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0-24
這是兒童成語故事100篇大全,是優秀的故事推薦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周武王時期,大臣召伯奉武王之命巡行南方地區,廣施仁政,大大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由于政策遭到其他大臣的反對,紛紛攻擊與誣陷召伯。召伯為表忠心與清白,死在甘棠樹下。召伯死后,民眾懷念他,從此不再砍伐甘棠樹。
【釋義】甘棠:木名,即棠梨。指對官吏的愛戴。
春秋時候,吳國的大將軍伍子胥帶領吳國的士兵要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鄭定公說:“誰能夠讓伍子胥把士兵帶回去,不來攻打我們,我一定重重地獎賞他?!笨上]有一個人想到好辦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個年輕的打漁郎跑來找鄭定公說:“我有辦法讓伍子胥不來攻打鄭國?!编嵍ü宦?,馬上問打漁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車子?”打漁郎搖搖頭說:“我不用士兵和車子,也不用帶食物,我只要用我這根劃船的槳,就可以叫好幾萬的吳國士兵回去吳國?!笔鞘裁礃拥拇瑯敲磪柡ρ?打漁郎把船槳夾在胳肢窩下面,跑去吳國的兵營找伍子胥。
他一邊唱著歌,一邊敲打著船槳:“蘆中人,蘆中人;渡過江,誰的恩?寶劍上,七星文;還給你,帶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記得,漁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漁郎手上的船槳,馬上問他:“年輕人,你是誰呀?”打漁郎回答說:“你沒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槳嗎?我爸爸就是靠這根船槳過日子,他還用這根船槳救了你呀。”伍子胥一聽:“我想起來了!以前我逃難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先生救過我,我一直想報答他呢!原來你是他的兒子,你怎么會來這里呢?”
打漁郎說:“還不是因為你們吳國要來攻打我們鄭國,我們這些打漁的人通通被叫來這里。我們的國君鄭定公說:‘只要誰能夠請伍將軍退兵,不來攻打鄭國,我就重賞誰!’希望伍將軍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經救過您,不要來攻打鄭國,也讓我回去能得到一些獎賞?!蔽樽玉銕е屑さ恼Z氣說:“因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著當上大將軍。我怎么會忘記他的恩惠呢?我一定會幫你這個忙的!”伍子胥一說完,馬上把吳國的士兵通通帶回去。打漁郎高興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鄭定公。一下子,全鄭國的人都把打漁郎當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漁的大夫”,鄭定公還送給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為了報答打漁郎的爸爸幫助過他,他不但不攻打鄭國還讓打漁郎得到獎賞,這就叫做“感恩圖報”。
春秋時珠寶匠卞和發現一塊璞玉,進獻給楚厲王,楚厲王砍了他的左腳;進獻給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腳,只有楚文王識貨,這塊玉叫“和氏璧”?!皾h東之國”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顆大珍珠報答他,這顆珍珠就是“隋珠”。
【解釋】和壁:和氏璧,隋珠:古傳說中的夜明珠。比喻極珍貴的東西。
東晉時期,道教盛行,很多人找名師傳道修煉,有人煉制丹藥。晉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許真君也是道教追逐者,他在洪州西山服用丹藥,然后讓全家人都服藥,于是全家42口人全部拔宅成仙而去。他本人被道教列為十二真君之一。
【解釋】拔:拔起;宅:住宅。古代傳說修道的人全家同升仙界。
唐太宗時期,官吏盧承慶奉命調查漕運船只失事的責任問題,先后三次給漕運官更改考評政績“中下、中中、中上”,該官吏表現出寵辱不驚。后來盧本人也大起大落,命運坎坷,他的心情始終平靜如水,并不因起落無常而受寵若驚。
【解釋】寵:寵愛。因為得到寵愛或賞識而又高興,又不安。
商朝末年,周武王率軍伐紂克殷,即將勝利時。商朝權臣微子肉袒面縛到周軍軍營,左手牽羊,右手拿茅,膝行到周武王面前,獻上商朝的祭器,口稱謝罪。周武王看他誠心投誠,就下令釋放微子,官復其位。
【解釋】肉袒:去衣露體,表示愿受責罰;面縛:兩手反綁面對勝利者,表示放棄抵抗。脫去上衣,反縛著手。形容順從投降。
明朝大清官海瑞一生十分清廉,心中始終裝著老百姓,擔任淳安縣知縣時,采取丈實田畝,大大減輕農民負擔,因而得罪了總督胡宗憲,海瑞被嘉靖皇帝關入大牢,直到72歲才被重新啟用,但他始終以為民請命為己任。
【釋義】請命:請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當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當權者陳述困難,提出要求。
“冰山難靠”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依靠別人權勢不能長久。
這個成語來源于《資治通鑒》,君輩倚楊右相如泰山,吾以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輩得無失所恃乎!
唐玄宗李隆基特別寵愛楊玉環,封她為貴妃。這下楊家便雞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楊國忠也官運亨通做了宰相,還兼領四十余個使官,大權在握,朝廷選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決定。
當時,陜西有一個進士,名叫張彖沒有機會作官。他的朋友們都勸他去拜見楊國忠,那樣立刻就能升官發財??墒撬冀K不去,反倒對勸他的朋友說:“你們都把楊國忠看得像泰山一樣穩固,可是我以為他不過是一座冰山罷了。將來天下有了動亂,他就會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陽化掉一樣,到那時候你們就失掉靠山了。”
不久,安祿山起兵叛亂,攻下京城長安,楊國忠隨同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馬嵬驛,被士兵殺死。楊貴妃也被縊死,楊家這座靠山果然塌倒了。
【解釋】: 比喻不能長久的權勢,難于依靠。
春秋時期,齊魯交界的柳下村成為諸侯戰爭的兵源地,展跖為逃避兵役而組織人馬攻占啟陽城,而后又占領鄫城,隊伍擴大到9000人,官僚貴族們聞風喪膽,把展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污蔑他為盜跖,說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雎”。
【解釋】暴戾:兇惡、殘暴;恣睢:任意做壞事。形容兇殘橫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東漢末年,曹操出兵攻打漢中張魯,益州牧劉璋聽從張松的說辭,派法正去荊州請劉備入蜀。法正向劉備獻計獻策,劉備在劉璋死后取益州建立蜀國,任命法正為蜀郡太守。法正大報個人恩怨。諸葛亮說劉備擔心變生肘腋,報恩才任命法正。
【釋義】肘腋:胳肢窩。比喻事變就發生在身邊。
東漢時期,漢靈帝派羊續擔任南陽太守。羊續只帶一名隨從前往,微服私訪后上任。他決心以自己的清廉樹立官場榜樣,府丞焦儉送來一條他愛吃的鮮鯉魚,推辭不掉,就只好讓仆人將魚掛在屋外,曬成魚干,從此就沒人敢給他送禮了。
【解釋】羊續,漢時官吏。羊續把生魚懸于庭。形容為官清廉,拒受賄賂。
【拼音】yī kui yǐ zu
【成語故事】古代部落首領舜繼承堯的位子后,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從部落中挑選優秀人才來協助他管理天下。百姓過上富足的生活,他想請一個精通音律的人來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終于找到一個叫夔的人來推廣音樂,并感慨說有夔一個就足夠了。【釋義】夔:古賢臣名,為舜時的典樂官。夔一人已足制樂。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薛蟠在酒席上調戲柳湘蓮,遭到柳湘蓮的一頓毒打后,覺得沒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于是想與年高有德的張德輝一起外出做生意,請示薛母,母親沒有主意,寶釵認為應該讓他去試一試,如果舊病復發也沒辦法,如果徹底改變同性戀倒也是好事。
【解釋】年紀大,品德好。
江南烈祖一向十分節儉,寢宮里不點脂燭燈,只點灌舅子油的烏舅燈。桌上有一個五尺高的捧燭鐵人,是楊氏時的馬廄中用的。一天黃昏天暗需要點燈時,烈祖叫手下捧這個叫金奴的鐵人來。手下人偷偷說:“烏舅金奴正好作對。”。
烏舅金奴的意思是:烏舅:烏臼子油;金奴:指油燈。譏諷吝色的人。
晉元帝為了鉗制王敦,任郗鑒為安西將軍,鎮守合肥,統領江西、揚州等地的軍隊。王敦則推薦他為尚書令。郗鑒回京途中去拜謁王敦,雙方就當年滿武秋當機立斷效忠賈后發表看法。郗鑒認為危急之時不能偷生屈節厚著臉皮活在世上。
【釋義】靦顏:厚著臉面。天壤:天地,指人世間。形容厚著臉皮活在人世間。
戰國時期,齊國出兵討伐燕國取得勝利后久久不撤軍,其他諸侯商議要聯合出兵援燕。齊宣王向孟子請教,孟子說:“當年商湯率仁義之師討伐夏桀,百姓盼望商軍就像大旱望云霓一樣迫切。選擇諸侯擔心你將來會像對待燕國那樣去對待他們。”
【釋義】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如久旱盼望下雨一樣。
漢高祖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十分信奉道教,為了長生不老,他找到八公仙翁,按照八公仙翁的話煉制仙丹。丹藥煉成后,劉安吃下覺得自己輕飄飄的升天而去。庭院里的雞狗搶著吃剩下的丹藥也紛紛飛上天成了仙。
【解釋】比喻攀附別人而得勢的人。
傳說周朝時期,“漢東之國”姓姬的隋侯一次在野外打獵時救了一條蛇,并把它帶回家養起來,后來蛇吐出一顆大夜明珠報答他的救命之恩,這顆大夜明珠就是“隋侯之珠”
【釋義】隋:古國名。比喻珍貴的物品。
傳說古代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等均派人到東海上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去求長生不老的仙藥,遠遠望去山上禽獸都是白色的,宮殿都是黃金白銀砌成的。遠看如云,到面前則見神仙住在水下,到山上就隱去,他們還是沒有辦法得到。
【解釋】仙山:指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瓊閣:精美的樓閣。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F在也比喻虛無縹緲的美妙幻境。
春秋時期,費無極慫恿楚平王占有太子畢建的新娘,設計要害死太子畢建及他的老師伍奢全家,派兒子費得雄去樊城誘騙伍員回京受誅。伍子胥得到的消息,就逃出楚國,到吳國的街市上靠吹簫乞討為生,后被人發現推薦去輔佐吳王攻楚。
【釋義】吹著篪討吃的。指在街頭行乞。篪:古代的一種音樂,象笛子,有八孔。
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擅長辯論,憑一張嘴到處游說。他去楚國要求見楚王,把守宮門的謁者索賄不成,故意陷害他,讓他先住三天,賣給他的東西特別貴。楚王見蘇秦后,談得非常投機。蘇秦說楚國的米像珍珠、柴火像桂木一樣貴。
【釋義】珠:珍珠。米貴得象珍珠,柴貴得象桂木。形容物價昂貴,人民生活極其困難。
楚漢相爭時期,韓信因得不到項羽的重用就投奔劉邦,在丞相蕭何的推薦下,劉邦拜他為大將,劉邦問韓信有什么高見。韓信把劉邦與項羽進行一番對比,說劉邦的軍隊與項羽的軍隊不同,對百姓的利益秋毫無犯,可以得天下。
【解釋】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莊子有一個賢惠能干的妻子,兩人一生都恩恩愛愛,他的妻子因病去世。莊子的朋友惠子前來吊唁,見莊子左手拿著瓦盆,右手拿著木棍敲著,邊敲邊唱,惠子不解。莊子說人都有生死的,如同四季交替一樣。
【釋義】舊指死了妻子。
賈府的親戚薛蟠來賈府名義是他是典型的花花公子,學習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根本不在乎。目的是想結識些紈绔子弟,他結識“香憐”、“玉愛”兩個風流學生,整天在外胡作非為,代管學生的賈瑞對他不聞不問,任他橫行霸道。
【釋義】橫行:行動蠻橫仗勢做壞事;霸道:蠻不講理。依仗權勢為非作歹。
古代有名的孝子王戎與和嶠兩人同時喪父母,和嶠按照風俗習慣,守孝三年,神氣絲毫沒有損傷。而王戎則不同,他在父母的靈前搭了一個小棚,整天陪伴父母的靈,十分傷心,而且吃的很少,整個身體變成骨瘦如柴,三年后經很長時間調養才恢復。
【釋義】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床席之上。后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戰國時期燕國相國子之暴政,大將子被、太子平率兵討伐,國內大亂。齊宣王趁機出兵攻打燕國并控制大部分領土,燕國老百姓用簞送吃的,用壺裝喝的歡迎齊軍,齊宣王想侵吞了燕國咨詢孟子,孟子說:“你會讓他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
【釋義】壺漿:以壺盛著酒漿;塞道:擠滿道路。形容群眾歡迎自己所擁護的軍隊的場面。
漢獻帝建安元年,徐州牧劉備受到袁術的攻擊就只身投靠曹操。曹操表面上重用劉備,讓劉備招兵買馬到徐州去攻打袁紹。謀士郭嘉聽說放走了劉備,肯定會后患無窮。曹操立即意識到這一點,就帶兵攻打徐州,劉備趕緊投靠了袁紹。
【釋義】以后的禍害沒有個完。
南朝時期,文學家江淹年輕時很有才華,晚年他夢見晉人張協對他說:“前以一匹錦相寄,今可見還?!苯桶褞壮邭堝\奉還。張協大怒說:“那得割截都盡。”從此以后,江淹的文才就大不如以前了。
【釋義】比喻剩下不多的才華。
五代時期,劉知遠因父母雙亡,流落到徐州沛縣,娶李員外的三小姐為妻。由于家貧遭到大舅子李洪的欺壓,媒人李三叔告訴劉知遠太原并州岳節度使在招兵買馬,可以去應征混個前程。劉知遠前去應征,從更夫做到九州安撫使。
【釋義】舊時指組織或擴充武裝力量。后比喻組織或擴充人力。
南宋時期,朝廷內部在朱熹倡導的“道學”上分為兩派,權臣韓侂胄極力排斥朱熹,認為道學為偽學,道學代表結為死黨,目的是想篡位。在這種情況下,道學代表們小心翼翼、一舉一動都繩趨尺步。有人建議朱熹解散學堂,朱熹總是笑而不答。
【解釋】繩、尺:木工校曲直、量長短的工具,引申為法度;趨:快走;步:行走。指舉動符合規矩,毫不隨便。
晉朝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風度翩翩,善于行文。他的形體如同土木一樣自然,不需要刻意修飾。他為人桀驁不遜,善于彈琴,終因與世俗不容而被殺害。
【解釋】形骸:指人的形體。形體象土木一樣。比喻人的本來面目,不加修飾。
戰國時期,子列子去齊國,到中途就折返,遇到伯昏瞀人。伯昏瞀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快就返回了?子列子說他受驚了。伯昏瞀人問為什么受驚,子列子說他到一個地方十家酒店有五家爭相宴請他,只好返回了。
【解釋】十家賣漿者之中有五家爭先送來。本指賣漿者爭利,后用以比喻爭相設宴款待。
春秋時期,楚文王向鄧國借道攻打申國,鄧國的國王鄧祁侯是楚文王的舅舅,他親自迎接楚文王,他的兒子要父親提防這個外甥,可鄧祁侯不聽,讓楚文王攻打申國,可等他滅了申國后回師途中就進攻鄧國,鄧祁侯真是后悔莫及。
【釋義】噬臍:用嘴咬肚臍。象咬自己肚臍似的,夠不著。比喻后悔也來不及。
“南州冠冕”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贊譽才識卓絕的人。
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征甚異之,稱統當為南州士之冠冕。
三國時,劉備的重要謀士龐統,是襄陽地區大名士龐德公的侄兒。他年輕時模樣樸實遲鈍,沒有人看重他,但龐德公很了解他的才能。
當時,荊州有個賢士,名叫司馬征,善于識別人才,與龐德公是知交。龐統十八歲時,龐德公讓他去拜訪司馬征。龐統來到司馬征家時,他正在桑園里采桑葉,龐統就坐在桑樹下與這位賢士交談。兩人從國家大事談到詩書字畫,越談越投機,從白天一直談到黑夜。
司馬征發現,他面前這位十八歲的青年竟然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見解也相當獨特,不落俗套,不由大為驚異,便稱贊他是南方士人中的第一人。由于司馬征的稱贊,龐統的聲名日益顯露。
那時,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常去拜訪龐德公。龐德公對他和龐統的才能同樣賞識,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龐德公認為,這兩位青年都是當世俊杰。
三國魏明帝臨死的時候,他的兒子曹芳只有八歲,為了安排身后的國事,他派人急召太尉司馬懿返回京都洛陽。司馬懿風塵仆仆進宮時,明帝只剩下一口氣。這時,大將軍曹爽已在床前。明帝拉住他倆的手,將曹芳托付給他們,要求他們好好輔佐曹芳。明帝死后,曹芳繼位,朝政由司馬懿和曹爽共同掌管。開始一段時間,兩人互相禮讓,相安無事。
不久,曹爽提拔了一批親信到朝廷擔任要職。這些人經常給曹爽出謀劃策,要他排擠司馬懿,獨攬朝廷大權。曹爽依他們的話去做,就此飛揚跋扈起來。
為了削弱司馬懿處理朝政的權力,曹爽奏請皇帝讓司馬懿改任太傅。大傅的地位表面上比太尉要高,司馬懿不得不接受下來。這樣一來,曹爽以為自己大權獨攬,可以為所欲為了。于是,他肆元忌憚地把宮中珍寶偷運到自己家,日夜和一班親信飲酒作樂,生活待遇幾乎和皇帝一樣。
司馬懿是個老謀深算的人,為了麻痹曹爽,他經常稱病不去上朝,對曹爽的胡作非為也不聞不問。但是,暗地里卻收集材料,作好應變準備。”
有一年,曹爽的親信李勝到外地去做官。臨行前,曹爽叫他以辭別的名義,到太傅府里去觀察一下司馬懿的動靜。
司馬懿早有準備。李勝來時,他躺在地上,讓兩個侍女扶起靠著。見到李勝后,他指了指嘴,表示口渴。侍女端來一碗粥。喂他喝了幾口,沒咽下去的粥全順著嘴角流下采。
李勝皺著眉對司馬懿說,他將要到荊州去任職,今天特地來辭別,司馬懿聽了,有氣無力他說:“怎么,你是要到并州去嗎?…李勝糾正說:“是荊州,不是并州。”司馬懿這才點點頭,抱歉他說:“唉,我年紀老了,不中用了,為國立功靠你們了!”
李勝告辭后,立即向曹爽報告說:“司馬公已經像死尸一樣躺著,只余下一口氣了??磥硭纳袼己蛙|殼已經分離,不久于人世,不必為他憂慮。”
曹爽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對司馬懿有戒心。
公元249年的一天,曹爽等人陪同曹芳城北去祭掃明帝的陵墓。司馬懿等他們出城后,立即調兵占領了武器庫,同時親自帶領一支軍隊,截斷了曹爽等的歸路。接著,他派人去明帝陵墓,迎接曹芳回洛陽,并上奏章控告曹爽違背先帝遺命,犯上作亂,請求曹芳免去曹爽等的官職,聽候處置。
幾天后,司馬懿逮捕了曹爽的幾名親信,然后通過追究他們的罪責,把案子牽連到曹爽身上。最后以叛逆罪把曹爽及其親信全部處死,從此獨攬朝政。
【解釋】: 余氣:最后一口氣。象尸體一樣但還有一口氣,指人將要死亡。也比喻人暮氣沉沉,無所作為。
春秋時代,魯昭公因為在國內待不下去,就出奔到齊國。齊景公問他:“你是怎樣治理國家的呢?怎么會搞到今天的地步呢?”魯昭公說:“因為我沒有接近愛護我的人,也沒有接納規勸我的人,結果弄得內外孤立,到現在已經沒有人真心要幫助我了。倒是那些奉承和對我說假話的人很多,我現在就好比蓬草一般,等到秋天一到,就會被連根拔起的?!本肮X得他的話很有道理,就轉告晏子,并認為如果讓魯昭公回去,將會成為一位賢良的國君。但晏子并不認為如此,他說:“掉在水里的人,原先并沒有想到會失足落水,事后才想到應該防備;同樣的,迷路的人,也一定在迷失方向之后,才會注意到路徑到底在那?!濒斦压那樾?,就好象面臨災難的人,急著鑄造兵器;口渴了,才急著挖井取水,雖然最快的速度進行,但還是太遲了。
上面這些話是不是很有意義?后人將它引申成“臨渴掘井”,就是用來譏笑不提早做準備,等到事情臨時,才急著應付。也可以說是臨時抱佛腳了。
【解釋】: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沒有準備,臨時才想辦法。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鴻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君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和詩人蘇軾作的。蘇軾之弟蘇轍(字子由)曾寫了一首《澠池懷舊》詩,蘇軾就以上面這首詩和他,所以這首詩的題目叫做《和子由澠池懷舊》。
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在洛陽之西,崤山之東。蘇軾和蘇轍兄弟倆,曾到過澠池,并曾在那兒的一所寺院里住宿過,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閑還殷勤地招待他們,他們也在寺內的壁上題過詩。當蘇軾后來從蘇轍的懷舊詩回憶起這些情景的時候,奉閑已經去世,題詩的墻壁也可能已經壞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蹤,不由得感慨起來,便在和詩中對蘇轍說:“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道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老和尚奉閑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們的題壁,是不是同飛鴻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作者原注:“往歲馬死于二陵[崤山],騎驢至澠池。)
蘇軾的這首詩,對于人生抱著消極的態度,是錯誤的。由于這首詩,便產生了“雪泥鴻爪”這句成語。人們用它來比喻往事所留下的痕跡。元人戴良有詩道:“世事已成鴻印泥?!庇袝r人們也把留作紀念的題贈詩文,稱為“雪泥鴻爪”。
【解釋】: 雪泥:融化著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過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遺留的痕跡。
“寸木岑樓”成語由“方寸之木可高于岑樓”變化來,出自《孟子·告子下》。
有一位任國的人向孟子的學生屋廬子問禮與食哪個重要的問題,屋廬子隨口答道“禮重要”。任人又問道:“娶妻與禮哪個重要?”屋廬子答道:“還是禮重要?!?/p>
隨后,這位任人便一本正經地說道:“要是按著那些禮節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餓、甚至餓死;如果不按著那些禮節去找吃的,可能就會有吃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難道還要按著禮節去行事嗎?再有,假如按照親迎禮,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親迎禮,就能得到妻子,還一定要行親迎禮嗎?”
這一問,屋廬子沒有答出來。第二天,便去鄒國,轉告了老師孟子。
孟子聽后,說道:“回答這個問題有什么困難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長的小木頭也可能比頂端的高樓還要高。說金子比羽毛重,但是,豈能說三錢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車的羽毛還要重?拿吃的重要與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與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這樣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奪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著吃的,那么他會去扭折嗎?越過東鄰的墻去摟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摟抱,便得不著妻子,那么他會去摟抱嗎?”
后人用“寸木岑樓”成語來比喻差距懸殊。
漢文帝時,廷尉張釋之在處理盜竊漢高祖廟里玉環的案件上同漢文帝發生分歧,他不同意漢文帝的滅門九族的懲罰,就只處死小偷一個人。他說:“偷一只玉環就滅門九族,那么偷走陵墓的一抔黃土該如何判決?”
【解釋】一抔:一捧。一捧黃土。借指墳墓?,F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沒落、渺小的反動勢力。
楚漢相爭時,黥布(英布)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九江王,因一次戰敗被項羽革去爵位,隋何奉劉邦的命令去勸降黥布。黥布反戈一擊,被項羽打敗,只身投奔劉邦,劉邦在洗腳時接見他,他感到后悔投奔,可回到住處,待遇同劉邦完全相同。
【釋義】過:超過;望:希望。結果比原來希望的還好,因而感到特別高興。
楚漢相爭時,劉邦趁項羽北上攻打齊王田榮時從陜西臨晉渡過黃河收服了魏王豹,接著占領洛陽城,新城縣董公建議他找一個兵出有名的理由,說項羽當年殺害義帝,舉哀三天,各路諸侯紛紛響應劉邦。劉邦一舉攻下楚國的都城彭城。
師出無名的意思是:師:軍隊;名:名義,引伸為理由。出兵沒有正當理由。也引申為做某事沒有正當理由。
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勸吳王夫差拒絕越王勾踐的求和,夫差不但不聽,反而聽信讒言賜劍令伍子胥自盡。伍子胥臨終前萬分悲憤地說:“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后來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于滅了吳國。
懸門抉目的意思是: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員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夫差聽信讒言,不從忠告,反賜之劍命自殺。伍員臨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為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見《史記·吳太伯世家》。后以“懸門抉目”為烈士殉國的典故。
東漢順帝時,皇上無視宦官為惡,放任外戚專權。很多人無才無德,本來就是草包一個,只是因為能阿諛奉承,討好皇帝,或是家里有漂亮的姑娘做了后妃貴人,便可以全家跟著享受富貴?;噬系纳磉叄鹾罱Y隊,侍從成群。官吏則整天想的是巧取豪奪、中飽私囊。在朝廷的欺壓盤剝下,百姓生活的艱難困苦就可想而知了。
廣陵人張嬰,不堪忍受殘酷的暴政,發動群眾舉起了義旗。義軍們殺刺史,斬富豪,劫庫府,濟貧民,縱橫揚州、徐州一帶幾十年。朝廷對此感到十分棘手,更令郡守膽寒心驚。當時朝中有一位侍御史,名叫張綱。此人廉潔剛正,多次上書,痛陳時弊,請求誅殺違法犯罪的大臣,削減朝廷的費用開支?;噬蠈λ诸^疼,許多貪贓枉法的奸佞之臣更是恨他恨得咬牙切齒。于是,當時一個權傾朝野的外戚——皇后的兄長、大將軍梁冀便想了個好辦法,他串通幾個當權人物跟皇上上奏說,派張綱去做廣陵太守,讓他平息人民的暴動,企圖用這件事情加害于他。以前別人被派去光陵的時候,臨行時都反復要求多派兵馬。張綱此去,卻要單車獨行,僅帶著十幾名吏卒。到了廣陵,張綱徑直來到張嬰的大營,好言好語,請求會見軍中頭領。張嬰起初十分驚訝,后來看到來的人特別誠懇,便出來相見。張綱請張嬰坐上座,張嬰也不推辭。張嬰坐下來冷冷地問道:“太守大人屈尊來到賊營,不知有何見教?”張綱立刻站起身來,一邊打躬施禮,一邊說:“將軍何出此言?下官辦事不周,不恤民情,上愧卓恩,下愧百姓,以至于陷民于水火之中。俗話說,‘官逼民反’,將軍體恤鄉民疾苦,挺身赴險,實在是出于萬不得已。而將軍清廉自律,行俠仗義之舉,實令下官敬佩不已。”張綱的這一番話,出乎張嬰的意料,他急忙站起來賠禮,激動地說:“太守早來十年,我張嬰怎么會像現在這樣?我是個草莽之人,不知禮儀,更無法結交朝廷。我也知道,我們這些人都是鍋里的游魚,茍延殘喘而已,哪里會活得長久?只是想到,橫豎都沒有出路,鬧一天算一天吧。今天大人到此,就請您給我指點迷津吧!”張綱就這樣用安撫的辦法,不動一兵一卒,經過與張嬰反復協商,妥善處置,終于平息了廣陵的暴亂。【求解驛站】開水鍋中尚在游動的魚。比喻處境非常危險或即將滅亡。釜,古時的一種鍋。【活學活用】這個小村莊,三面是山,一面臨水,外來入侵者在此地如~,任我方宰割。【妙語點撥】釜底游魚,有點像常見的溫水煮清蛙。一尾在炊器游弋的活魚,無論它是否察覺水在加熱,無論它如何地用盡力量求生,都無法跳出炊器。在它落入炊器之際,便已經注定是局中的死者。正當廣陵暴亂的頭目張嬰為自己的處境殫精竭慮時,張綱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首先將責任攬到自己頭上,然后稱贊對方是為民赴險。這一行為頓時讓張嬰從困頓不堪的局中解脫出來。于是,張嬰就坡下驢,從而使張綱不費一兵一卒即平息暴亂。【近義】魚游沸鼎、魚游釜中、甕中之鱉三千多年前,周武王消滅了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威德廣播四海。周武王經常派使臣出使邊遠地區,許多小國懾于武王的威名,先后派人到鎬京向他稱臣納貢。
當時來自西方的一個使臣進貢了一條犬,叫做獒,獒體形龐大,威猛善斗,與周朝的犬大不相同,看到武王還會蹲下去行禮。武王很喜歡它,重賞了使者,以后天天喂養這條犬,簡直愛不釋手。這件事被太保召公看見了,他覺得事情雖小,但是不可忽視。退朝以后,他寫了一篇《旅獒》呈給周武王,文中說:“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其力……玩人喪德,玩物喪志?!?p>意思是說:德行高尚的君王是不會輕視侮慢官員的,不然的話就沒有人替他竭心盡忠了;輕視侮慢百姓,人民就不會擁戴他……如果沉迷于女色,就敗壞了高尚的德行;迷戀于自己所喜愛的物品,就會喪失進取的方向。武王讀了《旅獒》,想到商朝滅亡的教訓,覺得召公的勸告是對的,于是把收到的貢品分賜給諸侯和有功之臣,自己則兢兢業業地致力于國家的治理和建設。◎成語釋義迷戀于所玩賞的事物而消磨積極進取的志氣。◎故事出處《尚書·旅獒》:“玩人喪德,玩物喪志?!?p>◎出處譯文如果沉迷于女色,就敗壞了高尚的德行;迷戀于自己所喜愛的物品,就會喪失進取的方向。春秋時,楚平王聽信讒言,將太子建的老師伍奢及其長子伍尚殺死,又派人去抓逃亡的伍奢次子——伍子胥,并在各關口懸掛伍子胥的畫像,以便將其捉拿歸案。
伍子胥跑來跑去,也不知爬了多少山,涉了多少水,受了多少饑,最后跑到了楚國邊境昭關,見楚軍把守嚴密,自己無法過關,一夜間急白了頭發、胡須和眉毛。伍子胥遇到了一個名叫東皋公的老人。他很同情伍子胥的不幸遭遇,便讓他在家中住下,幫他想辦法混出昭關。后來,東皋公找到一個容貌與伍子胥長得很像的人,給他穿上伍子胥的衣服,讓他先過關,結果假的伍子胥被守關將士抓住。關口士兵以為伍子胥已經抓住,放松了警惕。伍子胥就趁這個時候溜了出去。他一路向東走,好不容易走到了吳國,但是身上的錢財已經用盡。伍子胥只好打扮成一個叫花子的模樣,在大街上吹簫,乞討度日。后來伍子胥被吳王重用,他花了幾年的時間使吳國興旺,后來成為吳王闔閭的相國。◎成語釋義指人才被埋沒。◎故事出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鼓腹吹篪,乞食于吳市,卒興吳國,闔閭為伯?!?p>◎出處譯文伍子胥帶著行李逃出昭關,白天躲起來晚上行路……在大街上鼓起肚子吹簫,乞討度日。后來伍子胥被吳王重用,他花了幾年的時間使吳國興旺,并幫助吳王闔閭成為霸主。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西域諸國共同對抗匈奴。為了使西域諸國便于共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歸附匈奴,反對漢朝。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合于闐等國,兵力只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力克,必須智取。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布對班超的不滿言論,制造打不贏龜茲,有撤退的跡象。并且特別讓莎車俘虜聽得一清二楚。這天黃昏,班超命于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顯得慌亂,故意放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誤認班超懼怕自己而慌忙逃竄,想趁此機會,追殺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擊逃敵。他親自率一萬精兵向西追殺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籠罩大漠,撤退僅十里地,部隊即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于闐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班超的部隊如從天而降,莎車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車王驚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請降。龜茲王氣勢洶洶,追走一夜,未見班超部隊蹤影,又聽得莎車已被平定,人馬傷亡稍重的報告,大勢已去,只有收拾殘部,悻悻然返回龜茲。
北魏時,有兩個充軍到楊州的逃犯,一個叫解慶賓,一個叫解慶安,他們是親兄弟。解慶安逃脫在外,為了掩人耳目,解慶賓誣告是曾與他們結仇的當地人李蓋、蘇顯甫二人殺了解慶安。李蓋、蘇顯甫大呼冤屈,連忙辯解道:早晨二人才看到解慶安匆匆往城外出走,怎么轉眼間解慶賓就把血肉模糊的解慶安尸體搬回了家?而證人是一位巫婆,她是根據算卦推算出來的。楊州府又經嚴刑逼供,李、蘇二人屈打成招,此命案被草率地結案,上報到河東太守李崇處。
李崇仔細查閱案情,認為該案疑點重重,他又是個不信鬼神的清官,為了查明真象,他使出一計:不久,楊州傳出上面的消息,說李、蘇二人被判死罪,待秋后問斬。一天,從州郡下來二位公差,直接找到解慶賓說:“你是不是有個兄弟叫解慶安,他在外地殺了人。”,解慶賓忙說:“我兄弟被人打死了,現在已結案了,你們一定搞錯了。”;公差說:“解慶安曾告訴我們,他有個兄弟在楊州,很有錢,他苦苦向我們求情:讓他兄弟出筆錢,來救他的性命。今天既然認錯了,那就算了。”。二位公差欲走,解慶賓急忙把他們拉住說:“那真是我兄弟,他其實沒死,是逃遁在外,為了不讓別人懷疑,我找了個替死鬼,不巧又被李蓋、蘇顯甫發覺,他們與我有仇,就干脆說是他們殺了我兄弟的?!?。二位公差以“一手交錢、一手交人”為由,把解慶賓叫進當地的一個茶館,李崇與楊州府衙等正等在那。原來,判李、蘇死罪,二位公差說情等事端都是李崇聲東擊西的計謀。解慶賓見事情敗露,只得俯首認罪。
這個典故見于《左傳.桓公十二年》。春秋時期,楚國攻打絞國(在今湖北鄖縣),軍隊攻到絞國都城的南門,絞國軍隊死守城池,閉門不出,楚軍幾次攻城都沒能成功。這時莫敖(楚國的官名)屈瑕就向楚武王獻計,說:"絞國雖小但卻輕狂,輕狂就缺管謀略。我們可以不派士兵保護上山砍柴的樵夫,以此來引誘絞國人出城中計。"楚武王同意了屈瑕的意見。第二天,絞國將領發現楚人在山上打柴,又無軍隊保護,就出城派兵追擊他們,結果捕捉了三十個楚國樵夫。這使絞國官兵很興奮。又過了一天,絞國官兵爭先恐后從城里沖出來,去捕捉在山上砍柴的樵夫。這時事先埋伏在北門的楚兵一齊沖殺出來,結果絞國軍隊大敗,迫使絞國人在城下簽訂了了屈辱的盟約,然后楚國的軍隊才離開這里回國去了。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敵人兵臨城下,自己無法抗御,被迫和敵人訂立的屈辱條約。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o)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后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傳說我國古代有一種鵬鳥,是一種名叫“鯤”的大魚變成的。它的背長達幾千里。每年六月,它都要飛往南海的“天池”,它把翅膀一拍,天池的水就被擊起三千里的浪花。它乘著旋風,一下子能飛越九萬里的高空。一些小鳥很不理解地問它:“你為什么要飛到九萬里以外的天邊呢?”
后來,人們就根據這個故事,編了一句成語“鵬程萬里”,用來比喻前程非常遠大。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住在黃河邊上,靠割蘆葦、編簾子簸箕為生,日子過得非常貧困。
有一天,兒子在河邊割蘆葦,烈日當空,曬得他頭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來休息。他望著眼前的河水在陽光下閃耀著粼粼波光,想起父親說過,在河的最深處有許多珍寶,可是誰也不敢去,因為那里住著一條兇猛的黑龍叫驪龍,他想,要是潛到河底,找到珍寶,我們一家人就用不著像現在這樣一天干到晚,三頓還吃不飽,不如豁出去試一試。他把心一橫,三下兩下脫了衣服,一頭扎進冰冷的河里。
開始他還看得見四周的小魚在游來游去,再往深處,光線變得越來越暗,水也越來越涼,最后,他什么都看不見了,四周一團漆黑。他心里有點害怕,不知該往哪兒游。就在這時,不遠處有一個圓圓的物體在閃閃發光,定睛細看,啊,原來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氣游過去,雙手抱住明珠,使勁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懷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后撒腿就往家跑。
父親一見明珠,就問他是從哪兒得到的。他把經過一五一十地向父親講述一遍。父親聽了說:“好險哪!這顆價值千金的明珠是長在黑龍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時候黑龍必定是睡著了。它要是醒著,你可就沒命了。”故事見于《莊子列御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晉平公問祁黃羊說:南陽縣缺個縣令,誰可以當任這個職務呢?
祁黃羊回答說:解狐可以去當。
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
祁黃羊回答說:君問的是誰可以去當這個職務,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呀!
平公稱贊說:好!于是任命解狐為南陽縣的縣令,果然非常稱職,老百姓都很稱贊。
過了一段時間,平公又問祁黃羊說:京城里缺個軍尉,誰可以擔任這個職務呢?
祁黃羊回答說:祁午可以。
平公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
祁黃羊回答說:君王問的是誰可以擔任軍尉這個職務,不是問誰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說:好!于是又任命祁午為軍尉,果然也很稱職,大家都贊揚他。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說:祁黃羊講的這些話太好了!推薦外人不回避仇敵,推舉家人不回避兒子。像祁黃這樣的人,可稱得上是大公無私了。
后漢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名叫鄭玄。他從小勤奮好學,太守杜密認為他是個可造之材,于是推薦他進入太學讀書。后來鄭玄又拜大文學家馬融為師,在他門下學習。當鄭玄學成離開時,馬融感慨地說:“鄭玄走了,我全部的學識也都被他帶走了。”
鄭玄在家里勤奮地研究學問,他和一起研究經學的何休是好朋友。何休寫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廢疾》三篇文章。鄭玄讀完后,不同意他的見解,于是就寫了《發墨守》、《針膏肓》、《起癱疾》三篇文章來反駁何休。何休讀完后,發現鄭玄是利用自己文章里的觀點來反駁自己,而且很有道理,不得不憾慨地說:“你這樣不是進來我的屋子,又拿我的武器向我進攻嗎?”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
一次,他點兵3萬,用船80余只襲擊荊州。水手一律身著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里。黑夜,船到當陽江邊,烽火臺的漢兵厲聲盤問。吳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漢兵信以為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占據了烽火臺。隨后,呂蒙帶兵長驅直入,輕取荊州。
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手不釋卷:手里不離開書本,形容讀書勤奮。
【拼音】shùn shǒu qiān yáng
【成語故事】梁山泊好漢們在宋江的帶領下打敗遼國的入侵,又奉命清剿河北的田虎暴動。在清剿的過程中,田虎的大將馬靈會巫術,被公孫勝破解。馬靈如飛逃去,戴宗作法也追不上。恰好碰到花和尚魯智深,一禪杖把馬靈打倒,順手牽羊把他捆了交戴宗看押。
【典故】效馬效羊者右牽之。
《禮記·曲禮上》
【釋義】順手把人家的羊牽走。比喻趁勢將敵手捉住或乘機利用別人。現比喻乘機拿走別人的東西?!?br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順便行事
【近義詞】信手拈來
【相反詞】困難至極
【其它使用】
◎ 這時,大家順手牽羊每人拿一個,卻也聽不到什么意見了?!?br />◎ 新華書店因開架售書而被人順手牽羊,大量丟書?!?br />
【拼音】huà hǔ chéng gǒu
【成語故事】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后輩教育十分嚴格,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歡侄子馬嚴和馬敦在別人后面說長道短,他寫信《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杜季良、龍伯高。如果學不成就像畫不成老虎反而畫得像一頭狗一樣?!?br />【典故】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
《后漢書·馬援傳》
【釋義】畫老虎不成,卻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模仿不到家
【近義詞】畫虎不成反類狗
【示例】身已許君,復何吝惜,但恐畫虎成狗,致貽污謗。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胭脂》
唐朝時,有個縣的武官叫張懷慶。他為了追求名利,常常弄虛作假,把別人的作品,改頭換面當做自己的“創作”。當時詩人王昌齡、名士郭正一聲望都很高,張懷慶便常常抄襲他們的作品。
大臣李義府寫了一首“鏤月為歌扇,裁云作舞衣”的五言詩。意思是要把天上的明月雕刻成歌舞時用的扇子,把空中的彩云剪裁成跳舞時穿的衣裳,想象奇特。張懷慶一看,便抄了下來,并在每句詩的開頭加上兩個字,湊成了一首“生情鏤月為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的七言詩。經他這么一“創作”,詩句都不通了,誰也不知道寫的是什么意思。
張懷慶這首詩一傳出,人們就議論紛紛,有人根據他常常抄王昌齡、郭正一作品的行為,還給他編了順口溜,嘲笑他是“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這句話,經過簡化成了成語“生吞活剝”,使用上也發生了變化。現在用來比喻一些人不經過思考,不經過消化,就生硬地照抄照搬別人的經驗、方法。
商代晚期的帝王,多是淫暴之主,一味追求享受安樂。商代的貴族也多酗酒,據現代人分析推測,由于當時的盛酒器具和飲酒器具多為青銅器,其中含有錫,溶于酒中,使商朝的人飲后中毒,身體狀況日益下降。商末帝紂,卻是一個好色好酒的人,<<史記·殷本紀>>稱:"(紂)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后人常用"酒池肉林"形容生活奢侈,縱欲無度。商紂的暴政, 加上酗酒,最終導致商代的滅亡。周代在商人的聚集地曾發布嚴歷的禁酒令。 以酒誤事誤國的例子在古代不可勝數,楚恭王與晉國的軍隊戰于鄢陵,楚國打了敗戰,楚恭王的眼睛也中了一箭,為準備下一次戰斗,召大司馬子反前來商量,子反卻喝醉了酒,無法前來。楚恭王只得對天長嘆,說"天敗我也"。將因酒誤了戰事的子反殺了。只得班師回朝。帝王因酒誤事有時也是好事,如齊桓公因為醉酒,將帽子丟了, 齊桓公為此事感到羞恥,于是三天都不上朝,恰逢糧荒,管仲只好自作主張,打開公家的糧倉,救濟災民。災民欣喜若狂,當時流傳的民謠說:(齊桓公)為什么不再丟一次帽子啊!
“背水一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比喻決一死戰。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后東渡黃河,打敗并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于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后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于軍事行動,也可用于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不寒而栗”這則成語的栗是發抖。指天不寒冷而發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懼。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西漢武帝的時候,有個名叫義縱的人。他姐姐義殉是個醫生。她因醫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寵愛她,義縱也因此得到漢武帝的任用。他先在上黨郡一個縣中任縣令,后又升為長安縣令。他在任職期間,能夠依法辦事,不講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權有勢的人,當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變。漢武帝認為他很有才干,就調任他為河內郡都尉,后又升為南陽太守。
當時,南陽城里居住著一個管理關稅的都尉名叫寧成,這人很殘暴,利用手中的權力橫行霸道,百姓們都很害怕他,甚至連進關、出關的官員都不敢得罪他。人們都說,讓寧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給狼管。寧成聽說義縱要來南陽任太守,有些不安。等義縱上任那天,帶領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邊迎接義縱。義縱知道寧成這樣做的目的,對他不理不睬。一上任,義縱就派人調查寧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統統殺掉,最后,寧成也被判了罪。這一來,當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為也有劣跡,嚇得逃離了南陽。
后來,漢武帝又調義縱任定襄(在今內蒙古)太守,那時,這個地區的治安很混亂。義縱一到定襄,就將監獄中二百多個重罪輕判的犯人重新判處死刑,同時將二百多個私自來監獄探望這些犯人的家屬抓了起來,說他們想要為犯人開脫罪行,也一起判處死刑。
那天,一下子就殺了四百多人。盡管那天天氣不冷,然而,住在這個地區的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后都嚇得不寒而栗。
義縱執法嚴峻,但也存在肆意殘殺的問題,司馬遷《史記》把義縱歸入酷吏一類。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平公驚奇地又問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么還要推薦他呢!”祁黃羊說:“你只問我什么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并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現在朝廷里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么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祁黃羊說:“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并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贊祁黃羊??鬃诱f:“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準,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赴湯蹈火”這則成語的赴是走向;湯是滾水;蹈是踏。趕湯蹈火,指即使滾燙的水,熾熱的火,也敢于踐踏,形容不畏艱驗,奮勇向前。
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
嵇康,字叔夜,譙國銓(今安徽宿縣西)人。他曾與山巨源(山濤)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稱為“竹林七賢”,司馬氏專權后,嵇康不滿司馬氏的統治,隱居山陽,而山巨源后來在司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從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騎常侍時,想請嵇康出來代理他原來的吏部侍郎官職,遭到了嵇康的堅決拒絕。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門人遞上的一封信。拆開一看,是嵇康給自己的一封絕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舉老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孔子等先圣,說自己“志氣可托,不可奪也”。
接著又寫到自已傾慕尚子平、臺孝威(后漢隱士),不涉經學,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視虛偽的禮教,公然對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見有馴育服從的,大的如果羈絆、束縛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湯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馬嚼子來裝飾它,拿佳肴來喂它,它還是思念樹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馬氏請他做官,他就會像野性難馴的糜鹿“狂顧頓纓,赴湯蹈火”。表達了堅決不在司馬氏政權中任職的決心。由于嵇康時常發表一些譏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論,司馬氏統治集團對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經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隸校尉鐘會,以言論放蕩、毀謗朝廷等罪名對嵇康橫加誣陷。嵇康被司馬昭下令逮捕入獄,不久便被殺害。
“空中樓閣”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懸掛在空中的樓房亭閣。指脫離實際的理論、計劃或虛構的東西。也可喻為高明通達。
這個成語來源于《百喻經.三重樓喻》,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復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為我作最上屋。”
在很久以前,山村里有一位財主。他非常富有,但生性愚鈍,盡做傻事,所以常遭到村人的嘲笑。
有一天,傻財主到鄰村的一位財主家作客。他看到一幢三層樓高的新屋,寬敞明亮,高大壯麗,心里非常羨慕,心想:我也有錢,而且并不比他的少。他有這樣一幢樓,而我沒有,這像什么話呢?一回到家,他馬上派人把工匠找來,問道:“鄰村新造的那幢樓,你們知道是誰造的嗎?”
工匠們回答道:“知道,那幢樓是我們幾個造的。”
傻財主一聽,非常高興,說:“好極了,你們照樣子再給我蓋一次。記住要三層樓的房子,要和那幢一模一樣。”
出處《國語,晉語八》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了我何故。”
釋義表示空有虛名,而無實際內容。
故事一天,晉國的大夫叔向去拜訪老朋友韓宣子。韓宣子是當時晉國的六卿之一,職位很高。但他見了叔向,不住地唉聲嘆氣,說自己很窮。不料叔向聽他這樣說,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賀。韓宣子不解地問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沒有卿的實際,無法跟大夫們相比。我正為此犯愁。你為什么要祝賀我呢?”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為你貧窮才來道賀的呀!窮,不一定是壞事;你只要回憶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叔向知道韓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這件事。最后他又說:“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樣貧困,就想到您已經有了他那樣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賀。不然,我只會擔心,哪會再向您表示祝賀呢?”韓宣子聽了叔向的話,頓時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禮說:“多謝您對我的指教,要不我連自己將走向滅亡也不知道呢。”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于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卻沉迷于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后,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只什么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只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于是沉吟了一會兒之后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于髡說:
“嗯,這一只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沉迷于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后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后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尸音史,是古代祭禮中的一個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須要做任何動作的人。“書經”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于此,用來比喻一個有職位而沒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禮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動作一樣。“素餐”也是出于詩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人于是用“素餐”來比喻無功食祿的人。把“尸位”和“素餐”兩者連合成為一句成語,應該說是出于“漢書”,因為該書的“朱云傳”裹:“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整句成語的意思,也是和上述的尸位和素餐相同。這樣說,我們要研究成語的出處,對這句成語分合的出處,也應該詳細知道。
一般機關、社團、商店的冗員,憑看人事或其他特殊的關系,只知道每月按期領取薪金,每日吃喝閑坐,而不做任何工作,這種人都可以說是“尸位素餐”。此外,一般工作能力很差的人,雖然已經盡了自己的能力服務,但事情總是做不好,毫無成績可言,這種人能夠保持職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領,而是藉著特殊關系,因此也可以說“尸位素餐”。又如某人向朋友說,自己本來沒有什么本領,幸蒙東主的照顧,得到解決生活,但自己“尸位素餐”,良心上也有點內疚。這樣說,又成為很得體的謙話了。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說春秋時候,越國有個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麗、漂亮,一舉一動也很動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時總是用手按住胸口,緊皺眉頭。因為人們喜歡她,所以她這副病態,在人們眼里也嫵媚可愛,楚楚動人。西施的鄰村有個丑姑娘叫東施,總是想方設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見西施手捂胸口,緊皺眉頭,顯得異常美麗。她想難怪人們說她漂亮,原來是做出這種樣子。如果我也做這個姿勢,肯定就變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態。結果人們見了原來就丑的她,現在變成這種瘋瘋癲癲的樣子,象見了鬼一樣,趕緊把門關上。
西漢的蕭何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他曾向劉邦推薦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韓信做大將軍,使之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后來有人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告發韓信謀反。呂后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蕭何商議。蕭何設計以慶賀平叛勝利為理由,騙韓信進宮。韓信一進宮,就被呂后以謀反罪名殺于長樂宮鐘室。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
解釋:
比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游離失所的災民。哀鴻:哀鳴的大雁.
《詩經·小雅》中有一篇題為《鴻雁》的詩。其中有兩句是:“鴻雁于飛,哀嗚嗷嗷。”
它的意思是說:鴻雁找不到安棲的地方,沒有目的地飛著,悲哀地叫著。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凄慘景象。
由于這兩句詩,后來人們就把不得安居的難民叫作“哀鴻”;形容受難的人民極多,幾乎到處都有,就說是“哀鴻遍野”或“遍地哀鴻”。
原詩中“哀嗚嗷嗷”的“嗷嗷”兩字,后來還常常用來形容啼饑叫餓的嘈雜之聲,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給點吃的)”。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勸告,同越王勾踐和好,并且聽信讒言,賜劍讓伍子胥自盡,將他的尸首拋入江中,從此江中波濤洶涌,從海門山滾滾而來,越過錢塘魚浦,波浪才減弱。早晚有時可以看到伍子胥乘白馬素車站在潮頭。
【釋義】舊時辦喪事用的車馬,后用作送葬的語詞。
漢朝時期,蘇武出使西域匈奴,被匈奴扣下。漢昭帝與匈奴和親,要求放回蘇武等,匈奴假稱蘇武已死。漢使又到匈奴,?;葙I通守衛趁夜與漢使見面。漢使與單于見面說天子在上林打獵,得到蘇武在大雁腿上留下的書信,單于不得不承認蘇武等還活著。
【釋義】雁:大雁;書:書信。大雁能傳遞書信。
晉朝時期,滎陽中牟人潘岳(人稱潘安)長得十分漂亮,文才出眾,20歲就進京城洛陽做官。他經常乘坐華麗的車子到郊外去打獵。一路上被許多婦女圍觀,就連老太婆也爭著往他車上投擲果品表達愛慕之情,每次回來都是滿載而歸。
【解釋】潘安的車上裝滿果子。形容美男子受到女性的青睞。
早就知道有“人言可畏”這個成語,原來它最早出現在《詩經》里。
《詩經 鄭風 將仲子》:
“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把這詩譯成現在的話,它的意思應該是:
二哥啊,請你不要來到我家院子,不要折斷我家杞樹。不是我舍不得杞樹,是怕我父母啊。MM心里想著GG,但MM也怕父母的罵??!
二哥啊,請你不要翻過我家墻,不要折斷我家桑樹。不是我舍不得桑樹,是怕我哥哥啊。MM心里想著GG,但MM也怕哥哥發話啊!
二哥啊,請你不要穿過我家園子,不要折斷我家檀樹。不是我舍不得檀樹,是怕別人說閑話呀。MM心里想著GG,但MM也怕鄰人的閑言碎語?。?br />
看來,詩的主人公,是在追求美好的愛情,可是,她卻膽戰心驚,又怕父母罵,又怕兄長說,又怕鄰里的閑言碎語。相愛竟是如此艱難啊!
原來早在三千多年前,人們就懂得“人言可畏”了。它和“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一樣,都說明人言是非??膳碌摹S浀弥輪T阮玲玉留給人間的遺書,也是“人言可畏”這四個字。現在有一句話,叫“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看來只能是口頭上的豪言壯語,現實并不能如此輕松的。怪不得那么多的人忙著保住面子,那么多人不惜用假象來掩飾自己。也怪不得人們如此稱道當年韓信甘受胯下之辱,因為,如果不是他后來那么有出息,可能他的日子會是非常難過的。這樣說來,覺得前些天讀到的戎夷,更是了不起了。如果他后來真的穿了學生脫下來的衣服而活下來,會不會受到千夫所指?
人言非??膳?,但人言有時也非常有用。比如在今天,有不少壞人壞事,是在輿論的壓力下被制止或被揭露的。在這一點上,畏“人言”的,則是那些做了壞事的人了。
這樣說來,人言的威力,本來就存在,對壞人來說,能發揮應有的震懾作用,而對好人、對無辜的人來說,則會起到不應有的傷害作用。這就希望發出“言”的“人”們,該說的一定要說,不該說的就不要說了。特別是那些道聽途說三人成虎的傳聞,千萬不要再以訛傳訛,須知,你無意中的一句話,卻是會傷人的。不是自古以來人們也很痛恨那些喜歡嚼舌頭的人,稱之為“長舌婦”嗎?
【釋義】杰:指有杰出才能的人;靈:特別美好的意思。杰出人物在哪里出生或曾到過那里,所以那里就成了名勝之地。
【出處】唐·王勃《滕王閣序》。
聞名中外的滕王閣于公元663年重陽節落成。當時的洪州閻都督遍邀當地名士共赴慶賀大宴。當時只有十四歲的王勃也應邀入席。侍從見他還是個小孩,就把他安置在一個很不顯眼的角落。
閻都督的女婿很會寫文章。閻都督叫他預先寫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時候當眾炫耀一番。
大家酒酣之際,閻都督站起來說:“今天洪州的文人雅士歡聚一堂,不可無文章記下這次盛會。各位都是當今名流,請寫賦為序,使滕王閣與妙文同垂千古!”話畢,侍候的人將紙筆放在眾人面前。但是大家推來推去,沒有一個人動筆。后來推到王勃面前,王勃竟將紙筆收下,低頭沉思。
過了一會兒,王勃卷起袖口,揮毫疾書。閻都督見是一個少年動筆,不大高興,走出大廳,憑欄眺望江景,并囑咐侍從將王勃寫的句子隨時抄給他看。
才過一會兒,侍從抄來《滕王閣序》的開頭四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边@四句的意思是:膝王閣所在之處過去屬南昌郡治,現在歸你洪州府。它的上空有翼、軫兩星,地面連接衡山、廬山兩山。
閻都督看了,認為這不過是老生常談,誰都會寫,一笑置之。其實,這十六個字把南昌的歷史和地理的概況都交代清楚了,縱橫交錯,起筆不凡。
接著,侍從又抄來了兩句:“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遍惗级娇戳擞行┏泽@。他想,這少年以三江(指荊江、湘江和浙江)為衣襟,又將五湖(指太湖、鄱陽湖、青草湖、丹陽湖、洞庭湖)為飄帶,既控制著南方遼闊的楚地,又接引著東方肥美的越地,大有舉足輕重、扭動乾坤之氣。寫出這樣有氣魄的句子,非大胸襟、大手筆不能使然。
侍從接著又抄上來幾句,更使閻都督吃驚:“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痹瓉恚醪谶@里用了兩個典故。前一個典故是說,物有精華,天有珍寶,龍泉劍的光芒直射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之間。意思是說洪州有奇寶。后一個典故是說,東漢時南昌人徐孺家貧而不愿當官,但與太守陳蕃是好朋友。陳蕃特地設一只榻,專供接待徐孺之用。意思是洪州有杰出的人才。
閻都督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欽佩,連聲稱贊“妙!妙!妙文難得!”再也不敢讓女婿把預先寫好的序文拿出來了。
王勃寫完后,走到閻都督面前,謙遜地說:“出丑之作,望都督指教?!?/p>
閻都督高興地說:“你真是當今的奇才?。 庇谑侵匦戮妥惗级桨淹醪顬樯腺e,并親自陪坐。
孔子有這樣一段故事,記載于《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p>
大意是說,孔子在陳國時斷了糧食,跟隨的弟子都生了病,起不來。子路抱怨說:“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窮困的時候能安守節操,小人窮困了就會為所欲為。”
做人的道德標準,不會因為順境、逆境而有所不同,那么能否在各種情況下都堅持住,不動搖,是對自己道德品質的檢驗。而不是象某些人所說的“與時俱進”,從權宜走向權益,離自己的口號越來越遠。
孔子留下做人的道理,維持了我們中華民族兩千年的道德規范,現代人連這個都敢嘲笑,因為社會的整體道德已經下滑得很厲害了。講出“做好人”的時候,人們卻以為他們有什么政治目的或者精神不正常了,人們已經不知道做人的標準了。
東漢初年,潁陽有個人名叫祭(zhài)遵。祭遵從小喜歡讀書,知書達理,雖然出身豪門,但生活非常儉樸。公元24年,皇帝劉秀攻打潁陽一帶,祭遵便去投奔他,被劉秀收為門下吏。后隨軍轉戰河北,當了軍中的執法官,負責軍營的法令。任職中,他執法嚴明,不徇私情,為大家所稱道。
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一個小侍從犯了罪,祭遵查明實情后,依法把這小侍從處以死刑。劉秀知道后,十分生氣,想祭遵竟敢處罰他身邊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馬上有人來勸諫劉秀說:“嚴明軍令,本來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對。只有像他這樣言行一致,號令三軍才有威信啊?!眲⑿懵犃擞X得有理,非但沒有治罪于祭遵,還封他為征虜將軍。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處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手下的人。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等他年老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裝載自己的尸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祭遵就是這樣一名良臣,即使死后多年,漢光武帝劉秀仍對他十分懷念。
后來人們就把祭遵的這種高尚的精神概括為成語“克己奉公”,用來比喻一個人對己要求嚴格,一心為公??思?,克制、約束自己;奉公,以公事為重。
楚漢相爭時,漢王劉邦和楚霸王項羽為了爭皇帝的寶座,進行了多年的激烈戰爭。最后劉邦逐漸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公元前202年,垓(ɡ?。椋┫乱粦鸫髷№椨?,項羽率領八百名騎兵深夜突圍,向南方逃去。逃到烏江時項羽的部下只剩下二十八個人,而劉邦的追兵則有幾千人之多。這時,烏江亭長撐著一只船過來,對項羽說:“江東雖然小,但是也有一千里土地,幾十萬的人民,您仍然可以在那里稱王,趕快渡江吧!”項羽苦笑著說:“天要讓我滅亡,我渡過江去還有什么意思?況且當初和我一起渡江西進的八千多江東子弟,如今沒有一個活著。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同情我,繼續擁戴我為王,可是到了今天這個地步,我還有什么臉面去見他們呢?”說完,項羽就拔劍自殺了。
到了唐朝,有一個著名詩人杜牧,想起項羽的英勇和失敗,非常感慨,便在烏江亭上寫了《題烏江亭》這首詩:
勝敗兵家不可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意思是說,如果項羽當時不自殺身亡,而是渡過江去積聚力量再回來與劉邦較量,那么誰勝誰負還很難說呢。
后來,人們用“卷土重來”比喻遭受失敗和挫折之后,又重新再來。卷土,揚起塵土。
明朝的時候,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很會儲藏柑橘。他保存的柑橘經過一個冬天和一個夏天都不會腐爛,柑橘皮又紅又滋潤,飽含著水分,像寶石一樣,非常美麗。柑橘的價格雖然很高,買的人卻不少。
有一次,明朝大臣劉基買了他一個柑橘,剝開皮卻臭氣沖天,再看里面的果瓤,早就干得像破棉絮了。劉基氣憤地責問道:“你為什么弄虛作假欺騙顧客?”
賣柑橘的人笑了笑,說:“我做這個生意已經很多年了,而且就靠這個過日子。我愿意賣,人家愿意買,誰都沒意見,只有你這位先生不滿意。你可知道,當今世上欺騙人的多著呢!你不想想,那些腰間佩著兵符好像是保衛國家的武將,難道真有孫子、吳起的打仗本領嗎?那些頭戴烏紗帽、神氣十足的人,難道真是治國的人才嗎?其實他們也沒多大本領。人民的疾苦,他們根本就不管;官吏們胡作非為,他們也不制止。他們只顧自己吃飽了肚子,耗費國家的糧食和錢財,卻不知道羞恥。這些人和我賣的柑橘一樣,看起來非常光鮮亮麗,但是肚子里什么能耐都沒有?!?br />劉基聽了這番話,啞口無言?;氐郊依锖?,他就寫了《賣柑者言》這篇文章,其中就有“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句。
后來,人們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作為成語,比喻外表雖然很華麗,可是里面卻已經一團糟了。
汲黯(àn)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么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擔任主爵都尉——一個主管地方官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施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里那么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后,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后,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后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漢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劈柴一樣,越是后來的越放在上面??!”(原文是:“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保h武帝當然聽得出這是發牢騷。于是,他轉臉對臣下們說:“人真是不能不學習??!你們聽汲黯說話,越來越離譜了!”
后來人們將汲黯的比喻概括成成語“后來居上”,但是意義卻發生了改變,用來形容后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
負重致遠”這則成語的“負”是背著;“致”是送到。比喻能肩挑重任。
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志 蜀書 龐統傳》,統曰:“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p>
東漢末,襄陽大名士龐德公有個很有才學的侄兒,名叫龐統。那時候,隱居在隆中的諸葛亮常去拜訪龐德公,和龐統也成了好朋友。龐德公非常贊賞他倆的才能,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在龐德公的眼中,他倆都是當世俊杰。
周瑜任南郡太守時,龐統在他手下任功曹。不久周瑜病死,龐統送葬到吳郡。吳郡很多文人早就聽說龐統的名聲,所以等他將要西歸南郡去的時候,大家都去看望他。連當時非常有名的文人陸績、顧劭Ghdo)、全琮等也去了。
大家在昌門聚會話別,談古論今,非常歡暢。談論間,眾名士請龐統評論一下在座人員。
龐統先評江東著名學者陸績,他說:“陸先生像是一匹跑不動但腳力強勁的馬,有超逸的才能?!北娒柯犃?,都說他評到了點上。接著,龐統又評顧劭。他說:“顧先生好比是一頭跑得很慢的耐勞的牛,但能夠背負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庇腥苏埶u評自己,他頗為自負地說:“為帝王出謀劃策,治理天下,我還是可以勝任的?!?/p>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足智多謀,英勇善戰,立下顯赫的功勛。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官列上卿。
趙奢原來是一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他對趙王一片忠心,收稅時大公無私,一視同仁。
有一次,他到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家去收田稅,誰知道趙勝的管家蠻橫不講理,就是不肯繳納田稅。趙奢根據當時的法律,嚴肅地處理了這件事,殺了趙勝手下九個參與鬧事的人。趙勝知道后,大發脾氣,揚言要殺趙奢。趙奢知道趙勝要殺自己,不但沒有躲避,反而找到趙勝,對他說:“您是趙國王族的貴公子,卻放縱管家違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國家必然衰弱。國家一旦衰弱,其他國家就會來侵犯我們,甚至把我們滅掉。到那個時候,您還能保持現在這樣的富貴嗎?但是,您要是能夠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會以您為榜樣,天下就會穩定,國家也就強盛起來了。您身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視國家的法令呢?”
趙勝聽了這一番話,知道趙奢是個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趙惠文王面前建議提拔趙奢。趙惠文王聽從了趙勝的建議,任命趙奢為統管全國賦稅的官吏。從此,趙國的賦稅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國庫得到了充實。
后來,人們就用“奉公守法”這個成語,指某人嚴格地遵守國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規范。
一個很古老的故事:說有兩條魚,生活在大海里。某日被海水沖到一個淺淺的水溝,只能相互把自己嘴里的泡沫喂到對方嘴里才得以共同生存。這就是成語:“相濡以沫”的由來。
但是莊子說,這樣的生活并不是最正常最真實的。真實的情況是:海水終于要浸上來,兩條魚也終于要回到屬于他們自己的天地,最后他們要相忘于江湖。
是啊,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與其天涯思君,戀戀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
有時,沒有結果的感情就像一個包袱,放在心里非常的重,卻找不到一個人把他卸下來。明知那是一段鏡花水月情,卻又不能不尋找、等待。
即使有時明明是相愛的兩個人,也依然無法在一起,因為我們身在世間,許多事并不能有我們做主。好像花在盛開后,一定會枯萎而去。不得已,也要安慰自己,相濡以沫,相掬以濕,不如相忘于江湖,在花開花落云舒云展間,修著彼此來世的緣。
春秋的時候,齊國有一位叫做孟嘗君的人,他在家里養了三千個客人,孟嘗君把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種等級!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魚大肉、出門的時候還有車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魚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嘗君的朋友介紹一個叫做馮諼(音:宣)的人到孟嘗君家,孟嘗君問他的朋友:「這個叫馮諼的人有什么專長呀?」朋友想了很久說:「好像沒什么專長耶!」孟嘗君聽了之后,就不怎么理會馮諼,家里的傭人看到孟嘗君不理馮諼,以為主人瞧不起馮諼,通通把馮諼當下等的客人招待。
馮諼心里很不高興,天天發牢騷:「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離開算了!」孟嘗君知道以后,就把馮諼由下等的客人升為上等的客人,還送給馮諼的媽媽吃的和用的東西,馮諼心想:「孟嘗君對我這么好,我一定要找機會報答他!」
有一次,孟嘗君派馮諼到薛地去討債,馮諼就假裝是孟嘗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嘗君錢的人不用還錢,替孟嘗君買了個「義」的好名聲!后來孟嘗君被齊王國君解除了相國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時候,薛地的人民都熱烈地歡迎孟嘗君呢!
過了不久,馮諼又對孟嘗君說:「一只兔子要有三個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獵人獵殺的危險。您現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個洞,是很危險的!萬一齊國的國君對您不滿意要殺您,您連其他躲的地方都沒有呢!所以,您現在還不能把枕頭墊高,安心地睡覺!」孟嘗君一聽:「那我該怎么辦呢?」馮諼:「這件事就交給我去辦!我會讓您象狡兔一樣,有三個安全的洞藏身!」于是,馮諼就跑去找梁國的國君梁惠王,告訴梁惠王孟嘗君非常能干,梁惠王聽了之后立刻派人帶著一千斤黃金、一百輛馬車去請孟嘗君到梁國做相國。
這個消息傳到了齊國,齊國的國君馬上慌張起來,趕快用隆重的禮節請孟嘗君回去齊國做相國。同時,馮諼又叫孟嘗君在薛地建立宗廟,用來保證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廟建好以后,馮諼就對孟嘗君說:「現在三個洞都已經挖好了,從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頭墊高,安心地睡覺了!」
后來,人們就用“高枕無憂”來形容做任何事情準備周全,感覺很安心、不用害怕的意思!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里很是著急??墒牵巯聨兹f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辈懿傧肓艘幌抡f,“不行,時間來不及?!彼戳丝辞斑叺臉淞?,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币驗樗偸呛紒y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東漢時有一個叫梁冀的將軍,狂妄自大而且不講道理。他是皇后的哥哥,屬于內戚,所以無人敢惹。漢順帝永和元年,梁冀被任命為河南尹。他在任期內做盡了壞事,名聲十分不好。梁冀之父梁商是一位大將軍,他有一個好朋友叫呂放,任洛陽令。呂放進京時把梁冀的所作所為告訴梁商。于是梁冀懷恨在心,派人殺了呂放。他又擔心走漏消息,就把呂放宗族全部殺死。梁商死后,梁冀繼任大將軍,掌握了兵權。梁冀的外甥漢沖帝即位時只有兩歲,朝政由他的母親代為主持。因梁冀不怕自己的妹妹,所以越來越跋扈。一年后,漢沖帝駕崩,又立幼帝,史稱漢質帝。漢質帝十分不滿梁冀,雖然年幼,卻也能說出有份量的話來。他曾當眾指責梁冀橫行霸道,蠻不講理,惹惱了梁冀,被其毒死。梁冀又立漢桓帝,并且更加狂妄蠻橫。他專權二十多年,漢桓帝成年后決心除去梁冀,梁冀被迫自殺。
陶淵明是晉代著名文學家,《桃花源記》是他的傳世之作。
文章寫道:有個漁夫劃著小船來到桃花林。小船鉆過山洞,洞外竟是一片桃源樂土。這兒男耕女織,日作夜息。處處牛羊歡叫,年年五谷豐登。主人捧出美酒佳肴,熱情接待漁夫。原來,他們遠離亂世,在這兒已經好幾代了。他們安居樂業,無憂無慮,恍如隔世超塵。幾天后,漁夫向主人告辭。主人叮囑道:“這兒見的事,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必對人張揚,稱“不足為外人道”。
東晉時有個讀書人,名叫王恭。他生活儉樸,不圖享受,人們都說他將來定能做一個有用的人。
有一年,王恭隨父親從會稽來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兩人在一張竹席上促膝談心。
談著談著,王忱忽然覺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
他心想王恭從盛產竹子的會稽來,一定帶了不少這樣的竹席,就稱贊了一番這張竹席,并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張竹席。
恭聽了,毫不猶豫他將下這張竹席贈送給王忱。王忱千恩萬謝地走了。其實,王恭只有這張竹席。送掉后,他就改用了草席。 王忱知道這情況后,十分驚訝,覺得過意不去,就去找王恭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說:“您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生沒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釋義】:
“長物”,指多余的物品。表示除此外別無它物。形容因貧困而空無所有或因儉樸而東西極少。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王恭傳》,恭曰:“吾平生無長物。”
唐高宗時有一位大臣名叫韋思謙,做人正直,時常會勸諫皇上,有話就會直說。他考上進士之后,被任命為應城縣令,后來升為監察御史。
有一次,他發現中書令(即宰相)褚遂良以低廉的價錢強行購買鄰人田地,正直的韋思謙也不害怕他官位高,勢力大,立刻上書舉發他。因為證據明確,朝廷不好公開庇護大臣,只好把褚遂良調出京城,降職為同州刺史。
過了一段時間,褚遂良又被重用,恢復了中書令的官職。褚遂良便找了理由報復韋思謙,把他貶到外省,當一名縣官。有人替韋思謙打抱不平,暗中去慰問韋思謙。他仍然不改初衷,慷慨激昂。他正言道:“大丈夫應該有話就說,明目張膽而不畏強權,致力報效國家。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勵精圖治,使晉國日益強大,準備挑戰當時的霸主楚成王。公元前632年,晉文公親率大軍進攻曹、衛小國,楚成王派大將子玉前去救援曹,告誡子玉說重耳在外流亡19年,什么艱難險阻都經歷過,得小心對付。
【出處】險阻艱難備嘗之矣?!蹲髠?middot;僖公二十八年》
【解釋】險阻:危險和障礙。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危險和障礙。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困難、危險和障礙等
【相近詞】艱難險阻
【成語故事】晉朝時期,登基不久的晉愍帝司馬鄴要舉行盛大慶典,丞相司馬睿的主簿熊遠認為與國家危難局面不相稱,就上書勸諫愍帝:天子要與民同憂,人心所歸,惟道與義。我勸天子應該提倡忠孝之儀,宣揚仁義之統。司馬睿也加以贊同,愍帝接受勸諫。
【出處】人心所歸,惟道與義?!稌x書·熊遠傳》
【解釋】向:歸向,向往。指人民群眾所擁護的,向往的。
【用法】作補語、定語;指受群眾所擁護
【近義詞】眾望所歸、深得人心
【反義詞】眾叛親離、怨聲載道、眾矢之的。
遠古時代,在我國北部,有一座巍峨雄偉的成都載天山,山上住著一個巨人氏族叫夸父族??涓缸宓氖最I叫做夸父,他身高無比,力大無窮,意志堅強,氣概非凡。那時候,世界上荒涼落后,毒蛇猛獸橫行,人們生活凄苦??涓笧榱吮静柯涞娜水a能夠活下去,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斗??涓赋3⒆降降膬磹旱狞S蛇掛在自己的兩只耳朵上作為裝飾,引以為榮。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樣的太陽烤焦了地上的莊稼,曬干了河里的流水。人們熱得難受,實在無法生活??涓敢姷竭@種情景,就立下雄心壯志,發誓要把太陽捉住,讓它聽從人們的吩咐,更好地為大家服務。
一天,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夸父就從東海邊上邁開大步開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轉,夸父在地上疾風一樣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餓了,摘個野果充饑;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僅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勵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他追了九天九夜,離太陽越來越近,紅彤彤、熱辣辣的太陽就在他自己的頭上啦。
夸父又跨過了一座座高山,穿過了一條條大河,終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陽了。這時,夸父心里興奮極了??删驮谒焓忠阶√柕臅r候,由于過度激動,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頭昏眼花,竟暈過去了。他醒來時,太陽早已不見了。
夸父依然不氣餒,他鼓足全身的力氣,又準備出發了??墒请x太陽越近,太陽光就越強烈,夸父越來越感到焦躁難耐,他覺得他渾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當務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于是,夸父站起來走到東南方的黃河邊,伏下身子,猛喝黃河里的水,黃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里的水。誰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還是不解渴。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個大澤的水??墒牵涓笇嵲谔厶柿耍斔叩街型緯r,身體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后,他的身體變成了一座大山。這就是“夸父山”,據說,位于現在河南省靈寶縣西三十五里靈湖峪和池峪中間。夸父死時扔下的手杖,也變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樣的桃林。桃林的地勢險要,后人把這里叫做“桃林寨”。
夸父死了,他并沒捉住太陽??墒翘斓郾凰臓奚?、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動,懲罰了太陽。從此,他的部族年年風調雨順,萬物興盛。夸父的后代子孫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兒育女,繁衍后代,生活是非常幸福。
夸父追日的目的真的能夠達到嗎?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他違背了客觀規律。大家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的行星,本身是不能發光的,必須借助于太陽的光和熱來哺育其上的生命。地球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就是白天,背離太陽的一面就是黑夜,加上地球自西向東自轉,這就使白天和黑夜不斷更替,因此也就會看到太陽總是從東方升起,西邊落下??涓缚吹降奶栁餍?,實際上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另外,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在繞太陽公轉,并且地軸和公轉軌道之間存在著66.5°的夾角。且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不變,這樣就使太陽直射點只能在南、北緯23.5°之間移動,結果使地球表面的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出現差別。所以在地球表面,緯度越高,氣溫越低,也就是說北方要比江南寒冷。因此,即使夸父跑得再快,再力大無比,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這個故事告訴大家地球有著自己存在的客觀規律,要想改變是不可能的。
這個成語出自《說郛(fú)·商蕓小說》。
陶宗儀是元末明初時的文學家。他曾于元朝末年考進士,但沒有考中,明朝洪武年間曾任教官。陶宗儀勤于記述各種典章制度,編寫了《南村輟耕錄》。他還節錄前人的小說筆記等編寫成《說郛》。
在《說郛·商蕓小說》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幾個人在一起暢談自己的志向。有的人想當揚州刺吏;有的人想發財,想得到許多財產和金錢;有的人卻幻想能夠騎著仙鶴到太空遨游。在這些人當中,有一個人則說,他希望自己腰包里裝上十萬貫錢,然后騎著仙鶴到揚州去當官。他希望眾人提出的那些愿望能夠全部在他身上實現。實際上,這只能是他個人的妄想,根本不可能實現。
“騎鶴上揚州”用來諷刺人的貪婪和不切實際的幻想。
原文:
南朝梁·殷蕓《小說》卷六:“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原為揚州刺史,或原多貲財,或原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
原文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宋代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九·余杭大錢山從襲禪師》)
宋 朱熹 《〈四書〉或問》卷五:“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币馑际侵灰凑胀灰幐瘢P起門來制造車輛,使用時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合。
解析:意思是說雖然是關起門來在家里制造的車子,拿出門去使用的時候,卻能和車轍完全適合,這是因為有一定的規格、尺寸做標準的緣故。古代的車,兩輪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符合規格,就能合轍。所以叫做“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新解
指不切合實際,一味主觀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關起門來在家里制造車子,而完全不考慮門外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結果就不合規格,不能適用。 所以,古語所謂的“閉門造車”是稱贊“出門合轍”的巧妙,而今天所謂的“閉門造車”,卻是譏諷“出門不能合轍”的脫離實際了。
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典故】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宋·俞文豹《清夜錄》
【釋義】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優先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義詞】隔岸觀火
【押韻詞】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負才、助邊輸財、土木形骸、手到拈來、杞梓之才、樸斲之材、計斗負才、惠然肯來
楚靈王知道晏嬰長得矮小,就和大臣們定計,想戲辱他。
晏嬰到了楚國郢都,可是城門緊閉。一個楚國的衛兵把晏嬰領到一扇新開的小門前,請他從小門進城。晏嬰冷笑一聲,說:“這是狗洞,出使狗國從這兒進;我出使楚國,怎能從這里進!”楚靈王反被晏子戲辱,只得大開城門,迎晏嬰進城。
楚靈王還想戲弄晏嬰,在接見時,第一句話就問:“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嬰大聲回答:“我國京城行人比肩接踵,怎么說沒有人?”楚靈王笑著說:“既然有人,為什么叫你這個矮子出使我國呢?”晏嬰嘆口氣說:“我國那些體面能干的使臣,到有賢君的國家去了。”晏嬰加重語氣說:“像我這樣無用的人,只好來見你了。”
“比肩接踵”成語由此而來。肩并肩,腳尖靠著腳跟,形容人多擁擠。
故事一:從前有一個很窮的人救了一條蛇的命,蛇為了報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讓這個人提出要求,滿足他的愿望。這個人一開始只要求簡單的衣食,蛇都滿足了他的愿望,后來慢慢的貪欲生起,要求做官,蛇也滿足了他,一直到他做了宰相,還不滿足,還要求做皇帝。蛇此時終于明白了,人的貪心是永無止境的,于是一口就把這個人吞吃掉了。 “繩從細處斷,禍由貪念生。”人要懂得取舍,懂得放棄,懂得適可而止。人生百年,怎可事事順意。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機遇不同,所獲得的收獲也是不同,知足常樂,才能笑對得失福禍,才能冷靜客觀的對待現實,正確的認識自己,審視自己,尋找自己生活、事業最佳度,否則,不求實際,一味的沉浸在欲望的漩渦中那會將自己淹沒……
故事二:有一個小孩,很喜歡研究生物,很想知道蛹是如何破繭成蝶的。有一次,他在草叢中看見一只蛹,便取了回家,日日觀察。幾天以后,蛹出現了一條裂痕,里面的蝴蝶開始掙扎,想抓破蛹殼飛出。艱辛的過程達數小時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掙扎。小孩看著有些不忍,想要幫幫它,便拿起剪刀將蛹剪開,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沒想到,蝴蝶掙脫蛹以后,因為翅膀不夠有力,根本飛不起來,不久,痛苦地死去。 破繭成蝶的過程原本就非常痛苦、艱辛,但只有通過這一經歷才能換來日后的翩翩起舞。外力的幫助反而讓愛變成了害,違背了自然的過程,最終讓蝴蝶悲慘地死去。將自然界中這一微小的現象放大至人生,意義深遠。
欲速則不達,急于求成會導致最終的失敗。做人做事都應放遠眼光,注重知識的積累,厚積薄發,自然會水到渠成,達成自己的目標。許多事業都必須有一個痛苦掙扎、奮斗的過程,而這也是將你鍛煉得堅強,使你成長、使你有力的過程。 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與愿違,大多數人知道這個道理,卻總是與之相悖。歷史上的很多名人是在犯過此類錯誤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諦。宋朝的朱熹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十五六歲就開始研究禪學,然而到了中年之時才感覺到,速成不是創作良方,經過一番苦功方有所成。
他以十六字真言對“欲速則不達”作了一番精彩的詮釋:“寧詳毋略,寧近毋遠,寧下毋高,寧拙毋巧。
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就像看到瓦石一樣。華歆卻撿起來,但是看見管寧的神色不對勁就又扔了金子離開。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像往常一樣讀書,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并對華歆說:" 你不是我的朋友。"
出處:《呂氏春秋·過理》紂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于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承矣。
釋義:“竅”通氣的窟躍窟窿,古人把兩眼、兩個鼻孔、兩個耳朵和嘴稱為七竅。七竅中沒有一個竅是通氣的,比喻對事物不理解;一點也不懂。
故事: 殷紂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個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為,并不盡心朝政,沉湎于酒色,輕信寵紀擔己的讒言,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
紂王有一個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紂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著急,多次苦口婆心勸諫紂王改邪歸正,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紂王聽信了妲己的話,下令殺害了無辜的梅伯,并要把梅伯剁成肉醬。比干知道此事后,又急忙勸諫紂王,希望他不要聽信妲己的讒言,錯殺無辜,并說這樣下去是要亡國的。比干一連幾天極力勸諫紂王,引起了紂王的極大不滿。
紂王憤怒地嚷道:“我早就聽說圣人的心有七竅,我要把他殺了,取出心來看個究竟!”紂王果真殺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說起這件事,感嘆道:“紂王心竅不通,如果通了一竅,那么比干就不會被殺害了!”
飛鳥驚蛇: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一樣。形容草書自然流暢。
釋亞樓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廟,燒香念經。別的和尚空閑時就偷偷下棋睡覺,釋亞樓卻買了硯墨筆紙練習書法。有時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練習。一年年過去,他寫字的功夫越來越深。許多燒香拜佛的人,也來請他寫字。他都一一答應。 他的草書,寫得尤其飄逸奔放。有人問他:“草書怎樣算好?”釋亞樓寫了八個字:“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飛鳥驚蛇”形容字體飄逸像小鳥飛翔,筆勢遒勁連蛇也受驚嚇。
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叫沈慶之的宋朝人。他字弘先,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是當時著名的軍事將領。沈慶之從小就非常會打仗,常常打勝仗回來,后來他被封為“建武將軍”,專門負責防守邊疆。
有一天,文帝想要向北邊擴展領土,沈慶之知道文帝這個想法后,便極力阻止文帝:“大王,這件事萬萬不可,您還記得以前幾位將軍向北邊擴展領土失敗的事吧!大王……”
沈慶之不停地勸文帝,文帝覺得很煩,就對沈慶之說:“我不想聽了,我叫別人來跟你說!”于是,文帝找了左右兩個文官來和沈慶之爭辯。
沈慶之無奈地對文帝說:“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這段話的意思是:“大王,治理國家就像治理家一樣,要討論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奴夫,要問織布的事就要找織布的婢女?,F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國家,卻去找兩個從來沒打過仗的‘白面書生’來商量,這仗怎么可能會打成功呢?”文帝聽了大笑,但并沒有采納沈慶之的諫言。這位皇帝佬兒還狠狠地放話出來:“你不要再說了,我決定的事是不會再改變了!”
文帝當然沒有采納沈慶之的意見。最終打了個大敗仗回來!
后來,大家就用沈慶之說的“白面書生”用來形容年輕沒有經驗的讀書人,只知道書本上的知識,不曉得實際應付事情的方法。
唐穆宗長慶年間,傳說有個處士馬拯,聽說衡山祝融峰上住著一個伏虎長老。他帶了一個童仆,上山去拜訪那位長老。
他登上祝融峰,來到一座佛寺,看見一位須發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非常熱情,堅決要馬拯留下來吃飯,可是廚房里的油和鹽剛巧用完了。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買油鹽。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門。馬拯獨自一人站在寺邊觀賞山景。這時,從山下又來了一個叫馬沼的隱士。兩人互通姓名之后,馬沼說他在半山腰看見一只猛虎在吃人。
馬拯趕緊問了那人的年齡、容貌、衣著,驚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馬沼又說:“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變成一個須發皆白的老和尚。”不一會,老和尚回來了,馬沼湊到馬拯耳邊,悄悄地說:“正是這個老和尚。”
天晚了,老和尚想請他們住僧房,兩人卻推說更喜歡住在齋堂里。到了齋堂后,兩人把門緊緊閂上,仔細留意著外面的動靜。半夜里,有只老虎幾次來撞門,兩人都使勁全身力氣頂住了,門始終沒有被撞開。兩人決心要除掉這只吃人的老虎,終于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一早,兩人謊稱后院一口井里傳出怪聲,把老和尚騙到井邊。當老和尚湊到井口看時,馬沼抓住時機,一用力,把他推下井。老和尚一落水,立刻現出老虎的原形。為了斬草除根,兩人趕緊搬來大石頭,扔向井里,把老虎活活砸死了。
除掉老虎后,兩人下山,不料,迷了路。幸虧遇見一個獵人。這個獵人讓他們在搭建在樹上的窩棚里過夜。半夜里,兩人突然被樹下的嘈雜聲吵醒。借著月光定睛一瞧,居然有幾十個人,吵著要替老虎報仇。獵人趕緊為他們答疑解惑:“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卻替老虎開道,成了倀鬼。”馬拯聽完這番話后,罵道:“你們這些倀鬼,死在老虎嘴里,還要為它痛哭、報仇!”
古代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變成倀鬼,還要為老虎效力。“為虎作倀”由此而來。
東漢末期,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后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司馬徽說:“此地有‘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多方打聽,得知“伏龍”就是諸葛亮,此人隱居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廬草棚,耕作自養,精研史書,是個杰出人才。
這時,謀士徐庶也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帶著禮物專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
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外出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去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就在這間茅廬中,諸葛亮和劉備共同探討時局,分析形勢,設計如何奪取政權統一天下的方略。劉備大為嘆服,愿以諸葛亮為師,請他出山相助,重興漢室。諸葛亮深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所打動,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離開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比喻訪賢求才,真心誠意地邀請別人。
此后,諸葛亮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東聯孫吳,北伐曹魏,占據荊、益兩州,北向中原,建立蜀漢政權,形成與東吳、曹魏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去世后,諸葛亮秉承劉備遺志,繼續出兵伐魏。他在向后主劉禪上的一道奏表中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流露出對劉備給予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
唐朝時候,地方官吏經常要向皇帝進貢禮物。云南地方上有個行政長官要送件禮物給皇帝,他心想:皇帝不缺金銀珠寶,要送也得送個稀罕的。最后,他決定進貢一只天鵝。
他派一個名叫緬伯高的人,用竹簍背上一只天鵝,前往京城長安。緬伯高跋山涉水,日夜兼程,走了好多天,來到了沔陽湖(在今湖北省境內)邊。在這許多天里,天鵝沒下過水,渾身都臟兮兮的。緬伯高放下竹簍,抱出天鵝要給它洗洗澡。不料,天鵝一縱,掙脫了他的懷抱,撲棱一聲,振翅要飛。緬伯高下意識地伸出手去抓了一把,只抓下了一根羽毛,眼睜睜地看著天鵝飛走了。緬伯高又著急又害怕,傷心地大哭了一場。后來,他急中生智,懷揣著那根羽毛,趕往都城長安。
多日后,緬伯高終于來到了長安,隨著各地前來進貢的使臣去見皇帝。輪到緬伯高時,他手捧羽毛走上前去,為皇帝唱了一首歌:“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湖失去,倒地哭號啕。上復圣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皇帝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聽到這里,皇帝連聲說:“緬伯高千里送鵝毛,難能可貴!難能可貴!”緬伯高的才華和機智博得了皇帝的歡心,皇帝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獎賞給他很多東西。
后來,人們就用“千里送鵝毛”這個成語,比喻禮物雖然很小,但是情意卻很深重。有時與“禮輕情意重”連用。
春秋時期,楚武王派大將屈瑕(xiá)帶兵去攻打羅國。楚國大夫斗伯比去送行?;貋淼穆飞希麑ψ约旱氖虖恼f:“我看,這一次屈瑕恐怕要吃敗仗了。你看他走路的樣子,腳抬得高高的,神氣十足,肯定沒把敵人看在眼里。(原文是:‘舉趾高,心不固矣。’)”
斗伯比回來馬上就去見楚武王。他對武王說:“請你趕快派兵去支援屈瑕吧。”楚武王有些奇怪,說:“我們已經沒有軍隊可以派了,這你是知道的,為什么還要這樣說呢?”武王的夫人鄧曼是一個聰敏的女人,她對武王說:“我看斗伯比這話的意思,不是真的讓你派援軍,而是想告訴你,屈瑕這次出兵自以為是,覺得依靠以前的戰績,這次打羅國是小事一樁,所謂驕兵必敗。他這是提醒你要教訓一下屈瑕。”楚武王醒悟過來,于是趕緊派人去追屈瑕,可是已經追不上了。
屈瑕在帶領部隊渡過鄢水的時候,由于事先沒有認真謀劃,結果遭到了羅國軍隊的左右夾擊,一敗涂地。屈瑕覺得沒臉回去見楚武王,就一個人跑進山谷中自殺了。楚武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沉痛地說:“這是我的過失呀,我沒有聽從大家的意見就派屈瑕為將,才導致今天的失敗。”
成語“趾高氣揚”由“舉趾高,心不固矣”演變而來,形容驕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樣子。趾,腳趾,這里指腳步;氣,神氣,情緒。
春秋時,鄭國的大夫子皮打算讓尹何來管理自己龐大的采邑。尹何是子皮的家臣,年紀輕,沒有管理經驗和能力,大家覺得他難以勝任。子皮說:“沒關系,沒經驗可以學嘛。學的時間長了,就會了。”
子產對子皮說:“喜歡一個人,一定會為他著想。一個孩子還不會拿刀,就讓他去割肉,他一定會先割到自己。如果您有一塊貴重的錦緞,您也不會把它交給沒裁過衣服的人去裁:他會毀了這塊錦緞。大官、大邑要管理許多百姓的,這比錦緞貴重得多。您不會把錦緞給不會裁衣服的人,為什么要把大官、大邑交給毫無管理經驗的人呢?一個人還不會駕馬車、拉弓箭,就讓他去打獵,不是很危險嗎?”子皮被說服了。
“操刀傷錦”比喻能力太低,不能勝任任命。
(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由于舜品德高尚,堯派他來管理天下。
當時中原到處是洪水,以前堯派鯀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敗了,舜就派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負眾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舜和堯一樣,對老百姓很寬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懲罰,犯了該割掉鼻子罪的人,讓穿上赫色衣服來代替;應該砍頭的人只許穿沒有領子的布衣。為了讓老百姓懂得樂舞,舜派夔到各地去傳播音樂。有人擔心夔一個人不能擔當重任,舜說:“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精通音律的人,一個就足夠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孔子贊嘆道:“無為而治,說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靜靜坐著而已。”
“無為而治”指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自《呂氏春秋》和《論語》)
子貢是孔子的弟子,知道維護老師的尊嚴。
趙簡子問子貢:“孔子的為人怎樣?”子貢說:“讓人認識不了。”簡子不高興了,說:“你跟隨孔子學習了幾十年,學成了才離開他。現在我問你,你卻說認識不了,為什么?”子貢說:“如果讓一個非??实娜说浇@锶ズ人?,他也只能喝下他能喝的,孔子就像江海一樣,讓我如何能認識他呢?”
齊景公問子貢:“你的老師是誰?”子貢說:“是孔子。”景公問:“孔子賢嗎?”子貢說:“賢。”景公問:“有多賢?”子貢說:“不知道。”景公說:“你知道孔子賢,卻不知道有多賢,有問題吧?”子貢說:“大人、小孩、聰明的人和愚蠢的人都說天高,可到底天有多高呢?誰也不知道,所以我說孔子賢卻不知道有多賢。”
“不知不識”指知識不多。舊喻民風淳樸。
(出自《劉向說苑》和《列子?仲尼》)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