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班音樂教案18篇,是優秀的幼兒園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1篇、小班韻律活動洗刷刷教案反思
(一)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旋律,學習搓的動作,有節奏地隨歌曲做動作。
(2)體驗與同伴一起參與音樂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沐浴球若干,墊子若干。
(三)活動過程
(1)復習律動《洗衣服》。老師:“寶寶們,媽媽有一大堆的臟衣服還沒洗呢,你們幫媽媽一起來洗衣服吧!”聽音樂做動作。
(2)感受并表現歌曲《洗刷刷》。老師:“洗衣服好累啊,媽媽的臉上都是汗了,怎么辦呢?”
(3)欣賞教師示范,感受歌曲旋律。教師拿沐浴球邊唱邊做洗臉動作。老師:“媽媽是怎么洗臉的呀?誰來學學媽媽?”“真舒服啊,媽媽還想再洗一次,你們和媽媽一起來洗吧。”(學習搓的動作)“媽媽用什么動作表示真舒服啊?”
(4)遷移生活經驗,表現歌曲內容。老師:“除了洗洗臉還可以洗洗哪里呢?”(頭、手、腳、脖、胸等)分別聽音樂洗小手、洗小腳、洗前胸等。
(5)集體表演歌曲,感受音樂活動的快樂。老師:“今天天氣真熱呀,寶寶跟媽媽一起來洗個澡吧!”拿好沐浴球,做一遍。“前面洗干凈了,后面的背還沒洗干凈,怎么辦呢?”“媽媽有個好辦法,我們轉過身去,互相幫助著洗洗,跟旁邊的好朋友說:‘請幫我一下吧!’”集體表演一次。
(四)結束“讓媽媽聞聞,恩,真香!讓媽媽看看,恩,真白!我們都是干干凈凈的好寶寶!寶寶們,我們去休息一會吧。”
(五)活動反思《洗刷刷》教學活動選材來自于幼兒的生活,因此幼兒對活動較感興趣。活動中采用了靜動交替,師生活動等教學方式,自然地進行有效整合,幫助幼兒提升經驗,重點部分是和孩子們一起探索并發現生活中還有各種各樣的刷子,不同的刷子有著不同的作用,同時要借助肢體語言伴隨音樂的節奏來表現刷子使用時的動態。我采用了生活中富有情趣的音樂素材“嘻唰唰”,旋律鮮明的節奏,音樂歡快節奏明確,好讓幼兒在表現刷子的特征中,更利于幼兒想象力以及表現欲的發揮。
第2篇、小班音樂游戲好寶寶教案
游戲目標:能夠正確的指出五官的位置。
游戲準備:幼兒已對五官有初步的了解。
游戲過程:教師彈鋼琴,并唱:"好寶寶,我問你,你的鼻子在哪里?"幼兒跟隨著鋼琴的節奏回答老師:"我的鼻子在這里"并做出相應的動作。
第3篇、小班音樂頭發肩膀膝蓋腳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能根據歌曲音樂的節奏和速度,邊唱歌邊做相應的動作。
2.喜歡與同伴合作表演,體驗合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歌譜、魔術帶、身體器官圖
活動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用"魔術袋"玩《什么不見了》的游戲,請幼兒把身體的一些部位藏在"魔術袋"里讓幼兒一起來猜猜"什么不見了?"(帶領幼兒學習身體部位)
二、學唱歌曲
1.初步欣賞歌曲
剛才我們玩認識身體的游戲,那么接下來聽聽一首歌曲,然后告訴大家你聽到了什么?(放一遍音樂)教師一邊隨音樂輕唱做動作。
2.熟悉歌詞,老師邊帶念歌詞邊指身體的部位。
幼兒邊唱邊做表演動作:要求唱到哪個身體部位時,手就拍到哪里。
3.老師帶動小朋友用手掌拍打節奏,小朋友模仿節奏并拍打出來。
三、完整學唱歌曲
1.老師用鋼琴一句一句地帶唱歌曲,注意唱準大附點節奏。
2.老師加上動作即邊唱歌曲邊指身體部位進行帶唱歌曲。
3.請唱得好的小朋友出來表演,加深小朋友對歌曲的印象。
4.游戲:看誰做得快。(教師演唱歌曲,速度可快可慢。小朋友根據老師演唱的速度來拍身體的相應部位,看誰做得又快又準。)
四、創編歌詞與動作
誰能說一說自己的身體還有哪些部位呢?(啟發幼兒想一想還可以拍身體的什么部位,并提醒幼兒注意身體各部位的上、下順序,要求邊做動作邊唱歌,做與唱要協調。)
五、組織小朋友合作表演
1.老師示范,邊唱邊拍一位小朋友相應的身體部位,引起小朋友合作律動的興趣。
2.鼓勵小朋友找同伴表演律動,能友好地拍同伴相應的身體部位。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根據0一3歲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自身發展規律。在這一階段特別是幼兒的注意力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的水平。因此,我在引導幼兒認識自己的身體的同時,提高幼兒的有意注意。然后讓幼兒思考動手操作、說、表演。最后在游戲中結束。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玩。
第4篇、小班音樂公開課小手拍拍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能夠根據樂曲歌詞、節奏做相應的動作。
2、學習歌曲《小手拍拍》,并嘗試模仿歌曲創編歌詞。
活動準備:
1、臉部各個器官的帖絨。
2、《小手拍拍》歌曲的背景音樂。
活動過程:
一、熟悉音樂及歌詞。
1、聽音樂拍手(2/4拍)
2、在動作中熟悉歌詞
二、學習歌曲。
1、觀看歌曲VCD師:剛才小朋友說了很多,我們現在一起來聽聽電視里的小朋友都唱個哪些?
2、出示教具,邊貼邊唱。
根據小朋友說的臉部器官一個一個長出來,最后老師指小朋友邊做動作邊唱。
3、跟著VCD學唱
三、拓展創編師:小朋友一起摸摸看身上還有什么啊?(肩膀、小腳等等)請幼兒把這些放進歌詞里唱一唱。
活動反思:
小手拍拍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詞也比較省電,孩子們一聽就很容易上口,這次的活動是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們學會這首歌曲,通過身體動作能夠正確的表達這首歌曲的歌詞。我們小班的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十一我通過動作的形式,引導孩子們進行活動。
第5篇、小班音樂大貓和小貓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學唱歌曲,熟悉歌曲的旋律和內容,感受歌曲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差異。
2、幼兒嘗試創編歌詞。
活動準備:
大貓和小貓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學習大貓和小貓唱歌的聲音。
出示大貓和小貓的圖片,感受大貓和小貓形體上的差異,提問"他們是誰?它們一樣嗎?"
A引導幼兒用動作幅度大表現大貓。
"大貓是什么樣子的?"(學學大貓的樣子)小朋友學的真像
B引導幼兒用動作幅度小表現
"小貓是什么樣子?它和大貓一樣么"(學學小貓的樣子)
師說:"誰來用動作表演下小貓?"。
2、幼兒欣賞歌曲《大貓和小貓》幼兒熟悉歌詞,用完整的句子形容大貓和小貓。
(1)師問:"剛才小朋友聽了歌曲《大貓和小貓》,誰來告訴老
師大貓的聲音是怎樣的呢?"(幼:我是一只大貓我的聲音很大。)
師問:"小貓的聲音又是怎樣的呢?"(幼:我是一只小貓我的聲音很小。)
(2)師再次欣賞歌曲,幼兒用動作表現下大貓、小貓。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用剛剛學過的動作來表現下大貓和小貓,看誰表演的最好。"
3、教師領幼兒聽歌曲的伴奏音樂,讓幼兒感受音樂旋律的不同,并將音樂與大貓小貓匹配。
(1) 師問: "它們想和我們一起做游戲,聽,誰走在前面,是大貓是小貓?"
師問:"誰走在前面?為什么?大貓的聲音是怎么樣?"
(幼兒:大貓,音樂比較大,聲音大)
(小朋友說得真好)那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大貓叫
(2)師問:"小貓呢" (幼兒:音樂比較小,聲音小)那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吧。"(帶領幼兒一起學小貓叫。)
4、幼兒學唱歌曲,跟隨老師放慢速度演唱歌曲,幼兒模仿學習。
師:"大貓想認識你們,和你們做朋友。大貓先要介紹自己,聽。" 我是一只大貓,我的聲音很大,喵喵喵喵喵。
"你們認識它了 嗎?它是誰?它的聲音怎么樣?"
"小貓也想來介紹自己呢!它是誰?它的聲音怎么樣?
5、分組演唱。
將幼兒分成大貓和小貓組。在教師圖片的暗示下,幼兒學習準確地演唱自己的角色"大貓"和"小貓"。
"你們喜歡大貓還是小貓唱歌的聲音?喜歡大貓的坐在這里,喜歡小貓的坐到那里?"
6、仿編歌曲:
師:唱得真好聽,把其他小動物也引來了,聽,誰來了?(汪汪汪)大狗會怎么樣介紹自己?(帶領幼兒一起介紹)小狗呢?
7、結束教學活動。
師:"請你們回去問問爸爸媽媽還有哪些小動物會唱歌,好嗎?
教學反思:
通過這次的音樂課,孩子們帶著頭飾,唱歌興趣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不僅僅把大貓小貓引進了歌曲了,還可以自己創編歌詞把其他小動物都請到了歌曲里面,孩子們學習的**達到了很好的效果,目標完成的也很好,(.來源屈.老師教案網)基本符合了《綱要》不僅要讓孩子們“學會”而且要“會學”的教育精神。課程上的流程也比較完整,只是中間的強弱關系我沒有太強調,孩子們唱的喝感受的強弱關系都不太明顯,這是一個小小的失誤,我將在第二課時強調這一點,這節課給我的啟示是:不是孩子做不到,是老師沒有要求到,在以后的歌唱活動中,我會反復強調歌唱中各個注意事項,爭取讓孩子們養成一個科學的歌唱習慣。
第6篇、小班音樂活動合攏放開教案反思
活動設計意圖:
開學至今已一個來月了,在與孩子們的共同生活中發現孩子們對自己的身體,如五官、小手、小腳表現出較大的興趣。三到四歲的孩子是自我認知、自我意識初步形成的時間,孩子們對自己的身體也越來越感興趣,于是產生了本次活動:《合攏放開》。
音樂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本能,音樂在兒童生活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小班(3--4歲)幼兒具有活潑好動、好模仿、情緒性強、自制力差、認識活動以具體形象為主的年齡特點。而音樂活動中恰恰能滿足幼兒好動、自制力差的特點。因此我在選擇內容時尋找能夠符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充分體現幼兒情趣的教材。《合攏放開》從歌詞到旋律、從結構到風格等都非常貼近幼兒生活。唯一擔憂的是本歌曲旋律長度為16小節,對剛人園不久的小班幼兒來說有些難度,因此我設計活動時從"初步感受音樂--哼唱旋律--學唱歌曲"層層深入,望以此來"攻克"這一難點。
活動目標:
1. 初步學習歌曲《合攏放開》,進一步熟悉五官及身體主要部位,能根據歌詞內容跟隨音樂做相應的動作。
2. 能主動大方地邀請同伴共舞,體驗音樂帶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 《朋友,你好》音樂磁帶。
2. 《合攏放開》伴奏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1. 初步感受音樂師:"老師帶來一首好聽的曲子,咱們一起來給它伴奏吧!"帶領幼兒用手拍出歌曲的節奏。
師:"除了拍手,還可以用什么動作來伴奏呢?"啟發幼兒用其他身體動作來取代拍手。
參考動作:跺腳、拍肩、叉腰、點頭……"那我們一起來試一試!"
2. 哼唱旋律師:"小動物們聽見這么好聽的音樂也來湊熱鬧了呢,聽……"師示范用動物叫聲替代歌詞師:"我們也來學學看!"
3.學唱歌曲師:"其實,這首曲子說的就是小手和我們玩游戲的事兒呢?"教師清唱歌曲一遍,問:"歌曲里小手都是怎么來玩的呀?"(合攏、放開,爬到頭頂上……)師:"那我們也來用小手玩一玩。"教師帶領幼兒自然豐富歌詞、學唱歌曲。
4. 在《朋友,你好》音樂聲中,邀請同伴一起去活動室。
師:"我們一起來合著音樂,邀請你的好朋友,手拉手到外面玩會兒吧!"
活動反思:
《合攏放開》是一首活潑富有童趣的歌曲,所以我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幼兒在音樂中感知手的動作變化與身體接觸,進一步了解身體的不同部位,聽歡快的音樂產生愉悅的情緒。(文.章出自幼兒園學習網教.案網)歌曲的旋律是在兒童最舒適的音域內進行,速度是中速,節奏平穩。節奏是音樂要素之一,這首歌曲正是運用了這樣的節奏來表現游戲時的歡快的情緒,適合小班幼兒學會歌唱。
幼兒都很喜歡學習音樂,而且也很喜歡游戲。游戲在幼兒學習中起著重要的動力作用,幼兒可以在學中玩,在玩中學,這樣才不會使幼兒在活動中感到枯燥無味,同時還可以讓幼兒感受到集體活動中的樂趣。所以如果在《合攏放開》的活動中加入游戲,他們就跟能感受活動帶來的快樂,學習歌曲也就更快,也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7篇、小班音樂欣賞老狼和小孩案例分析教案
有一句詩這樣描述:"有星星同他說話,天空也在他面前垂下"可見一個美好的情景可以引人入勝、陶冶情操。
情境是幼兒學習的推動力
對于幼兒園教師來說,情境兩字并不陌生。但是,情境在不同的年齡段,其運用的內涵都有所不同。我的理解是:對中、大班來說這種情況是帶有任務的一種情境,而對于托、小班孩子來說,這種情境更多是烘托一種氣氛,是一種把單一的認知轉化為立體的情感體驗,和多種感官的一種調動和投入。因此,這種學習是溫暖的,又是快樂的。所以,在這次的音樂欣賞活動中我們始終是以情境創設為主,我們通過渲染一種輕松的、智慧的、富有兒童情趣的氛圍,把音樂元素融入到情境中去,讓幼兒在情境中去欣賞、感知、體驗、獲得。
首先,音樂選材具有一定的情境性
我們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一些具有明顯音響特征和情感色彩的音樂讓幼兒充分感受,易于我們去創設情境。我們第一次選擇了一個奧爾夫音樂--《咿呀咿呀呦》。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有關于農場動物的音樂,音樂旋律簡單有趣,但是旋律的節奏對于小班幼兒來說顯得較快,并且缺少情節性。幼兒對這首樂曲的反應冷淡,表情麻木機械,激不起幼兒的興趣。第二次我們選擇了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組曲中《在山魔王的宮殿里》。整首樂曲體現緊張、神秘、詼諧的風格,別具特色,其中蘊涵的緊張、舒緩的節奏適宜孩子生命的律動。樂曲旋律詼諧可愛、由弱到強直到極強的過渡,對人產生較強的沖擊,很容易使人浮想聯翩。在音樂中我們感受不同的節奏、不同的力度、不同的音色帶給我們不同的體驗--弱的聲音的神秘,強的聲音的緊張。很多小朋友第一次聽到這段樂曲就表示:像風一樣呼呼地、狼來了、地震了、壞蛋來了等等。所以,音樂中的融入情境要自然、貼切,避免生搬硬套。
手偶戲與音樂相結合創設欣賞情境,
(1)我們選取幼兒經驗中有關于狼的知識,創設模擬小男孩跟著老狼悄悄回家的逼真情境,引起孩子共鳴,體驗真實的緊張、刺激、驚險。
片段一:在活動的第一環節,教師讓幼兒聽音樂觀看配班老師表演的手偶劇,在布置成森林的場景中,小男孩在老狼的身后輕輕跟隨,老狼還不時回頭看看有沒有人,即驚險又緊張。小朋友們再看手偶表演時,露出擔心和害怕的神情,個別孩子在回答老師提問:"小男孩跟著老狼回家,是什么心情時?"紛紛表示:"很危險!很恐怖!要輕輕地,不被發現"
從幼兒的表達中我們不難發現:幼兒已經感覺到了整首樂曲的風格:緊張、神秘。我們通過故事和手偶表演的相結合將樂曲元素角色化,并生動地呈現在幼兒的面前。借助手偶與音樂的結合將將"欣賞"融入情境活動之中。其中輕音樂部分以小男孩角色來演繹,重音部分用老狼來演繹,幼兒很快被故事的緊張、冒險情節所吸引,用他們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樂的世界在孩子面前打開,把抽象的音樂具體形象化,讓復雜的旋律簡單化。手偶在音樂的伴奏中惟妙惟肖的動作,幼兒聽的入味、賞的悅目。這樣的視聽結合產生了的微妙的化學效應和心理觸動!幼兒被音樂所感染,很緊張的為小男孩的冒險行為擔心著,整個課堂靜悄悄、只有音樂的聲音。很深刻地讓幼兒聆聽著音樂所帶給人的那種緊張與靜謐的氣氛。這除了使幼兒欣賞到音樂的節奏和風格的同時賦予它一定的角色,這樣就更有益于小班幼兒去欣賞。
這里體現幼兒在情境中的"整體欣賞",有易于幼兒對藝術感受的表達。在音樂的氛圍中,更以視覺感官去刺激幼兒的心理感受,使幼兒在欣賞后的表達時有了一定的情節和載體去描述。比如:老師問:小男孩跟著老狼會怎么走?小朋友說:輕輕走!若沒有這樣的視聽覺體驗,只是聽過音樂后問幼兒:這段音樂聽起來怎么樣?這對于小班幼兒就很難去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和語言去表達了。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往往以一定的角色或情境為載體,他們在感到危險的氛圍時,不會直接告訴你:"很緊張、很危險"他們會說:碰到大灰狼了,地震了!因此,從他們認知的形象化出發,我們要把音樂欣賞的風格角色化、情節化,讓幼兒在角色與情節中去欣賞后表達。
其次,以Ppt、圖譜與音樂相結合創設感知情境。
片段二:在分段欣賞中,有個小女孩在看到腳印隨著音樂節奏一個個出現時,很自然地坐在椅子上用自己的小腳拍著地板也在打節奏,并且樂在其中;還有一個小女孩甚至站起來很投入的邊擺頭邊用手拍著節奏。
可見,在腳印圖譜的作用下幼兒很快就感知了樂曲的節奏。狼爪印圖譜的出現使幼兒清楚明了地發現了重音的出現,提高了幼兒對音樂的感染力和幼兒對節奏的敏感性。
我們先是用PPT創設森林情境,其中有樹木、小路、小男孩的腳印和狼的腳印,還有小男孩的家等。在森林的情境中小朋友很自然地就進入了狼和小孩的故事中,都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小男孩身上,跟著小男孩一起在情境中區感知樂曲的節奏和快慢。剛開始,我們設計時沒有"腳印"的出現,后來發現幼兒雖然進入了這個故事情境中去了,但是,對于樂曲的節奏和快慢區分不是很明顯。于是,我們想到在小路上按節奏依次出現小男孩和老狼的腳印,這樣幼兒就可以從視覺上、聽覺上一起去感知節奏和樂曲快慢的變化。
游戲與音樂相結合創設體驗情境
片段三:
游戲開始,老師發出游戲的邀請,這時,出現了個例外,有個小男孩用手捂著自己的臉坐在椅子上不動,顯然是"入戲"太深害怕面對大灰狼而不想參加游戲。老師發出再次邀請并用激將法:"你是不是個勇敢的孩子?"小男孩很肯定地說:"我不是,我不要參加游戲。"老師想出第一個辦法:請一個小朋友去保護他,請他一起參加游戲。可是,小朋友的保護還是未能消除小男孩的緊張情緒,再次坐回了位置拒絕參加游戲。后來,在老師的幫助下,勉強參與了游戲,在游戲體驗中,孩子終于釋放了自己的不良情緒,最后成功回到家時露出了如釋重負的成功的滿足的一笑。
游戲情境是指能引發孩子藝術表現的游戲場景和氛圍。遵循孩子好游戲的心理特點,我們把音樂欣賞活動題材精心安排在一個情境中,并最終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游戲。讓孩子在游戲情境氛圍中體驗小男孩的心理路程:跟著老狼回家的緊張----看到老狼回頭的驚慌----快速跑回到家的焦急----安全回到家的喜悅。這里的情境游戲情境創設與整段樂曲體現的一系列節奏變化和風格完美結合即:樂曲第一節的輕緩、短促----重音出現的突兀、震撼----樂曲轉折處的急促、緊張----曲末的休止符(用關門聲音完美演繹)。 我們從游戲的角度調集幼兒多通道感知。利用游戲情境的情感性、游戲性特點營造開放的課堂教學氣氛,在情境中多通道支持感知,讓孩子有充分機會去感受,在融于音樂背景的游戲中去玩樂,在情感的牽引下去體驗,盡情"活動"與"感受",引發多元感知,互動交流,體驗獲得。
三、"寓音樂于情境"音樂欣賞教學的成效
一是,從培養幼兒欣賞能力、感知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健康人格的方面人手,組織教學活動,摒棄了傳統的單一音樂技能訓練的教學模式。
二是促進了幼兒積極多元的發展,真正成為幼兒表達自己所知、所想的活動。認知、情感、社會性、審美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發展。
三是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師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明顯轉變,科研意識、科研能力明顯增強。
第8篇、小班音樂公開課咪咪小花貓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知道歌曲名稱,理解歌曲內容,并喜歡活潑可愛的小花貓。
2、能聽著歌曲學做小花貓。
3、喜歡聽老師歌曲。
4、愿意跟隨教師和音樂在老師的引導下用自然、連貫的聲音唱歌,情緒愉快地參加音樂活動。
5、通過整體欣賞音樂、圖片和動作,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
活動準備:
一只小花貓和一只用灰黑卡紙剪的小老鼠。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今天小花貓也來上幼兒園了,我們怎樣歡迎它?"復習拍手動作。
"拍拍手和小花貓打打招呼吧!"(學做拍手點頭動作)。
2、復習歌曲《我愛我的幼兒園》。
"我們來唱首歌告訴小花貓,幼兒園里真快樂。"齊唱歌曲。
邊唱邊表演。
3、欣賞歌曲《咪咪小花貓》。
①教師邊唱歌曲邊表演教具。(右手拿著小花貓,左手拿著小老鼠并放在身后,邊唱邊按詞意表演,唱到最后一句時,"小老鼠"放在小花貓的身體下面,表示被它吃完了。)②教師邊演示教具,邊引導幼兒回憶歌詞。如:教師說"咪咪",幼兒接"小花貓";教師說"跑來跑去看見",幼兒接"小老鼠"等。
教師再次邊演唱歌曲邊演示教具。
③教師演唱歌曲,邊和幼兒一起用雙手按詞意表演。(右手握空拳,翹起大拇指和小拇指扮"小花貓",左手握空拳,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相碰扮"小老鼠"。)④教師演唱歌曲,邊與幼兒一起學做可愛的小花貓叫、走路、吃老鼠等動作,最后拍拍肚子表示吃完了。
⑤知道歌曲名稱,并集體說1~2遍。
4.和小花貓到院子里去看看有沒有老鼠,在樂曲伴奏下出教室。
活動反思:
這次音樂活動,我帶領幼兒在游戲中帶動幼兒學習歌曲,用玩偶表演表現歌曲內容,同時培養了一種積極愉快的情緒。在游戲中,幼兒的興趣十分高漲,特別在道具"老鼠"出現時,環境氛圍的創設達到了非常融洽、逼真的效果,充分調動了幼兒參與游戲,學習唱歌的積極性。本次活動游戲和歌唱融為一體,老師的引導與幼兒的主動相得益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9篇、小班音樂活動禮貌歌(歌曲)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學習禮貌用語:"你好"、"再見",并在老師的提醒下會正確使用。
2、熟悉歌曲,初步培養幼兒節奏感,學習按節奏拍手,根據歌曲內容進行簡單的歌表演。
活動準備:
歌曲《禮貌歌》
活動過程:
1、導入 手指游戲《變、變、變》
2、我們的手指除了會變動物還很有禮貌呢,它們還會說:你好 、再見。老師用手指頭表演。
3、學習歌曲《禮貌歌》
教師帶著表情范唱歌曲,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學習歌詞:按節奏朗誦歌詞。
熟悉旋律,填唱歌詞。
4、鞏固:結合歌詞做手指游戲。通過游戲,讓幼兒掌握"你好"、"再見"禮貌用語的正確用法。
唱"你好,你好,親愛的朋友"時,左右手握拳在胸前,人拇指相向,按節奏兩個人拇指互相點一點。唱"我們一起,快樂無比"時,拍手四次唱"再見,再見,親愛的朋友"時,左右手握拳在胸前相對,兩個大拇指互相彎曲,作點頭狀。唱"我們將再見"時,拍手四次。
教學反思:
這首歌曲的節奏型較為復雜、變化較多,特別是弱起節拍,幼兒難得接觸,不容易掌握。我一開始以“我昨天遇到不開心的事情”談話導入,一下子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第10篇、小班音樂游戲五彩圈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能跟著音樂較合拍地做動作。
2、能聽、看信號,在音樂結束后迅速找到相應的顏色場地。
重點、難點:重點:能跟著音樂較合拍地做動作。
難點:能聽、看信號,在音樂結束后迅速找到相應的顏色場地。
活動準備:
1、在場地上畫紅、黃、藍、綠等大圈。
2、準備紅、黃、藍的圖標。
3、配套音樂CD或磁帶。
教師行為:
1 、教師隨音樂做動作,幼兒欣賞。
2、熟悉音樂,學習律動。
3、開展音樂游戲。
(1)聽音樂做律動,教師在最后一小節說:"紅顏色。"幼兒迅速跑至紅圈內。
(2)幼兒速度慢時,教師可用數數、搖小鈴等方法在較短時間內找到"紅圈"。
(3)游戲重新開始,教師跟換指令,讓幼兒分別去找藍、綠、黃等場地。
活動反思:
教師的感情對于幼兒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因此活動一開始我就運用肢體動作和親切自然的表情幫助幼兒以最短的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我鼓勵幼兒在音樂播放時隨意的跟著老師做一些動作,為活動的開展創設了寬松自由的環境,整個活動進行的都很有序,孩子們得小碎步、跺腳等動作都做得很到位,看上去很快活的樣子。
活動的第二部分,用語言鼓勵幼兒用拍手動作模仿,這時部分幼兒的表現可能還不是很能跟上音樂的節奏,但對于這些幼兒來說能聽著音樂模仿節奏也是有意義的。
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游戲,我強調了游戲的規則后,就進行游戲,當我發出指令說:“紅顏色”,可是好多幼兒都呆呆的站在原地,還有幾個幼兒隨便找了個圈站到圈圈里,我想是幼兒生活經驗的緣故,孩子剛來幼兒園不久,平時這種游戲又做得不多,后來我們又經過了幾次游戲后,孩子們越做越有趣,我們還把幼兒的活動拍下來,放到網上,孩子們看到了,都哈哈大笑起來,說:“下次我們還要來玩這個游戲”。
第11篇、小班音樂白天和黑夜教案反思
設計意圖:
在生活中,小班幼兒處于直覺行動思維階段,他們的學習必須是在具體的感性的活動中,通過多種感性進行。同時又有強烈模仿成人行為的欲望,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想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為此,我根據幼兒的學習特征,設計此活動,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白天和黑夜,作為不同的情景,來體驗兩種不同風格的音樂,激發幼兒想象力與創造力,用肢體語言來表現歡快、熱鬧與舒緩、安靜的情緒,在教學活動中,采用動靜交替的方式,讓幼兒充分體驗參與音樂活動的樂趣。
一、活動目標:
1、幼兒感受兩種不同風格的音樂,體驗樂曲所表現的歡快、熱鬧與舒緩、安靜。
2、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用肢體動作表現不同風格的音樂。
3、激發幼兒大膽、愉快地參與音樂活動。
二、活動準備:
動畫VCD、音樂、太陽和月亮城堡、白天與黑夜的背景、太陽和月亮的頭飾
三、活動過程:
(一)幼兒律動進入城堡。
指導語:小朋友,咱們一起到太陽城堡和月亮城堡玩游戲吧。
(二)幼兒在太陽城堡里感受樂曲《鈴兒響叮當》熱鬧、歡快的情緒,并用肢體語言表現。
1、幼兒欣賞樂曲《鈴兒響叮當》一遍,引導幼兒為樂曲打節奏,感受樂曲的歡快。
2、幼兒觀看動畫VCD,引導幼兒發揮想象,討論白天的熱鬧情景。
指導語:太陽出來了,花兒醒了、小樹醒了,還有誰也醒了?他們都會做些什么?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
3、請幼兒嘗試隨音樂用肢體動作表現白天的熱鬧歡樂情景。
(三)幼兒在月亮城堡里感受樂曲《搖籃曲》安靜、舒緩的情緒,并用肢體語言表現。
1幼兒欣賞樂曲《搖籃曲》一遍,引導幼兒用輕柔的動作為樂曲打節奏,感受樂曲的舒緩。
2、幼兒觀看動畫VCD,引導幼兒發揮想象,討論黑夜的安靜情景。
指導語:月亮出來了,花兒睡了、小草睡了,還有誰也睡了?
3、請幼兒嘗試隨音樂用肢體動作表現黑夜安靜、舒緩的情景。
三、游戲:白天與黑夜
游戲規則:當太陽或月亮出現時,幼兒根據相應的音樂,進行表演。
活動反思:
激發幼兒探究動機及興趣是有效進行探究式教學和教學活動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大自然是知識的寶庫,是活教材。奧妙無窮的大自然是幼兒學習科學的最好場所。讓幼兒親臨大自然,充分運用他們的感官,看看、聞聞、聽聽、摸摸,使幼兒獲得豐富的感知。讓幼兒接觸大自然,不僅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而且還促進了幼兒感知能力的發展誘發了他們學科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
第12篇、小班音樂優質課小小蛋兒把門開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音樂活動的興趣,能夠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創編歌曲。
2、喜歡動腦,敢于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
活動準備電子琴、板書歌詞、課件、音樂《數鴨子》、
活動過程
一、手指操《數鴨子》。
二、經驗分享
教師:誰能告訴我小鴨的好朋友小雞是怎樣生出來的嗎?
看課件,小雞寶寶出生動畫,我們來學一首歌曲《小小蛋兒把門開》
三、學習歌曲
1、教師帶領幼兒觀察課件。先點雞蛋,再點蛋兒門開,引出小小蛋兒把門開,領讀,接著看開出什么?(開出一只小雞來)
"我們看小雞長得什么樣?請幼兒自由說,師引導,(毛茸茸,胖乎乎)。"領讀兩遍。
"小雞怎樣叫?"(嘰嘰嘰嘰)
完整讀一遍歌詞。
2、教師邊彈琴邊同幼兒試唱,
3、播放多媒體課件,帶音樂,《小小蛋兒把門開》,幼兒觀察課件上的小雞在做什么呢?(唱歌)教師帶領幼兒做模仿動作"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唱起來。'
四、表演歌曲
教師和幼兒一起為歌曲編動作,引導幼兒大膽創編,師生共同走出活動室。
教學反思:
通過活動幼兒知道雞蛋是雞媽媽生出來的,然后由雞媽媽孵出小雞來的。能初步掌握音樂旋律,并隨著音樂做出相關的動作。提高了幼兒的音樂水平和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第13篇、小班音樂課大雨和小雨教案反思
教學目標:
1、學唱歌曲〈〈大雨和小雨〉〉,能尋找并模仿生活中的聲音。
2、熟悉歌曲旋律,會仔細聽辨并感知歌曲《大雨與小雨》的強弱對比特點。
3、建立起對聲音的聯想,為探索聲音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彩帶數條
活動過程:
一、帶入聲音,使幼兒產生興趣
1、教師播放"大雨和小雨"錄音,引導幼兒自由傾聽。
2、剛才你聽到了什么聲音?(打雷和小雨的聲音)打雷后要干什么呢?(下雨)3、下的是什么雨呢?(大雨)
二、初步嘗試用聲音、動作來表現大雨和小雨
1、下大雨的聲音怎么樣的呀?(嘩啦嘩啦……)我們用能干的小手來表示一下,誰來做一做?(盡量用夸張的動作來表示)我們再來用能干的小手邊念邊做吧!
2、小雨下的聲音是怎么樣的呀?(淅瀝淅瀝……)小手也來表示一下吧!我們也來一起來念一念。(出示小雨圖片)
三、熟悉歌曲、大膽地表現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強弱力度
1、大雨、小雨高高興興地從天上落下來,聽,它們還在唱著好聽的歌呢!(教師清唱歌曲一遍,唱出大雨、小雨的不同強弱力度)
2、它們唱的好聽嗎?大雨落下來時是怎么唱的啊?小雨又是怎么唱的啊?來,我們來唱一唱吧!讓幼兒嘗試唱歌。
3、讓我們再來聽一聽,聽聽看下大雨和下小雨的聲音一樣嗎?欣賞歌曲第二遍,感受大雨聲和小雨聲的不同。
4大雨唱的時候是響響的,小雨唱的時候是輕輕的。現在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吧!(教師帶領幼兒完整唱兩遍,引導幼兒唱出強弱力度)5、現在讓我們來學一學大雨和小雨,一邊唱一邊從天上落下來吧!(引導幼兒大膽表現大雨和小雨)
四、大雨和小雨
1、現在老師來做大雨,請小朋友來做小雨,我們一起來做游戲吧!但是有一個規則:唱大雨的時候用小彩帶用力揮,唱小雨的時候輕輕地揮。明白嗎?
2、教師先示范完整唱一遍。
3、全體幼兒一起邊舞邊唱。(兩遍)
4、大雨小雨們我們一起到外面去玩吧!(出活動室)
活動反思: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詞模仿了大雨嘩啦啦和小雨淅瀝瀝的聲音。歌曲旋律流暢、節奏簡單,音樂形象鮮明,富有兒童特點。因此,我設計這個音樂活動《大雨和小雨》的目標是:1.能用強烈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2.大膽嘗試用聲音、動作來表現大雨和小雨。3.積極參與音樂活動,激發對音樂的表現和創造力。
在活動中通過動作、游戲等形式,來激發孩子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如在幼兒進行表演唱時通過多種形式:當唱到大雨時,讓幼兒揚起手,唱到小雨時,讓幼兒放下手。表現大雨時,讓學生們站起來,當表現小雨時,讓學生們坐下來。這種邊唱邊表演的形式,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整堂活動中幼兒的積極參與性較高,使得活動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較好,但在熟悉旋律的基礎上感受演唱大雨、小雨時的不同強弱力度”沒有較好的達到。
第14篇、小班音樂優質課小朋友想一想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動物是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他們喜歡學唱動物的歌曲、喜歡扮演各種小動物,喜歡猜猜一些動物小謎語,動物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依據孩子們的興趣與需要,問答兒歌《小朋友、想一想》激發了孩子對問答活動的興趣,激發了孩子對不同動物特點的了解和熟悉。在這個兒歌里,孩子更好的了解了一些常見動物的外形特征,耳朵長,是兔子,兔子耳朵最最長。鼻子長,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長。兒歌語句簡短、前后語句連鎖,一問一答的節奏感很強,通過這個活動的學習,孩子能以點帶面,了解到更多動物的不同特征,進行創編兒歌。
活動目標:
1、能借助小圖片的幫助,主動學習兒歌,對兒歌中一問一答的形式感興趣。
2、了解各種動物的主要特征,并能根據問答的形式嘗試仿編兒歌。
3、體驗問答活動的快樂。
4、在學習歌表演的基礎上,結合游戲情節,注意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換動作。
5、通過聽、唱、奏、舞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與合作能力。
活動準備:
1、動物小圖片若干活動過程:
一、玩猜謎語的游戲,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寶寶們,你們喜歡動物朋友嗎?(喜歡),那你能做做你喜歡的動物的樣子嗎?(幼兒各自模仿動物的走路姿勢、叫聲等,其他幼兒猜測),老師點評。春天來了,有一些動物朋友要在這片綠綠的草地上做游戲,會是誰呢?他們就藏在謎語兒歌里面,我們得來開動小腦筋猜一猜,你們有信心嗎?(有)那可要認真聽、仔細看,還要開動小腦筋哦。
二、學習兒歌內容1、誰會第一個來玩呢?出示謎語1的圖片,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動物耳朵長?鼓勵幼兒大膽猜測,介入(?)的學習:小問號要來考考大家: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動物耳朵長?
耳朵長是什么呢?引導幼兒練說句型(耳朵長是兔子),多次練習這句句型,出示謎底圖片,(兔子耳朵最最長)幼兒學說,前后連鎖的句型滲透給孩子。小朋友真能干,猜出了這個有趣的謎語,我們看著圖片,一起來學學這個謎語兒歌(指點圖片時注意前后語句的連鎖性)。相互問答,個別問答等形式。小朋友們真能干。耳朵長是什么動物呀?(兔子)整再來一次。
2、誰會第二個來玩呢?你們有信心猜出來嗎?(有)出示謎語2的圖片,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動物鼻子長?鼓勵幼兒開動腦筋,鼻子長是什么呢?引導幼兒練說句型(鼻子長是大象),出示謎底圖片,(大象鼻子最最長),幼兒學說。小朋友真會開動小腦筋,猜出了這個好玩的謎語,接下來我們看著圖片,一起來學學這個謎語兒歌。相互問答,個別問答等形式。小朋友們真能干。鼻子長是什么動物呀?(大象)完整再來一次。
3、這兩個兒歌有趣嗎?需要我們小朋友開動小腦筋才可以呀,小兒歌的題目就是《小朋友,想一想》,完整的朗誦,一問一答,集體個別等不同的形式,變化問的對象(幼兒名字、客人老師等),進行問答的朗誦,熟悉鞏固兒歌。
三、創編兒歌內容1、集體創編動物們長的真有趣,耳朵長是兔子,兔子耳朵最最長;鼻子長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長。那還有誰會來玩呢?(提供兩個動物圖片供幼兒觀察,發現有特點的地方)他們哪里長的很特別呢?請寶寶們相互說說,討論一下。集體交流,老師抓住一個動物,引導幼兒創編。貼出相應的圖片,集體朗誦勵幼兒自己編出動物謎語兒歌,問答等不同形式。
2、個別創編幼兒借助已習得的知識,進行個別的創編(蛇、長頸鹿、猴子、豬、袋鼠、河馬等)四、游戲結束寶寶們真能干,不僅會猜謎語兒歌,還會編出許多的謎語呢,那還有其他很多很多的動物朋友我們也來編個謎語,讓小朋友們猜一猜,好嗎?
教學反思
《小朋友想一想》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兒童歌曲,歌詞生動形象,非常貼近兒童的實際生活“大象,白兔,長頸鹿,孔雀”,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把體現“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讓課堂教學沖滿生命活力。教學一開始,通過圖片把孩子們帶入動物世界里,把孩子們帶入動物世界的情景之中,孩子們如身臨其境,既受到了美的感染,又興趣濃厚。在學唱歌曲過程中,堅持以培養幼兒的聽覺為主:讓幼兒邊聽音樂邊欣賞圖片,邊聽音樂邊思考歌曲的情緒、表現的情景,隨音樂節拍強弱弱的節奏感受歌曲三拍子的節奏特點、隨音樂拍歌曲的節奏感受歌曲的節奏特點……,這樣使幼兒能夠在音樂中去聆聽、去感悟、去理解,在聽中、在反復感受中自然而然的學會歌曲。在活動中我還注重面向全體幼兒,和幼兒的個性發展,讓他們自由結伴,并且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現、創作,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根據自己的愛好,表現方式也是五花八門的,雖然最后他們創作出來的水平會高低不同,但重要的是他們參與了,互相合作積極動腦思考了,從而合作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就會得到培養。
第15篇、小班音樂公開課撓癢癢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復習歌曲,能分角色有表情的演唱。
2.感受情景游戲帶來的愉快情緒。
活動準備:
投影儀、背景圖(大樹和草)、活動教具(毛毛蟲)。
幼兒已學會歌曲《撓癢癢》。
活動過程:
一、復習歌曲:撓癢癢。
1.教師操作教具,講述故事。
2.師:這個有趣的故事里有一首好玩的歌《撓癢癢》,我們一起來唱一唱。
二、啟發幼兒創編毛毛蟲和大樹的動作。
1.創編毛毛蟲的動作師:毛毛蟲是怎樣給大樹撓癢癢的?
2.創編大樹的動作師:大樹又會怎樣呢?
三、游戲:撓癢癢。
1.幼兒分角色扮演“毛毛蟲”和“大樹”。
2.提醒毛毛蟲從“樹根”開始依次向上給大樹撓癢癢。
3.交換游戲角色。
四、結束活動。
全班幼兒變成一條長長的毛毛蟲,找大樹撓癢癢。
活動反思:
撓癢癢是一首歡快、有趣的歌曲,它以毛毛蟲和大樹的故事為切入口,表現了撓癢癢時那種快樂的情感。幼兒好動,好模仿,好用身體動作來表現自己的感受,而樂曲中可愛的毛毛蟲,快樂的大樹更是幼兒模仿的對象,通過情景游戲鼓勵幼兒大膽夸張的進行表現,同時,也促進了同伴間的交流,體驗身體接觸的快樂。
第16篇、小班音樂歌曲小手爬教案反思
活動領域:藝術領域活動名稱:音樂歌曲《小手爬》
活動目標:
1、理解歌詞內容,較合拍地做律動《小手爬》。
2、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學習仿編歌詞和動作。
3、能較積極地參與仿編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
重難點分析:學習仿編歌詞和動作。
活動準備:
1、鋼琴 音樂磁帶
2、幼兒已有合拍做動作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復習律動《拍手點頭》
集體復習,教師與幼兒隨著音樂做動作。
仿編,"拍拍小手點點頭很快樂,我們拍拍小手還可以干什么呢?"(教師可請仿編出新內容的幼兒當小老師,帶大家做新動作。)
2、教師示范。
教師以較慢的速度邊唱邊示范。
幼兒說說小手先爬到哪里?后來又爬到哪里?
3、幼兒學做律動。
和著教師的歌聲,一拍一下地拍手。
跟著教師邊唱歌邊拍手。
4、教師與幼兒以較慢的速度邊唱邊做動作。
5、幼兒仿編律動。"小手向上爬,還能爬到什么地方?小手向下爬,又爬到了什么地方?"教師與幼兒一起做幼兒仿編的新動作。
幼兒做小老師帶大家做仿編的新動作。
三、結束部分"喵!小花貓發現小老鼠了,我們都來做可愛的小花貓吧!"邊唱歌邊表演《咪咪小花貓》然后走出教室。
課后反思:
我根據音樂的特色及歌詞內容,結合幼兒的年齡及對事物的好奇心設計了這節課。制定了兩條活動目標:第一條是感受小手在身體上爬上爬下的樂趣,第二條是能隨音樂旋律的上行與下行.合拍的做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的動作。我把我活動的第一個目標做為了我活動的重點,第二個目標就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我的活動準備是幼兒每人一個小手寶寶,課前學會小手爬這首歌。我的活動設計是始終以小手寶寶為客人的方式貫穿其中,以小手寶寶要表演節目為鋪墊,引發起幼兒的表演欲望,從而體驗到小手爬的樂趣,來完成我活動的第一條目標。通過提問及文字描述,感知上行與下行,來完成我活動的第二條目標。互動部分來完成了我活動的重點。最后的互動環節,由于我的引導不到位,個別幼兒沒有體驗到相互爬的樂趣,這是我在今后的學習中需要加強和努力的。
第17篇、小班音樂活動大熊山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有興趣地傾聽形象鮮明的音樂,試著在音樂的情境中用動作表現大和小。
2.感受與熊一同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主題背景:"熊的故事"。對部分較常見的動物已有些初淺的了解。
2.材料準備和環境創設:
音樂三段:音樂1--力度漸強,音高上行,表現"變大"的音樂。
音樂2--低沉、緩慢,表現熊睡覺的音樂。
音樂3--熊的游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多媒體課件。有一位教師扮演熊。
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入--看見什么
u出示螞蟻、森林背景,想想講講:"這團咖啡色的東西會是什么?"(引發幼兒大膽想象。)
二、情景想象--它變大了
u幼兒隨"螞蟻"一起向前爬去,隨后出現力度漸強,音高上行,表現"變大"的音樂。
u傾聽想象:"它變得怎樣了?"(鼓勵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變大"的過程)
三、感受表現--它是誰
u引導觀察媒體畫面,想象討論:"它是誰?"
u感受低沉、緩慢、表現熊睡覺的音樂,討論:"誰在睡覺?"(幼兒想象大大的動物睡覺時的動作姿態,自由地隨音樂用肢體表現。)
四、情感交流--大熊醒來吧
u出現"熊",鼓勵幼兒用語言喚醒熊。
u熊的游戲:幼兒與熊一起隨著音樂的節拍快樂地舞蹈,當音樂停止時,幼兒立即扮"石頭人",音樂響起,幼兒與熊再次舞蹈。音樂不規則地停頓,游戲反復進行。
活動反思:
音樂活動《大熊山》節奏性較強,根據故事情節發揮幼兒想象力,讓孩子在游戲中鍛煉語言的表達能力。孩子們都喜歡玩游戲,音樂游戲不僅給孩子們提供了情節,而且充滿了趣味性,并且給了孩子音樂的享受。《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培養幼兒喜歡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讓幼兒在音樂游戲中彼此建立友誼,可以在提高幼兒模仿動作的同時,使幼兒體驗到集體游戲的快樂。
第18篇、小班音樂活動走路(唱歌)教案
活動目標:
1、教幼兒學唱歌曲,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熟悉歌曲的旋律,理解歌詞內容。
2、啟發幼兒創編四種動物走路的不同姿勢。
3、通過學習這首兒歌,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經認識小兔、小鴨、小烏龜、小貓四種動物。
2、四種動物的頭飾若干。
3、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1、發聲練習。(小動物學唱歌)
2、進行語言節奏訓練,熟悉歌詞。
(1)教師:今天,有四個小動物要來我們班做客,小朋友們猜猜看,小兔子是怎么來的呀?小鴨子走路的時候怎么樣?小烏龜走路的速度怎么樣?小花貓走路時有沒有聲音?(提問時教師依次出示小動物的頭飾)
(2)教師:這四種小動物走路的樣子真可愛,老師把它編成了一首兒歌,并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走路》,今天老師就帶著小朋友們學唱這首兒歌。
(3)進行節奏訓練,教師示范念一遍兒歌,然后教幼兒念出歌詞的節奏。
3、學唱歌曲。
(1)教師示范清唱兒歌,并邊唱邊把小動物按順序貼在黑板上,以便幫助幼兒記住歌詞順序。
(2)教師再次彈琴示范唱兒歌,幼兒聽旋律。
(3)教師教唱兒歌:教師范唱時幼兒可以小聲跟唱,提醒幼兒唱準節奏,根據幼兒學習的情況,多跟音樂唱幾遍。
(4)幼兒熟悉歌曲旋律后,分組唱兒歌比賽。
(5)幼兒熟悉歌曲旋律后,教師鼓勵幼兒創編四種動物不同的走路姿勢。表現好的小朋友,教師要及時的給以表揚鼓勵。
4、表演。
(1)教師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邊唱歌邊做動物走路的動作。
(2)幼兒聽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