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0
這是《動能、勢能和機械能》教學設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高老師講的能的概念課,情境創設生動活潑,所舉例子比如水滸傳、帆船等許多例子非常有趣能喜迎學生,教學設計注重物理方法,教學過程流暢。老師親和力比較強,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得體到位,學生參與度比較高,思考也比較深入,注重物理方法和科學探究方法的培養。這節課各維的教學目標達成度比較高。是一節非常好的優質課。
學習目標:
1.了解什么是動能,通過列舉生活中物體具有動能的實例,知道動能的大小與質量和速度有關,并能解釋簡單的現象。
2.了解什么是勢能,提高實例分析,知道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概念以及影響他們的因素,并能解釋簡單的現象。
3.通過活動,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逐步養成在實驗中認真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4.經歷實驗探究和體驗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興趣,養成利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師:出示圖片汽車,并問學生汽車在公路上行駛主要靠的是什么給他的動力?事實上發動機在工作時涉及到兩種形式的能量,一種是機械能和一種是內能。
評:通過學生熟悉的汽車圖片引入新課,即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有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課,開門見山,沒有過多的話語,避免了干巴巴的說教,富有情趣。
師:下面我們先從一段錄像開始:
生:觀看三國演義中攻城的士兵用粗壯的木頭敲擊門,城墻上的士兵用大石頭向下炸,場面宏偉,扣人心弦。嘎然而止。老師提出問題,這是那一段故事的情景:水滸傳
師:同學們注意到沒有攻城的士兵選用了什么木頭?粗而且比較尖
再一次播放視頻并提出問題:攻城的士兵為什么選用粗大的木頭快速的攻擊城門?守城的士兵王下砸,他為什么要選用大的石頭向下砸?……這就是這節課我們共同研究的內容。
師:板書這節課學完后,就能順利第解決這兩個問題。那什么叫能量呢,物理學上把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這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就說這個問題具有的能量越大。
評:能量的概念處理較簡單,盡管老師對重點字詞能作了強調,但引入唐突,生硬,從一個問題過度到另一個問題中間沒有過度,應作適當的鋪墊再順勢引入效果會好些,能量的概念和前面所舉兩例子能夠呼應就好了。
師:請同學或說看生活當中有哪些物體能夠做功?能夠做功說明具有能量,哪些物體能夠做功?
生:人能夠做功,比如工地上的人推車子。 師:很好
生:工地上的打樁機,舉高可以砸地面,
師:我問兩個問題:流動的水能夠做功嗎?流動的水能做功嗎?舉個例子:
生:比如人在水里,水流湍急,人會被沖走,大壩發電時利用水的重力勢能(老師打斷學生的話,補充怎樣的水,生回答利用從高處快速留下的水)來發電。
師:播放視頻流動的水不僅把人沖走,還把汽車甚至房屋都沖走了。第二個例子,人站在空曠的地方,人會站不穩,被風吹走,站不穩,人已經涌動一點,就叫作了功。播放帆船,帆船為什么能運動,是因為有風,什么叫風,流動的空氣就可以形成風。也就是流動的空氣對帆船作了功。運動的小車能做功嗎?你設計一個實驗。真名小何哥小車能做功?動手做做看。
生:活動,有從高處滑推動
展示:邊演示邊講解,放下放小車,會發現水平面上的小車被推動了一段距離。運動的小車對她作了功。
師:我們注意到運動的小車有兩邊,一邊有掛鉤,一邊是平的,我們用那邊好。有沒有和他不一樣的,你們都是從斜面上滑下來的?好,你來
展示:在水平面上,用手推動小車,會發現木塊被推動一段距離。好,很好,這也可以說明運動的小車對木塊做功。我們同學真不錯。我們看一下這幾個里子,流動的水,流動的空氣,運動的小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懂在運動,我們把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動能。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師:ppt汽車的動能越大,若發生車禍產生的后果會越嚴重。為什么,因為動能越大,他能夠做的功越多1,產生的后溝也嚴重,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牌子。 120 小客車 90大客車 80貨車在呢看到的,請問120帶到什么意思?小汽車最大行駛速度120公里每小時,那80呢,我想問問同學,為什么小客車和貨車的限速不同呢?從貨車和小客車的不同和限制速度的不同,猜猜看物體動能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
生:質量有關,你想,貨車那么大,而且裝貨,而客車不裝貨,體積又小,所以他坑定比貨車質量小,
生:和速度有關,因為根據不同車型,他都限制速度不一樣的,設計的最大限速不一樣,非常好。下面我們一起研究動能和這兩個因素的有關和到底是什么關系。
評:這個過程精彩,老師適時的創設恰當的情境,兩個視頻,三個圖片,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而且對學生的猜想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持,學生的猜想正確合理,而且理由充足。確實是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猜想能力,對于科學探究的順利進行作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師:板書:什么樣的問題具有能量?什么樣的物體具有動能?他們的大小可能和質量和速度有關?一個物理量和另外兩個量有關系,我們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呢?如果研究動能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我們怎么辦?控制速度的大小不變,改變質量.動能的大小怎么判斷,生:可以看木塊是小車推動距離的大小,質量怎么改變,加砝碼,速度不變怎么
控制呢?舉前面同學的例子,在水平面上,給小車一個力,小車推動木塊做功,可以證明運動的小車能夠做功,不方便控制小車的速度相同。生看課本32頁提供的方法。讓質量不等的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小車到達水平面的速度就相等。師:木塊被推動的距離如何比較呢?生:計下原來的距離,然后看小車被推動的距離,用刻度尺量出的距離。師:提醒木塊離斜面的距離稍近一點,畢竟我們不能做到沒有摩擦。
師:研究小車的動能和速度的關系,我們怎么做?可以使同一輛小車從斜面的不同高度滑下,就可以研究動能和速度之間的關系。
ppt:控制小車的質量不變,改變小車的速度,觀察比較木塊被推動的距離。怎樣改變小車的速度,ppt:讓小車分別從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靜止滑下,觀察比較木塊被推動的距離。
生:根據共同設計的實驗進行實驗,看通過實驗得到什么結論。
師:巡視,解決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學困生提供幫助。做完沒有在等一等。
生:展示結合ppt上面的圖,怎么的結論,怎樣才能得出結論。
師:這個實驗只看到高度不同,沒有看到速度不同,高度不同,怎樣得到速度不同,快研究信息快遞。我們怎么樣研究到達水平面是的速度不同。從不同高度滑下,是為了到達水平面是的速度不同。老師進一步歸納結論:圖片和文字相對應。
師:彈性勢能和重力勢能的定義。
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能量嗎?被舉高的物體具有能量嗎?請學生舉例。方法同上。
http://wl.jssjys.com/Html/article/1136/
評課者:整個教學設計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來一起做個交流:
1.我覺的高老師在整個課堂的設計中,教學目標的設計符合學生的學情,應該說,教學目標是我們一節課教學的靈魂,高老師這節課的設計中設計了4個教學目標,在四個教學目標中,都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揉合在教學目標中,比如說,他的第一個教學目標:了解什么是動能,通過列舉生活中物體具有動能的例子知道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從他對這條目標的敘述當中,大家今后在實際教學目標是,具有四個因素:行為主體、明確我們的主體是學生,行為動詞案2011版課標中列舉的比如了解重點、掌握啦,這個定位一定要準確,第三。行為條件、行為結果。這四點,高老師在剛才的教學目標中都有很好的體現,比如說:通過列舉生活中物體具有動能的例子知道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通過列舉生活中物體具有動能的例字就是行為條件,知道就是行為動詞,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就是行為結果。這樣目標的敘寫剛才中,讓我們明顯的感覺到目標和課程標準的一致性。目標實際上是誰在什么條件下做什么,達到什么標準。實際上就是這四個方面。有些老師在書寫教學目標是不知有沒有注意到老師使學生怎么樣,讓學生怎么樣?實際上,這一點,我們說欠妥吧。實際上,行為主體是我們的學生,它是指教師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行為,能夠最終在學生行為上看到的變化。這就是我們的教學目標。順便提一下,先備課,后寫教學設計,實際上目標定出來以后,整個教學流程都出來啦。這就是第一點關于教學目標的設計。
2.高老師能精心的創設情境,同時設計一些有效的問題來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的氛圍。高老師一開始利用的視頻是水滸傳,一開始,學生非常興奮,非常有興趣。教師在學生干興趣的時候,設計了兩個問題,老師們聽課時仔細的感覺到老師糅合了這四個物理量在里面了,一個是質量,一個是速度,一個是質量,一個是高度。為后面動能的兩個因素打下伏筆,影響動能和勢能的兩個因素。這樣從興趣走向思考,在這個情境下,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愿望。我記得教材的主編經常講三句話:在我們設計教學情境是時能夠帶領我們的做一些有價值的思考,通過這個技巧你看到了什么,第二句話是你想到了什么,第三句話是你能夠提出哪些有價值的問題。有興趣而又不能回答的問題,在今天這節課中,有哪些問題是通過我們的探究來解決的,這個是今天高老師的第二個特點。
3.高老師能夠讓學生和生活加強聯系。通過讓學生列舉大量的生活實例,來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的概念。比如說,什么是具有能量。讓學生舉的例子里面就有一個核心理念。一定能夠做功,學生也局促大量的例子,學生舉出的實例說明他從生活角度,再從老師的講解,說明理解了問題具有能量的這個含義。
第四個特點就是高老師實驗的設計,科學探究的過程中突出了過程與方法,實際上進行過程中,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與價值觀。黃老師在談到三維目標時,希望我們老師在探究過程中重點強調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兩個目標的落實,通過高老師這節課他比較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比如說如何讓學生選擇實驗的器材。那么這個器材有如何正確的操作。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是我們突出過程與方法的典范。如果老師印象還比較深刻的話,關于斜面的作用,高老師和學生交流的過程當中,如何控制速度,這一點處理的很好。
最后一趟課,我們設計了一趟課,高老師能注意到首尾呼應,一開始,提了兩個問題,并引入了連個視頻,帶地勢什么道理呢?原來學生知識一種感性的認識,看這么一個水滸傳,有的學生可能還嘻嘻哈哈,笑咪咪的,但是在下課的時候,從感性的認識帶入到理性的認識的思考。要能夠利用今天所學的物理知識解釋一開始視頻那個中的物理現象,實際上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我以上提到的五個方面值得大家共同交流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