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7
這是臨江仙夜登小閣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宋】陳與義
憶昔午橋①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②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③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④。
【注釋】
①午橋:在洛陽城南,詩人寫此詩時洛陽已落入金人之手;
②長溝:河流;
③二十余年:指從作者政和年間為官,到被貶謫,到北宋淪亡,自己渡江南逃的這段時間;
④三更:午夜。
1.上闋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5分)
2.詩人在本詩中一共抒發了三種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詩人選取了,午橋、流水、月影、杏花、笛聲等意象,(2分)描繪了一幅恬靜歡愉的夜晚宴飲 圖景。(3分)
2.①回憶往昔好友歡聚宴飲而生的歡樂閑適之情。②今昔對比歷經家國之變而生的悲傷感慨之情。③試圖排遣想要看破世情而生的曠達悠遠(或避世消極)之情。(兩種給分方式,要么不要第三點,一點兩分;要么三點,每點二分。)
二
(1)請賞析這首詞的思路。(4分)
答:上闕以“憶”字領起,(1分)申發題中的“憶洛中舊游”之意(“點題”亦可),回憶當年豪酣歡樂的'生活畫面(1分);下闕折回現實敘“夜登小閣”所見所聞,(1分)抒發二十多年無限國事滄桑之感。(1分)
(2)試分析下闕中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4分)
答:下闕“二十余年”兩句,表達了作者經國家及自身滄桑變化之沉郁傷感;(2分)“閑登小閣”三句寫雨后新晴時的月色及漁唱樵歌,“古今多少事”兩句將沉重悲憤的情感轉化為洞達世事淡看煙云的曠達之情。(2分)(每點情感與分析各1分)
三
1)“長溝流月去無聲”一句描寫的景物有何特點?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情感?(3分)
(2)“閑登小閣看新晴”,有人將“看”改為“弄”,你認為哪個字更為妥帖?(4分)
參考答案
(1)無聲無地映在流水上,并隨流水悄悄地流逝,寫出了環境的明凈、幽美、清寂、靜謐,隱謂時間如流水般逝去,既有“歡樂不知時日過”的感慨,又有年華盛事悄然而逝、一去不復返的象征意味。
(2)看字用的好,“看”前與“閑”字呼應,后與“新晴”搭配,從視覺角度寫出月色的牽人眼目,以淡語寫哀,表達出閑極無聊、無處排遣愁緒,只能將心緒寄托在觀看月色之上的無奈之情。“看”寫出閑來無處安放心緒時的無所適從,更突出“閑”極無聊的處境。
“弄”字用的好,“弄”有“賞玩、撫弄”的意思,緊承“閑”字,以樂事寫哀,從視覺、心理等多個角度寫出百無聊賴、感情無處寄托、愁緒無處排遣的無可奈何之情。“弄”字借“新晴”呼應上闋“長溝流月”,將現實與往事聯系起來,情感表達更為復雜,內涵更為豐富。
譯文
憶昔日洛陽橋聚會宴飲,到會在坐多是豪杰英雄。月影好像河水靜靜流去。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面,不停吹奏笛子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歲月猶如一夢,身軀雖健在但令人心驚。閑登上閣樓看雨后初晴。想那古今多少興亡事,不如聽三更猶唱的漁歌。
簡析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是北宋文人陳與義晚年追憶洛中朋友和舊游而作的。上片寫對已經淪落敵國之手的家鄉以及早年自在快樂生活的回顧。下片宕開筆墨回到現實,概括詞人從踏上仕途所經歷的顛沛流離和國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結句將古今悲慨、國恨家愁,都融入“漁唱”之中,將沉摯的悲感化為曠達的襟懷。
這首詞通過回憶在洛陽的游樂來抒發作者對國家淪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對比的手法,明快的筆調,通過對舊游生活的回憶,抒發了北宋亡國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幾筆,勾畫出來的自我形象相當豐滿。
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片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嘆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
寫作背景
宋徽宗政和年間,天下平無事,可以有游賞之樂,那時候的陳與義,“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其后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艱苦備嘗。在南宋朝廷當官后,他回憶起多年前的事,百感交集,嘆息局勢變化之快
陳與義
詩句優美中透憂傷
在上片中,“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回憶起以前與朋友和豪杰在橋上的暢飲,陳與義的心中一定是很悵惘的。可現在,北國滅亡,陪伴他的,只有寂靜和憂傷。“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潺潺的流水與月影相交輝映,但是沒有停留,就隨著水流,漂流到遠方,再也看不到了。“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在杏花那疏散的影子下,有個人吹笛,吹到了天亮,這意境十分優美的背后,卻有另外一個含義:洛城的繁華,午橋的宴飲,水中優美的月影,幽雅的杏花,悠揚的吹笛聲,如同河流一樣,都已經遠去了。
在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在作者二十多年立足官場期間,也歷經了國破家亡的流離之苦。陳與義早已經看破爾虞我詐的宦海沉浮,世事滄桑,人生如寄,不勝感喟。“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閑來無事登上小樓看天空放晴,從古到今的多少事情,現在只能融入笛聲,在夜半響起。個人的情感融入歷史的長河,以清新之語,淡出了惆悵的情懷。
作者經歷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于洛陽
宋徽宗政和三年中上舍甲科進士。當文林郎,授職開德府教授
又兩年,被重新任命為雍錄
宋徽宗宣和二年,陳與義母親逝世,回汝州服喪。結識葛勝仲。兩年后,由葛勝仲舉薦,任太學博士。后來又升任符寶郎,但不久被貶為陳留酒監。
宋欽宗靖康二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滅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陳與義自陳留南遷避難
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夏,陳與義抵達南宋首都紹興。任中書舍人,兼掌內制,拜吏部侍郎
紹興六年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誥
紹興七年正月,授參知政事。三月和宋高宗一起到建康。后來因病重新以資政殿學士身份知湖州
紹興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去世,享年四十八歲
小竹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記得點贊關注推薦~~~
話題“小竹歷史小課堂”正在開放中,快進來討論歷史吧!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宋代:陳與義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回憶當年在午橋暢飲,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隨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歲月仿佛一場春夢,我雖身在,回首往昔卻膽戰心驚。百無聊賴中登上小閣樓觀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來多少歷史事跡,都讓漁人在半夜里當歌來唱。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又稱《鴛鴦夢》、《雁后歸》、《庭院深深》。雙調,上片五句,押三平韻,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橋:在洛陽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這兩句說:想從前在午橋橋頭飲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漢。
長溝流月:月光隨著流水悄悄地消逝。去無聲: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這兩句說,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歡樂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來的經歷(包括北宋亡國的大變亂)。堪驚:總是心戰膽跳。
新晴:新雨初晴。晴,這里指晴夜。漁唱:打魚人編的歌兒。
三更:古代漏記時,自黃昏至指曉分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賞析二
這首詞通過回憶在洛陽的游樂來抒發作者對國家淪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對比的手法,明快的筆調,通過對舊游生活的回憶,抒發了北宋亡國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幾筆,勾畫出來的自我形象相當豐滿。
上片憶舊。“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橋橋上宴飲,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憶”字開篇,直接了當把往事展開來。“午橋”是唐代白居易、劉禹錫、裴度吟詩唱和、舉杯相歡的地方。作者青年時期,追尋遺韻,仰慕前賢,在故鄉洛陽,與當時“豪英”一起,也在午橋宴飲聚會,把酒臨風。“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們在午橋暢飲,晚上圍坐在杏樹底下盡情地吹著悠揚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隨著流水靜悄悄地消失了。橋上歡歌笑語,橋下一片寧靜,以靜襯動。這三句寫景敘事,優美自然,它如同明凈澄澈的清水一樣。特別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兩句, “杏花”則點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們撫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聲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樹林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輝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來的稀疏花影,與花影下吹奏出來的悠揚笛聲,組成一幅富有空間感的恬靜、清婉、奇麗的畫面,將作者那種充滿閑情雅興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反映了出來。
下片感懷。“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謫貶;特別是靖康之變,北宋淪亡,他逃到南方,飽嘗了顛沛流離、國破家亡的痛苦。殘酷的現實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鮮明的對照,很自然會有一場惡夢的感觸。這兩旬概括了這段時間里國家和個人的激劇變化的情況。這里,作者以飽蘸著久歷艱難和劫后余生的血淚的筆觸,寫下這感慨深沉的詩句,發人深思,啟人遐想。經歷了國破家亡,戰事連連之后,曾在一起吟詩飲酒的豪杰們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油然而生。接著寫道:“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閑登”句是說:我閑散無聊地登上小閣,觀看這雨后新晴的月色。這旬點題,寫明作此詞的時間、地點和心境。“新晴”與“長溝流月”照應,巧妙地將憶中之事與目前的處境聯系起來,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狀況從中得以再現。“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把國家興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漁唱,進一步表達作者內心寂寞悲涼的心情。古往今來的大事已經轉瞬即逝了,只有把它們編成歌兒的漁夫,還在那半夜三更里低聲歌唱。這是低沉的感嘆,軟弱的呻吟,無能為力的自我表白。這種看破世情、回避現實的消極態度,從側面顯示詩人對現實的極度不滿,這是亂世懷古傷今的主題。
此詞直抒胸臆,表情達意真切感人,通過上下兩片的今昔對比,萌生對家國和人生的驚嘆與感慨,韻味深遠綿長。
創作背景
靖康之難后,宋室南渡,詞人也因之開始了流亡生涯,飽受國破家亡的痛苦,歷經顛沛流離。他在南宋都城臨安回想起青壯年時在洛陽與友人詩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嘆今昔巨變,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
這首《臨江仙》詞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紹興五年)或1136年(紹興六年)陳與義退居青墩鎮僧舍時所作,當時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歲。陳與義是洛陽人,他追憶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陽中舊游,那時是徽宗政和年間,當時天下太平無事,可以有游賞之樂。其后金兵南下,北宋滅亡,陳與義流離逃難,備嘗艱苦,而南宋朝廷在南遷之后,僅能自立,回憶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當他作詞以抒發此種悲慨之時,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筆調唱嘆而出(這正是作詞的要訣)。上片是追憶洛中舊游。午橋在洛陽南,唐朝裴度有別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確是造語“奇麗”(胡仔評語,見《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四),一種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宛然出現詞人心目中。但是這并非當前實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煙海的往事再現而已。劉熙載說得好,“陳去非……《臨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憶首’,府注‘一夢’,故此二句不覺豪酣轉成悵悒,所謂好在句外者也。”(《藝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涼。”一下子說到當前,兩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無限國事滄桑、知交零落之感,內容極充實,運筆也極空靈。“閑登小閣”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進一步抒發悲嘆,而是直接去寫,作者想到國家的興衰自己的流離失所,于是看新晴,聽漁唱,將沉重悲憤的情感轉化為曠達之情。
這首詞節奏明快,渾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見矯揉造作之跡。張炎稱此詞“真是自然而然”(《詞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淺顯,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學素養。彭孫遹說得好,“詞以自然為宗,但自然不從追琢中來,亦率易無味。如所云絢爛之極仍歸于平淡。……若《無住詞》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詞話》)。
陳與義詞作雖少,但卻受后世推重,而且認為其特點很像蘇東坡。南宋黃升說,陳與義“詞雖不多,語意超絕,識者謂其可摩坡仙之壘也。”(《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一)清陳廷焯也說,陳詞如《臨江仙》,“筆意超曠,逼近大蘇。”(《白雨齋詞話》卷一)陳與義填詞時是否有意模仿蘇東坡呢?從他的為人,詩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發。陳與義作詩,近法黃(庭堅)、陳(師道),遠宗杜甫,不受蘇詩影響。至于填詞,乃是他晚歲退居時的遣興之作,他以前既非專業作詞,所以很不留心當時的詞壇風氣,可見并未受其影響。譬如,自從柳永、周邦彥以來,慢詞盛行,而陳與義卻未作過一首慢詞;詞至北宋末年,專門雕飾,有矯揉造作之感,周邦彥是以“富艷精工”見稱,賀鑄亦復如是,而陳與義的詞獨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飾;可見陳與義填詞是獨往獨來,自行其是,自然也不會有意學蘇(東坡)的。
不過,他既然擅長作詩,晚歲填詞,運以詩法,自然也就會不謀而合,與蘇相近了。以詩法入詞,固然可以開拓內容,獨創新意,但是仍必須保持詞體本質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詞意。蘇東坡是最先“以詩為詞”的,但是蘇詞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永遇樂》(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虞美人》(乳燕飛華屋)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跡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風海濤之曲,中多幽咽怨斷之音”(夏敬觀手批《東坡詞》,轉引自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評詞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作者:陳與義 朝代:宋朝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原文: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拼音版:
yì xī wǔ qiáo qiáo shàng yǐn ,zuò zhōng duō shì háo yīng 。zhǎng gōu liú yuè qù wú shēng 。xìng huā shū yǐng lǐ ,chuī dí dào tiān míng 。
èr shí yú nián rú yī mèng ,cǐ shēn suī zài kān jīng 。xián dēng xiǎo gé kàn xīn qíng 。gǔ jīn duō shǎo shì ,yú chàng qǐ sān gèng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陳與義的詩詞大全 陳與義的代表作 寫過的詩詞
《詠牡丹(獨立東風看牡丹)》 《浣溪沙·離杭日梁仲謀惠酒極清而美》 《春寒》 《點絳唇(紫陽寒食)》 《登岳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 《漁家傲(福建道中)》 《憶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雨晴》 《虞美人(張帆欲去仍搔首)》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襄邑道中》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法駕導引(三之三)》 《虞美人(亭下桃花盛開,作長短句詠之)》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南柯子(塔院僧閣)》 《送人歸京師》 《清平樂(木犀)》 《玉樓春(青墩僧舍作)》 《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菩薩蠻(荷花)》 《襄邑道中》 《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賦長短句)》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詠牡丹》 《法駕導引》 《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法駕導引(三之二)》 《虞美人(邢子友會上)》 《送人歸京師》 《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定風波(重陽)》
陳與義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進士,累遷太常博士。紹興年間,歷任兵部員外郎、遷中書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學士、知制誥。七年,拜參知政事,明年以疾卒,年四十九。《宋史》有傳。長于詩,創簡齋體。方回認為與義繼黃庭堅、陳師道之后,并為江西派之三宗。有《簡齋集》十卷,《無往詞》一卷。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