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0
這是九年級《液體的壓強》教學設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設計思想】
1.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到液體內部存在壓強,進而促進學生研究液體內部壓強特點的好奇心。
2.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得出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3.引導學生將課上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靈活運用。
4.培養學生的科學進取精神。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以及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2.了解液體壓強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3.認識液體壓強的實際應用——連通器,了解生活和生產中形形色色的連通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了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的事實,知道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
2.體驗和感悟游泳時身體受到的壓強。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識。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連通器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探究液體內部壓強
【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的方法與途徑】
學生體驗——實驗啟發——科學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評估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準備】
壓強計、兩頭開口的礦泉水瓶、側壁有空的礦泉水瓶、橡皮膜、高玻璃水桶、各形態連通器;學生自被器材。
【教學設計】
人教版教科書對于本節課的設計理念非常在乎對學生的啟發,著重讓學生通過實驗現象探究得出液體壓強的特點來。然而,由于課時的安排,學生常常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而對于為什么能想到用這樣的實驗證明液體內部存在壓強等問題并不明確。本節課的設計正是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入手,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出證明“液體內部存在壓強”的實驗來,通過小組討論自主設計實踐出來的知識往往比較深刻。
在教學過程中,先通過大量事例引入課題,創造一個物理情境,讓學生能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到流體壓強的存在。然后利用已有的固體壓強的概念,引導學生設計出證明液體壓強存在的方法,包括用橡皮膜的形變代表液體壓強的存在,用形變的程度代表液體壓強的大小等問題。然后通過對各種方案的歸納總結,使學生認識體會到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及液體內部壓強的方向特點。然后利用設計最優的方案去探究同一深度液體各個方向的壓強特點及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更強調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而不是盲目的趕課時。使學生在整個探究過程中處于主動,發揮主體地位,同時也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充滿成就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3分鐘)
自制的多媒體課件展示情景:二戰時,被美國軍隊繳獲的一艘德國潛水艇被擊中下沉……(播放小電影片段),導學生感受液體壓強的客觀存在。(2分鐘)
學生:據觀看電影片段結合書本上的“想想儀儀”,引導學生從液體壓強知識角度看問題。學生交流、發表(發言權競標)。
教師:組織學生發言,同時分發學案。
(設計意圖:旨在設疑,吸引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味,引出課題)
二、體驗液體內部壓強(3分鐘)
教師:【實驗啟發】裝滿水的塑料袋裝滿水后鼓起來。用手指觸摸有什么感覺?
學生體驗:用手指觸起表面,會感到有壓力。
教師啟發:提問:固體壓強的概念是什么?
學生:回憶后發言。
教師:能不能設計出證明液體壓強存在的實驗呢?
教師出示身邊的器材:去了底部的礦泉水瓶、帶紅色的水。(激發學生體驗水的壓強大小與什么有關?)
學生活動:思考,分組討論,畫實驗裝置圖。
方案一:體驗(如圖展示)。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兩次壓強有什么不同?為學生獲取探究課題。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親身感受液體存在壓強。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壁有壓強。)
方案二:體驗(如圖所示),在瓶子上打洞,然后往里面裝水(水射出來則說明了液體內部存在壓強)
方案三(教師展示):利用液體壓強計。
教師:這個設計是通過什么來展示液體也存在壓強的呢?
學生:利用壓強計U型管的左右兩側液面高度差來展示液體壓強。
三、新課學習
過程一(2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對三個方案作出評估。
學生:交流、發言。(利用發言權競標法選擇好的中標)
教師:對于方案一:如果薄膜裝在底部的話那只說明液體只是有向下的壓強,是否實驗裝置還不夠全面?還可怎樣改進?
學生:在側面也開一個孔,同樣蒙上一層薄膜,裝水進去,那也可說明液體對側壁也有壓強。
教師:方案一除了說明液體向底部和側壁有壓強外,還可以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通過薄膜的形變程度說明液體壓強的大小問題。
教師:請比較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優劣。
學生:方案二在展示液體內部壓強的大小問題上更直觀,只要在不同深度打幾個小孔,倒水進去,觀察水的射程即可得知。方案一、二教簡便直觀;而方案三較復雜;方案三能定量測量得到液體壓強的大小。
(設計意圖:這幾個實驗的設計深入淺出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四、合作探究新知(15分鐘)
教師:出示方案三器材,對器材做介紹。
教師:從剛剛的實驗展示中我們已經知道液體壓強的哪些特點?
學生:1.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2.液體壓強隨著深度的增加而發生變化。
教師:引導學生由上面的實驗猜想液體內部壓強與什么因素有關?能不能利用方案三設計一個探究實驗進行驗證,并得出結論?
學生:學生交流,討論制定實驗方案,設計實驗表格,并按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數據,由收集到的實驗數據歸納分析,得出液體內部壓強特點。
科學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猜想A:液體內部壓強可能與深度有關。
猜想B:液體內部壓強可能與方向有關。
猜想C:液體內部壓強可能與液體密度有關
物理研究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液體種類
實驗次數
橡皮膜方向
液體深度/cm
U型管兩側液面高度差/cm
水
1
朝上
3
2
朝下
3
3
朝側面
3
4
朝下
9
鹽水
5
朝下
9
結論:1比較實驗次數1、2、3,可以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較實驗次數2、4,可以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較實驗次數4、5,可以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交流探究結果和經驗
(設計意圖:向學生滲透控制變量思想。引導學生對實驗數據做出正確的分析,歸納出正確的結論,完成交流合作過程。)
五、再次實踐體驗(6分鐘)
教師:出示問題:1.在更深的海水中工作,為什么潛水的深度不同,需要的裝備不同?2.液體在某一深度的壓強有多大?
學生:嘗試利用固體壓強公式,嘗試利用科學抽象的方法推導深度為h處液體的壓強為:P=ρgh。(讓學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思路)
其余學生自主學習,同時觀察展演同學存在的問題。
學生:交流發言。
教師:出示課件引導。
教師:液體的壓強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根據剛才的推導分析、交流、發言。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對壓強公式的利用更加印象深刻,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解答物理的思維,書寫能力等。對學生正確解答過程做出規范。)
六、學以致用
當堂檢測(10分鐘)
教師:組織學生相互校對自主學習時對本節課后習題完成結果。教師做適當精點評。
學生:完成學案聯系B級1題,C級2題。
教師:出示課件,展示問題:世界上第一大水電站,學生討論回答為什么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寬一些?2.聯系實際:列舉生活中應用和防止液體壓強的例子。
學生:學生交流討論回答提出的問題。
【我還想知道】(3分鐘)
教師:出示問題(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中一些假廣告)
學生:自主學習“想想議議”,交流、總結出連通器原理和實際應用。
(設計意圖:檢測學生學習暴露出的問題,教師做好記錄,為下一節教學掌握好第一手材料。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和物理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小結】(3分鐘)
最后,由學生交流本節課在知識上有哪些收獲、哪些遺憾。通過交流、回顧來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對學生的見解,教師都應予以肯定。教師最后畫龍點睛,簡要概括。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