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0
這是人之初教學反思及評課,是優秀的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人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受到不良影響,忽視了教育,就可能會變壞。通過本課課程內容學習,讓學生理解習慣及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貴在專一和堅持。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還是教師給予得較多,把自己的感受過多地加給學生。其實,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更多的討論交流的機會。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這樣才能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本文內容選自國學經典《三字經》,字數整齊,上下兩節,每節四句。朗朗上口的誦讀極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和獨立識字的能力,是課程標準強調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課設計以學生自主交流、小組互動為主體,努力將學生的識字愿望與課程標準理念相結合,引導學生“學習獨立識字”,獲得識字過程的豐富體驗。因為這篇《人之初》對于我們的孩子都很熟悉,平時背的滾瓜爛熟,所以讀起來都很很流利,這節課只要以識字和朗讀為主。開課時,就利用多媒體手段先播放錄音激發興趣,再播放視頻了解內容,將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識字和朗讀上,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初讀課文時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漢字,多種方法讀準字音,先是拼音讀,卡片開火車讀,小老師領讀,讓后進生和一些平時不喜歡舉手的 孩子當小老師,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為下一環節的集中識字奠定了基礎。再次朗讀時,注意提示學生三字一停頓,也是把握文本特點,為體會和理解文本韻律做好準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小組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識字方法得到互補。在此基礎上,我通過演示、資料補充,使學生對生字的字形和字義獲得整體的認識。低年級教學中,理解文本大意雖然不是重點,但是適當理解文本,感悟傳統文化魅力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本節課的內容,要讓我們的孩子字傳統文化上感悟。我采用先學后教的教學思路的方法降低學習難度,引導學生輕松理解文本大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解文意有點難度,我是先讓成績好的同學先講,通過字面意思去理解,然后我稍作點撥,剛開始對三字經只會背不會理解的基礎上很難去理解。我們只有吃透文本,才能真正的理解文本。
學本課堂要構建生本高效課堂,張校也常說,向40分鐘要質量才是搞好教學工作的保障,上完一節課要習慣問問自己“我這節課學生學到了什么?學會了什么?”在短短的一節課中,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 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興趣,才是高效課堂,這樣才能體現以人為本,我正是朝著這個目標去跟進。
《人之初》選自《三字經》,是學生們在幼兒園時就已經熟讀成誦的內容,如何讓他們在一年級的課堂上有更多的收獲,是我備課時思考的重點。比較有效的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是內容的拓展。教學導入時,我加入了一些《三字經》的介紹,讓學生們對傳統國學多一些了解。課堂結尾處,我出示了關于“孟母三遷”和“孔融讓梨”的相關句子,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三字經》除了含有豐富的知識,還有有趣的故事,激發他們課后閱讀的興趣。
第二是文本的理解,我想,逐字逐句地講解肯定會讓學生感覺乏味,所以,課堂上,我鼓勵孩子們先說,其他孩子補充修正,最后我再說。課堂上,孩子們的碰撞還是蠻有趣的。比如“茍不教,性乃遷”,真有孩子以為是小狗不叫,然后看到字又覺得納悶,是輕松的氛圍,讓他有勇氣提出了心中的想法。還有“幼不學,老何為?”班里古詩大王郝尚悅脫口而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其他孩子理解這句也容易多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