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9
這是坐井觀天微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7個生字。
2、能正確讀寫要求學會的詞語。
3、能分角色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4、了解“坐井觀天”這個成語的意思并從中受到啟發。
二、教材說明
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講的是一只小鳥和一只一直住在井底的青蛙爭論天究竟是大還是小的故事。告訴我們思考問題和認識事物要眼界開闊,不要受自己已有經驗的局限,才能正確全面地認識事物和反映問題。否則就會像青蛙那樣目光狹小,卻自以為是。課文共七個自然段,一至三段講小鳥落在井沿上,青蛙問他從哪兒來,小鳥說他從一百多里外的天上來。四至七段講青蛙和小鳥因天的大小發生爭論,青蛙堅持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小鳥請他跳出井口看一看。
本課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知道故事說明的道理,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1、生字、生詞卡片,教學掛圖(投影片或課件),課文朗讀錄音帶。
2、小鳥、青蛙的頭飾。
(二)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弄”是后鼻音,不要讀成nèng。“沿”讀第二聲,不要讀成yàn。“答”是多音字,在本課讀dá,不讀dā。
“別”,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識記。
“沿、錯”,可以用熟字換偏旁的方法記字形。
“渴、喝”兩個字右半部分完全相同,只是偏旁不同,可引導學生用會意的方法識記。口渴了需要水,所以“渴”字是三點水旁;喝水要用嘴巴,所以“喝”字是口字旁。兩個字右邊的筆順是:曷。
2、寫字教學。
沿:第五筆是“橫折彎”,不是“橫折彎鉤”。
弄:第五筆“橫”要長一些。
渴、喝:這兩個字的右半邊不容易寫好,要重點指導。
(三)詞句教學
教學時可以從整體入手,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想想本課講的是什么事,再想想青蛙小鳥各自的觀點是什么,并找出有關的句子。“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這兩句話說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看法是不同的,可讓學生看有關課件或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意思。也可以讓學生用書或本子卷成一個圓筒,從筒的一端向窗外看去。這樣,便會有青蛙在井里看見天很小的感覺,借以幫助學生理解青蛙為什么說天只有井口大。換詞理解“大話”,并把所換的詞帶進去朗讀體會。最后兩段可抓住“青蛙笑了”和“小鳥也笑了”讀句子,從中體會他們都自信自己正確。
(四)朗讀指導
這篇課文的朗讀重點是青蛙和小鳥的對話,要引導學生體會小鳥試圖說服青蛙,青蛙卻堅信自己是正確的心情,從而讀出相應的語氣。注意第四段中感嘆句和反問句的朗讀,其中“別說”、“井口”、“那么”這幾個詞語可以讀得稍重一些。第七段小鳥真誠告誡青蛙,勸青蛙“跳出井口”看看,要讀得誠懇。
(五)練習提示
課后練習第三題是比較形近字并組詞。要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在讀準字音分清字形的基礎上分別組成詞語。可以鼓勵學生多組一些詞語。
第四題是“一……就……”的句子練習。先讓學生讀懂兩個句子,并注意體會“一……就……”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即緊密地連接起前后兩個動作。然后啟發學生用“一……就……”說句子。如:“我們一進公園就聞到了花香。”“小狗一見生人就汪汪叫。”
(六)擴展活動
1、課外收集、閱讀成語故事,開個成語故事會。
2、聯系課文想象: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他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
(七)課時安排
教學本課可用1~2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一)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要求學生借助拼音讀準生字的字音,再輕聲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想想課題是什么意思,想好了,同桌互說互聽。
(三)檢查自學情況。
1、用生字卡片檢查生字的讀音,注意正音。
2、指名說說“坐井觀天”的意思。
(四)再讀課文,引導讀中領會。
1、出示問題:青蛙和小鳥為了什么事爭論起來、青蛙認為天有多大、小鳥認為天有多大、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中的句子回答問題。
3、引導想象。
(1)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他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
(2)如果青蛙仍堅持自己的看法,不跳出井口,后來可能發生什么事、
4、最后談談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五)分析字形,指導寫字。
(六)完成課后練習。
(七)進行擴展活動。
分角色表演本課的故事,可以加上自己想象的內容。通過表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教材分析】
《坐井觀天》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則寓言,課文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會分角色朗讀對話。
2.理解“井沿”“大話”“無邊無際”等詞語。
3.初步理解寓意,通過續寫故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
4.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看問題認識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
【教學重點】
懂得“坐井觀天”寓意,明白本詞含有貶義,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使學生明白課文的寓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懂得青蛙錯在哪里。
【課前準備】
課件PPT小鳥和青蛙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坐井觀天》,知道了故事發生在一個井邊,認識了兩只小動物,它們是?青蛙在坐在?小鳥落在?同學們的記性真好。今天,我們再一次去認識它們,看看它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們先來復習一下生字詞。
1.出示生字詞。
2.指名讀。
3.聽寫。
4.檢查聽寫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檢查學生上一節的學習情況,讓學生重溫上一節的學習內容,為開新課做鋪墊。】
二、指導學習新課。
(一)初讀課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出示朗讀要求:青蛙和小鳥為()而爭論起來,青蛙認為天(),小鳥認為天()。
2.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3.讓學生完成填空,并朗讀一遍。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為的是讓他們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充分朗讀的情況下完成填空,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4.過渡: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鳥認為天無邊無際,到底誰對誰錯?我們去讀讀它們的對話就知道了。
(二)再讀課文,找出對話。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用“”畫出青蛙說的話,用“﹏﹏”畫出小鳥說的話。
2.檢查完成情況。
3.分角色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通過畫一畫,讀一讀,讓學生初步認知誰對誰錯,讓學生初步認識青蛙的無知,為讓學生弄懂寓意做鋪墊。】
(三)指導學習三次對話,認識故事的寓意。
1.指導學習第一次對話。
(1)指導讀好對話。
(2)了解“一百多里”有多遠。同學們,一百多里有多遠呢?“一百多里”是很遠很遠的,也就是圍著我們的跑道跑250圈。同學們想象一下,小鳥飛了一百多里,它都飛過哪些地方,都見到了什么?
(3)出示圖片,讓學生明白“一百多里”有多遠,小鳥都可能見過什么。
(4)過渡:小鳥真厲害,飛過那么多地方,見識那么廣,它真了不起。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的展示讓學生明白“一百多里”有多遠,也讓學生指導小鳥飛過很多地方,它認識的也就很多很多,讓學生知道小鳥說的話是可信的。】
2.指導學習第二次對話。
(1)學生相信小鳥的話嗎?(學生:不信)
(2)出示:“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
(3)從哪里知道青蛙不相信小鳥的話?(大話)
(4)“大話”什么意思?
(5)青蛙認為小鳥哪一句話是大話?(飛了一百多里)
(6)出示:“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能不能給句子換個說法,但不能改變句子的意思。(“天不過井口那么大,不用飛那么遠。”)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大話”是什么意思;通過句式訓練,讓學生知道同一個意思的句子有不同的說法。】
(7)小鳥是怎樣回答青蛙的?出示:“朋友,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的很那!”
(8)指導讀好小鳥的話。
(9)“無邊無際”是什么意思?
(10)句式練習:無邊無際的。出示相關的圖片,讓學生明白“無邊無際”是什么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對話練讀,讓學生明白天是無邊無際的,通過句式訓練和圖片展示,讓學生明白“無邊無際”的意思。】
(11)它們倆的看法為什么如此不同?
(12)讓學生做實驗,把音樂書卷起來,從小孔中看黑板,讓學生親身體驗青蛙的眼光狹窄。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讓學生明白小鳥見識廣,所以知道的也多。通過實驗,讓學生能夠明白青蛙之所以有如此看法,是因為它見識的少。】
3.指導學習第三次對話。
(1)出示第三次對話,指導練習讀好對話。
(2)青蛙和小鳥都笑了,兩個動物的笑各是什么意思?(學生:青蛙的笑是愚昧的笑。小鳥的笑是友善的笑。)
(3)從哪里看出青蛙是愚昧的?(學生:“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4)指導學生用“一……就……”說話。
(5)面對青蛙的無知,小鳥為什么還能那么友善地對待青蛙那呢?
(6)指導讀好對話。
4.指導學生朗讀全文。
5.出示填一填,讓學生明白小鳥見識多,所以看待事物比較全面。從而讓學生明白故事的寓意。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能夠進一步明白青蛙和小鳥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與它們的見識有關系的,從而讓學生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三、拓展練習。
1.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什么?它會怎么說?
2.指名回答,教師加以指導。
【設計意圖:通過拓展練習,讓學生明白世界是很大的,也可以檢測學生對課文寓意的理解程度。】
【教學目標】
1、懂得學習、做事要眼界開闊,不能目光短淺,所見有限。
2、學會本課兩個生字,理解“坐井觀天、井沿、說大話、井口、無邊無際”等詞語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在朗讀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朗讀能力。
【教學難點】
懂得人要開闊眼界,不能像井底之蛙,目光短淺。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剪貼畫(青蛙、小鳥)、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小朋友,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請一起讀課題──《坐井觀天》。
2、下面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個故事,好嗎?
請小朋友看一段錄像。
二、看錄像,了解故事內容
1、看錄像前,老師有個要求,邊看邊考慮:故事講了誰和誰之間的事?它們在干什么?
2、播放錄像。
3、反饋:
生答考慮題,師板書,結合課件演示:
青蛙圖、天、小鳥圖
有
不過井口那么大、多、無邊無際
大
小朋友真聰明,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要靠小朋友自身來讀懂。請大家把書翻開,自身找個朋友讀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等會我們競賽,誰讀得最好。開始讀書吧!
三、初讀課文
1、自由找朋友讀課文。
2、指名接讀課文。
3、同學評議。
四、第一次爭論
1、課文中的小鳥認為天(無邊無際),青蛙認為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那到底誰對誰錯呢?
指名講。
2、贊成小鳥的請舉手,贊成青蛙的請舉手。
3、既然小朋友意見不一致,那我們就來開展一次小小爭辯賽,同意嗎?贊成青蛙的我們稱為青蛙方,請坐到左面,贊成小鳥的我們稱為小鳥方,請坐到右面。
同學交換位置。
五、再讀課文,找出有力的證據
為了證明自身方是正確的,對方是錯誤的,我們必需有充分的理由,對嗎?請你們再讀課文,找找書上哪一段、哪一句、甚至哪個詞可以作為你的證據,同時也拿出你從課外搜集的資料。
開始你們組去研究討論吧!
六、第二次爭論
兩組爭論:
師說:“現在請小鳥方發言。”同學發言。
師說:“現在請青蛙方發言。”同學發言。
師和時指點。
七、朗讀課文,體會寓意
1、剛才小朋友爭論得相當精彩,看來準備都很充沛,現在我們進行讀課文競賽。青蛙方讀青蛙的話,小鳥方讀小鳥的話,直接對話,行嗎?要讀出認為自身的看法是正確的,很肯定的語氣。
自由練習──指兩名對話──集體對話。
2、讀到這里,哪個小朋友給我們解答一下,坐井觀天是什么意思?除了這個內容以外,還要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請小朋友動腦筋想一想,坐井觀天這個成語是批評有什么錯誤的人呢?
指名答。
3、看來“坐井觀天”這個詞是不好的,貶義的,古代這個故事中的青蛙因為生活的范圍小,看到的東西少,見識就少,又不相信他人,自以為是,連天大得很這樣的簡單問題都弄錯。而今天我們這些小青蛙真勇敢,敢于站出來為青蛙說話,還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新知識,我真佩服你們。
八、角色換位
1、有一天,有人來井里打水,水桶盛滿水往上提時,不小心把青蛙帶了上來,而那只小鳥又下來喝水,因翅膀受傷無力再飛出去,這樣變成小鳥(在井里),青蛙(在外面),現在青蛙、小鳥們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想說些什么?
2、現在請你們組里討論,等會派代表來說,看哪邊說得更精彩。請小朋友好好動動腦筋。
3、兩邊派代表發言。
九、總結全文
1、學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么?
2、老師希望小朋友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多用眼睛看一看,并且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那你將成為見多識廣的人。
設計理念:
以孩子為主體,重視孩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孩子的求知欲。讓孩子在以情激趣、以趣誘知,情知和諧的教學中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在趣味中獲得知識,在求知中獲得趣味,在實現孩子主體與文本客體的對話過程中,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孩子的一種生命體驗。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理解“大話”、“無邊無際”、“坐井觀天”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目標:
以問題為線索,理解為什么小鳥認為天無邊無際,而青蛙眼中天只有井口大?體會文章在對比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生字詞。
2、體會寓言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樂學新知
1、大屏出示兒歌,師生共同拍手朗誦:小青蛙,呱呱呱,稻田里把害蟲抓,保護莊稼頂呱呱。小朋友,請記好,保護青蛙很重要。
朗誦完畢,師問:孩子們,喜歡青蛙嗎?今天我們一起學一則關于青蛙的寓言故事——《坐井觀天》。
(朗朗上口的兒歌歷來受孩子們的親睞,課始安排兒歌能將孩子們的興趣激發起來。)
2、讀課題。
3、教師范讀課文,把孩子帶進童話故事中。(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給孩子美的享受,激發孩子求知的欲望。)
二、趣味識字,樂中獲知
1|、識字游戲。
小青蛙剛才對老師說,學習課文前要先考考同學們,你們有信心過這一關嗎?(老師扮成青蛙問,“水井”的“井”在哪里?孩子舉起找到的生字卡片說,“水井”的“井”在這里。)
游戲步驟:
①孩子先自由識字(用自己最拿手的辦法)。
②教師扮成青蛙提問,同桌合作找生字。
③請一位孩子扮青蛙,其余孩子找生字。
(此游戲調動眼、耳、手、嘴等多種感官,增強識字效率,激發孩子識字興趣。)
2、請孩子們交流記住某個字的拿手方法,(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拆一拆、考一考、編兒歌、猜字謎”等方法識字。)請孩子提醒同學們別把某個字寫錯了。如:“渴”別寫成了“喝”。
(此環節把枯燥的識字變成孩子們喜歡的形式,讓孩子提醒同學們別把某個字寫錯了,不但能鍛煉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也增強了孩子的互助意識。)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孩子自由讀課文并弄清:這篇課文寫了誰和誰的對話?它們有幾次對話?
2、交流讀懂了什么。
(孩子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朗讀、交流是感知的基礎。讓孩子自主閱讀,讀中感知,實質是與文本產生共鳴的過程。)
3、(出示青蛙圖片)一只小青蛙呀,坐在水井中啊,跳呀跳呀,從沒出過井啦!(傷心地)
4、(出示小鳥圖片)一只小小鳥呀,飛到西飛到東啊,飛到井沿歇一歇呀。(高興地)
5、理解“井沿”,多媒體出示井的結構圖,指出井沿的位置。
(直觀形象的圖形能幫助孩子快速理解詞語意思,還能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
四、再讀課文,理解感悟。
讀課文,找出青蛙和小鳥有幾次對話?來,聽聽它們說了什么?
1、第一次對話
①指名讀第一次對話。
②交流讀懂了什么。
③指導孩子讀出小鳥又渴又累的語氣。并且加上適當的動作。
(淺顯易懂的內容讓孩子們充分地讀,以讀代講,并在讀中感知。)
2、第二次對話
①自讀第二次對話,畫出青蛙小鳥各自的觀點。
②理解“大話”,聯系實際談談自己或身邊的人說過大話嗎?說大話對嗎?
(讓孩子把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觀點。)
③實驗:用紙裹成呈圓柱形朝上看,發現了什么?
(用形象直觀的摸擬觀察代替煩瑣的講解,讓孩子們輕而易舉的理解了看似很難的問題。)
④讀青蛙的話,可以適當加上動作和語言。
⑤小鳥認為天有多大?理解“無邊無際”,用“無邊無際”說話。
⑥分角色讀第二次對話,邊讀邊評價指導。
(課堂應是學生的,本環節注重孩子主體作用的發揮和聽、說、讀等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孩子通過聲情并茂地讀,根據自己的獨特體驗,創造性的再現了課文。)
3、第三次對話
①分角色讀第三次對話。
②用“一……就……”說話。
③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第三次對話。
4、聯系課文內容理解“坐井觀天”的意思。
五、角色表演,情感定位
1、孩子戴上頭飾,進行角色表演,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表演后孩子評議。
2、召開新聞發布會,小記者采訪跳出井的青蛙,讓青蛙談自己的所見所感。同時采訪結束時小記者把自己想說的話對青蛙和孩子們說說。
(采用兒童喜歡的角色表演和采訪的形式,給孩子提供一次語言發展、創造的機會。讓孩子改變角色,走進教材,充當其中的主人公,設身處地地感受文中角色的內心世界。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知識,讓認知價值和趣味價值成為“黃金搭檔”。)
六、抒發感情,升華情感
1、學了寓言后,你明白了什么,想說什么,選擇喜歡的方式交流。
(可寫兒歌,可唱歌,可說一句話,讓孩子們在學語文中適時發揮自己的特長,使其綜合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利用文本范例,讓孩子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2、出示老師創作的兒歌,讓孩子齊誦:
小青蛙,小青蛙,水井底下安了家,說天只有井口大。
小青蛙,你錯啦,天是無邊無際的,你快出來看看吧。
小朋友,記好啦,不學固執的青蛙,看待事物全面化。
(兒歌把課文內容和思想有機地融合,孩子們在快樂的朗誦中不但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很好的定位。)
板書:
井底之蛙
天是無邊無際的(事實)
天只有井口大(片面)
教學反思:
1.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學生是主體,“教”致力與“學”,服務于“學”。教師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恰當地把教材劃為若干問題的層次,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研究、發現結論,總結規律,獲取“真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
2.創造了想像的空間,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想象的能力。如在理解課文內容后進行小練筆。小鳥建議青蛙跳出井口來看一看,你認為青蛙會跳出來嗎?經過小鳥耐心的勸說,青蛙在小鳥的幫助下,終于答應走出井口,到廣闊的天空去遨游了,請小朋友認真觀察思考,青蛙到過哪些地方?他們看到、聽到、想到什么?插上想像的翅膀,用自己的話把它寫(或講)出來,看誰講得最生動……借助電腦軟件,小鳥帶著青蛙飛出井口,飛過高山、草原、城市、鄉村、江河湖海。練筆效果較好。從而給學生創造了想象的空間,讓孩子們盡情地發揮自己創造力。孩子們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實際,使“坐井觀天”這個寓言本來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們接受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