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3
這是小學傳統文化優質課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材依據
本框題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生活》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框內容。
本框題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圍繞“傳統文化的繼承”這條主線,適當補充一些圖片文字和課外資料,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繼承,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
本框為學好下一框、下一課做好鋪墊,對整單元甚至整個文化生活的學習都非常重要。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明確傳統文化的含義、表現及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2)分析傳統文化具有的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
(3)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4)闡述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
2、能力目標
(1)通過豐富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引導、探究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的能力。
(2)開展小組討論、個別發言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究、討論中形成觀點,培養全面看問題、分辨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的能力。
(3)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觀點、態度,并且能學以致用。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體現新課改學生主體地位。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開發鄉土習俗、建筑等文化題材,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對家鄉文化的強烈認同感。
(2)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價值的態度,成為傳統文化自覺的繼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傳統文化表現和地位
(2)文化的雙重作用
(3)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2、教學難點
(1)傳統文化的特征
(2)辯證看待傳統文化
(3)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三)教學方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問題式、情景模擬式
(四)學情分析、學習方法指導
1、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及自身的生活體驗,高二學生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看法,但是崇尚西方文化、忽視身邊傳統文化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在教學中應直視并反思傳統文化繼承者流失的現狀。
傳統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生平時有所聞、有所見、有所感,對研究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狀況這一課題有較為濃厚的興趣和較強的參與積極性。
2、學習方法指導:自主式、探究式、個性化、體驗式學習
(五)教學手段、工具:多媒體
(六)教學構思:
本框題教學設計以潮汕歷史文化底蘊為背景,以中國京劇的變化發展為引子,大量穿插潮汕民俗、建筑等方面,通過個別發言、小組討論等形式,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現象進行分析思考概括出傳統文化的表現、特點和含義,進而探討在現代社會繼承傳統文化的作用和正確的態度。 這樣處理教材是為了貫徹新課程理念,尊重、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設良好師生互動的課堂,實現由生活知識到學科知識的升華,實現教學目標。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后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那么除了中國京劇、中醫和書法,還要哪些傳統文化值得我們去了解、學習、探究?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傳統文化及繼承。
【二】講授新課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
1、傳統文化的含義
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比如民本思想,商周時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其實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中形成,有時代性;保留在現實生活中,有繼承性和相對穩定性,并在各個歷史發展過程中對本民族產生一定的影響。
2、傳統文化的繼承的表現形式
學生: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 傳統思想
(1)傳統習俗 (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老師:如果有機會讓你們向外國友人介紹一下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你還會給他們介紹什么呢?
學生:春節、元宵節、端午節、清明節……
老師:傳統習俗是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約定形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和習慣。它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我們再來看看我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
行頭橋
榕城老城區石獅橋,正月十一日晚開始的“行彩橋”,稱為“行頭橋”,當地人表達美好愿望、祈福的一種具體方式。在“行頭橋”中,不同年齡不同的祈禱語。如帶著小孩的人說:“行橋頭(或摸獅頭),阿奴事事賢”;未婚的小伙子說:“行橋肚(或摸獅肚),娶雅嬤(即漂亮妻子)”;姑娘們拿石塊或竹枝擲溪中說:“擲(或行)橋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懷孕的婦女說:“摸橋(或獅)耳,生阿弟”……
出花園
揭陽潮語區,凡滿15歲的男女一般于當年農歷七月七日舉行“出花園”儀式,以示長大成人。類似現代的“成人節”。出花園時,外祖家給外孫辦“出花園禮”。
通常有紅公雞、紅屐、酵果等。親鄰多備布料或肉、蛋為賀。喜家則置辦祭禮“拜公婆母”。當日,孩子要吃甜丸紅雞蛋和甜豬肝,意謂圓滿長進。
(2)傳統建筑 (展現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我國的建筑類型很多,有宮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橋梁建筑、園林建筑,這些建筑,都有自身的特色或特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展示圖片:江南水鄉、蒙古包、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樓等建筑的圖片。請學生談談這些建筑風格的特點和鄉土人情。然后再由老師介紹:潮汕民俗——“四點金”。
“四點金”是潮俗獨特的村居,是一種多層次、對稱、平衡、結構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外圍一般有圍墻,圍墻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而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房間,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柴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后邊為大廳,兩邊各有一個大房。
“四點金”的構筑還有多種:只有前后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稱“四稱會”;前后房都帶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則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有“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則謂之“四點金加厝包”。舊時只有殷富顯達的家庭才能建造。
(3)傳統文藝 (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古代文學創作種類繁多,作品浩如煙海:剛勁有力的書法,絢麗多彩的繪畫,旋律優美的音樂,威武雄壯的雕塑,輕盈飄逸的舞蹈,無不給我們以美感、以力量、以心靈的震撼、以感情的升華;中國傳統文藝在世界藝術之林中有自己獨特的光輝,是東方文藝的代表。
潮陽英歌舞
潮陽英歌舞屬廣場民間舞蹈,融匯了戲劇、舞蹈、武術等成分,這種廣場舞蹈陽剛而恢宏,現在成了人們表達喜慶的一種方式。
源溯明代中葉,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原先舞者108人,表演隊員的裝扮,是按梁山好漢的形象來打扮的。其中,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別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領頭的舞槌人一般來說,左隊頭槌是秦明或者是掛黑須的李逵,右隊是楊志或者是掛紅須的關勝,二槌是林沖,三槌是魯智深、武松。
潮州戲劇(學生自行列舉熟悉的潮劇名篇)
稱潮劇,為中國重要劇種之一,長年作為國家對外開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每當潮劇團赴國外尤其是東南亞演出,當地華人尤其是占居主流的潮汕華僑必萬人空巷,爭先觀看……
潮汕燈謎(學生互動)
雙雙撒手去又還——潮汕三字口頭語一(四散來)
1、2、3、4、5、6、7、8、9——潮汕二字口頭語一(數念)
忙碌無盡期——潮汕四字俗語一(唔閑唔了)
陶瓷事業在改革——潮汕口頭語一(做泥有變)
(4)傳統思想 (傳統文化影響的重要體現)
大同”一詞出自《禮記·禮運》篇,表示“天下為公”。康有為所著《大同書》以“至公”為要旨,故取此名。
在大同社會里,去掉了國界,軍隊和監獄都不存在;沒有等級之分,也無種族之別,男女各自獨立,兒女由公政府撫養,人們生老病死之事,“皆政府治之”;總之,大同社會是個“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社會。
《孟宗苦竹》——講述了三國時孝子孟宗的孝行。此為《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則故事。(本故事有學生講解)
孟宗,字恭武,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月思筍煮羹食。宗哭竹生筍無計可得,乃往竹林,抱竹而哭。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愈。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俗語、諺語中表現的潮汕人思想和品質(引導學生舉例、分析)
刻苦耐勞、勤儉節約的美德——“力食值,惰食涎”
主張生活要節儉——如“儉食錢債輕,儉穿裙衫新”、“積少成多,唔積全無”等。
忠厚老實——天地補忠厚”、“老實終須在,積惡無久耐”
重視鄰里關系—— “千金難買好厝邊”、“厝角尖哩哩,倚起著有好厝邊”、“客來主唔顧,便是衰家厝”……
(展示圖片,第一目部分回顧,重點內容強化、復習)
二、傳統文化在今天
奧運會會徽是奧林匹克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將中國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印章和書法等藝術形式與體育運動特征結合起來。“京”字形狀酷似漢字的“文”字,整個“京”字圖形為一個向前奔跑,迎接勝利的運動人形。“京”字圖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2008”字樣,其下是奧運五環標志。
1、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1) 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和”的思想是中華民族普遍具有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在《論語·學而》中就提到過“和為貴”。這里主張的“和”是和諧、和衷、和合的意思。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墨子提出過“兼相愛”、“愛無差”。墨子主張“兼愛交利”、人人平等。
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描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一種社會狀態,追求以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題的大同社會的一種理想。
現在說的 “和諧社會”中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將“和”、“合”思想順應社會生活的變化,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 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從形成過程看,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創造的產物;從功能效用看,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奧運會徽以中國特有的篆刻藝術來表現奧運精神,讓觀者一看就知道此次奧運的舉辦地是中國。
再比如:不管是中國內地,港澳臺地區,還是其他國家的華人,每到清明節都會祭祖掃墓,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除夕吃年夜飯,這是由于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共同的生活和實踐,產生和共享了所創造的燦爛文化。但是這些節日卻無論如何讓西方人也產生共鳴,這就是傳統文化的民族性特點。
2、傳統文化的作用
(1)順應社會——起積極作用
如果傳統文化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
老師:《朱子家訓》是“經典誦讀口袋書”的一種,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朱子家訓》僅522字,精辟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
學生: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學生齊讀)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老師:當然,《朱子家訓》當中由于歷史、階級原因帶有一定的封建性,如對女性的某種偏見、迷信報應、自得守舊等在現在已經是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了。所以面對現在的“國學熱”——諸如讓學生大背《三字經》、《弟子規》,我們要持一種全面的態度: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繼承,一些與時代不相符合的落后文化,反而要抵擋它的負面影響。
(2)一成不變——消極作用
傳統文化如果沒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一成不變,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展示材料:據報載,2010年2月26日廣東省普寧市一家鄉鎮的楊姓“大戶人家”,為了過元宵節圖熱鬧,在離元宵節還有兩天,在自家門口離住房30米的地方燃放煙花爆竹,哪知道一個正在噴火的煙花倒地,引起堆放在近處的煙花爆竹大爆炸。當場炸死了13個,后來又死了7個,一共炸死了20個,大部份是來“看熱鬧”的孩子,受傷的達到49人,其中危重的傷者8人,停在附近的六輛橋車被炸的面目全非,楊家的住宅樓也被炸得成了危房。(學生談體會后)
老師點評:春節燃放煙花爆竹代表著中華民族樂觀、豁達的精神傳承,增強了民族認同感。但這一傳統習俗引發的災難不該忘卻,成為人們的精神包袱。所以,要結合當前的社會實際,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做到平平安安、高高興興過大年。
三、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1、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原因):
(1)對民族、國家——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興旺發達
“忠”是我國古代倫理道德的最高準則。
《左傳》中“臨患不忘國,忠也”,要人們盡自己最大努力,為維護國家利益而獻身,是積極的,對現實生活來說是財富,應該提倡。
而宋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忠君思想——是愚忠,對現實生活來說是包袱,應該拋棄。
(2)對個人——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全面發展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兩位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
生:一方面,“孝”又包含尊老、敬老、養老,以及親人、愛人、愛國等思想,是中華民族家庭和睦、鄰里相親、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學生:另一方面,在封建社會,“孝”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維系政權的一個工具,一切聽命于“一家之長”的觀念,使人往往屈從于獨斷的權威或傳統的家庭禮教。
老師:所以,對待包括“孝”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正反兩個方面來看待,對個人和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的要繼承,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部分,要大膽舍棄。
2、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正確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探究活動:有人說,傳統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資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們應該將其徹底拋棄。你認為呢?
學生: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薩族、藏族使用的氈房,易建易拆,是移動的,使用起來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資源。
學生:有些傳統民居確實占地過多,但傳統建筑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予以適度保留,不可全部拋棄。
老師: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待傳統文化,既要把它放在當時的環境去考慮,用在今天的時候也要注意其實用性和積極意義。正確態度是:
(1)符合社會發展要求——保持和發揚
(2)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改造或剔除
(實例展示)仿宋字的由來
宋體字的創始人是秦檜。這個秦檜博學多才,在書法上很有造詣。他綜合前人之長,自成一家,創立了一種用于印刷的字體。按一般的習慣,應該叫秦體字才對。為什么不稱“秦”體而叫仿宋字?
因為他人品太差,在抗金斗爭中,是投降派代表人物,曾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民族英雄岳飛父子,成為千古罪人。至今,杭州西湖的岳王墓前,秦檜下跪,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的唾罵……
所以人們痛恨他,雖然應用他創立的字體,可是卻把字體命名為宋體字。那么,我們還繼續使用仿宋字嗎?今天,仿宋體被國家指定為機械制圖使用的標準字體、中文打字機所采用的字模及電腦中使用的主要字體。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列舉全國各地及我們潮汕地區的一些民俗、民居、文藝及傳統思想來感受和學習文化的繼承性。
然后說明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的特點,引導同學聯系現實生活,分別舉例、討論說明: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內容與時俱進的傳統文化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一成不變的傳統文化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們成長的消極作用。
然后通過小組探究,樹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繼承過程中得到發展,是我們下一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四】板書設計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
1、傳統文化的含義
2、傳統文化的繼承的表現形式
(1)傳統習俗 (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筑 (展現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3)傳統文藝 (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傳統思想 (傳統文化影響的重要體現)
二、傳統文化在今天
1、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2、傳統文化的作用
(1)順應社會——起積極作用
(2)一成不變——消極作用
三、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1、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原因):
(1)對民族、國家——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興旺發達
(2)對個人——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全面發展
2、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正確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1)符合社會發展要求——保持和發揚
(2)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改造或剔除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選用、處理上比較靈活,能根據教學需要聯系實際開發鄉土題材,更好服務于教學。
教學過程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積極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同學們的創造熱情。
當然,從教學連貫性和效果來看,教學當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對學生情況的掌握不是太充足,課堂即時生成性強,所以教學過程中時間不是太好控制。
有些教學設計由于學生配合上存在不足,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對學生自身能力和參與情況有更大的了解,揚長避短,把課上得更精彩。
活動目標:
1.知道十二屬相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增強幼兒做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和榮譽感。
2.能說出自己和家人的屬相,增進對他人的了解和關心。
3.初步了解十二屬相所包括的動物及其順序,重點知道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動物。
活動準備:
1.活動前讓幼兒了解自己父母和其他熟悉的人的屬相;豐富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
2.教具:十二屬相的大圖片一套;
視頻:《十二屬相的故事》 《十二屬相的兒歌》
3.學具:每名幼兒若干動物圖片(包括十二屬相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交流屬相,引入主題
1.請幼兒介紹自己和家人的屬相,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貼上相應的圖片。
2.屬相到底有多少種?又都有些什么動物?看了下面這個動畫片你們就知道了。
二、播放視頻《十二屬相的故事》,知道屬相有十二種及分別是哪十二種動物。
教師提問:
1.老鼠使用什么方法讓牛馱著它走?老鼠是十二屬相里的第幾個?貓是屬相里的動物嗎?
2.屬相有多少種?十二屬相包括哪十二種動物?
(根據幼兒回答出示相關圖片,不要求幼兒按順序)
三、播放視頻《屬相歌》,了解屬相的順序。重點知道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動物是誰。
(教師同步調整十二屬相的順序)
四、通過操作活動加深幼兒對十二屬相的認識。
1.活動名稱“多了誰”:(出示題板)請幼兒將不屬十二屬相的動物找出來。
2.活動名稱“哪個不見了”:(出示題板)請幼兒說出少了的十二屬相名稱并貼上圖片。
3.活動名稱“誰排錯了”:(出示題板)請幼兒糾正十二屬相的排列順序(重點是前兩個“鼠牛”和后兩個“狗豬”)
五、了解十二生肖的輪換規律。
1.我們班里有的小朋友屬狗,有的屬豬,為什么屬狗的6歲,屬豬的5歲呢?
2.出示生肖鐘的圖片,了解屬相輪換規律。
教師介紹:這個東西就像我們平時見過的鐘表一樣,只不過鐘表上面是十二個數字,而這個東西上是十二種動物,老師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生肖鐘,十二種屬相就是按這種順序排列的。我們知道鐘表是一圈一圈不停地轉,我們的生肖也和鐘表一樣一圈一圈的轉個不停,兔年出生的屬兔,龍年出生的屬龍,今年是什么年啊?今年出生的屬什么啊?一年有一個屬相,十二個屬相轉完需要多長時間啊?
六、了解十二屬相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拓展幼兒的思維。
1.幼兒討論:外國人有沒有屬相?
2.教師介紹:十二屬相是中國人很早很早以前發明的,是用來紀年的。(紀年就是選一種東西做為某年的標志來代表和表示這一年)所以外國是沒有屬相的。象屬相這樣在很早很早以前就發明的好的有用的東西,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直到現在還在繼續,我們就可以說它是傳統的。
七、結束部分:今年是豬年,明年是什么年呢?(從期待新年自然結束)。
教學目標:
1、了解《弟子規》的由來
2、明白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
3、體會做事小心謹慎,講信用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明白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
課前準備: 聽相關故事。
教學過程:
(一)、說文解字
1、出示:弟子規 圣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2、解字:弟子(學生)
圣人(孔子)
孝(孝順父母)
弟(友愛兄弟弟姐妹)
謹(小心謹慎)
信(講信用)
3、解釋:《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圣人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
(二)、故事引導
1、講關于孔子和子路的故事
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孔子的故事
3、講宴殊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還是著名的文學家。
晏殊小時候便有神童之譽。一次,皇上讓他參加御前考試,拿到考題后,他馬上請求皇上另出新題,并老老實實地稟報:“這個題目,我十天前正好練習過,草稿還存在家里,為考出真才實學,請為我出道新試題。”他這種誠實的態度深得皇上賞識。考中進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閉門讀書,刻苦用功。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學,頗得世人好評。
(三)、熟讀成誦
1、開火車讀古文
2、小組讀古文
3、開展小組背誦比賽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媽媽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
(2)妹妹向我要一支鉛筆
2、說一說,為什么要這樣做
3、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會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撿到一塊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沒人發現,就放在了自己的鉛筆盒里。
(2)小華答應借給曉紅一本漫畫書,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卻不帶來
4、小結道理:一個人只有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言語行為中小心謹慎,講信用,才會是一個受人歡迎的人。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自強自立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明確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惡勞,處處依賴別人的行為;對自己表現出來的依賴性感到害羞。
2、引導學克服生活中的困難,樹立自強自立信念。樹立報國志向,培養回報社會的美好愿望和信念
3、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獻身國家,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教學重點:讓學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強不息,自強自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難點:由認識自強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人。
教學方法:情景體驗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感知自強
通過觀看《2009年國慶大閱兵》視頻、圖片,讓學感知中國人民子弟兵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國防取得成就正是國家在自強不息的奮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強
通過學習教材內容:
(1)孫臏身殘志堅,但他從來沒有放棄對兵法的學習和研究,他對前途充滿信心,就是在這個信心的鼓舞下,孫臏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終于消滅了龐涓,并最終寫了《孫臏兵法》。
(2)司馬遷忍辱著《史記》,讓學認識《史記》是偉大志向和自強不息精神的結晶。
(3)“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充分體現了徐悲鴻那自強自立的精神。
(4)“輪椅作家”張海迪,五歲時因患病,下身癱瘓,她卻以殘疾之軀,完成了許多健全人都無法做到的事。用鏡子看書的故事更充分說明榮譽的花環屬于自強者。
讓學生認識教材中人物的自強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鳴。
三、深層感悟
1、從古今自強不息的人物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教育學生要努力學習,立志成材,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人,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欣賞歌曲《愛拼才會贏》
四、凝聚升華
讓學生認識要自強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1請同學們聯系實際,說說生活中自強自立的一些表現。
2說說自強自立的一些名言警句
3做生活的強者,你準備從哪做起?
3、教師寄語:(要求同學們作到“五要”)
1)、要有為國家、為民族奉獻青春年華的遠大理想;
2)、要有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
3)、要有建設祖國、報效祖國的真才實學;
4)、要有文明守紀、嚴于律己的素質修養;
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爭先的競爭意識;
五、教學總結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有益于后代的優秀文化。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其內涵包羅極為廣泛。從內容上來概括,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民族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
六、教學后感:
這節課學習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家也都很努力地學習著,從古代就有了許多自強自立的說法,可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這種美德逐漸被我們遺落了,我們不但沒有很好的秉承上一輩的傳統,反而還有許多人忘了本,這次的班會正好提醒了我們應該好好的珍惜老一輩留下的傳統,也正式的宣告了我們新學習態度的良好開端。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