂偉獲得第9屆亞運會10米跳臺跳水賽金牌。
(二)呂偉11歲開始練習跳水,14歲進入國家隊,15歲獲得全國少年冠軍,16歲拿下亞運會金牌,許多專業媒體都將“跳水皇后”“跳水女皇”的稱號送給了她。在當時有關呂偉的眾多新聞報道中,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飛天”凌空》是很有特色的一篇,學習它作為新聞體裁的獨特之處。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一環節一來對前面消息的學習進行訓練夯實,二來補充交代了相關背景,激發學生興趣,三來為后面對新聞特寫特點的探究做鋪墊。)
二、文題切入,批注美點
(一)聚焦文題聊“飛天”
“飛天”是佛教壁畫或石刻中在空中飛舞的神,“凌空”是高升到天上或聳立在空中,這一標題用比喻的修辭,把運動員呂偉高臺跳水比作飛天凌空,我們能讀到哪些信息呢?
明確:呂偉跳水如仙女般優美絕倫,也表達了作者對其動作的感嘆和贊美。
(二)自讀課文尋美點
自讀課文,小組內分享交流能具體表現呂偉跳水如“飛天”般美妙的文段。
(三)小組展示品美點
小組推舉代表品讀、賞讀描寫細膩精彩的美文佳句。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此環節以文題為切入點,在優美語句中直觀感受當時現場,感受新聞特寫中語言的文學藝術感染力。教師引導學生在美美讀美文佳句同時,從文學角度,引導他們感受語言文字慢鏡頭描述的技巧方法,如動作描寫、修辭手法、修飾的形容詞,正側面描寫的結合等等。)
三、提煉補白,對比學習
這篇僅540多字的新聞特寫,30年后再來讀它,依然覺得比賽像剛發生一樣,現場感十足,這篇特寫被評為當年好新聞“一等獎”。相比我們補全的那則消息,這則新聞特寫有何獨特之處?請閱讀課文關于《什么是新聞特寫》的補白,提煉重點信息,以《“飛天”凌空》為例來說明。
明確:新聞特寫兼有新聞和文學的特點,著重描寫精彩的瞬間。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補白闡釋精準但抽象,同一新聞內容不同新聞體裁的表現,即消息和新聞特寫的對比歸納更加直觀,二者結合能讓學生更快更好掌握新聞特寫的特點。此環節也是對學生提煉整合、對比歸納等綜合語文能力的訓練。教師在此環節要引導學生領悟到本文作為新聞特寫的重要特征,即對“何人”“何地”“何事”等新聞要素一筆帶過,集筆力于具體描繪一個精彩的跳水動作,通篇以表現“如何”為主。)
四、反芻美點,探究語言
這則新聞特寫的文學味兒我們之前已經感受到品析過,那么作為新聞作品,如何體現新聞語言客觀真實的特點,達到細膩動人與客觀真實的有機融合呢?
明確:客觀展示跳水動作本身;使用的跳水動詞準確形象;“猶如”“似乎”等詞的使用區分了客觀事實和主觀感受;四字詞語的'大量使用體現新聞語言簡潔的特點。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個環節的美點反芻是在了解了新聞特寫這一新聞體裁后,讓學生從新聞語言角度來進行探究發現,避免學生將新聞特寫等同于文學作品,也為最后練筆環節做鋪墊。)
五、視頻拓展,精彩再現
時光逆轉,讓我們一起穿越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賽場上,就在那一天,劉翔,這位21歲的中國人,以12秒91的成績獲得了110米欄奧運會冠軍,而我們就是在場的優秀記者,我們將用我們的筆將時間定格,將那驚心動魄的12秒91定格為永恒的瞬間。下面,就讓我們進入到那天的賽場,請仔細觀察感受,將下面這則新聞特寫省略號部分補全。
“紅色閃電”橫空出世
——劉翔百米跨欄奪冠記
距離比賽開始10分鐘,劉翔靜靜地坐在起跑線前,目光投射在眼前十道高高的欄架上。110米外,是那道醒目的終點線;身旁,是七個如狼似虎的強悍對手。其中著名的有法國人“一條狼”多庫里,美國奧運亞軍特拉梅爾,古巴的奧運冠軍加西亞,以及拉脫維亞名將奧里加斯。
……
最后一欄后,劉翔已經遙遙領先。紅色的劉翔,黃色的面孔,高喊著撞向勝利之線!
12秒91!全場人驚呆了。剎那間,全場爆發出震耳的歡呼聲……
劉翔賽后恢復了平靜和往日的謙虛:“我今天的起跑非常好,我沒有想到自己能跑出這么好的成績。我把這塊金牌歸功于祖國和人民。”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劉翔跨欄奪冠的新聞價值很高,奪冠的12秒91分也很值得學生去觀察并模仿著來進行新聞特寫,并且視頻的觀看能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補全新聞特寫的方式減少了寫作時間,降低了寫作難度,將新聞特寫語言的訓練落到實處。)
六、比較閱讀,歸納總結
通過兩篇新聞特寫的閱讀,請同學們歸納總結新聞特寫這一新聞體裁的獨特之處。
明確:著力描寫最有價值的精彩瞬間;兼具新聞和文學的特點;不是只盯著瞬間“特寫”,其所存在的環境也要涉及。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同類新聞特寫的比較閱讀能從感性層面加深對這一體裁特點的掌握。)
七、板書設計
“ 飛 天 ” 凌 空
特 寫 新 聞
準備
起跳 動人之美
騰空 真實之美
入水。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學習目標的確立上,我始終遵守“以新聞的方式學新聞”之一單元學習指導思想,通過多樣的學生活動,如改寫對比了解特寫、小組探究自讀領悟、拓展演練以學助寫、比較閱讀夯實特寫等環節讓學生真正掌握新聞特寫這一新聞體裁。立足教材,用足補白,讀寫結合,縱橫對比,讓學生不只是從概念層面了解新聞特寫,更是在對比、讀寫、探究中真正把握領會新聞特寫的獨特之處,獲得感性與理性合一的認識了解。
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在于:本節課將新聞特寫的語言學習作為重難點,通過文學性的美點賞析和新聞性的美點反芻兩個環節讓學生認識到新聞特寫語言的真實與生動的有機結合,在新聞性的美點反芻環節中,教師的引導歸納比較零散生硬,不夠靈活自然成體系,可以嘗試羅列代表性語句,在相關字詞上標注重點符號,引導啟發學生思考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背誦全詩。
2、通過對“菊”“南山”“山氣”“夕陽”“飛鳥”等意象的體味和對“喧”“遠”“見”等詞語的玩味欣賞,了解詩中人、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詩平淡自然卻韻味醇厚的語言。
3。反復閱讀,領會作者悠然閑適的隱者心境和天人合一(藝術化)人生追求。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全詩。
2、了解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感情。
【教法】
介紹背景,反復誦讀法;聯想想像,比較閱讀法。
【學法】
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辭官歸隱,“帶月荷鋤歸”,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
他不懂音律,卻保存了一張無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彈撥一遍寄托心意。造訪的人不論貴賤,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們。他若先醉,就告訴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覺,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不難得見。
一篇《桃花源記》建構桃花源式的社會理想藍圖,令后人永遠懷想。
他就是陶淵明,一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田園詩人”。
二、解題
據說,《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后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里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課文
(一)一讀品詩韻律美
1。學生試讀。
2。聽教師范讀或錄音一遍;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之處等等,然后學生對照課文注釋自讀一遍,再聽第二遍錄音,學生默默地跟讀。
3。明節奏:這是五言詩,朗讀時按二/三結構。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二讀品詩情感美
1。再讀一遍詩歌,品兩個詞“心遠”與“悠然”。
2。多媒體資料展示:
四次入仕
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先后四次入仕為官,并屢屢掙扎于進退之間。
任州祭酒——陶淵明第一次出仕
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淵明經家叔陶夔推薦去州里做了一名祭酒(一種有名無實的學官)。這是陶淵明生平第一次做官,這一年他29歲。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剛入仕途就遇挫折,這對年輕的陶淵明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入桓玄幕——陶淵明第二次出仕
辭掉祭酒后,陶淵明在家賦閑。這時他已年過三十。“三十而立”的古訓讓陶淵明內心很不是滋味。但他只能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恰在這時,朝廷的局勢發生了好轉。幾年來隱藏于內心深處的“出世”思想終于重見天日。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淵明再次到州府赴任,入桓玄幕府,充當了一名參軍。這一年陶淵明34歲。第二年,江南發生了一件震驚朝野的大事:孫恩領導五斗米道徒起義。一時間所向披靡,攻下了許多地方。到了次年春天的時候起義軍已逼近京師,這時桓玄便派遣陶淵明作為使者到建康,請求獲準發兵。陶淵明到京都建康后,看到司馬道子父子挾制皇室專橫暴虐,終于明白司馬道子父子與桓玄之間的矛盾實質不過是各派勢力之間權利的爭奪,遂對朝廷失去了信心。這樣他內心深處里的那份蟄伏已久的報國熱情也就一點點地消退了。他感到自己的這次出使已沒有任何意義,開始后悔起當初的出仕,他心生退意,想隱居園林。就在這時,陶淵明的母親孟氏因病逝世,陶淵明于是離開桓玄幕府回家奔喪去了。
任鎮軍、建威參軍——陶淵明第三次出仕
陶淵明第三次做官是在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這一年的二月,劉裕、劉毅、何無忌等人因反對桓玄稱帝而在京口聚義、討伐桓玄,劉裕為盟主。這時陶淵明應詔到劉裕府里做鎮軍參軍。這一年陶淵明40歲。陶淵明此次出仕對劉裕寄予很大希望,想在司馬道子父子及桓玄兄弟被除后大干一番事業,以實現他濟世安民的理想。但劉裕在剛剛取得一些勝利后便開始耀武揚威、志得意滿。陶淵明再次失望辭官。
任彭澤縣令——陶淵明第四次出仕
一年后,即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時任尚書的家叔陶夔的幫助下去彭澤縣做了縣令。這一年陶淵明41歲。陶淵明是這年八月任彭澤令的,十一月的一天郡里派來一名督郵。督郵作為郡官,代表郡守督察縣鄉,糾舉所屬縣是否有違法之事。當時官場潛規則,州郡官無論大小,到下屬縣里檢查十分排場,甚至利用職權索要賄賂。因此,這些縣令無不巴結獻媚。陶淵明生性耿直,對于督郵的到來不以為然。按照當時規定,若上級官員視察,縣令必須穿戴整齊的官服率眾官前去迎接,故縣吏對陶淵明說:“應束帶見之。”這即使在今天也不足為過,但陶淵明對此感到十分反感并認為若以此那就是對自己的屈辱,于是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當日解去印綬辭官歸家。從此以后,陶淵明不再為官。
3。根據以上背景材料,說說陶淵明心遠離了什么?“心遠”之后獲得了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
明確:遠離了官場,遠離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遠離了名利場上的角逐。遠離了官場的`鉆營取巧,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腐化墮落……遠離了這一切,作者獲得了心靈的寧靜,一種從官場退隱的輕松和喜悅。
4。陶淵明迫于無奈,只好避居以安守、辭官歸隱、躬耕田畝,選擇了一條隱居的人生之道。再讀材料:
隱居方式
由于玄學影響,魏晉人士往往重“意”輕“形”,認為隱逸并非只有蟄居山林、遁世索居一種形式,比如玄學大師郭象在《莊子·逍遙游》注中說道:“所謂塵垢之外,非伏山林而已。”他認為“真隱”與“假隱”的區別,并不必執著外在形跡,只要是內心超然物外,隱于朝市與山林無異。當時的人王康琚有首詩說得好:“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簾首陽,老聘伏柱史。”“大隱于市”就成為后人常用的一個成語。
在左思的《招隱》、郭璞的《游仙》中,那些隱士和仙人都居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在深山無人之處,可是陶淵明不是。他“結廬在人境”,和農夫野老結鄰,生活在人間世界。“而無車馬喧”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在現實之中,他的門前真的沒有車馬喧嘩;另一層是說,他已經脫離了原來所歸屬的那個官場的集團,已經跟那些人沒有什么來往了。
5、所謂“悠然”,有一種從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覺。是歸隱后的心靈的寧靜和生活的悠閑,是思想上的自由自在。
(三)三讀品詩意境美
1。請你發揮你的想像力,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一個作者在這首詩里所營造的一個優美世界?
采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靄之中,益發變得佳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眼看暮色漸濃,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窠。
2。理解意象“秋菊”、“南山”、“東籬”“飛鳥”這一意象的內涵。
“秋菊”:為什么要采菊?采秋海棠,采秋天的菠菜不行嗎?采菊:晉代,秋天采摘用以泡菊花茶的野生的小菊花,長飲長壽。淵明是一個有骨氣的文人,而菊花傲冷霜而怒放,深得淵明的知心合意。因為陶淵明愛菊、詠菊,寄托著高潔的情致,菊花幾乎成了陶淵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會想起陶淵明。
“東籬”:“東籬”這個詞也有了一種象征的意義,象征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的品格。
“南山”:“南山”即廬山。廬山擁山川之靈異,歷來為高士逸民棲居之地,陶淵明亦常往來之。又《歸園田居》云“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南山在現實里和陶淵明的精神上都隱然是世俗塵網的對立物。陶淵明以其高潔之情懷、悠然之情興,會心于南山,物我兩契,陶然自樂。
“飛鳥”:“飛鳥”二字,既是眼前之實景,為這平淡的畫面增添了一點動感,同時,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種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體之物象,有時詩人主觀之自我。它是“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那只倦于車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飛鳥吧!
《歸去來兮辭》中有“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之句,這“飛鳥相與還”也隱含著詩人舍棄“以心為形役”的官場而歸返田園的愜意情懷。飛鳥翩然來歸,既可以看作是陶淵明歸返自然、躬耕自樂的藝術的化身,又是詩人感興悟會的物態天趣。飛鳥晨出夕還,眷戀山林,宇宙萬物莫不順乎自然;人亦當返回自然,擺脫禮教的各種約束和世俗的各種機巧與虛偽,回到質樸的狀態,恢復人的自然本性。
(四)四讀品詩語言美
①“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劣嗎?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它精確地表達出詩人采菊之時,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頭之際,山的形象忽然進入他眼中的情景。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②“山氣日夕佳”這個“佳”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處了詩人對“山色日夕”的感覺和體會,發人聯想到那傍晚的山色。
(五)五讀品詩理趣美
讀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哲理。
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如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一樣,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真意:人生應當心遠、自然、無為、自由。
詩人在這一片美麗的黃昏景色之中體會到的一份宇宙和人生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又不知該怎么說了。其實詩人的意思是說:既然領會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何必要用言語去表達呢?
(六)總結、背誦。
老師總結全詩:《飲酒》是陶淵明歸隱田園后寫的抒情小詩,在這首詩里,有“結廬人境后”心靈的寧靜,有“采菊東籬”的閑適,有“悠然見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霧飛鳥的真趣,他這種于樸素的田園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的生活模式,為后代文人指明了一條藝術人生、詩意人生的道路。這也許是本詩具有永久魅力的奧秘吧!
這么優美的詩,同學們把它熟讀、背誦,用一生去慢慢品味吧!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30課《詩五首》之《飲酒(其五)》。
【教材簡析】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后陸續寫成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后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這組詩共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為閑雅有致。這首詩歌頌田園生活的恬靜閑適,突出地表現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構、高遠的意境、深蘊的哲理,使這首詩幾乎成了中國詩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篇,是陶詩中最著名的詩篇之一。
這首詩之所以穿越千古激動人心,就在于他創造出一個寧靜平和的精神境界。在此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之種種真諦實已寓含其中,盡在不言中。這樣一個精神境界,留給人的是一種無盡的向往,這就是韻味。這首詩連同他的其他詩文為后世士大夫構筑了一個精神家園,一個歸宿,從而確立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在陶淵明之前,封建時代知識分子在人生認識上,似乎還是屈原所樹立的那種忠君愛民,以死報國的人生道路占據著統治地位,而陶淵明卻把出仕從政看作是為了生存或某種虛幻的名利而使自己的心神(精神)為形體所役使:"既自以心為役使,奚惆悵而獨悲?"發出了"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的斷喝,并且身體力行地歸耕于田園。這樣,陶淵明就為屈原之后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另辟新徑,提供了一種新的人生追求,一條新的人生道路。屈、陶一進一退,一仕一隱,可以說是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人生觀的兩種基本模式。以后,無論是王維、白居易式的亦官亦隱,還是蘇東坡那種仕隱矛盾,進退合一的雙重心理,都是從屈、陶的兩種基本模式中變化而來的,這一點,貫穿于整個封建時代。
蘇軾評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是說他詩歌的平淡不是淡而無味,而是意味雋永,也就是平淡自然卻韻味醇厚。元好問評陶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是說陶淵明的詩語言平淡、自然天成,摒棄纖麗浮華的敷飾,露出真樸淳厚的美質,令人讀來萬古常新。此詩是這種語言風格的代表作。
【教學設想】
學習詩歌,可以遵循這樣一種方法: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想和想像再現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著把握詩所創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