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1
這是將相和優質課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教學點:
⑴生字:
璧、允、廉、頗、侮辱、拒。
⑵新詞:
理屈、示弱、抵御、推辭、侮辱、拒絕、無價之寶、絕口不提、完璧歸趙、同心協力、負荊請罪。
⑶重點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2、能力訓練點:
⑴給課文分段,并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⑵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系。
⑷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3、德育滲透點:
學習藺相如對敵不畏暴力、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本文的重點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過默讀分析、討論、交流解決。
2、本文的難點是弄清故事之間的聯系。主要是在反復朗讀課文、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礎上,分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突破難點。
3、本文的疑點是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決這個疑點的辦法是先解決本文的重、難點,再達到水到渠成解決疑點的目的。
【課時安排】
三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根據課后思考題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分組討論、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3、復述課文。
4、課堂口頭、筆頭練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加點詞語。
2、初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3、再讀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個故事。
〖整體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敘,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和結果。
〖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課前同學們齊唱《黃河頌》。聽到同學們雄壯有力、氣壯山河的歌聲,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歷史上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的新課《將相和》,就是一個流傳千百年的動人故事。板書課題。
二、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將相和”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并存。秦國最強大,要統一中國,不斷向其它六國進攻。趙國緊鄰秦國,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文中講的故事就發生在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2、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三、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生字:(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出示幻燈,組詞:)
2、解詞: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教學目標(情感、知識、技能):
1、認識過度句與過渡段,初步了解過渡句(段)的作用
2、學會8個生字,理解32個詞語的意思能說出其中5個成語意思
3、進一步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理解課文,概括人物特點的讀書方法
4、了解藺相如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顧全大局的品質,以廉頗勇于改過的品德,懂得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點:
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態、心理活動,概括人物特點
難點:
如何正確評價廉頗
教學準備:
戰國末期七國草圖,錄音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推敲課題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為學習過渡句、段打好基礎
2、學習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點的讀書方法。了解藺相如機智勇敢,才智超群維護國家利益的斗爭精神
4、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并努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發現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查閱資料(3分)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3課《將相和》,一起把課題念一下。生齊讀課題:13、《將相和》這是一個歷史故事,對我們大家來說,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師布置大家認認真真地去預習了這一課,同時呢,也可以上網去查尋一些有關將相和的資料。今天,老師先給大家一個展示交流的機會。請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資料上來交流一下,好不好?(學生交流查閱的資料。)
二、揭題、審題、了解課文主要內容。2分
1、課題中“將”指—“相”指—“和”的意思是—從“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們想象一下,他們是什么原因是他們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們言歸于好呢?我們把課文打開,請同學們快速地把課文讀一下,想象一下這個問題?
(整體感知課文)
三、學習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24分
1、推敲小標題,聯系課文第3小節,朗讀你發現了什么?(任務難,看出藺相如才智超群)小結學法:聯系上下文
2、聽錄音第8小節
要求:邊聽邊想,你覺得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你從哪里看出來,把你認為最能反映藺相如品質的句子劃出來。(言行為主)
3、交流
出示重點句:
(1)齊讀,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可圍繞“理直氣壯”詞提問(“理直氣壯”是什么意思?藺相如騙回了和氏璧,為什么還理直氣壯?)
(2)聯系上下文讀一讀,說一說
(3)用“理直氣壯”的語氣讀一讀
(4)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會撞嗎?從這里可以看出藺相如怎樣?秦王會讓他撞嗎?你從哪里看出來?
(5)、朗讀
4、聽錄音第9節
出示重點句:
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送藺相如回國
(1)重點討論:
①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趙國去了,后果會怎樣?那藺相如為什么還大大方方?對比秦王態度
②重點段意思討論
如果有誠意—先交城
不然無誠意—不交城
殺了我也沒用不講信用
得不到璧
(2)朗讀指導
(3)小組方法,口答段意
(4)人物評論:你覺得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有什么長處)
三、課堂練習。5分
1、藺相如之所以說這塊璧有點小毛病,騙回和氏璧是因為。
2、用“之所以是因為”聯系第二個故事,進行說話訓練
四、布置作業。6分
1《作業本》1、2、4。
2、預習另外兩個故事。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2、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了解三個成語故事的來歷,理解它們的含義并能使用。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感受民族文化的語言美和古代勞動人民顧全大局、知錯就改的美好品質。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敘述順序,知道這篇課文通過講“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故事,記敘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這節課我們一起深入地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交流自學情況
引導學生討論喜歡文中的哪一個人物。
1.喜歡藺相如。因為他機智勇敢,不畏強權,顧大局,識大體,為國家的利益著想,深謀遠慮。
板書:機智勇敢 不畏強權
2.喜歡廉頗。他知錯就改。
教師總結:這兩個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質,大家都喜歡。但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們就“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先交流一下你們的學習收獲和體會。
三、學習“完璧歸趙”
1.具體說明在“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藺相如是個機智勇敢,不畏強權的人?
(l)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2)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璧交給了藺相如。
(3)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你并不想交換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圖,抓住藺相如的動作、神態、語言描繪一下。
我們在讀這一部分的時候,就要把藺相如的大義凜然和勇敢機智的精神讀出來。自由讀,指讀。
(4)“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典禮的日期。”
(5)從“大大方方”這個詞可以看出藺相如勇敢。結合第九自然段,講講你對這段話是怎樣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話:“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教師小結:秦王本想殺了他,本想愚弄趙國,可是反而被藺相如捉弄了,他現在是啞巴吃黃連有口說不出了。這句話僅僅是寫秦王的心理嗎?(突出了藺相如的聰明機智)可見作者用詞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練習讀一讀,體會藺相如的聰明才智。
3.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么?(為了趙國的利益和尊嚴)
過渡: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國家的尊嚴,藺相如鋌而走險與秦王進行了機智勇敢的斗爭,既做到了完璧歸趙,又使秦王處于被動的局面,為趙國立了大功,受到了趙王的重用,封他為上大夫。我們看看藺相如在幾年之后的澠池之會上有什么表現?
四、學習“澠池之會”
1.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有什么表現?具體談一談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1)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
(2)當秦王讓趙王鼓瑟,并叫人記下來時。藺相如非常生氣,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
(3)“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無奈,只好為趙王擊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了下來,說在澠地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2.同學們想一想,澠池之會這場政治斗爭秦趙兩國是打成了平局,還是決出了勝負?為什么?
(如果學生爭執不下時,老師可作兩點提示:一、秦國比趙國力量強大;二是秦王是一國之王,而藺相如則是趙國的一名大臣。)
教師補充:“瑟”是古代的一種弦樂器,聲音悅耳動聽。“缶”是古代的一種打節奏的樂器,形狀像個瓦罐子,聲音單調。這兩種樂器比起來,秦王顯得更丟人。
3.教師小結:同學們都能認真讀書,積極思考,很好。的確,澠池會上的斗爭是趙國占了上風。那么這場斗爭的勝利應該歸功于誰?
過渡:藺相如機智勇敢地與秦王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又一次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為趙國立下了大功。可見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藺相如在這場斗爭之后,被封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廉頗和藺相如開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課文的第三個故事“負荊請罪”。
五、學習“負荊請罪”
1、小組合作學習
你覺得廉頗是個什么樣的人,說說為什么。
你覺得藺相如是個什么樣的人,說說為什么。
2、 交流學習結果
廉頗知錯就改。(看圖讀課文體會,指導有感情朗讀)
藺相如顧全大局。(讀藺相如的話,體會他寬廣的胸懷和顧全大局的精神)
六、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七、、質疑、釋疑
附:板書設計
藺相如 廉頗
機智勇敢 不畏強權 知錯就改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課時目標]
1、在前兩課時教學基礎上,進一步繼續運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性格。
2、感受藺相如委曲求全、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征;感受廉頗居功自傲、公忠為國的性格特征。并有感情的朗讀人物語言描寫。
3、通過朗讀感悟,寫寫廉頗的心理活動,初步體會和為貴的道理。
4、通過資料鏈接、課外延伸等方式,培養學生對文史、文化的興趣,引導課外閱讀。
[教學活動預設]
一、復習引入,確定學習內容。
二、以“和”為眼,整體把握“負荊請罪”這則故事,著眼人物語言。
1、將相因何不和?——整體把握廉頗的語言。
2、將相和好的原因?——整體把握藺相如的言行和廉頗的行為。
三、著眼人物語言,以“不和”和“求和”為主線,比較研讀。
板塊一:人物相互之間態度的研讀。
1、讀兩個人物的語言,小組研究,有什么不同和差異?
2、抓住兩個人的態度,感悟情感和相互之間的態度,指導朗讀。
3、感受廉頗的不服氣,藺相如的避讓,師生對讀。
板塊二:人物之間關注點的研讀。
1、著眼語言文字,研究廉頗和藺相如的不同著眼點,關心個人和關心國家的不同區別。
2、抓住“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輻射文章,感受廉頗的居功自傲。
3、抓住藺相如的話,輻射文章,深入感受藺相如的顧全大局。
四、以“負荊請罪”為核心,引導寫話實踐,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1、以“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為平臺,拓展寫話,感受人物的心理變化。
2、感悟廉頗負荊請罪的行為,指導朗讀。
3、豐滿廉頗的人物形象,全面把握其公忠為國的特點。
附《將相和》課堂實錄
一、復習引入,確定學習內容
二、以“和”為眼,整體把握“負荊請罪”這則故事,著眼人物語言
師:同學們,你們課文讀到哪里,唉,覺得將相要不和了?
生:我讀到這里: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
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
個下不了臺!”覺得將相要不和了。
師:(大屏幕出示這段話)廉頗一句話,破壞了趙國的和。再往下讀,讀到哪兒又讓
你覺得他們有和的希望了?
生:“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
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
。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這里感覺到他們又有和好的希望了。
師:為什么讀這番話?
生:因為藺相如這番話有和好之意。
師:藺相如的話,始終保持這趙國的和。是嗎?注意一個詞,讀“chéng乘機”。跟
我讀一遍。
生:讀詞。
三、著眼人物語言,以“不和”和“求和”為主線,比較研讀
師:(大屏幕出示藺相如這番話)兩個人的語言,很不——
生:一樣。
師:那我們就來細細研究。請同學們細細讀讀這一將一相的話,發現有哪些具體的不
同?作上記號,四人小組討論。聽清楚沒有?開始討論。四人小組。
生:(小組討論2分鐘)
師:誰先來?
生1:廉頗處處為難藺相如,而藺相如卻處處體諒廉頗。因為藺相如知道如果鬧不和
,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
生2:廉頗對藺相如直呼其名,而藺相如稱廉頗為廉將軍。
師:這是第一個重大的發現。(點擊課件,“我廉頗、他藺相如”與“廉將軍”幾字
變紅)在名字前面還加上“他”,“他藺相如”讀起來什么感覺?
生:感覺就是很不尊敬藺相如,很看不起藺相如。
師:他藺相如,這樣說合適嗎?
生:(齊)不合適——
師:這時候的藺相如已封為上卿,應該怎么稱呼?
生:(齊)藺上卿。
師:注意到了這個稱呼,能把人物對話讀好嗎?同桌相互試一試。
生:同桌對話。
師:(半分鐘后)哪一桌愿意表現一下?
生1:指名一桌讀。(有點結巴,其中讀廉頗的孩子語氣急,加了兩個字)
師:不錯。特別是廉將軍。但是不服氣也不能亂加字。
(全場笑)
生2:同桌讀。(還是不夠流利)
師:不服氣也不能著急。(生笑)除了發現人稱上大不相同,還發現什么?
生:廉頗總是把自己放在前面,而藺相如的話中都是把廉頗放在自己前面。說明藺相
如是想和廉頗和好的。
師:從哪里看出來?
生:藺相如說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師:(高興地)讀書就是這樣,不能放過一字一句。(點擊課件,“武有廉頗,文有
藺相如”字體變紅)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1:朗讀廉頗所說的句子。
生2:讀得較有感情。
師:她還突出了一個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什么?
生2:他藺相如是靠嘴巴,而我是靠打仗,靠生命換來的!
師:你這番話讓我想起了一首詩“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琶琵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
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哎,他廉頗是不是吹牛啊?
生:不是。澠池之會上,廉頗帶著軍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秦王才只好放趙王回
去的。
師:老師還為大家帶來這么一段資料(課件出示)師有感情范讀。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
以勇氣聞于諸侯。
看來廉頗能夠名揚四海,確實是因為他百戰百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再讀句子。
生:齊讀廉頗說的話。(此時學生讀得已較有感情)
師:看樣子,廉頗的話倒是實話。雖說是實話,可哪個地方總讓我們感覺說得不太入
耳,讓我們聽不下去?
生:我覺得是這里: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
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師:為什么?
生:因為廉頗就是個功臣也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因為藺相如地位比他高就看不起人
家。(大意如此,原句已記錄不下)
師:心不平則氣不和。就是因為廉頗覺得自己能耐比藺相如大而官位卻比藺相如小就
如此耿耿于懷。藺相如真的沒有什么能耐嗎?
生:不是的。
師:藺相如有什么能耐?
生1:完璧歸趙中藺相如以身護玉,機智而且勇敢。
師:終于發現了廉頗的話里不合情而且不合理。
生2: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為趙王掙回了面子。
師:為趙王爭回了面子就是為趙國——
生:(齊)掙回了面子。
師:廉頗重要,這藺相如也重要。對趙國而言,兩人缺一不可,所以此話差矣。現在
藺相如說: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9個字你讀懂了嗎?
生:正是因為廉頗在前線作戰,藺相如在后面出謀劃策,趙國才不會受欺負。
師:……
生:我覺得廉頗和藺相如就好像趙王的兩只手。(聽課老師熱烈鼓掌)
師:你體會得真深刻,他們倆就好像趙王的左手和右手。什么叫文武合璧。對付秦國
這樣的大國,將相就必須要和。所以藺相如說,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
,文有藺相如。和,國力就強,不和就弱。請男同學讀廉頗說的話,女同學讀藺相如說的
話。
生: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挺動情)
師: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有什么發現?
生:廉頗說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而藺相如說自己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
趙國啊!
師:廉頗是口口聲聲我我我,而藺相如說的是我們趙國。藺相如以身護玉,為的是—
—
生:我們趙國。
師:澠池會上藺相如逼著秦王為趙王擊缶,為的是——
生:我們趙國。
師:藺相如如今避著廉將軍,還是為了——
生:(大聲)我們趙國!
四、以“負荊請罪”為核心,引導寫話實踐,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師:不知道廉頗聽了藺相如的這番肺腑之言,會想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寫下來。
(課件出示:)
藺相如的話傳倒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廉頗靜下心來想到了什么,
請寫一寫。
生:在音樂聲中寫話。(約3分鐘)
師:廉頗靜下心來想到了什么?
生:(此處有4個學生進行了交流。孩子們寫得很精彩,以致于我光顧著發愣而忘了
記錄。唯一的印象是樓老師反復提醒學生廉頗會稱呼藺相如為藺上卿。)
師:同學們寫的,京劇中就有這么一段差不多。請欣賞。(播放京劇片斷,內容為廉
頗坦然認錯幡然改悔。細心的樓老師還配上了歌詞,但偶只顧欣賞忘了記錄。)
師:看了這段京劇同學們有什么感受?
生:紛紛舉手。
師:都有感受那就不說了。一起來讀這兩個句子。
生:齊讀廉頗、藺相如所說的句子。(學生的齊讀很有感情)
師:沒有廉頗的負荊請罪,就不會有將相和。這一將一相,如果說藺相如幾次三番地
讓著廉頗,為的是——我們趙國,廉頗的負荊請罪也是為了——我們趙國。為了我們趙國
,有了——將相和。和則萬事興,和則國家強。和為貴。下課。
生:沒有反應。
師:下課。
生:沒有反應。
師:下課。
生:仍舊沒有反應。
師:同學們,下課。
生:(恍然大悟)老師再見。
師:老師課前答應送給同學們的禮物,是這盤《將相和》的京劇光盤,請你們的語文
老師再帶領著同學們一起欣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