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4
這是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背誦并會默寫。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5、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
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習。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整體把握。
1、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2、師生互動,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兩位詩人。
3、了解預習情況,指讀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這是一首送別詩。板書:送)
二、通讀詩文,理解大意。
1、回顧以前學詩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釋、看*圖、讀資料等。)
2、引導學生自主選用以上方法同桌說說詩的大意。
3、全班交流詩的大意。
三、品讀詩句,進入詩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詩。
1、請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師生互動,明確位置。
(教師板畫幫助理解。)
2、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板書:名樓送
3、抓住“*花三月”,展開想象。
(拓展學生思維,體會“盛世、盛景融名人”的華美畫面。)
板書:盛景送
4、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二)理解第三、四句詩。
1、讀讀這兩句,請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談感受。
2、重點體會“遠影”“盡”“流”等詞語的豐富內涵。
(1)算算帆影遠去直到盡頭大約會用多長時間,談由此產生的感受。
(引導體會目送時間之長,情誼之深。)
板書:目光送
(2)想象“盡”了的是什么,無“盡”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3)討論:滾滾東去的僅僅是一*春水嗎?
(引導體會雖然“多情自古傷別離”,但“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的豐富內涵。)
板書:心隨送
(4)師生互動,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四、賞讀詩句,深悟詩情。
1、自由賞讀。
(尊重學生個*的情感體驗,請學生把自己就當作李白,換位賞讀。)
2、師生配樂互讀,有感情地背讀。
3、簡略欣賞李白的《贈孟浩然》。
(輔助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真摯情感。)
4、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詩人的深厚友誼。
(根據學生發言相機板書。如:情深意長。)
五、階段.總結,布置作業。
1、圍繞“朋友間的真摯情誼”做.總結。
2、談話激發學下一首詩和繼續搜集這一類詩的興趣。
3、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鞏固已認識的5個生字,會寫的7個生字。正確理解“更”“陽關”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意。
3、比較課文中的兩首送別詩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別詩,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好習慣。
4、繼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回顧第一首詩,導入第二首詩。
1、回顧第一首詩內容,并背誦。
2、導入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二、運用學法,自學悟詩。
1、自由組合,學習《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繪畫的組一個組,愿意表演的組一個組,愿意編成故事的組一個組,愿意理解誦讀的組一個組……合作學習第二首詩。)
2、各組匯報交流。
(創造美、表達美是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學生用自己擅長的各種方式學習可以進一步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3、指導朗讀全詩,并熟讀成誦。
三、遷移學法,拓展思維。
1、交流課下收集到的送別詩。
2、引導學生體會送別詩的異同,著重讓學生領悟這些詩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品味“人間最美是真情”這一真諦。
3、除了送別詩,你還了解什么類別的詩?
(如:思鄉詩,邊塞詩,詠春詩等等,引導學生課外讀詩時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選作業。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維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摘抄。
2、讓學生自主選擇文中一首詩改寫成記敘文。
3、結合自己的感受創作古體詩或現代詩。
4、搜集(如:邊塞詩)一類詩歌,比較、賞讀、摘抄或寫體會。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默寫。
2.體會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別的情誼。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寶庫。一首好詩,就蘊含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初步詩歌,感知詩題。
1.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多少呢?(學生交流)
(教師簡要介紹王維)
2.解題。請同學讀讀詩題,說說:你從題目中讀懂了什么?怎樣理解“使”?(從詩題可知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
王維知道老朋友要去安西,特地從長安趕來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誼啊!我們一起再讀讀詩題。
3.請大家自由朗讀《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要求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同時注意詩句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1.剛才我們從題目中已經知道,王維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維又是在哪兒送?什么時候送呢?(送別地點:渭城;時間:早上。)
2.能把時間和地點說得更具體一些嗎?你是從詩的哪幾句知道的?(從“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得知是清晨在旅店送別。)
3.我們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那么讀這兩句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樹被雨水洗得翠綠欲滴。)
4.多么美的渭城啊!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清晨,就是在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詩人卻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別了。他又是怎么送別友人的呢?(從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中可知是為友人設宴送別。)
5.讀了后兩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酒席上,他們除了喝酒,還會干什么?王維會說些什么?(離別在即,千言萬語都濃縮于酒中,把別愁、祝福融為一杯杯美酒,明為勸酒,實為訴離愁。)
(1)他們只喝了一杯嗎?你從哪里能看出來?為什么要一杯接一杯地喝?(從“勸君更盡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為“西出陽關無故人”。)
(2)創設情境,讀出詩情。
①指導讀(引讀)、再指名讀。
②如果你是王維,你還會說什么呢?
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會說些什么呢?
(3)總結升華。
①是啊,朋友之間有多少知心話要說呀!又有多少說不完的話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②再看看窗外,小雨還在下著,楊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能不傷別離!(師引讀后兩句)
③多少回憶,多少離愁,多少牽掛,都化作了這一杯濃濃的酒。(師引讀,齊讀后兩句)
就這么說呀,喝呀,喝呀,說呀,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這哪還是一杯酒,這分明就是情——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課堂小結
是啊,他們是多么舍不得分開啊!看,喝完酒后,王維牽著馬兒,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同學們,你們有沒有被這份真摯的友情打動呢?背誦這首詩并細細體會。
送元二使安西 情深義重
本次課程中,我邊朗讀邊讓學生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初讀古詩后,就讓學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樹、旅館……想象渭城的景色,與后面將去往安西的凄涼的景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后我通過讓學生想象他們二人分別時說的話,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和對真摯友情的向往。
教學目的
1.認識2個生字, 會寫2個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
3.感悟詩歌的內容,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時局的意思。
2.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 課時
2.教學準備
3.課件、學生收集送別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 你們還記得《贈汪倫》這首詩嗎?誰來背一背?(生背誦《贈汪倫》)
2.師:誰來說說這首詩的作者李白為什么寫這首詩。(因為李白要回家鄉去了,汪倫很舍不得他,親自來送他,李白很感激汪倫)
3.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
4.師板書課題。(送元二使安西)
二、學習古詩
(一)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師: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三大步驟?
1.解詩題,知作者。
2.抓字眼,明詩意。
3.多誦讀,悟詩情。
師:你們的記性都很好。現在,讓我們根據學習古詩的這三大步驟,來學習這首古詩。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解詩題,知作者。
(1)師:通過預習,誰來說說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么解釋?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別元二:王維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護府
(2)強調題目讀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齊讀課題。
(4)師:王維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李白送別的故人是誰啊?(孟浩然)
(5)師:同學們的記性真好,現在誰再來介紹一下作者王維的`生平呢?
(王維701-761),字摩潔,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著名詩人。
2.抓字眼,明詩意。
(1)師:知道了詩題和作者,現在就請同學們根據學古詩的第二個步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用鉛筆在旁邊做批注,寫下你們的解釋或感受。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3)匯報。
渭城朝雨浥輕塵,
渭城(字眼,點明地點):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點明時間):早上(同朝辭白帝彩云間)
浥:濕潤(注意字型)
輕塵:塵埃(注意“塵”字的“小”沒有勾)
解釋:渭城早上的雨濕潤了道路上的塵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煥然一新。
解釋:旅店外的綠柳被雨水沖洗得煥然一新。
師小節:這一句詩都是描寫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景物。
勸君更盡一杯酒,
勸:請。
君:對人的尊稱,表示“你”的意思。
更盡:再飲完。
解釋:請你再喝完一杯酒。
師:從這句詩中,你看見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維和元二喝了好幾杯酒卻還沒離開,看出他們依依不舍)
西出陽關無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釋:等你西行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一個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師小結:從這一句詩你體會到什么?(詩人與好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3.多誦讀,悟詩情
(1)復習誦讀方法。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古詩,了解了古詩的大意,接下來請同學自己帶上感情,把這首古詩美美地讀一讀,能背誦的同學就背下來。
師:學完古詩,應該做什么呢?(多誦讀,悟詩情)誰還記得誦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2)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朗讀的時候不要影響其他小組。
(3)匯報:哪個小組愿意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古詩詩?
(4)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可以帶上自己的動作。
三、練習
比比誰的反應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這個字讀________。
4.柳樹的顏色是________。
5.古詩前兩句是寫景還是寫送別的?
6.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同學們反應都很快, 有興趣的下課后自己出幾道題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課外拓展
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生自己說說以前學過的或讀過的送別詩)今天我們學習又學了一首送別的詩,這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五、總結
一首簡短的古詩, 往往包含著詩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學們課后能自己找幾首古詩來反復誦讀,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生字書寫本。
3.背誦、默寫這首古詩。
【設計理念】
借助古詩文這一教學平臺,通過讀、想、議、畫、唱、寫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懂得詩意,熟悉其他送別詩。
2、體味景語皆情語,知道折柳送別、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誦讀和背誦這首詩,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含中國政區圖、《陽關三疊》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誦古詩,初讀解題
1、和著《陽關三疊》,大屏幕出示詩文。讀題導入:
運用組詞,歸類法教學使。
2、元二誰?他與王維的關系?教學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兒?(安西)解讀安西。生找資料明確地點。
4、用自己的話說說詩題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詩意
1、找出詩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詞。
(渭城、陽關。)
2、探究以上兩地點具體位置:
生找資料──師補充──課件地圖明確地點。
3、課件同時出示標有三地名的地圖:
用上三個地名,再說說題意。
(渭城──陽關──安西。)
4、路程,體會離情:
看地圖,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詩配畫,領會詩旨
過渡:王維不僅是偉大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有名的畫家。如果你就是王維,你若給自己的這首詩,配上一幅畫,該畫上些什么?需要強調些什么,并說說根據。
(小組討論──交流──點撥。)
1、雨:
什么時候的雨?怎樣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維是山西人,在陜西送別,倍感神傷。)
3、柳:
留。古人折柳贈別。
4、酒:
美酒?千杯萬盞?借酒餞行。
四、明古風,體味別意
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還知道哪些送別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別董大》《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芙蓉樓送辛漸》
人生自古傷離別,配樂吟誦。
五、悉評價,賞讀古詩
1、前人對此古詩的評價。后之詠別者,眾有千言萬語,貽不出其意之外。
2、此詩的別名:《渭城曲》、《陽關三疊》。
3、欣賞并詠唱跟據此詩創作的古曲《陽關三疊》。
六、寫回信,拓展延伸
據說,元二來到安西一年后,曾給王維寫過一封信,課件出示:
王維兄:展信問安!記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遠,這封信已殘缺不全,聰明的你,能根據今天這堂課,補全這封信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