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9
這是第一節《壓強》教學反思,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壓強》,是學生學習了前兩章有關力學基礎知識的延續,又是學習后面浮力有關內容的基礎。本節內容的重點是壓力概念和大小,壓強概念、單位和計算,難點是壓力概念和大小,受力面積確認和壓強概念的理解。
壓力、壓強是生活和生產中應用廣泛的概念,同時在解釋一些自然現象中也經常用到。但是由于本節知識需要綜合運用力、二力平衡等知識,思考有關問題解決有關現象時需要一定的分析表達能力,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在教學中加強了生活實例和科學探究活動,在活動中,一方面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體驗、交流合作,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另一方面在活動中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設計實驗、觀察現象、收集證據,合理進行解釋的科學探究能力。
對于壓力概念的提出,我以人站在沙地上,沙子發生形變的事例;以小桌壓在海綿上,海綿發生形變的演示實驗為例,讓學生從共同點歸納壓力的概念。再通過學生生活中有關壓力現象的舉例來認識壓力。壓力的大小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內容,物體水平放置、豎直放置和斜面放置,壓力大小和重力大小的關系均有差異。考慮到作為新授課,教學中重點提出了水平情況,簡單提了豎直情況,斜面情況未進行講解,以免增加學習難度。
理解壓力是為了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而壓強的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考慮到影響壓力的作用效果有兩個因素,所以通過實例分析:讓一名學生分別用手指輕壓和重壓同一個鉛筆尖,再同時用兩個手指分別壓鉛筆完整的一端和鉛筆尖,從產生的現象出發,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談談感受。接下來,我又讓所有學生做相同的實驗,同時讓學生體驗并比較手指凹陷的程度,從而幫助學生直觀感受這兩個因素的影響。
然后,我向學生提出了探究的問題: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學生建立猜想,各小組利用教師提供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為了進行實驗,我每一個小組都準備了一套實驗器材。活動前,我強調了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方法——控制變量法,以減少設計難度。接著派兩個小組成員上臺實驗演示講解,師生歸納總結,得出科學結論。這樣便順利提出了壓力作用效果用一個物理量——壓強來表示。學生對于壓強的單位比較陌生,為了讓他們有直觀的體會,我把一張報紙平放在桌面上,告訴他們報紙對桌面的壓強是0.5帕,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對帕斯卡這個單位有感性認識,又可以體會它是一個很小的單位。壓強的計算通過例題進行示范,提醒學生計算中要注意單位的換算。最后我在教學中設計了有關磚塊平放、側放和立放時壓力和壓強的比較,磚塊橫切后壓力和壓強的變化,以及壓強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題目,以檢測學生對壓強知識運用的情況。
回顧整堂課,教學思路比較清晰,對概念的理解創設了多個活動,而且開展順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提升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知道了壓力的概念,壓力的方向與接觸面垂直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兩個因素有關,理解了壓強的概念、計算公式和單位,能夠用壓強公式進行運算。科學探究活動提供了和諧的情境,學生在交流和總結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的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簡單問題,培養了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課后,通過教研組其他教師的建議和幫助,我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在許多方面需要改進,比如:
1、在教材分析中,對于壓力大小的講解花的時間過少,可以增加物體不同放置情況下
的壓力大小比較,適當的知識拓展有利于一些優秀學生的有效學習。
2、教學流程中有些細節設計需要完善改進,比如展示圖釘按進墻壁的圖片,墻壁變形
不明顯,如果教師親自實物演示效果會更好。教師提供實驗器材時,應該對器材進行具體介紹和展示,對探究開展有幫助。在實驗演示時,沒有考慮到后排學生的可視情況,應該將實驗器材位置放高,這樣展示就清晰明了了。
3、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中,最后的壓強知識應用跟第二課時更為貼切,這里可以先不做補充,在本節課可適當再增加壓強的公式運算,幫助學生更好掌握壓強概念的知識。
這次的教研活動不但給我一次鍛煉的機會,更多的是教研組成員的幫助和提點使我在教學上受益匪淺。科學教學是知識聯系生活的過程,也是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中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和交流合作、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