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3
這是中學序曲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欣賞我國著名音樂家李煥之所作的樂曲《春節序曲》。
教材簡析:《春節序曲》是《春節組曲》中的第一樂章,作者以**的傳統節日“春節”為題,滿懷*地反映當年在延安過春節的深切感受,展現了一幅*根據地*在春節時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熱烈歡騰的場面。
教學目的:
1、通過欣賞,讓學生在綜合感受西洋樂器豐富的表現力的同時,體會不同的節奏、節拍、速度在樂曲中的不同表現作用。
2、幫助學生理解《春節序曲》的音樂形象,整體體會音樂情緒。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的翅膀。
教學難點:樂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節奏、節拍與速度表現不同的情緒與場面。
教學準備:錄像帶、錄音帶、鑼鼓、鈸。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大屏幕演示敲鑼打鼓、龍騰虎躍的歡慶場面,并輕聲播放“春節序曲”)
1.師指畫面問:片中的人們在干什么?他們心情怎樣?
2.根據學生回答,師引出課題《春節序曲》。
(設計意圖:一上課,便以熱鬧的場面、歡快的音樂展現了春節喜氣洋洋的情景,學生的思緒一下子就飛到了愉快的春節之中,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從而也激起了學生欣賞樂曲的熱情。)
3.簡介管弦樂。
4.簡介作曲者及樂曲時代背景。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樂曲背景有所了解,能更深入的理解音樂。)
[注:在上述環節中,錄像畫面一直演示,樂曲一直輕聲播放。]
(設計意圖:渲染氣氛。)
二、整體欣賞,劃分段落。
1.學唱主題音樂。
2.整體欣賞,想想:(1)樂曲情緒的變化線?速度變化線?節奏變化線?(2)想想樂曲可以分成幾部分?[欣賞時,生邊和師隨音樂哼唱主題]
3.聽后回答:(1)樂曲情緒線、速度線、節奏線?
(2)樂曲分幾部分?曲式結構?
(設計意圖:運用各種變化線使學生分段有了依據,不是單單憑感覺分段,從而降底了分段的難度。)
4.找一找,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主旋律各是哪幾條?
(設計意圖:找找各部分的旋律,使學生真正從理*上來認識各部分音樂。)
三、分段欣賞。
1.欣賞引子:提問:樂曲一開始所表現是怎樣的場面?
2.欣賞第一部分:(分三部分欣賞,分別用a.b.c.表示。)
(1)欣賞a:1)聽前提問:樂句
在演奏時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2)兩句在演奏時,仿佛兩個人在干什么?
3)繪了怎樣的場面?
4)分兩組唱唱(唱出力度的不同)
(2)欣賞b:1)b與a相比,在速度力度上有什么不同?
2)你在音樂聲看到了怎樣的場面
(3)欣賞c:1)音樂在速度、力度、節奏上有什么變化?
2)一次比一次熱烈的音樂聲中表現了人們當時怎樣的心情?
(設計意圖:這三部分都圍繞樂曲速度、力度、節奏的變化來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但又各有側重點,a.b.這兩部分是通過對答式演奏及兩個樂句對比,讓學生想象過節時的情景,而c.這一部分通過音樂一次次熱烈,讓學生聯想到人們的心情,從景到情,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4)再次完整欣賞a段,邊欣賞邊隨音樂律動。
(設計意圖:讓學生手舞足蹈的表現音樂,感受更加深刻。)
(5)聽后回答:a段節奏節拍速度情緒
()( )( )( )
3.欣賞第二部分。
(1)口琴吹奏b樂段主旋律
(2)欣賞b樂段邊欣賞邊前后議議,音樂描繪了怎樣的情景,表現了人們怎樣的心情?音樂的節奏節拍速度情緒
()()( )( )
(設計意圖:設計口琴吹奏,讓學生在自己的演奏上去感受音樂。印象更加深刻。)
4.欣賞第三部分。
(1)第三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變化重復,但有所不同,第三部分中加強了什么樂器的演奏?(打擊樂器)。請你邊聽邊模擬打擊樂器的演奏姿勢。師隨音樂演奏鼓、鈸。
(2)加強打擊樂演奏,音樂有什么變化?
(3)節奏節拍速度情緒
()()()()、
(4)師小結:音樂在熱鬧的打擊樂中結束,使我們的思緒停留在熱烈、歡騰的春節當中。
(設計意圖:由于這部分是a部分的變化重復,所以,這里側重于打擊樂的作用。在這里加入鼓、鈸的演奏,更加渲染了熱鬧的氣氛,把歡樂的情緒推向高潮,學生激動不已。)
四、整體欣賞,幫助提高。
今天,我們欣賞的〈春節序曲〉運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緒的變化,表達了人們過春節時種種心情和場面,下面老師請同學們來完整的欣賞一遍,并請你把聽到的、看到的春節情景繪制一幅“歡度春節”的想象畫。(放音樂和錄像。)
(設計意圖:讓學生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一方面是對學生進行創造力的培養,同時,也是學生對音樂是否真正理解的一種反饋。)
板書:春節序曲
(管弦樂)李煥之
情緒:熱烈、歡騰
曲式結構:引子aba復三部曲式
aba
節奏速度情緒拍號
a緊密快熱烈、歡騰
b舒展徐緩抒情、優美
a緊密快熱烈、歡騰
實踐后的反思:
一.總的來說這堂課,我以“聽、唱”為基礎,“講、想”為中心,以“奏、畫、律動、看”為輔助手段,來進行教學。主要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在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教學效果良好。
二.在教學設計中一環連一環,絲絲入扣,從聽音樂—唱(奏)旋律—想情景—抒感情—舞(畫)再現音樂。從感知—深化—升華。脈絡清析,條理清楚。
三.在教學安排上,形散而神不散。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力度、速度、節奏基本要素而展開。每一段都又有自己的側重點,例:a段以景展開想象,展現喜洋洋的春節。b段以情展開想象,親情、愛情、友情。a段又以景展開想象,展現歡騰的春節。學生的思維就象一條條*線發散開去,但他們的源頭卻緊握老師手中。
四.這堂課是在99年進行教學,由于當時課件剛剛興起,所以有許多地方還不夠完善,如果在用各種線來表示情緒、速度、力度這里用課件(五*繽紛、形狀各異)來表現,學生興致更高。
五.在這堂課中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想象完成的比較出*,但若能在感受音樂、想象音樂的基礎上,創造音樂,(例:讓學生自己譜寫節奏譜,并在樂曲表示歡慶的地方,用自己的譜子進行打擊樂的伴奏)學生的創造力將得到極大的發揮。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的翅膀。
教學難點:樂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節奏、節拍與速度表現不同的情緒與場面。
教學準備:錄像帶、錄音帶、鑼鼓、鈸。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大屏幕演示 敲鑼打鼓、龍騰虎躍的歡慶場面,并輕聲播放“春節序曲”)
1.師指畫面問:片中的人們在干什么?他們心情怎樣?
2.根據學生回答,師引出課題《春節序曲》。
(設計意圖:一上課,便以熱鬧的場面、歡快的音樂展現了春節喜氣洋洋的情景,學生的思緒一下子就飛到了愉快的春節之中,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從而也激起了學生欣賞樂曲的熱情。)
3.簡介管弦樂。
4.簡介作曲者及樂曲時代背景。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樂曲背景有所了解,能更深入的理解音樂。)
[注:在上述環節中,錄像畫面一直演示 ,樂曲一直輕聲播放。]
(設計意圖:渲染氣氛。)
二、整體欣賞,劃分段落。
1. 學唱主題音樂。
2. 整體欣賞,想想:(1)樂曲情緒的變化線?速度變化線?節奏變化線?(2)想想樂曲可以分成幾部分?[欣賞時,生邊和師隨音樂哼唱主題]
3. 聽后回答:(1)樂曲情緒線、速度線、節奏線?
(2)樂曲分幾部分?曲式結構?
(設計意圖:運用各種變化線使學生分段有了依據,不是單單憑感覺分段,從而降底了分段的難度。)
4. 找一找,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主旋律各是哪幾條?
(設計意圖:找找各部分的旋律,使學生真正從理性上來認識各部分音樂。)
三、分段欣賞。
1. 欣賞引子:提問:樂曲一開始所表現是怎樣的場面?
2. 欣賞第一部分:(分三部分欣賞,分別用a. b.c.表示。)
(1)欣賞a: 1)聽前提問:樂句
在演奏時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2) 兩句在演奏時,仿佛兩個人在干什么?
3) 繪了怎樣的場面?
4) 分兩組唱唱(唱出力度的不同)
(2)欣賞b: 1)b與a相比,在速度力度上有什么不同?
2)你在音樂聲看到了怎樣的場面
(3)欣賞c: 1)音樂在速度、力度、節奏上有什么變化?
2)一次比一次熱烈的音樂聲中表現了人們當時怎樣的心情?
(設計意圖:這三部分都圍繞樂曲速度、力度、節奏的變化來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但又各有側重點,a.b.這兩部分是通過對答式演奏及兩個樂句對比,讓學生想象過節時的情景,而c.這一部分通過音樂一次次熱烈,讓學生聯想到人們的心情,從景到情,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4)再次完整欣賞A段,邊欣賞邊隨音樂律動。
(設計意圖:讓學生手舞足蹈的表現音樂,感受更加深刻。)
(5)聽后回答:A段 節奏 節拍 速度 情緒
( )(
)(
)(
)
新課程的實施給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帶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人們在一片教育教學改革的呼聲中,開始關注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廣大中小學音樂教師在體現新的教學理念中大膽設計教學方案,實施教學行為,在實踐過程中追求教學風格、激活課堂氣氛,從而使音樂課堂教學改革受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不少教師的“創新”與新課標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只有形式,沒有實效。這豈不是音樂教育的悲哀?冷靜思考,筆者認為目前音樂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典型問題。
一、學科綜合無邊,丟掉音樂學科特點
根據音樂新課標的要求,新教材切實增加了內容的整體*,注重了學科之間的綜合。但綜合也須要有一定的條件,作用也要有限度,不能濫用。不是漫無目的,發散*講解。例如:某一老師在執教《茉莉*芳》一課時,在教室里放一盆茉莉花,先請同學們上來聞一聞花的香味,再泡上一杯茉莉花茶嘗一嘗,然后請學生說說古人贊美茉莉花的詩句,還讓學生查資料它屬于植物花木中哪一科,最后,待時間所剩無幾這時,才唱了一下歌曲。饒了好大的圈,從嗅覺、視覺、味覺解釋得清清楚楚,卻叫人忘了這是一節音樂課。試問這樣的綜合能激發起學生多少音樂情感呢?學生從中了解多少音樂知識呢?在綜合教學中,應體現出學科特點,圍繞教學目的來實施。因此教者要抓住音樂最本質的東西進行教學,以音樂為本,其他學科內容必須與音樂密切相關。就《茉莉*芳》這節課而言,如果教者能通過比較古箏與薩克斯的演奏,來對比不同樂器的音*所產生的不同效果;通過欣賞黑鴨子演唱組的演唱與歌劇《圖蘭多》中的選段,對比演唱方式不同所產生的不同效果;通過欣賞以方言來演唱與宋祖英在維也納金*大廳里用普通話來演唱來進行對比,這樣可讓學生體會同一首歌在不同場合、不同語言、不同伴奏、不同地域下產生的不同效果,以此讓學生始終在感受音樂、體會音樂的過程中來學習音樂。我想這樣的音樂課,始終圍繞著“音樂”在拓展,綜合有“度”,把握住合理綜合的契機點進行課堂設計,使學生從中體驗到美的享受。
二、課堂激趣不當,忽視學生年齡特征
音樂新課標中指出“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音樂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表演法,讓學生表演音樂中的人物角*,能夠拉進學生與音樂的距離,從而通過音樂活動獲得審美的愉悅。如果教師一味追求課堂氣氛活躍,不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里特征來設計教學方案,讓學生做幼稚膚淺的表演,引發學生哄堂大笑,雖然課堂氣氛熱鬧了,可又得到怎樣的教學效果呢?因此,我覺得要區別中小學生年齡特征,根據其不同年齡段來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就中學生而言,課堂表演在其內容上有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想*。例如:欣賞現代京劇《沙家濱》選段《智斗》,可讓學生排演課本劇,塑造劇中的人物形象--阿慶嫂、刁德一、胡傳魁,表現劇情。在排練表演的過程中來培養學生的理解力、表現力、創造力,使學生更能了解現代京劇的內容,了解歷史,理解音樂。通過適度地表演激發學生情感,從而迸發出精神的火花。實踐*,要讓我們的課堂活躍起來,方法是多種多樣,但內容需適合,教師需有譜,表演需有“度”。
三、多媒體介入無度,顛倒主、輔關系
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手段,能夠直觀形象地展示教學過程,使教學形式立體化,近幾年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到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精心布局、合理運用電教手段,將悅耳的聲音、優美的畫面完美的融為一體,不但能調動其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而且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美麗情*和健全人格。但是,這畢竟是輔助,要控制好運用的程度,不能喧賓奪主。目前有些音樂教師上課不用說一句話、唱一句歌、不板書設計、不寫一個粉筆字,所有內容全*電腦設備打出來,完全以鼠標代替了教師本身,把音樂課變成錄像觀摩課,我認為這是極大誤區,音樂課無論你怎么改革,但課堂上都缺少不了音樂教師的示范演唱、示范演奏和生動的講解。
作為一名美的傳播者,成功的范唱和范奏,是演唱、演奏技巧和歌曲內容的完美的組合,用音樂語言成功地去點燃學生的情感之火,直接有效地打開了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學生的情緒始終勃發在激動之中,以上這些都是電腦多媒體無法代替的。另外,音樂課離不開“雙基”教學,如節奏的基本訓練、視唱練耳的基本訓練、介紹基本樂理知識等等,都不是只用一個多媒體電腦能解決的,這就需要我們音樂老師能把握住運用多媒體和傳統授課之間的“度”,讓我們的學生既能多方位地接受新事物又能得以音樂基礎訓練。
首先,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我確立了以下三個目標,第一:帶領學生欣賞、分析《卡門序曲》三個音樂主題的音樂表現手段,感受、了解各種音樂主題所表現的音樂形象;第二:在熟悉主題旋律的基礎上,通過排列主題順序,了解回旋曲式的結構;第三:通過欣賞《卡門序曲》,了解什么叫歌劇、什么叫序曲以及曲作者等相關音樂知識。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首先,我給學生一些詞語作為提示,并分別播放三段音樂,讓學生初步欣賞、感受音樂形象,接著再根據他們的回答,播放歌劇視頻片段,讓學生更加明確、加深印象,為下面的教學做好準備。第二步,完整欣賞作品,并對作者及作品作簡要介紹,第三步,針對本節課的知識點,序曲及歌劇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字面含義加以解答。關于這一部分的教學,根據課后老師的評課,覺得作為音樂課,此處缺少音樂的伴奏,講述時間過長,可加入一些背景音樂,或中間穿插一些音樂,我覺得建議很好,值得今后教學中借鑒和采納。第四步,也是本課的重點,就是分段進行欣賞,在這一部分,我采用模唱的形式,要求學生熟悉并模唱各主題旋律,并找出合適的襯詞及動作加以表現,為下一步知識點——回旋曲式的學習做鋪墊。在分別對各段的速度、力度、節奏、音樂情緒等各方面進行欣賞和感受之后,再完整欣賞全曲,并分組通過不同的動作和模唱對各主題出現的順序進行排列,很順利的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問題——回旋曲式的結構,應該說有了前面的精心準備和鋪墊,此時一切水到渠成。但是,需要對學生加以說明的就是,《卡門序曲》作為歌劇的開場序曲,它還有一個尾聲,這個尾聲在序曲中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起到了預示劇情的作用,所以作為拓展和延伸,我覺得這部分內容也必不可少。最后作為課堂小結,我采用了填空練習的形式,課件出示了歌劇、序曲的準確、規范的概念。
這節課在很多老師的大力支持和多次打磨下,應該說設計合理,起承轉合、環環相扣,圓滿完成了本節課所有知識點和教學重難點等各項教學目標和任務。課后有老師提出可以把歌劇這一概念放到第二課時解決,我也覺得這一建議很好,因為本單元有三課時,放到后面也可以。
本節課唯一感到缺憾的是,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可能是我缺乏調動性,也可能是聽課老師多,同學們有些羞澀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