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9
這是農業優秀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展示學習目標:
1.聯系行政區劃的知識描述北方地區的位置和范圍。
2.描述北方地區的地形類型和氣候類型。
3.說說黑土地、黃土地的分布,及黃土地上的農業生產的條件及現狀。
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P8—P10的圖文內容,完成下列任務:
1.說出我國北方地區的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
2.說說黑土地、黃土地的分布。
3.思考P10活動題。并小組合作完成。
自學成果展示,教師總結補充
黃土地----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黑土地----東北平原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P11—P12的內容,完成下列內容任務
1.觀察圖6.6分析:北方地區的三大地形區各自主要的農作物都有哪些?
2.完成P12“活動”。
成果展示:北方地區耕地類型糧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主要經濟作物課堂總結:結合學習目標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達標測試:
1.關于北方地區的位置描述正確的是()A.位于黃土高原以南
B.東臨渤海和東海
C.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西
D.秦嶺—淮河以北
2.北方地區的地形類型主要是()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平原
C.丘陵和平原D.高原和盆地
3.北方地區主要氣候類型是() A.溫帶海洋性氣候B.亞熱帶季風氣候
C.溫帶季風氣候D.高原山地氣候
4.下列地形區不屬于北方地區的是()A.內蒙古高原B.華北平原
C.東北平原D.黃土高原由學生介紹自己旅游行程、感受導入,老師注意提前課下與學生溝通好,介紹時間不要太長。
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完成
教學反思
得做好課前準備工作,事先了解學生并事先讓其準備好,以免影響上課效果。如果學生有旅游時的照片,更能吸引人。
如果沒有這樣的學生,圖片導入也是不錯的選擇。
相關學習資源(導學、效能作業、教學錄像等)多媒體課件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圖文資料了解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和農業的重要性。
2、閱讀圖和資料說出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并簡單分析造成這種差異的自然原因。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農業在我國的地區分布差異。
2、教學難點:農業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在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充分運用教材提供的圖文、活動、閱讀資料等,進行形象、生動、直接的啟發,通過問題引導、圖表分析、綜合比較,了解農業的重要作用及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查詢最新網絡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學生要完成的任務素材。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從數字中國入手,貼近學生生活,形成感性認識。
教師:食物是人的生存之本,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更是驚人,那么如此重要的食物來自哪個經濟部門呢?
學生回答預設:農業。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入手,拉近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農業的重要性,為后續的學習做鋪墊。】
講授新課──識農業,說農業
教師: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請大家閱讀課文,說一說什么是農業?
學生回答預設: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農業;勞動對象是生物;獲得的勞動產品是生物本身。
教師:結合圖說出農業的主要部門。
學生回答預設: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資料啟發引導學生,得出農業的概念和分類。】
教師(小結):農業按照勞動對象的不同,包括農(種植業)、林、牧、副、漁五大部門,這是廣義的農業,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
教師:大家閱讀資料“多姿多彩的現代農業”,了解我國的現代農業。
教師:你的早餐吃了什么?除了“食”,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還需要農業嗎?請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預設:衣、住、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感知農業的重要性。】
教師:展示“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的示意圖,請同學們讀圖(四國耕地面積和糧食總產量;世界、部分國家單位面積水稻產量),尋找證據,證明這個說法。
【設計意圖:通過自己讀圖驗證,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
教師:讓學生讀“中國主要的畜牧業區和種植業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農業差異最明顯的地區是哪兩個部分?它們的界線在哪里?
2、東部和西部各有哪些農業類型?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區,種植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為什么在這些地區發展種植業?
4、在東部地區,各種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
5、林業集中在我國的哪些地區?哪些屬于天然林?哪些屬于人工林?
6、我國哪個地區的淡水漁業最發達?
學生:讀圖思考回答。
教師:讓學生讀“中國東部地區的農作物分布示意圖”,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地區
主要耕地類型
熟制
主要農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秦嶺─淮河以南
學生:讀圖討論,填寫表格。
【設計意圖:讓學生讀圖得出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東部與西部的差異,南方與北方的差異),通過問題的引導一步步認識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接著結合地形、氣候、河流等所學內容,引導學生簡單分析造成這種分布差異的自然原因,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完成活動“我國農產品主要產區的建設規劃”。
【設計意圖:加強對地形、氣候與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的關系的理解;了解在西部地區應當如何開展農業生產,并認識我國西部地區種植業區的常見農作物;進一步理解我國東部南北方農業的差異,為今后高中學習農業規劃打下基礎。】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節
第三章 第一節
三.學時
2個學時
四.課程標準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農業區位各因素及其影響;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
2.難點
說明主要農業區位因素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分析某一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條件。
六.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通過課件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字、圖片、動畫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過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自主分析,得出結論。
七.教學過程
【引入】展示圖片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蘭的花卉園、季風區的水稻田、呼倫貝爾草原的牧場、東南丘陵梯田
【基本概念】
1.農業:種植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副業
2.農業生產活動
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的產品,這就是農業生產活動。
3.農業生產活動的對象:動物和植物
4.農業生產活動的特點:地域性和季節性、周期性
5.農業的投入和產出
投入:自然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產出:農產品
【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條件
(1)氣候
光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作物的地區分布。
熱量:決定農作物品種、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水分:決定作物品種、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
(2)地形
思考:山區發展什么類型的農業?(林業)平原發展什么類型的農業?(種植業)
(3)水源
思考:為什么古文明起源于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
(4)土壤
2.科技條件
(1)勞動力
(2)科學技術(節水技術)
(3)裝備
3.社會經濟
(1)市場
(2)交通
◆主導因素與限制性因素
主導因素的改變:立體農業布局模式、梯田等。
【農業地域類型】
1.概念:農業地域類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區,利用當地的優勢條件,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并在地區之間開展商品交換所形成的農業經營單位或地域單位的組合。
2.布局原則: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
3. 生產布局發展趨勢
4.農業地域類型分析
以亞洲水稻種植業為例:
1) 季風氣候,降水充沛;
2) 地處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 人口密集,勞動力充足;
4) 歷史悠久,市場廣闊。
【練習】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全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農業生產知識屬于區域地理學中的基礎知識,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密切關系。主要表現在:一是區域農業的發展是區域各種資源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區域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整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節課綜合性較強,通過對美國農業發展條件分析,可以提高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實現對所學知識和已有能力的遷移。
二、課程標準: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三、課標解讀:
美國是世界農業大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程度很高,在世界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選取以美國農業為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通過分析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美國農業的布局特點,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讓學生了解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通過知識遷移能對現實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四、學情分析:
本節課綜合性比較強,但高二的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應有的地理知識和技能,能通過一些地理信息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和比較,本節課突出學生的分析討論過程,讓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的提高學習能力。
五、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美國農業生產條件。
2、掌握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美國本土地形、氣候的判讀,培養學生讀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運用于地理學習過程。
3. 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 增強對資源環境、環境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六、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用分析、討論的方法討論了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今天我們用相同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知道美國是發達國家,是因為他擁有發達的工業,其實美國不僅擁有發達的工業,還擁有世界最發達的農業,其農業生產在世界上很具有典型性,這節課我們就以美國為例學習“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多媒體展示:美國農業生產狀況)
推進新課:
一、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1. 分組討論如何分析農業區位:
(1)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河流、氣候、土壤等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 科技、勞動力、政策等
2. 讀《美國地形圖》、《美國氣候類型分布圖》、分析美發展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
(提示:美國的氣候類型及其對農業有何影響;地形分布有何特點,對農業有何影響?)
水熱條件適宜——(緯度位置與美國年降水量分布)
地勢平坦廣闊——(平原面積占全美的二分之一,有利機械化作業)
土壤肥沃——(溫帶草原氣候區的黑土和密西西比沖積平原的沃土)
水源充足——(密西西比河流經,五大淡水湖附近,美國年降水量分布)
活動1:從水熱條件分析,美國哪些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
課堂活動:分析地形條件對美國農業的影響
2. 讀課文P52,分析美國發展農業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
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從書中找出
交通運輸條件好——(閱讀材料:《美國農業發展的交通運輸條件》得出)
國家的政策的有力配合——參閱課文P55—56《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得出。
(承轉:由于以上原因為美國農業的地區專門化奠定了基礎)
二.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1.從書中找出“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含義。課文P52
2 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的具體表現。
活 動:對照課文P53,找出圖中各字母所代表的農業區名稱,并完成表格。
1.了解美國“乳畜帶”:
(1)位置——美東北部和沿五大湖沿岸各州。
(2)有利條件——多汁牧草;消費市場。
2.了解美國小麥帶:
(1)有利的自然條件——地平、土肥、氣候適宜。(對照課文P51地形與氣候圖)
(2)兩種不同類型小麥的分布位置。
簡介春小麥與冬小麥播種與收割的季節差異。當地以種植哪種類型的小麥為主。
3.了解美國的“玉米帶”:
(1)位置: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與密蘇里河的交匯處;與其它農業區的相對位置。
4.要求學生回憶農業生產的原則: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地區優勢。
討論:分析美國的自然條件(光、溫、水、土等)對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形成與分布的影響。其體現了農業發展的什么原則?
美國西部為高大的山系,東部是山脈,中部是美國的大平原,土壤肥沃。美國西部陽光燦爛,光照強,東部地區的南部是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水熱條件充足,而北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溫涼,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由于美國各地自然條件差異大,不同區域的不同自然條件,適合發展不同農業,這為美國農業專業帶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實質是遵循了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的發展原則 。
知識遷移練習:
1.試分析我國東北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并比較兩地農業生產條件的異同。
2. 搜集相關資料,分析下列地區(任選一兩個)發展特色農業的地理條件。
(1) 珠江三角洲大力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2) 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設成為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
課堂小結:
一、美國農業的生產條件:
1、自然條件
2、社會經濟條件
二、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1、地區專門化
2、美國的主要農業生產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