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4
這是故鄉魯迅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明確小說的三個要素:人物、故事情節和環境;
2、通過《故鄉》的學習,把握文中的人物、故事情節和環境;
3、把握小說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情節的把握;
2、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難點:
3、小說主題的探討
教學時數:
三課時(其中,第一課時主要是預習與朗讀,二、三課時分析與探討,解讀課文)
教學過程:
1、導語:
小學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少年閏土》,它是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它。
順便回顧一下魯迅及其作品。
2、講解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和環境
3、情節的把握:
?。?)以“故鄉、故鄉、故鄉”來簡單梳理,其中橫線上添一個動詞。
?。?)用一個動詞來歸納全文內容,哪一個詞好呢?“變”!自然引出下面的內容。
4、環境描寫:
回故鄉所見到的景象與記憶中的進行對比,并說明其作用。
5、人物的把握:
寫了哪些人物的變化?具體有怎樣的變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態度?
A、“閏土”:把少年和中年的閏土從四個方面進行對比,把握閏土的“變”。
(1)外貌:
?。?)動作:
?。?)對“我”的態度:
?。?)對“生活”的態度:
結論:閏土是在生活重壓下艱難地掙扎著的中國勞苦民眾的代表。
B、楊二嫂:
?。?)外貌:
(2)職業與性格:
結論:楊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C、“我”的形象及其意義
?。?)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樣?
?。?)怎樣對待閏土?
?。?)怎樣對待故鄉及其人物的變化?
結論: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
6、重點段落的賞讀與理解:
(1)最后五段,尤其最后一段的后面一句,體會內容及作者思想感情。
?。?)描寫捕鳥一段,體會動詞運用的準確性。
7、小說主題探討
?。?)“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有生氣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命和活力怎樣被扼殺;
?。?)表現中國社會愚昧、落后、貧窮的輪回;
(3)渴望純真的人與人的關系。
8、作業:
?。?)課后練習三、四兩題;
(2)配套的資料。
第一課時
故鄉語文優秀教學設計
一、明確目標
1.了解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
2.作了解性閱讀,理清全文脈絡。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二、整體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廣大的中國農村,受苦受難的農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經濟發展,反而日趨衰落。怎樣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國農村的貧困,農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魯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銳感覺,進行認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許多的以農民、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中,進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視。《故鄉》一文,從閏土、楊二嫂十年的變化的角度,揭示了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索、日趨破產的社會根源一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簡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聽錄音朗讀一遍,思考本文的線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節。
?。?)學生討論后,對上三者明確。
3.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指一名同學朗讀第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
我漸近故鄉時的心情怎樣?
明確:漂泊的艱辛,思鄉的深切,返鄉的激動。
(2)漸近故鄉時,我見到的故鄉的景象如何?這時我的心情怎樣?
明確:景象是蕭索心情是悲涼。
?。?)小結景物描寫的作用:
勾畫了一幅蕭條、荒寂的現實的故鄉冬景圖,初步表現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破產的悲慘狀況,為閏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境,烘托了閏土的悲慘命運和我的悲涼心情。
?。?)見到故鄉冬景圖后,我的感受怎樣?用文中話回答。
明確:啊!好得多了。
?。?)怎樣理解??!好得多了。
明確:寫出了現實與記憶中的故鄉的反差之大,飽含著對故鄉竟然如此的驚異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1)我記憶中的故鄉怎樣?文章第31節說似乎看到了我美麗的故鄉了。記憶中的故鄉到底美麗在何處呢?
提示:景、事、人。
(2)分析景點:
描寫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少年閏土月夜刺猹圖)
景物:天空、圓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藍、金黃、碧綠。
景象特點: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艷麗,美好動人。
上一段說:沒有一些活氣,那么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么感覺呢?(充滿生氣和活力)
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作者用這美麗的景物作為少年閏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鄉的象征。與現實中的故鄉形成鮮明的對比。
(3)分析少年閏土(事、人)
我記憶中的少年閏土的肖像怎樣?(紫色圓小明晃晃可見少年閏土健康可愛。)
我回義了少年閏土哪幾件事情?可見他是個什么樣的農村少年?
明確:教我雪地捕鳥活潑多知。
邀我著瓜刺猹一樸素,熱情勇敢,多知。
告訴我貝殼,跳魚兒見多識廣。
哭著不肯分離,互贈禮物友誼深厚、純真。
作者怎樣更好地突出閏土說話滔滔不絕的?
明確:用了許多省略號。
(4)小結:故鄉到底美麗在哪里?
明確:美在有許多新鮮景,美在有許多新鮮事,更美在有心里裝著無盡希奇事,有著深厚、純真友誼的童年伙伴。總之,美在兒時的記憶中。
四、總結、擴展
全文按我回故鄉一在故鄉一離故鄉的活動為線索,記敘我的所見、所聞、所惑。本節課所學內容,除了初步展示現實故鄉的蕭條外,多在回憶,突出了記憶中故鄉的美。在對比中,寫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國農村日趨破產的現實。
五、布置作業
1.少年閏土是一個什么樣的少年?
2.預習下文,思考楊二嫂的及中年閏土的形象特點。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分析閏土,楊二嫂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二、整體感知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閏土的形象,本節課我們將見到二十年后的閏土,在對閏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變化及楊二嫂的變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及作品的主題。
三、教學過程
1.復習、預習:
(1)二十年前后故鄉的景象有哪些變化?這個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2)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中,又重點以寫誰為主?
2.分析中年閏土
(1)少年好友閏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肖像變化:
紫色的圓臉灰黃且有很深的皺紋
小氈帽破氈帽
紅活圓實的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問:中年閏土的臉色為什么會變得灰黃?很深的皺紋和松樹皮似的手說明了什么?
(明確:臉色灰黃是饑寒交迫造成的營養不良的結果,很深的皺紋是生活的重負刻下的痕跡,松樹皮似的手是長年累月超負荷的勞動造成的結果。)
問:59節中終于一詞,體現了閏土怎樣的感情變化過程?
明確:重逢的喜悅想要敘舊、暢談想到自己的現狀、凄涼自卑自賤終于恭敬地稱我老爺。
稱呼的變化:
問:老爺這一稱呼寫出了閏土心目中兩人之間的什么變化?
明確:身份、地位的變化。
問: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確: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語言變化
問:中年閏土的話中也有許多省略號,這些省略號有什么作用?
明確:顯示閏土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表現了他的遲鈍麻木。
神態變化
問:神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怕羞高興天真活潑歡喜凄涼像石像像木偶人。
問:石像這個比喻說明閏土的精神狀態起了什么變化?
明確:由于飽受生活的折磨,已經變得呆滯、遲鈍、衰老、麻木,了無生氣。
問:是什么原因使他發生這樣大的變化?用文中話回答,并理解這句話對表達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確:多子木偶人。說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是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問:閏土為什么要揀香爐和燭臺?
明確:把未來寄托神佛。說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說明了他的麻木遲鈍。說明了閏土是舊中國一個尚未覺醒的農民形象。
?。?)小結:閏土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明確:說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勞苦大眾在封建傳統觀念轄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3.分析楊二嫂形象:
(1)楊二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她的變化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今日 肖像:凸顴骨、薄嘴唇、圓規體現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語言、行動:尖叫,兩手搭在髀間、貴人眼高體現性格潑悍、放肆、尖刻
討東西、造謠,塞手套體現性格自私、潑悍,愛貪小便宜
昔日 豆腐西施,終日坐著體現性格安分守己
楊二嫂的變化,說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鎮小市民階層的貧困化,反映了經濟破產的另一個側面。
?。?)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確:作用一,以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揚二嫂的善良、樸實。
作用二,以楊二嫂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
廣度和深度。
4.見到故鄉的景和人發生如此變化后,我產生了什么樣的心情?
明確:由下文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可見我對故鄉巨變成如今的樣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著重分析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形象。閏土是解放前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著中國農民傳統的美德勤勞、善良、忠厚,但因長期遭受經濟的壓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個社會折磨得像個木偶人。從這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作者對老一代農民不幸命運的深切關心和同情。楊二嫂是一個城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個既遭受壓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從她身上,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對她的種種惡習是持否定態度的。
文中,作者著力寫兩個人的今昔變化,通過對比,深刻地揭示出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并揭示出小說的主題。
第三課時
一、分析課文第77~78節,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1.提一生朗讀77~78節,其他同學思考下列問題:
(1)漸離故鄉時,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師生議論后明確;先是氣悶、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繼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實現,最后又振奮起來。
(2)我為什么感到氣悶?高墻比喻什么?
明確:高墻是比喻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人們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兒童時親密的伙伴閏土與我隔膜了,楊二嫂對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豎起了高墻,所以氣悶。
?。?)我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中模糊與清楚是否矛盾,為什么?
師生討論后明確: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對美麗故鄉的回憶,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說追求的目標是清楚的,模糊是因為故鄉的`現實使我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正因為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三個辛苦在辛苦展轉中的意思為奔波勞碌,在辛苦麻木中意思為辛勤、勞苦,在辛苦恣睢中意為處心積慮,挖空心思。
?。?)我希望下一代怎樣?不希望下一代怎樣?
?。?)我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明確:一方面,我對自己這一代的社會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來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6)我想到希望,為什么害怕?
明確: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實現,如此凄慘的故鄉現實,又使我覺得希望實現的渺茫,所以害怕。
?。?)如何理解現在我所謂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這句話的含義?
明確:我對新生活的希望念念不忘,但又沒有找到實現新生活的道路,所以說和閏土一樣是對偶像的崇拜,而且茫遠。
(8)劃出文中表明我充滿希望,精神振奮的語句,并理解其含義。
明確:語句即最后一節。特別是我想:希望成了路。
含義:希望的有無取決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奮斗,希望就不會實現,即希望本無所謂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奮斗、實踐,希望就可能實現,即希望本無所謂無。全句強調了要為新生活的到來而努力奮斗。以路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題,給人以信心和鼓舞。
?。?)我是一個有怎樣性格的形象?明確我不等于作者自己。
明確:我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文中對我的形象刻畫,著重運用心理描寫。我為尋找新的生活,過著辛苦展轉的生活,看到故鄉慘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故鄉壞下去,為故鄉的遠景構制著藍圖,憧憬著美好的生活。
二、結合全文,討論下列問題:
1.作者筆下的閏土,楊二嫂形象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
師生討論后明確:
閏土是舊中國尚未覺醒的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滿懷深情地刻畫他,寫他的種種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當時的社會弊端,從而啟發人們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提出要改變農民命運,必須改變整個腐朽的社會制度。
楊二嫂是個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過這一形象,人們可以看到隨著農村經濟的破產,小市民階層也日益貧困化的現實。
2.作者對閏土,對楊二嫂的態度有什么不同?
討論明確:對閏土,作者寄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對楊二嫂,作者對她身上的種種自私和惡習是取批判態度的,但對她的處境也是同情的。
三、總結、擴展
1.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一在故鄉一離故鄉的順序安排情節,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動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2.寫作中,通過景物描寫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為表達中心意思服務。
3.刻畫形象,采用肖像、語言、神情、動作的描寫及對比的方法,使人物性格鮮明,突出了主題。
四、布置作業
仿照本文的寫法,以家鄉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課外練筆。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把握文章的敘述順序。
【過程與方法】
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結合創作時代背景,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對封建制度的決絕的摒棄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教師講授和小組合作,學生可較為熟練地進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教學難點】結合創作時代背景,學生可深刻體會作者對封建制度的決絕的摒棄態度。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導入新課
請學生說說學過的魯迅的小說中,不變的元素是什么?;觾奢?,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答案:魯鎮。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教師提問,學生獨立思考,回顧:結合所學小說談談魯鎮在魯迅的小說中的意義。
(明確:故事發生的社會環境,同時為人物活動和故事情節進展提供了空間。)
2、同桌討論,本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敘事的?
?。鞔_:插敘。有關于主要人物的主次事件,在敘述主要事件中穿插次要事件。)
?。ㄈ┘氉x課文,深入研讀
1、獨立思考,回顧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鞔_:與人物相關事件——從每一件事中提取人物的性格特征——整合)
2、教師示范以此思路分析少年閏土的形象。
3、同桌合作,分析中年閏土的人物形象。
?。鞔_:生活貧苦、內心麻木,堅守封建禮教,沒有主動改變自身狀態的中年底層農民。)
4、小組合作:為什么閏土會從一個天真聰明機智果敢的少年變成一個麻木落魄的中年人?
?。鞔_:外部原因—動蕩的時局,統治階級的壓迫;內部原因—閏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閏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處的社會時代的影響。)
(四)小組討論,拓展延伸
小組討論,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魯鎮在這篇文章中又有怎樣的意義?
?。鞔_:這句話采用了雙關的修辭。一方面“路”指的是作者一家離開的水路,另一方面指的是作者正在走的思想的路,即摒棄舊社會舊制度的民主科學的路,魯鎮在魯迅的小說中一直是深受封建思想影響的地區,在本文中,魯鎮就是封建思想及制度的象征,作者離開魯鎮再不回來,代表著與封建思想及制度的決裂。)
?。ㄎ澹┗仡櫲?,小結作業
小結:結合板書請學生集體簡述本文說明的內容,結束課文。
作業:從對人物的細節描寫中,有哪些能凸顯主旨,突出人物形象?課下獨立思考。下節課分享。
五、教學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內涵,把握本文情感,須對魯迅先生個人生平以及時代背景有一定地了解,在這個問題地處理上,可以預先留下預習任務,讓學生先對此進行材料收集和分享,在導入環節討論
一、教材分析及指導思想
如何不把語文教學扁平化?如何體現小說教學的層次性?如何體現語文教學的初高中銜接?如何在文體教學中既體現“類”的知識,又體現出“這一文本”的獨特性?
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是我們著手初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必須要思考的問題?!豆枢l》是一篇小說,這是它的文體屬性。但是,我們在進行《故鄉》的教學時,必須超越小說的共性,發掘其個性特點。小說的主要特點在于虛構,其虛構體現在兩個方面:選材及表現手法上。設計怎樣的故事情節,刻畫怎樣的人物形象,表現什么樣的社會生活主題,是作家在內容上的考量。而從什么樣的.視角去敘述,用什么樣的語調去陳述,故事從何處開始,運用什么樣的構思,將龐雜的社會生活內容納入筆端,采用什么樣的寫法,構筑怎樣的環境氛圍來刻畫人物形象,則是作家在藝術手段上的匠心。
小說在內容的選擇上,在藝術手法的運用上的獨特性,是我們進入初三之后在小說教學上必須要考慮的。
《故鄉》一文,從內容上看,描寫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將近30年中,江南小鎮及廣大農村在動蕩中,尤其是在外來經濟入侵中,中國社會中的農民及城鎮小私有者迅速破產的社會現實,并由此而帶來愚昧的麻木、精神的墮落、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與冷漠造成的令人窒息的社會氛圍。
這種急劇的變化被藝術家運用“對比”的藝術手法統納于筆端,在自然環境上的對比,在社會環境上的對比,在人物形象上的對比,人物形象自身的前后特點的對比,在敘述者的心境上的對比,將整個社會的變化做了廣泛的反映。這是作家在藝術上的獨特匠心。
這篇小說的語言簡練而收斂,沉郁而冷靜,幽默中透著揶揄,悲哀中而不失希望,是魯迅獨特的語言風格。當然,這是比較深邃的,只要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一點點,就是研讀魯迅小說好的開端,也是為學生今后接觸魯迅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⒈在進行小說共有知識復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故鄉》采用“對比”的手法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苍谔骄恐懈惺?ldquo;對比”這一藝術手法在小說人物設置、人物形象刻畫、社會環境描寫、敘述者心境的變化中的作用;進而掌握小說的主題思想的深刻性。
?、掣惺苓@篇小說在語言上的特點:簡練而收斂,沉郁而冷靜,幽默中透著揶揄,悲哀中而不失希望。
⒋寫作訓練:學習運用“對比”這一藝術手法表現社會或某個人的“變化”上。
三、教學重點
?、毙≌f主題的探討。
?、惭辛?ldquo;對比”手法在小說中的獨特運用。
?、臭斞感≌f語言的特點。
四、教學設想
?、弊灾黝A讀:初三學生,可以自行解決字詞積累、小說內容的大致感知,可以自行復習以前學過的小說的基本常識,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去了解小說創作的相關背景資料。
⒉課堂上主要采用探究法:老師拋出任務,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去感受、理解“對比”的藝術手法在這篇小說的獨特作用,從而了解、體會魯迅小說的獨特藝術價值。
?、抽L文短教,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爭取一課時上完。
五、教學流程設計
?、鍖耄簷z查預習。學生回顧下列知識:
⒈一篇小說必須具備哪三個要素?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渤R姷乃茉烊宋镄蜗蟮姆椒ㄓ校?/p>
肖像、心理、行動、語言描寫,以及正面、側面描寫。
?、承≌f情節起著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作品主題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還有序幕、尾聲。
?、喘h境:
⑴社會環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谱匀画h境;用以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感情等。
?、禃r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政權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于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日益貧困化。這篇小說是魯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鄉接母親時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后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
?、娓兄n文:熟悉課文內容,理清小說思路。
?、蹦x課文,熟悉課文,思考小說的線索,情節結構。
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漸近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⑴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⑵“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
?、倮衔莸募帕龋瑳Q定搬家。
?、?ldquo;楊二嫂”的變化。
?、坶c土的變化。
⑶“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把希望寄托于未來、寄托于下一代。
?、缪凶x課文:找變化,說對比。
⒈人物形象
?、湃宋镌O置上的對比
文中寫了哪些人物?在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刻畫得較詳細?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我”,“我”母親、水生、宏兒;其中閏土、楊二嫂、“我”,刻畫得比較詳細。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然后用一兩句生動的話對人物作一評價。
?、迫宋镒陨淼那昂髮Ρ龋和庑巍⑸袂?、語言、動作、境況。
?、侨宋镪P系的對比:少年閏土與“我”、中年閏土與“我”;閏土與“我”同“楊二嫂”與“我”,青年楊二嫂與老年楊二嫂;少年閏土與“我”同宏兒與水生。
?、箔h境描寫
?、抛匀画h境的前后對比
在課文中找出描寫環境的語句,并說說它的作用。
12段:明朗、美麗、令人神往,2段:晦暗、蕭條、令人悲涼。
?、粕鐣h境的前后對比
?、硵⑹稣咝木车那昂髮Ρ?/p>
對故鄉的感受、對社會的感受、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對過去與未來的感受。
㈣深入研討:動蕩中的社會,破產中的農村
引導學生在上述“對比”探究中對本文的主題進行探討
⒈茅盾先生認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了解,隔膜”。
⒉反映辛亥革命前后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揭示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
⒊表達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愿望與信心。
㈤小說語言特點探究
?、北容^小說中對閏土的描寫與對楊二嫂的描寫在語言上的差異、在自然環境的描寫上的語言特點(瓦楞上幾莖斷草當風抖著……)
?、碴P注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的表達作用。
?、暾n堂小結:讀出小說的藝術獨特性是我們藝術品位得到提升的主要表現。
㈦作業:以“……變了”為題,運用對比的手法,表現一個人物的變化,進而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