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一剪梅李清照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詞作,詞中寫自己對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傷而又有一種淡淡的甜甜的喜悅。這首詞教學,讀懂大意和背誦難度并不大,難在如何讀出詞的情感之美。為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可以設置情境,在情境中體味。
【教學目標】詞中情感之美。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閱讀李清照《如夢令》《聲聲慢》等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回顧學生閱讀情況:抽學生背誦《如夢令》;學生集體背誦《聲聲慢》中“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設疑問:兩首詞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實生活的真實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書香門第 家庭富裕 婚姻幸福美滿 父母呵護
2.理想中的李清照 充滿希望 充滿激情 能充分享受生活
從如下幾首詩詞中就可以看出來: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貴夫人形象慵懶哀傷而不絕望有一種甜蜜的感覺。如《如夢令》中人物形象。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李清照詞中思想感情
2、感受李清照婉約的詞風
3、背誦李清照的主要詩作
二、教學設想
1、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一個作家的詩詞,總結出詩人的藝術風格
2、李清照寫內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讓學生把握用意象寫愁的手法
3、要讓學生快速背誦,尤其要在課堂上完成背誦要求,養成良好的背誦習慣
三、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播放音樂mtv安雯唱的《月滿西樓》,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本詞的情感。淡淡的憂傷
二、背誦這首詞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三、賞析這首詞
1、讓學生概括這首詞表達的思想感情:孤獨寂寞的相思之情
2、引導學生分析詞人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紅藕香殘,獨上蘭舟,云中錦書,飄零的花,自流的水,
最后直接抒情:無計可消除
四、擴展閱讀
1.讓學生回憶學過的李清照的詩詞
如夢令兩首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補充閱讀:
醉花*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總結詞風
真摯細膩,深婉動人,語言清新典雅,淺易自然。多寫個人遭遇,心靈深處的“愁”,而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3.總結李清照詞中寫愁的名句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只恐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4.總結寫“愁”用的手法:
用形象的事物來比愁,可觸、可視、可感,從而能引起共鳴(前兩句)
用意象來渲染愁緒,多個意象共同構成抒發愁思的意境(第三句)
讓學生舉出此類名句: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春水向東流。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五、欣賞歌曲《聲聲慢》
六、讓學生背誦李清照的詩詞
七、總結本課
提示學生李清照的詩詞中有沒有豪放風格的
《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東。
八、布置作業
學唱《一剪梅》和《聲聲慢》
教學目標: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2、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系
3、利用開放性原則培養學生再造意境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感受鑒賞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韻律美、音樂美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補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原則:
開放性原則
教學方法:
聯想法比較法
教學準備:
CAI課件、多媒體設備
教學教程:
一、詩畫導入
展示一組CAI畫面:溪亭日暮、藕花深處、歸舟爭渡、驚飛的鷗鷺
師:(明示畫面中的意象)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學們看到這些畫面能想起初中學過的哪首詞?
生:李清照的詞《如夢令》。
師生齊背《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師:(啟發)詞中寫的是作者少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開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識愁滋味”啊。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的變遷,女詞人還能一如既往地做個快樂天使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學習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顯示課題)
二、研習新課
1、范讀比較:(屏幕顯示)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師:(啟發理解)這兩首詞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讀可發現:
景物時令——前寫夏景,后寫秋景;
作者年齡——前為少女時期,后為少婦時期;
感情基調——前愉快開朗,后細膩深婉。
師:(提示)女詞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趙明誠
2、清理思路、賞析意境
上片:詞人舟中所想 → 下片:回到現實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寫女詞人獨居生活——舟中所想
紅藕香殘:以點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蕭條,
獨上蘭舟:背面敷粉——如果能與丈夫一同劃船該多好啊!
云中錦書:相關聯想——猜想丈夫的信該到家了,
月滿西樓:生發想象——仿佛身處西樓,望月計算著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寫女詞人由想象回到現實
花飄水流: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難再啊!
一種、兩處:直抒胸臆——合寫夫妻雙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無計可消除: —— 情之深、重!
} 揭示主旨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名句)平字見奇,化無形為有形(由外到內,運動之速)。
3、名句賞析:“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學生發言,教師小結:好在關聯詞“才……卻”:前輕后重,無法排遣
比較“才……又”(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剛……又”(剛考完數學,又要考語文):前后并舉同等
提示:寫作一得——說話作文要力求煉字煉意
小結——①本詞重寫相思,次寫愁情。 ②抒寫閨情而非閨怨。
4、誦讀指導:
結構特點:①本詞為雙調,每段四句,每句四拍,與七律相近; ②雙數句分解為兩小句,每小句四字。
誦讀要領:單數句緩慢悠長,雙數句輕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韻腳(秋、 舟、樓、流、愁、頭)幫 助記憶。
誦讀節奏: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自由朗讀:(2分鐘)
個別朗讀:1 ~ 2名學生演讀(大屏幕顯示相關畫面、音樂)
學生齊背:
5、影象欣賞:播映依據課文改編的優美影象,達到形象直觀,寓教于樂。
6、隨堂練筆:(5分鐘)合理想象,補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課堂重頭)將全詞改寫成情景連貫、意境優美的抒情散文
(教師巡視學生完成情況,選定點評習作2篇)
當堂點評:(3分鐘)(習作投影顯示,作者朗誦)
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教師背誦:(下水作品)改寫的散文詩(大屏幕顯示、音樂背景)——
粉紅的荷花已經凋謝,鋪著的竹席也生秋涼,
輕輕解下絲綢帔,獨自登上木蘭船。
天邊飛來隊隊鴻雁,是誰捎來了遠方的佳音?
西樓灑滿月光,思念的人兒啊該早日歸來。
花兒自管飄落,水兒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對方,卻只能獨自愁悶各天一方。
這樣的相思愁苦,哪兒有辦法可以消除,
皺著的`眉頭方才展開,心里頭卻又想念起來。
三、擴展鑒賞:《聲聲慢》李清照
1、沒有給學生放名家朗讀的錄音,只是我自己請教經主任,在經主任的輔導下,就大膽的范讀,最后結尾處“了得”,出現了讀音上的問題。我和經主任討論認為還是讀輕聲,突出“愁”字。希望大家給個建議最后讀什么最適合。
2、學生很認真“入境”的讀,我也仔細的聽,一邊關注其他學生的學習狀態,一邊做指導,其他學生也比較認真,做到“走心”。我想這是這節課的收獲。最后展示的時候,有個學生沒把《醉花陰》讀出憂郁之情。當時我想點評了,后來一想是個性展示讀,這種憂郁之情,沒有親身經歷和學生閱歷淺,讀起來很難把握,就沒有做出評價,生怕打消朗讀積極性。課下我找他談了,讓他稍微改改,帶著憂郁之情,那個男生當時臉就紅了,他說:“老師我是有些緊張,但是覺得讀的還行,就想站起來表現一下,是不是影響整個班級,還有你。”我當時聽了,挺吃驚,他怎么會這樣想,這種集體意識很強,他怕給丟人。后來,我想還好我當時沒有說他,不然,他當時一定就會覺得沒面子,很自責。這個男生平時很少主動回答問題。我想課上即使委婉的批評或建議,對某些“小心眼”的學生,也是一種打擊,以后批評的時候,真的要分場合,考慮學生情緒真的很重要。
3、課前預設,鑒賞環節就是進一步體會情感進行補充完善,輔助背誦的。在時間上預設有些短,然后放的位置不對。趙謙翔老師說,先鑒賞,再讀。不要這樣一會讀,一會鑒賞,一會再讀。我把預習課放一起整個過程是,第一節課通過材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故事及風格,把初中學過的串聯一下,勾起學生記憶深處的內容。然后初步讀詩歌自主鑒賞詩歌,討論課后習題。第二節課有感情地讀,進一步鑒賞體會情感,然后背誦。我講這課之前講了柳永詞,就是這個模式。問學生,學生說可以接受這樣的模式。
聽了趙謙翔教授的評課后,我反省了好久。感覺平日自己用到的功夫尚淺,自己沒有深度備課。今后要多讀書,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增強語言表達能力。每一節課都有一定的提升,讓自己滿意,才能讓學生滿意,以求師生共同進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