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7
這是想北平優秀教案優質課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研讀文本,與文本和作者展開積極對話,體會作者對北平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戀,感受作者刻骨銘心的思鄉之情。
2、品味老舍散文天然成趣直白如話的語言特點,對文章尤其是文章的語言進行評點交流。
3、了解襯托手法,體會襯托的作用。
4、學習老舍借助細節描寫和選取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來表達自己感情的手法。
【教學設想】
1、主要采用互動交流、評點對話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覺探究、協作交流的學習品質。
2、注重情感的體驗與品味,注意對語言的咀嚼體味,達到真正讀懂文本培養閱讀習慣與能力的目的。
3、課前布置預習,與文本初步對話,課堂互動討論,加強體驗與交流;課前能夠選取自己喜歡的語句在對話欄里寫上評點文字以便課堂交流。
4、可以適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教學。
5、1課時完成課內教學。
【教學過程】
一、再識老舍(含老舍的生平、作品及風格、你所讀過的老舍作品及評價)
師:同學們,故鄉是一個人的根,它是一個人的人生出發地,也是一個人的精神歸宿,每一個人對故鄉都有一種割舍不斷的情感。學習了“古典的鄉愁”和“漂泊的旅人”這兩個板塊,我們對家園之思的人文內涵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和比較充分的體驗,今天我們學習第三個板塊“恒久的烙印”中的《想北平》。
誰來先說說“恒久的烙印”這五個字的內涵?可以和前面兩個板塊的標題進行比較來幫助理解。
生l:就是永久的不易磨滅消失的痕跡。這里應該是指家鄉留給自己的記憶永遠不會磨滅。
生2:這里應該是指故鄉的生活故鄉的風物留給自己的永恒記憶。
生3:前兩個板塊側重于寫故園之思和為什么思念家鄉,而這個板塊應該是側重對故鄉的描寫,通過描寫故鄉留給自己的記憶來表達思念。
師:再請同學們談談你所認識的老舍。
(主要是學生先談,教師根據學生說的情況再作適當補充)
二、研習文本(側重文章的情感內容、思路章法方面的研習)
師:標題為“想北平”,老舍為什么不用“寫北平”?
生1:“想”強調的是思念,是主觀情感的表達,“寫”是描寫,更強調客觀性。
生2:從“想”字可以看出作者筆下的北平每一景每一物都融人眷戀之情了,強調的是故園之思;而如果是“寫”,最多只是驚嘆、贊美罷了。
(教師板書課題)
師:說得很好,大家能夠注意辨別詞語的細微差別了。北平那么大,事那么多,作者打算寫什么樣的北平?為什么這么寫?
生1:“我的北平”。這是作者最熟悉的北平。
生2:北平那么大,無法在一篇短短的散文里寫完,所以作者說“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生3:北平是都城,事物太多,老舍只能寫自己知道的。
師:說得不錯,不過還沒有從情感的角度去體察。我們繼續研讀,看最后能否找到更合理的理解。大家從“我的北平”這四個字里還讀到了什么?請思考一會兒再回答。
生1:可以看出作者筆下的北平是“我”所熟悉的北平,是作者以前天天和它在一起的北平,而不是北平的全部。
生2:“我的”二字還體現了作者對它的熱愛,主觀感情特別濃烈;也體現了老舍先生為擁有北平而自豪的內心世界。
師:那么老舍先生怎樣描寫這種愛的?他為什么這么愛北平呢?
生l:“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說不出的。”
生2:和愛我母親一樣,“言語是不夠表現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表達出來。我愛北平也近乎這個”。
生3:“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節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
生4:北平“每一細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因為我最初的知識和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和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個古城所賜給的。”
師:“我真愛北平”這五個字很平常,可在這里表現了什么?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誰來
讀一下?
生l:直抒情感,是老舍濃濃的愛與思念之情的直接抒發,可是又因為這種愛“說不出”而有遺憾。所以,應該用深沉而遺憾的情感來讀,節奏不宜太快,強調“真愛”兩個字。
生2:(讀)
師:讀得不錯。全文所寫內容都是作家“愛”的映照,所以“我真愛北平”是全文的感情基調,統攝全篇,是“文眼”所在。來,我們齊讀一下。
(板書:我真愛北平)
生:(齊讀)
師:“說不出”三個字出現了多次,這有什么好處?為什么“說不出”?先反復朗讀2、3兩節再回答。
生l:因為愛得刻骨銘心,已經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了。言有盡而愛無窮。
生2:出現了四次,起到了反復強調的作用。因為老舍認為自己不是詩人,不能夠“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
生3:就像愛自己的母親一樣,一切語言都是無力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表達出來”。
師:是啊,情到深處反無聲。那么,北平究竟有什么樣的特點?老舍先生是怎樣來寫這些特點的?請讀完4—7節后再回答,注意抓關鍵詞句。
生l:主要是用對比襯托的手法來寫的,用歐洲四大歷史都城和“我的北平”進行比較,襯托北平特點。
師:再找出對比襯托的關鍵句。
生2:北平復雜而有個邊際,不像巴黎那樣太曠;北平也熱鬧,但動中有靜;北平比巴黎勻調得多,人為之中顯出自然;還有,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貼近自然。
生3:巴黎太熱鬧,容易使人疲乏,所以要咖啡和酒來刺激,北平則不,人們只需要溫和的香片茶就夠了。
生4:北平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在于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不遠;在于它處處有空兒,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氣;在于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閑的地方。北平還體現出自然,“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錢而種一院子花”。而巴黎雖然勻調,可是比北平還差點。
生5:北平里面沒有倫敦的那些成天冒煙的工廠,外面緊連著園林、菜圃與農村,可以悠然見南山。
老師板書:巴黎未免太曠——北平復雜而有個邊際
巴黎太熱鬧——北平也熱鬧但動中有靜
巴黎也勻調——比起北平來還差點
美國的橘子——北平的玉梨
倫敦有冒煙的工廠——北平更接近自然
師:大家說得很好,也比較全面。來,我們一起討論一下,用幾個詞把北平的這些特點概括起來。可以用文中的詞,注意不要把“點”漏掉。
生1:一段一點,共四點:溫和安靜,勻調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師:不錯,能夠注意用原文的關鍵詞來概括)
生2:我覺得應該是三點:動中有靜,勻調和諧,貼近自然。6、7兩節都是從自然環境和物產方面來寫的。
生3:還可以更簡潔一些,分別可以概括為:安靜、和諧(或勻調)、自然。
老師板書:溫和安靜 勻調自然 花多菜多果子多 接近自然
動中有靜 勻調和諧 貼近自然
安靜 和諧(勻調) 自然
師:概括得很準確。大家再考慮一個問題,北平有那么多名勝古跡,但老舍先生在寫北平這些特點的時候卻都是用生活中的平常事物,為什么?
生l:這就是老舍所說的“我的北平”,是先生眼中的北平。
(師:再想想,先生眼中的北平為什么不會是故宮、長城之類的地方?)
生2:這些才是老舍生活中的北平,伴隨他成長的不止是故宮長城,更多更重要的是這些日常平凡生活,只有這些才跟他的生活更緊密,給他的印象最深刻、影響最大。
生3:和他天天生活在一起的應該是胡同小巷、青石老街、吆喝的商販,是那里的一草一木、一院一花,這些已經融入了他的血液,是他最難以忘懷的。
師:說得太好了。老舍先生在北平出生,在北平成長,他不是一個去北平觀光的匆匆過客,眼里只有名勝古剎,北平的點點滴滴、一樹一花已經深人到他的肌膚血肉之中了,成了恒久的烙印,老舍自己也說過,自幼生長的地方,“它的一切都深印在我們的生活里,我們對于它能像對于自己分析得那么詳細,連那里空氣中所含的一點特別味道都能一閉眼就想像地聞到”。
現在大家還明不明白我們開始時討論的先生為什么強調是寫“我的北平”了?
(學生會心地笑了)
大家也應該從中明白一個道理,寫人寫事體物傳情不一定非得寫轟轟烈烈的大事,寫家喻戶曉的風物,一枝一葉總關情。你看,韓少功的“月夜下的草坡”,一只“還未歸家”的小羊,一只“還插在地邊等待明天”的犁頭,還有什么能比這些更能承載故園之思?
所以我們說,“那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那“水中的小蝌蚪”“葦葉上的嫩蜻蜒”,那“招來翩翩蝴蝶”的牽牛與草茉莉,滿目皆花的小院子,青菜攤子上有詩一般美麗的“紅紅綠綠”,究竟傳達了老舍怎樣深沉的思鄉之情?我們“說不出”,也無法用語言道得出。
師:同學們,你們能夠把老舍想北平的深沉情感用浯言表達出來嗎?
(學生沉默)
我們不能,先生也“說不出”,大家看先生文章的最后一節,“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明白如話,不加任何藻飾,因為此時任何修飾都是多余和無力的,只有落淚和深情的呼喚。來,大家讀一讀這句話,看怎么讀才能夠把情讀出來。
(教師板書:真想念北平呀!)
(學生自由讀,彼此討論揣摩)
生l:“落淚”兩個字要滿含深情,應該重讀;“想念”兩字要包含一些無奈,節奏要慢。(生l讀)
生2:還要突出“真”字,把“呀”的語氣讀出來,稍微拖長一些。(生2讀)
生3:“真想念北平呀!”五個字整體上節奏要緩慢一些。
師:好,我們按剛才大家的分析齊讀一下。
(學生齊讀)
三、品味語言(獨立評點、形成文字、集體交流,尊重個性化理解)
師:老舍的文字就是這樣明白如話,天然成趣,讀來則又情深意長;他的話又京味十足,讓你倍感親切。下面大家輕聲朗誦課文,用我們在第二板塊中學會的評點方法,選取文本中的一兩處語段進行品味,修改并小組交流預習時寫在對話欄里的評點文字。
(學生輕聲誦讀,修改評點文字,組內小聲交流討論)
下面我們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班級集體交流。誰先說?
生1:我選擇的是第四節中的兩句:“面向著積水灘,背后是城墻,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蜒,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和“在北平,有溫和的香茶片就夠了”。這是一個非常溫馨安靜的畫面,水灘、墻根、水邊石頭、蝌蚪、蜻蜓、葦葉,再加上坐在石上的人,安適中透出生氣,人和自然和諧相依;搖籃這個比喻非常貼切,給人偎依母親懷里的感覺。后一句“香茶片”給人齒留余香回味綿長的韻味,與前面的畫面相映,同時又與“咖啡”“酒”的刺激形成對比。
生2:我選擇第三節中“真愿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血里,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這一句。“浸”字特別值得咀嚼,就是把這些字放在自己的血里泡,這個字的感情色彩是有很強烈沖擊效果的。
師:那么為什么是“杜鵑似的啼”呢?我們知道杜鵑啼鳴有濃重的悲涼意味。
生2:(繼續)這就說明老舍的思鄉有悲涼意味,一種動亂年代的家國之憂。
師:說得太精彩了。老舍寫這篇散文是1936年,當時他正在青島,此時日本已經開始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已經簽訂,華北告急,北平告急,因此老舍故園之思里有種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文章最后的`“落淚”也應該包含這一點。
生3:我選擇第二節后半部分。“相粘合”和“每一細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寫出了老舍先生與北平融為一體、不可分離的血肉關系。
生4:我選擇第六節中寫院子和院子里的花這幾句。家家有院子,滿院種花,有花就有蝴蝶、蜜蜂,不用花多少錢。住在城市里卻能夠享受到自然的情趣,而且這里的花草種類多,我想應該是五彩繽紛的,賞心悅目。
生5:我選擇幾處語言上京味很濃的句子,“草花兒”“差點兒”“白霜兒”這些兒化音讀起來很有韻味。
(老師要求學生把這些詞讀一遍試試)
生5:(繼續)還有“擠得慌”和“還不愧殺!”,有濃濃的北京語言特色?說明他對北平的熱愛。
師:好,大家評點得很精彩,交流得也很充分。在這一節課中我們共同體驗了老舍的思念故鄉之情,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對故鄉的文化內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當然對老舍用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表達情感的寫法也有了一定的體會。也請大家課后選取你家鄉給你影響最大印象最深的事物寫一篇熱愛家鄉或思念家鄉的文章。下課!
【教后反思】
1、在文本研習的過程中,“放”得不夠,因此這一環節生成性不足,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創造性學習沒有能夠得到充分體現。
2、品味語言這一環節時間比較緊,五位學生集體評點時沒有能夠讓其他學生也參與到他們的五個話題中來,進行對話。
教學目標:
讓學生體會老舍對北平的愛,并激發學生對家鄉的愛;讓學生理解對比、類比的表現手法和以小見大的選材方法的作用;品味本文平實生動的語言。
教學重點:
講讀第二部分。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選材的方法與好處。。
教學方法:
講讀教學、演示圖片、播放歌曲。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故鄉是哺育我們成長的沃土,故鄉是寄托我們靈魂的巢穴。當你身在故鄉時,你正被幸福所包圍;當你漂泊他鄉時,你將被鄉愁所纏繞。今天,讓我們走進老舍,去體會老舍對故鄉的摯愛深情。
二、老舍簡介
老舍,北京人,滿族,現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為中國現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風尚,所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解放后,以話劇《龍須溝》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
老舍一生寫下了約800萬字的作品,以長篇小說和話劇著稱于世。描寫北平生活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作。他關注平民,關注底層,曾因創作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但他話劇創作的最高成就還是《茶館》。他的作品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以其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廣為流傳,使之成為世界性的大作家。
三、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在山東濟南時寫下的一篇散文。當年身處異地的老舍,在戰亂的歲月中,更加思念他摯愛的北平。
四、讀準字音:
廿七(niàn)、黏合(nián)、什剎海(shí chà)、僻靜(pì)、韭菜(jiǔ)、菜圃(pǔ)
五、文本研習
(一)、整體感知
本文可分成幾個部分?
第1—3段:表達作者愛北平。
第4—7段:具體寫北平的可愛之處。
第8段:總寫作者想北平。
(二)、研讀第一部分
1、第1—3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確: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
2、怎樣理解作者“愛北平而說不出”?
明確:說明作者對北平愛得真切和深沉。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來形容這種愛?
明確:運用了類比的方法,把愛北平與愛母親作類比。
(三)、研讀第二部分
1、第4段說了北平什么特點?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復雜、有邊際、動中有靜。(演示圖片)
對比,巴黎太熱鬧、太空曠與北平有邊際、動中有靜形成對比。
2、第5段講了北平什么特點?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布置勻調、自然。(演示圖片)
類比,把巴黎布置勻調還差點兒跟北平布置勻調作類比。
3、第6段講了北平什么特點?“美國包著紙的橘子遇到北平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花多菜多果子多。
擬人。
4、第7段講了北平什么特點?運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使人接近自然。(演示圖片)
對比,把北平緊連著園林、菜圃與農村跟倫敦的工廠成天冒煙作對比。
北京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示例:故宮、天壇、地壇、圓明園、頤和園、北海公園、潭柘寺、香山、天安門、八達嶺長城等。(演示圖片)
5、北平可寫的東西很多,但老舍為什么要選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畫面來寫呢?
明確:老舍運用了以小見大的寫法,選擇普通市民熟悉的事物來寫,表達了北平的普通百姓熱愛北平的感情,讓讀者體味北京人那種特殊的文化心態,感受有著悠久古老積淀的真實的北京。
(四)、研讀第三部分
本文的結尾好在哪里?
明確:與前文“落淚才足以把內心表達出來”相照應,結構嚴謹。
表達了作者憂慮國家、思念家鄉之情。(本文寫于1936年,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表明華北危急,北京危急。結尾段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
六、內容歸納
七、結束語:讓我們聆聽李谷一演唱的我還是最愛我的北京,寄托對北京的愛,對家鄉的愛吧!(播放歌曲我最愛的還是北京)
教學目標:
1、學習與文本、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思想之情。
2、了解散文襯托手法,學習作者從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
3、細細品味老舍簡練俗白、純凈親切的“京味兒”語言
教學重點:
細細品味老舍簡練俗白、純凈親切的“京味兒”語言;了解散文襯托手法,學習作者從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
教學難點:
學習與文本、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思想之情。
教學方法:
朗讀品味法;問題引導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8min)
切入文題,直接導入。文題中,老舍在“北平”前用了“想”字,想想看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或者換種理解,可不可以把“想”字換成“寫”,或干脆就以“北平”為文章的題目呢,二者有什么差別?(提問,闡述)
【明確】“想”說明作者當時不在北平,引出寫作背景,穿插作者介紹。
“想”這是一個表現心理情態的詞,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而“寫”或以“北平”為題目,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客觀的描寫,所以這“想”字更凸顯出文章不僅要告訴讀者北平是怎么樣的,而且還傳達出作者對北平深摯的眷戀之情。
【補充】作者介紹: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小說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話劇有《龍須溝》、《茶館》,其中老舍憑借《龍須溝》而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畢生800多萬字的創作,鮮明得體現了其“京味兒”的藝術特色,即是用提煉過的北京話來寫北京城,寫北京人的遭遇、命運和希望。
寫作背景:寫于1936年,作者身在青島,隨著日本軍國主義入侵的加劇,北平已岌岌可危,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作者的民族危亡之感與思鄉之情較之平日則更為強烈。
【知識點】北平:北平是北京的歷史名稱
杜鵑啼血:杜鵑,又叫子規,傳說,古代有個皇帝叫杜宇,由于被放逐到山中,一個人很孤獨,很想念他的故國,就化做杜鵑鳥,日夜悲啼,叫聲凄慘,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而杜鵑鳥的啼叫聲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又常用來表思鄉之情,這里杜鵑啼血是用來表示對家鄉極度的思念。
二、誦讀全文,整體感知(5min)
前面說老舍的語言充滿了“京味兒”,“京味兒”實際上是指老舍的語言帶有濃郁的北京話色彩,而北京話的鮮明特點就是兒化音與豐富的語氣詞,接下來,老師請兩組同學(兩組同桌,先自由后點名)朗讀全文,希望同學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西西地品味出老舍這種豐富的語言特色
三、點撥字詞與詞語辨析(到此,導學案前三部分內容結束)(5min)
四、深入文本,討論研習(25min)
【問題一】請同學們先快速默讀前三段,宏觀上把握住作者的總體情感,接下來我們再深入地對它加以探討
【明確】這個愛幾乎是想說而說不出的(原文)。回過頭來我們看看第一段,第一段作者想告訴我們些什么?—交代作者寫北平的視角,即“我的北平”(原文中的話),“范圍上的那點,牛的一毛”—對話欄中說到“我們所最熟悉的社會與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總是最親切的,親切所以能產生好的作品”,作者就是想通過追憶這種為他所最熟悉、融入自己最深沉的情感的北平來表現這種愛的
【問題二】作者既然用“說不出”來定義他對北平的愛,那么第二段中作者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形容這種“愛”的?(用原文回答)
【明確】以母愛作類比來渲染這對北平的愛—“因母親的歡心而笑,因母親身體不佳而落淚。對母親說不出的愛就在這笑、淚之中”,這種類比手法的運用有什么作用么?這一類比形象且恰當地表達了作者對故鄉北平的愛顯得那么不同尋常而又那么的深刻。
【問題三】作者將對北平的愛與母愛進行了類比后,唯恐讀者還不清楚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愛,所以作者在接下了文字中就試圖向讀者闡明他與北平的關系,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我之愛北平也近乎于這個……可是我說不出來!”,想想看,作者認為他與北平是一種怎樣的關系?(用原文回答)
【明確】血肉相連的關系。理由: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他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與脾氣里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我的點點滴滴中有個北平,北平的點點滴滴中有個我。
【延伸】故鄉對我們來說何嘗不是這樣,而我們之所以對故鄉懷有如此深深的眷戀,不正是因為我們從故鄉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中看到了自己一路漸行走來的身影么?故鄉不正是我們記憶的根,或歸宿么?
【小結】作者是如何層層渲染這對北平所無法言明的愛的?
1、寫作視角:我的北平(作者對北平的追憶是為他所最熟悉的,自然凝聚著作者最深沉的情感)
2、類比手法:將對北平的愛比作母親的愛(為作者熟悉的北平,卻道不出其中的愛,所以作者選擇了以類比手法來傳達自己對北平所擁有的那份不同尋常而又如此深沉的愛)
3、闡明與北平的關系:血肉相連(作者又唯恐這種愛傳達得還不夠明晰,所以進一步闡明自己與北平的關系,以此確認自己對北平的愛不是虛無而縹緲的,而是真真正正地融化在血液里的刻骨銘心的愛)
【問題四】作者說,自己對北平的愛是說不出的,但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作者已經飽含深情地渲染出了這種難以言明的愛了。那么,作者究竟是在愛北平的什么?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4—7段,想想看,羈旅在青島的作者追憶了北平的那些具體物象或特點來具體表現這種愛的?簡單點兒,同學們可以順著這條思路來思考這個問題,即每段中哪些語句體現了北平(環境、布局、物產)的哪種特點?
【明確】第四段(小組發言)
1、“假使讓我‘家住巴黎’……感到寂苦”,家是溫馨的,巴黎作為家會感到寂寞、苦惱。因為要么“太曠”,“太曠”了寂寞;要么“太熱鬧”,“太熱鬧”了苦惱。
2、“使我能摸著──……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老舍用平平淡淡的語言描繪了城墻、水潭,水中蝌蚪,葦葉上的蜻蜓,卻營造出極濃的環境氛圍──安適。
3、“北平也有熱鬧的地方……動中有靜”,這句是老舍講述安適的北平中的熱鬧。不像一般人那樣,可能會寫××地方、××地方熱鬧,但全城會處于鬧和靜的和諧之中,在這里他以動靜相生的“太極拳”作比,是不是更加形象而富有文學魅力呢?
第五段(小組發言)
1、“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使他們成為美景”
這一段老舍寫北京的布局怎么樣?(原文中的話)人為之中顯出自然
第六段(小組發言)“我喜愛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還不愧殺!”
這一段老舍寫北平的物產怎么樣?豐富天然
【小結】老舍通過寫北平與巴黎等其它城市的比較,來凸顯北平環境的自然溫和,北平布局的人為中顯出自然,北平物產的豐富天然,一句話就是通過對比傳達出作者對北平處處“自然”(板書)的偏愛之情。
【補充1】莊子《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之道不僅僅滲透在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之中,而深深地印刻在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血液里
【補充2】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文章的主體段落4—7段,老舍處處是將其他城市與北平作了比較從而凸顯出北平所獨具有的特色的。那么,這種用類似的或有差別的事物來陪襯主要事物的修辭手法便是襯托,俗話說“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說得典雅點兒就是“烘云托月”,而運用襯托這種手法可以鮮明的突出主要事物的鮮明特點
【末段】華茲華斯說:“詩是情感最強烈的流動”,那么散文作為一種用詩的語言寫就的文體,在情感最真、最深而不可抑制的時候,便產生了令人分外震撼的感動,請同學們西西體會老舍的情感并飽含深情地齊讀最后一段。
【末段】讀詩需要知人論世、需要以意逆志,我們對于文章的深層理解與把握也離不開這兩種途徑。同學們,這篇文章是老舍寫于1936年日本肆虐中國的時候,那么作為歷史遙代呼應的今天,在這依然特別的日子里,老師希望和同學們一起,再次朗讀最后一段,深刻地體悟一個飽含民族危亡之感的知識分子所具有那份對祖國的沉沉眷戀之情
【藝術特色】
1、京味兒語言。
2、類比、對比的襯托手法。
3、生活化的細節描寫。
【作業布置】請同學們課下思考導學案上“課后延伸”的兩個問題與“北平有那么多的名勝古跡,作者為什么不寫,卻只寫了一些平凡的點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在下一節課,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探討。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2、學習本文在對比中突出北平特點的手法。
3、學習本文語言的通俗、純凈而又簡潔、親切的特色。
二、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和步驟:
1、導入
模仿幸運52,讓學生在以下的敘述中推測今天要學的課文的作者:
1953年他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得到這個稱號的直接原因是他創作了話劇《龍須溝》,他的另一部話劇《茶館》成了他的話劇代表作,也成了中國當代話劇的經典。他是以寫小說為主的,他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是《駱駝祥子》。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他就是“老舍”,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散文《想北平》。(順便介紹一下老舍的原名、字、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
2、題解
圍繞文題可設計如下問題:
(1)從這個題目,你推測老舍的這篇文章至少是在哪一年之前寫的?為什么?(1949年以前寫的,因為北京在1928——1949年間稱為北平)
(2)這篇文章老舍是在北平寫的嗎?為什么?(不在,如在北平就無需用“想”了)
(3)那么這篇文章到底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寫的呢?(1936年寫的。老舍1924年去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中文講師,1930年回國后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的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后才南下。由此推斷,老舍是在山東寫的這篇文章。這時距他離開家鄉北平已有12年了,怎能不想家鄉呢?)
(4)有人題目中的“想”字似乎太樸素了,你能重換一個字或詞嗎?(在換詞比較中體會老舍用詞的通俗而又親切真誠的特點)
3、朗讀全文(可按學號順序朗讀,朗讀時完成以下任務:
(1)將容易讀錯的字注音。
(2)給文章分段,并概括出段意,同時看看作者筆下的北平到底好在哪兒。
(3)在文中劃出你最感興趣的句子)
4、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要求每段的段意用四個字概括,四個字中還要用三個相同的字,那就是“北平”、“真”)
板書:一、(1—3)真愛北平
二、(4—7)北平真好
三、(8)真想北平
5、講析第一段——真愛北平
提問:
(1)文章第一小節老是強調自己知道的北平太少,這與想北平有關系嗎?(反襯下文對北平的感情的深)
(2)第一小節中最令人感動的短語是什么?(“我的北平”)
(3)作者是怎樣表達他對北平的真愛的?(A、多處說自己愛北平而無法用語言說出來;B、將愛北平與愛母親相提并論;C、寫北平賜予“我”知識、性格、脾氣)
(4)文章第三小節說“真愿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這句話中的“杜鵑”能不能換成“喜鵲”?為什么?(不能。杜鵑,又名杜宇、子規、蜀鳥。在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于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征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因為杜鵑的叫聲被老百姓摹擬為“不如歸去”,詩人常常用以表達思親、歸家之念。這里要表達的正是作者對家鄉的思念,用“杜鵑”甚為恰當。喜鵲是報喜的,用在此處不妥)
6、講析第二段——北平真好
提問:
(1)北平到底好在哪兒?
(2)作者是用什么手法來寫北平的好的?(對比)
(3)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北平的好的?
板書:
一好:雜而有邊,動中有靜(巴黎:曠而太鬧)——氣氛
二好:勻調自然,不擠不僻(巴黎:好于倫敦、羅馬,差于北平)——布局}(對比)
三好:物產豐富,接近自然(倫敦:成天冒煙的工廠)——物產
7、講析第三段——真想北平
提問:這個結尾僅一行文字,卻很打動人,你認為這個結尾好在哪兒?
——照應第二小節的“我要落淚”;直抒胸臆,將感情推向高潮。
8、語言欣賞
前面讀課文時要求大家邊看邊劃出你所欣賞的語句,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把你劃的句子讀一讀,并說說你欣賞它的理由。
總結老舍本課語言的特點:通俗、純凈而又簡潔、親切(板書)
9、2006年北京高考優秀作文《北京的符號》欣賞。
10、口頭作文:我的南通真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