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3
這是小學愚公移山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⑵ 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標:
⑴ 反復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內涵,培養文言文自讀能力。
⑵ 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3、德育目標:
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辯論法。
3、品讀法。
4、理讀法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包括古今異義詞、多義詞、通假字及常用虛詞。
5、延伸拓展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欣賞樂曲愚公移山)
同學們,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大家都吟唱自如,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家喻戶曉,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故事,去感受那愚公精神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背誦課文。學生循聲跟讀。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根據注釋提示,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4、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分發文字資料,資料內容如下: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應一厝朔東無隴斷焉
⑵ 對加粗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懲山北之塞( )
A、處罰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繞遠
B、迂腐
C、困難
指通豫南( )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雜然相許()
A、允許
B、贊成
C、答應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語氣助詞
⑶ 一詞多義:
① 方七百里方其遠出海門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②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d、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吾義固不殺人
③ 河曲智叟亡以應以君之力f、其如土石何其妻獻疑
④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⑷ 翻譯下列句子:
① 甚矣,汝之不惠!
②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③ 投渚渤海之尾。
④ 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學生自由回答,其余學生評價或補充。
5、教師播放教學圖片,每顯示一幅,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或朗讀課文相關片斷。
第一幅:二山雄立圖第二幅:在家庭會議上第三幅:畢力平險圖第四幅:愚公智叟辯難圖
第五幅:神靈移山圖
三、再讀課文,完成下列內容結構圖
兩山規模、位置方七百里,高萬仞;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標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移山方式叩石墾壤,箕畚運
移山時間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移山移山沖突愚公、智叟
移山結局無隴斷
四、思讀課文,理解寓意
1、學生分兩組,展開課堂辯論。
辯題:愚公、智叟到底誰愚?
正方:愚公實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辯詞選摘:
正方:愚公實愚
兩座山雄偉高大,實難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況且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幫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遠運山外;路途遙遠。運土石到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艱苦奮斗的精神;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確知移山之利,有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有子孫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順利開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有發展變化的觀點;感動天帝,將山搬走,顯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難而止,無所作為,譏諷、阻攔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師總結:經過一番激烈的辯駁,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問: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
學生討論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只要堅持不懈,成功終會屬于我們。
做任何事。都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成功、失敗亦如此。
五、布置作業
說說下列詞的古今異義:
懲、陽、陰、諸、毛、已
第二課時
一、分角色朗讀,理解人物態度
1、指導朗讀,理解人物對待移山的不同態度
⑴ 愚公之妻和智叟說的話差不多,能否用相同的語氣、語調來讀?
不能。愚公之妻是獻疑,是對丈夫關心;智叟卻笑而止之,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
⑵ 子孫和京城氏之子的態度又是如何?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子孫是雜然相許,說明眾人熱情高漲,積極參與;京城氏之子是跳往助之,說明孩子的天真和熱心參與態度。
2、提問:如何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
學生自由發言。
生1: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這反映了作者階級的局限性。
生3:這是對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偉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頌,也表達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話向自然斗爭并取得勝利的愿望。這個神話結尾,增強了故事的藝術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為高大、感人。
教師點撥:神話不同于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二、品讀課文,把握本文的藝術特征
關于對比、襯托手法:
學生討論,明確:文中有多處對比,如愚公與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對比。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后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京城氏之子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卻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見解鄙陋,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愚公之妻對丈夫關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問;智叟表現出極度的輕蔑,嘲諷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運用襯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一年返家一次對顯現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勞動的艱巨具有襯托作用。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
三、研讀課文,總結升華
教師提問:我們這個時代還需要愚公精神嗎?
學生發言,教師總結:
愚公精神的實質是排除干難萬險不達目的決不休止。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這種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會有神舟六號的發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會有我國近十年的輝煌成就?哪里會有時代的發展、人類的進步?讓我們從愚公手里接過精神火把,點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尋明天的太陽!
四、學生齊讀
結束全文學習
五、布置作業
1、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2、有人說,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僅有苦干是遠遠不夠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寫一段話闡明你的觀點。
【板書】
子孫 雜、許
妻子 獻疑
遺男 跳、助
愚公──遂率──移山──笑、止──智叟
(不愚) (不智)
一、活動目標:
1、欣賞、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知道做事要堅持到底、有始有終。
2、能大膽地質疑,對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見解。
3、能清楚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故事視頻三、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活動難點:能大膽地質疑,對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見解,能清楚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三、活動過程:
(一)問題導入,引起興趣
1、導入
(1)小朋友,你們覺得什么樣的人才能搬動一座大山呢?
(2)那么,如果搬山的人是一個老公公和他的孩子呢?你覺得搬得動嗎?;、教、案來自:大、考、吧幼、師網;引導幼兒重新做出選擇。
(3)古代有位老爺爺打算搬山,他是怎么搬的呢?大家先聽聽故事《愚公移山》吧。
2、提問
(1)堵在愚公家門前的兩座大山分別叫什么名字?
(2)愚公又想出了什么辦法來搬動這兩座大山呢?
3、播放故事錄音,幼兒傾聽
(1)你覺得愚公移山辛苦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引導幼兒結合故事內容說說。
(2)智叟和愚公分別是怎么想的?重點引導幼兒說說兩人的對話。
(3)你認為他們誰說得比較合理,聽了他們的話,你想要調整你的選擇嗎?引導幼兒說說自己對兩人的話的理解,同時調整自己的選擇。
4、幼兒再次完整地欣賞故事。
(1)愚公最后把山搬走了嗎?上天為什么要幫助愚公移山呢?引導幼兒說說上天被愚公的堅毅的精神所感動,所以幫助了他。
(2)討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3)教師小結: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只要像愚公一樣堅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活動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則具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我在設計本活動時決定引導幼兒從情感、態度等方面去感受故事。雖然故事情節簡單,但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從寓意中獲得人生的啟迪,也是寓言故事的魅力所在。
在評價愚公的行為是否愚蠢的問題上,要有意識地拓展幼兒的思維空間,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能力,有創意地看問題。幼兒能自覺地有針對性地發言,表達觀點,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養。孩子是學習的主人,他們通過積極的討論,思維更加靈活,他們能夠多角度地看問題。在孩子們不斷討論中故事中所隱藏的深刻含義顯現出來,這遠比我“一問一答”式的教學方法讓幼兒理解故事情節要輕松許多。
教學目標:
1、順暢翻譯課文
2、分析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學習本文對比和襯托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誰都遇到過困難,遇到了困難是應該勇敢地克服還是選擇逃避,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但我們中有許多人,面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困難、道道險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終選擇了對目標或理想的放棄。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卻是一位面對巨大困難敢于挑戰敢于戰勝的勇者,學習愚公,尤其學習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難、堅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們每一位都會實現人生既定的目標
二、示標
學習這篇文言文,我們要達成這樣的目標:
1、順暢翻譯課文,掌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一些重點文言句式
2、分析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學習本文對比和襯托的藝術特色
三、簡介《列子》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戰國前期鄭國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清靜無為其作品《列子》一書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等,既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又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則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好寓言。
四、聽課文錄音,并輕聲跟讀課文
請同學們,聽課文錄音,注意一些生字詞的正確讀音,并請輕聲跟讀課文。
五、翻譯課文
請同學們結合書下注釋(共48個注釋)翻譯課文女生譯1、2段,男生負責譯3、4段,先自行試譯,也可相互討論,等會兒,各請一名代表當眾翻譯。
老師友情提示以下字詞的解釋:
河陽之北懲山北之塞
投諸渤海之尾畢力平險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以殘年余力
山不加增漢之陰
六、總結通假字、重點虛詞、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叟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
2、重點虛詞的用法
“之”的用法
⑴結構助詞,“的”: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隱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雖我之死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詞,“這”: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這件事”:操蛇之神聞之,告之于帝
⑷人稱代詞,“他們”: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連詞,表修飾:面山而居笑而止之
表順承:聚室而謀何苦而不平?
表轉折: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⑴代詞,“他的”:其妻獻疑曰帝感其誠
“他”:懼其不已也
⑵副詞,加強反問語氣:其如土石何?
3、特殊句式
⑴被動句帝感其誠(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了)
⑵倒裝句
①、主謂倒裝:甚矣,(謂)汝之不惠(主)
②、賓語前置:何(賓)苦而不平?
③、定語后置:遂率子孫(荷擔者)(定語)三夫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語:(愚公)聚室而謀曰(室人)雜然相許
②、省略介詞:帝感(于)其誠一厝(于)朔東
一厝(于)雍南
七、合作學習,研讀課文
(一)請同學們看課文,思考這些問題,用課文原句來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兩座什么樣的山?
2、愚公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點是哪里?
5、他們是怎樣具體行動的?
6、山最終移掉了嗎?
7、愚公決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難?
答案:兩山規模:“方七百里,高萬仞”
原因:“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地點:“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行動:“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結局:“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困難:(l)兩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2)年老力衰,人員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3)工具簡陋,運土路程遠: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師:面對巨大困難,卻敢前去挑戰,同學們要學習這種勇氣請大家齊讀這三句話:
知其不可而為之!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八、分析人物形象
過渡語:愚公移山“任務”——艱巨,需移走兩座高峻的大山;愚公移山人力單薄,只有一行五人;愚公移山“過程”——艱辛,鑿石運土,全靠體力,需寒來暑往,長期努力也許年老力衰的愚公是有點自不量力了,難怪智叟要笑而止之,當然愚公機智的駁斥是令智叟啞口無言。
請同學來模擬人物對話其他同學思考:
1、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答案:
1、智叟:“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智叟: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長遠的,發展的觀點
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孫們的無窮力量,他說“我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孫子又有兒子,孫子又有孫子……子孫會無窮無盡;山不會變,終有一天會移平”,非常理直氣壯;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個人的勢單力薄,顯然看問題片面、死板
那么,對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你該如何評價呢?
答案:愚公:志向遠大不畏困難堅持不懈
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現狀自以為是
3、看來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說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們男生和女生分成兩派來,對兩個觀點“愚公不愚”、“愚公實愚”分別想想理由,鍛煉一下嘴上功夫,來個小小的辯論吧
師總結: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來要求愚公
小結:愚公和智叟的對話,進一步表現了愚公移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心。
4、想像一下,如果沒有神的幫助,移山的結果會怎樣?
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實現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抱負,是以幻想方式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們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這和迷信有本質的不同
九、歸納寓意
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說出這個“愚公移山”這個成語的意思嗎?
寓意:本文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以堅忍不拔的毅力,頑強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頑強的毅力和排除萬難的精神。
十、總結寫作特色
你從這篇寓言故事里學到了什么樣的寫作技巧?
v1、反襯
以兩山高大反襯移山艱難
v2、對比
a、移山人力的單薄與移山任務的艱巨(突出愚公排除萬難的堅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現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v3、情節曲折
愚公移山,雖得家人贊同,但其妻卻說出了很多困難,還好,家人想到了問題的解決方法,可那智叟卻前來阻止,并嘲諷愚公的'無能,機智的愚公對他進行了嚴厲的駁斥,愚公移山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幫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個圓滿的結局,文章可謂情節波瀾起伏,曲節多姿。
十一、《愚公移山》歌曲欣賞,下課
活動目標:
1.欣賞、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知道做事要堅持到底、有始有終。
2.活動中能大膽地質疑,并根據經驗對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見解,能清楚連貫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活動準備:《愚公移山》的故事幻燈片、圖片。
活動過程:
1.交流爬山體驗,導人課題。
★指導語:你們爬過山嗎?爬很高的山會有什么感覺?
2.在自由閱讀、質疑和集體解疑的過程中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1)初步了解閱讀的內容,激發自己看書、提問的欲望。
★指導語: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本很有趣的圖書,我們一起來看看。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記在記錄紙上,等一會兒我們一起來解決。
(2)討論記錄的方法。
★指導語:在記錄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用最簡單的標記和圖畫把問題記錄清楚。
(3)閱讀圖書。
(4)欣賞幻燈片,結合記錄紙集體討論問題,進一步理解故事的內容。
3.完整欣賞、理解故事。
4.集體討論,用現代的方法解決問題。
★指導語:如果我們現在再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有什么好的辦法來解決?
延伸活動: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幼兒開展新編故事的'活動。
資料鏈接:愚公移山
北山有一位愚公,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家門前有一座山,正好堵住了道路,出門回家都得繞道,非常不方便。有一天,愚公舉行了一個家庭會議,計劃從大門起,掘開一條道路,可以經過豫南直通漢水。愚公率領妻子和兒女,開始挑土鑿石,進行開道。大家忙于挖山,逢年過節才能回家一次。
河曲有一個名叫智叟的人笑他們說:“老公公,你真傻!憑你的殘年余力以及幾個兒女,不要說是毀山開道,就是用盡了畢生的力氣也動不了山的毫毛啊!”愚公嘆了一口氣說:“你真是固執不通,你的智慧還不如我的妻子、孩子呢!你認為我已經這么老了,但我死了后有兒子,兒子之后有孫子,孫子再生兒子,子子孫孫,可以一代接一代的開鑿,而山是死的,不會再增加,何必擔心大山不能被我們一家鏟平呢?”
上帝知道了愚公這樣的堅毅精神,非常感動,于是將兩座大山從他的門前移開,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