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只有一個地球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了解作者說明事物的方法。
2、知識與技能:
⑴理解課文內容,弄明白為什么說“只有一個地球”。
⑵領悟文章的思想進行小練筆,培養同學學習語言的能力。
⑶電腦網絡操作,培養同學自主選擇、自我評價、協作參與的能力和創新實踐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同學受到保護環境、維護地球的教育,懂得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多么可愛,同時有多么脆弱。
【教學內容和重點、難點分析】
本課既是一篇很有科學性的說明文,又是一篇語言文字十分優美的文章。一方面它從地球上可供人類生存的范圍非常有限、資源已遭到嚴重破壞、破壞了地球人類將別無出路等角度說明不能再破壞地球上的生態環境了,呼吁人們維護地球、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另一方面文中描寫地球美麗的優美詞句讓同學積累了更多的語言,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
1、教學重點:
讓同學明白為什么地球上人類生活的范圍很小;為什么不能再破壞資源了;為什么破壞了地球將別無去處。
2、教學難點:
如何采用合理的教學手段,使同學更加深刻認識目前地球面臨的危機,從思想深處接受保護環境的教育。
針對教學重難點,設計最優化的教學手段,改進教法,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把許多真實的、具有震撼力的畫面擺在同學面前,不必教師多做分析,同學聯系實際生活,便能很容易地理解課文內容,并能受到思想教育。
【教學對象分析】
本課布置在六年級第一學期,同學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自學身手,如預習,自同學字、新詞,查字典等。所以在課前可以布置同學充沛預習課文,這樣便給課堂留出更多的時間加強能力訓練,比方本課的朗讀、說話、寫小練筆訓練。
六年級同學也有一定的電腦操作能力。在網絡教學中,更有利于培養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還使他們在查找資料,學習課文中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品嘗探索的樂趣,收獲的快樂。
新課標要求我們:語文教學要讓同學更貼近生活實際,在生活實際中感悟。因此,在本節課中,我充沛利用CAI的優勢,讓同學通過生活實際中的各種現象來感悟生態環境的破壞。
【教學媒體設計】
電子相冊導入新課動畫錄音在愉快的氛圍中把同學帶入課堂教師點擊“電子相冊”按鈕2分鐘。
地球風采感知美麗的地球登陸網站利用指定網站上地球的一些精彩圖片,創設情境,喚起同學情感同學點擊“地球風采”按鈕3分鐘鉛筆同學有感情朗讀文本、交互讓課件工具代替鋼筆,培養同學良好的閱讀習慣同學點擊“鉛筆”按鈕2分鐘計算器計算全球人均活動范圍文本、交互充沛利用媒體,既能讓同學在數字上感知,又能保證課堂時間同學點擊“計算器”按鈕1分鐘自學學習三、四自然段文本、交互、登陸網站讓屏幕代替課本,吸引同學注意力,并能隨時登陸上指定網站解決難點同學點擊“自學”按鈕6分鐘反饋同學自學結果網絡廣播讓同學展示其學習思維過程教師機監控廣播某同學2分鐘救救地球感知地球上的生態災難文本、交互、登陸網站媒體中的圖片、指定網站充沛調動起了同學的情感同學點擊“救救地球”按鈕3分鐘計算器人類從地球到別的星球需多長時間文本、交互利用數字充沛說明人類除了地球別無去處同學點擊“計算器”按鈕1分鐘電子相冊《熱愛地球媽媽》動畫錄音與導入呼應,并使同學的情感得到升華教師點擊“電子相冊”按鈕1分鐘課外拓展查詢資料庫,為小練筆作準備文本、交互、登陸網站同學自主選擇共享資源同學點擊“課外拓展”按鈕10分鐘。
【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課前2分鐘,利用蘇亞星在網絡上打開教師課件,出示電子相冊。
2、上課后:
同學們一定還在回味剛才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所聽到的那活潑、愉快的旋律吧。這首歌的名字叫《熱愛地球媽媽》,它告訴我們要保護美麗的大自然,維護地球,維護生態環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講述同樣內容的第13課──《只有一個地球》。
3、齊讀課題:
問:在讀題時,我們應該怎么讀?為什么?
4、再齊讀課題。
二、學習第一局部
1、過渡:同學們一定對地球的全貌充溢了好奇,今天,老師讓同學們做一回宇航員,一起來領會一下地球的風采。
(同學操作網上瀏覽。)
2、此時你想說些什么?
3、課文把地球描繪得如何呢?
同學操作:自由讀第一自然段,運用課件中的鉛筆工具,把課文中描寫地球美麗的語句畫出來,并反復有感情地朗讀。
教師操作:教師網上瀏覽,相機指導。
4、交流:
利用蘇亞星把指名同學的操作結果調至全班同學的桌面上,全班同學一起參與交流,并進行品讀。
5、交流地球的另一特點──渺小:
同學操作:利用課件中的計算器計算,同時利用課文中所給出的數字,“地球的面積有5.1億平方公里,而適合人類居住的陸地只占地球的五分之一”,現今全球人口有70億,算出每人占面積多少平方公里。
6、通過計算,你認識到了什么?
7、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它卻載著70億人類,人類的安危全系于這葉小舟。那么,我們人類又是如何對待這生命之舟的呢?
三、學習第二局部
1、同學自學3、4自然段:
同學操作:
⑴自由讀3、4自然段:
考慮:課文從哪兩方面介紹了人類對地球的破壞。
⑵什么叫再生?
⑶提示:如文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可點擊“再生”,上指定網站,并結合實際了解資源再生過程。
2、教師組織同學匯報自學效果。
3、教師小結(網絡操作)。
同學操作:
⑴同學登陸進入“救救地球”。
⑵同學自主選擇觀看各種有關資源破壞的圖片、網站。
⑶選擇最令你驚心動魄的內容,說說你的感受。
4、網上交流:
網上展示指名同學的桌面,讓同學練說。
四、學習第三局部
1、你們說得這么可怕,然而“有人會說,宇宙空間不是大得很嗎,那里有數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資源枯竭的時候,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嗎?”(指名說)
2、做個假設:
在離地球40億公里處發現有一星球適合人類居住,利用四年級學過的課文《太陽》中學到的知識:太陽離地球1.5億公里。人類乘飛機到達太陽需二十年,那么,人類要飛到離地球40億公里處需要多長時間呢?
同學操作:利用計算器計算。
3、發現需要用三、四百年的時間,所以人類要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是不可能的。
4、引導再讀課題:所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五、假如我們人類在這唯一的地球上再任意破壞,后果則不可思議
地球這個生命之舟將不復存在,而人類將無處容身。所以,請大家愛我們的地球吧!下面,請同學們跟著音樂來唱出我們的心聲。
教師操作:網上放音樂《熱愛地球媽媽》。
六、延伸課題,準備小練筆
1、為了我們人類,對于這唯一的地球,我們不得不維護。那么我們將如何以實際行動來做呢?(同學網上暢談)
2、下面就請同學們把自身的金點子化成一篇篇富有號召力的文章。
3、同學操作:網上搜查作文資料。
⑴同學登陸進入資料庫。
⑵搜查資料。
⑶自由練寫。
(這一環節若課上時間不夠。可延續到課后進行。)
4、和錄:
⑴《假如我是環保局長》存有指定網站的各種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以和有關環保局長的職責,讓同學對其有大概的了解,并寫出符合實際的文章。
⑵《我為母校設計綠化方案》設置了我校新校舍的平面圖,并結合一項電腦拼圖,以和相關網站,為同學提供寫作的各種資料。
⑶《五十年后的家鄉》存有各種有關家鄉──無錫的網站,對無錫的歷史和污染情況做了詳細的介紹。
⑷自定,存有一篇有關《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的讀后感,供同學學習參考。
一、導課: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繼續學習16課只有一個地球的最后兩段。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讓我們對地球有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認識。
二、復習:
首先,我們來復習前兩段的有關內容。我們采用搶答的方式來完成。(出示燈片)
1、地球的表面積是多少?
2、人類活動的陸地只有多少?
3、通過這兩個數字說明了什么?
4、人類是怎樣破壞不能再生資源的?
5、人類是怎樣對待再生資源的?小結:通過搶答,說明同學們上節課學得很好,希望這一節課學得更好。
三、質疑問難:
你還想了解關于地球的哪些知識?(老師鼓勵學生質疑后,把問題歸類,有些問題作為課外閱讀去處理,與課文有關的問題放在課堂教學中解決。)
四、討論,學習三、四段:
1、這就是我們的家園──地球(出示投影片)它太可愛了。在茫茫的宇宙中,它是最奇妙,最美麗的一個星體,它在黑暗中靜靜地閃耀著藍色的光輝,它緩緩地轉動著,轉動著,可是,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遇到了威脅。于是有人提出移居到宇宙中別的星球上去。對于這個設想,科學家是怎樣回答的呢?(引導學生默讀第三段后回答。)(板書:不能指望移居。)
2、科學家認為不能指望移居的理由是什么?(抽一學生朗讀第三段,其余學生用①②標出;同桌討論后回答)(理由:a.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公里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b.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設想是遙遠的事情;c.沒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
3、讀第三段。(注意問句的讀法指導)
4、科學家認為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這些設想即使實現了,也是遙遠的事情。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你對這個問題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5、現在,我們就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夠實現這一問題進行辯論。正方觀點: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不能夠實現。反方觀點: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能夠實現。(學生思考一分鐘后老師組織辯論,最大限度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結:不管能否實現移居,我們必須立足于現實,因為地球畢竟是人類目前為止最理想的生存之地。
6、只有一個地球,作為地球的公民,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地球呢?(學生自由讀文后回答,板書:精心保護)
7、精心是什么意思?我們為什么要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學生默讀后用~~~勾出有關語句,讀句子。)
8、地球太容易破碎了請看錄相。(播放有關生態災難和自然災害的錄相。)
9、你能說說我們目前的生存環境嗎?(引導學生說說重慶的生存環境。)
10、這是老師收集的幾則資料(出示投影資料)大家一起來讀一讀大標題。(長江水域江面污染,1997年──地球最熱的一年,黃河斷流去年持續時間最長,上海早春高溫百年罕見,今年二月全球異常高溫。)
11、四月二十二日是什么日子?為了讓每一位公民都樹立地球意識,環保意識。我們共同來策劃99年的世界地球日的宣傳語,好不好?要求:語言簡潔、生動,構思獨特新穎。好的作品將被老師收藏。(學生創作──上臺宣讀──老師點評──學生自評、互評。)
五、總結:
今天,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老師也從同學們那兒學到了許多新知識。地球是我們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只有一個地球,我們精心地保護地球,其實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教材說明:
本課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說明了保護的球生態環境的意義。課文從地球在宇宙的渺小、人類活動范圍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制地開采或隨意破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后,用科學研究的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最后得出結論: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讓學生懂得為什么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進行環保教育。
重難點突破:
1、采取自主學習和協作的辦法進行學習,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
2、通過預習和查找資料來了解,在宇宙中的確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為了生存,我們必須精心保護地球。
典型習題配備:
1、在括號里填適當的字組成詞語。
()()透亮相互()()()()可親
一葉()()()()提供不加()()
2、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毀壞----容易----精心----美麗----
3、選作題
(1)在生活中找一找人類破壞地球的現象,想一項解決的辦法,并把你的合理化建議寫下來,寄給有關部門。
(2)寫一篇想象文,假如我是------(一只小鳥、一棵大樹、一條消息、環保局長------)
參考資料:
《教師教學用書》《星級教案》。
推薦材料:
《宇宙生命之謎》
一、教材解讀:
本篇是科普說明文,但文章寫得生動形象,可讀性強。課文從宇航員在太空遙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寫起,引出了對地球的介紹;接著從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制地開采或隨意毀壞等方面,說明地球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威脅;然后用科學家研究的成果證明,當地球資源枯竭時,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最后得出結論: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
二、目標預設:
1、課前布置學生通過預習,讓學生讀通課文,自學生字,并結合課文和工具書初步理解有關詞語。
2、在學生能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初步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
3、通過品詞讀句,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增加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4、通過課前查閱資料,課后語文活動的拓展,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
三、設計理念:
1、把與文本的對話上升到與作者、與母親的對話。引導學生通過讀書而觸摸到作者那顆滾燙而焦灼的心,去體味地球母親的那份無私而悲涼的情,以喚起學生人性的感悟。
2、無論是教學目標的設定還是對文本的閱讀感悟,都力求突出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鑒于與六(3)班學生尚在磨合期,所以興趣引路的教學方法很重要。如用“猜猜老師會提什么問題”的方法,目的在于弱化學生怕提問題的心理。
3、在閱讀中注重引導學生想象文字背后的畫面,領悟文字所承載的思想和靈魂,從而達到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4、注重課前資料的積累,課中資料的揉合,課后向外的無限延伸,體現大語文的教學觀。
四、過程展示與教學策略: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激興趣)
1、講述《時代周刊》評選“年度新聞人物”的事情。
2、引導學生質疑,引出課題。
3、通過讀題,初步感知。
4、檢查預習情況,觸摸學情。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讀出意)
1、再用心讀課文,猜想老師會提什么問題?
2、提出自己的問題,老師幫助梳理。
3、預設學生可能提到的問題:
(1)為什么說地球是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
(2)為什么說地球像一葉扁舟?
(3)為什么說地球是渺小的?
(4)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來形容人類的活動范圍?
(5)前面說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后面又說這些資源可以長期給人類做貢獻。這樣不是矛盾了嗎?
(6)生態災難到底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威脅呢?
(7)40萬億公里之外有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呢?
(8)為什么說建造移民基地是遙遠的事情?
(9)為什么說地球很可愛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三)抓住感受,品讀課文(讀出形)
1、說說自己再一次讀課文后的感受。
2、這些感受從課文的哪些地方來?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3、請帶著這些感受再讀課文(重點是課文3——8自然段)。
4、讀著讀著你眼前浮現出什么樣的畫面?讓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樣的感覺?
5、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
(四)連詞成段,回歸整體(讀出味)
1、根據板書,把這些詞串成一段話,讀一讀。
2、把串成的這段話和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
(五)補充材料,升華情感(讀出情)
1、聽老師讀一組數字,有什么感受?
2、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六)課外延伸,傾訴感情(讀出魂)
1、再看下面一段數字(用多媒體打出),又有什么感受?
2、請帶著這種感受,向全人類我們的發出呼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3、此時,你想對地球母親說些什么?想對所有的地球人說些什么?想對還在破壞周圍環境的人說些什么?還想對你自己說些什么?請寫下來。
4、查閱相關資料:查閱與地球、與環境相關的資料,開一次主題班會或搞一次語文活動課(教案另定);推薦課外書:《狼圖騰》(長江文藝出版社作者:姜戎)
五、課后反思:
1、本節課成功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抓“感受”一詞來貫穿全文,學生的情感由興趣起,隨思維升,最后達到高潮。但課后回憶一下,在本節課似乎過渡地張揚了人文性,沒能使學生的情感真正落實到課文的局部——語言文字的訓練上來。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通過工具性來凸現人文性,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是一個值得反思和繼續探究的問題。
2、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弱化學生怕提問題的心理,此節課我設計了“猜猜老師將會提什么樣的問題“這樣的手段,雖然點燃了學生興趣的火花,打開了學生的思路,但有沒有把學生引向去揣摩老師的心里而提問題的軌道,使學生所提出的并不是他們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而是為了迎合老師而提出的并不是問題的問題?這一點有待于去檢驗。
3、為了體現一篇課文完整的教學過程,本節課設計了過多的教學環節和內容,使本節課的容量過大,導致中間的某些教學環節出現“蜻蜓點水“的現象。整堂課給人一種”趕場子“的感覺。如何使自己的課堂從從容容地教,而不是匆匆忙忙地過,是下次一定得克服的弊病了。
六、教研組評價:
1、從本節課上我們看出了老師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藝術:從放手讓學生提問題、幫學生梳理問題、引導學生不露痕跡地解決問題等環節中,可以看出老師的教學機智,這也是真正體現教師教學水平的地方;從設計的“猜猜老師會提什么問題”這樣的教學手段上可以看出老師很注重教學的策略和藝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是這一策略,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提出了很多有見解性的高質量的問題。所以,并沒影響學生提問題的導向。
2、黑板上板書的問題,擦掉問號后變成課文的關鍵詞,讓學生根據這些關鍵詞連成一段話。這一教學環節體現了課堂的生成性。因為學生的問題是無法預料的,將學生們所關心的問題變成組段的關鍵詞,是課堂教學智慧的展現。
3、本節課超時7分鐘,之所以導致超時,是因為老師設計的環節太多,一節課就40分鐘,不可能面面俱到,貪多必將導致浮淺。
4、整體學生的積極性還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學生發言面較窄,至少有10個左右的學生游離在“邊緣地帶”。
5、提升了對文本的感悟,但深度不夠,有些問題解決得不徹底。比如“地球是可愛的,同時又是容易破碎的”。“可愛”和“破碎”學生感悟不徹底。
七、專家引領:
學校教科室聘請的兩位專家參加了聽課評課,以下是總結專家們的意見和建議:
1、對于評課的導向,首先得貫穿新課程的三位目標,在課堂上如何將三位目標進行融合是關鍵。當然,對不同的課型,三位目標所呈現的強度不太一樣。《只有一個地球》從體裁上看,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但文筆生動感人,所以不一定非要呈現出說明文的特征,對這篇文章宜以感情線為主。整節課老師帶領學生抓住“感受”品讀全文,方向是對的,但老師在課堂上又過度地張揚了情感,而忽視了對文章重點詞句的深刻感悟和理解。
2、新課標盡管提倡語文課堂要立體多元,但“一課一得”仍然要提。怎樣在一節課中去突出一點,這是老師們今后在課堂上要注意的問題。如果一節課有一個亮點,出現一次高潮,那么,我們就認為這是一節成功的課。
3、突出學生主體應該是在教師導引下的主體,對學生提問題一定要有一個導向,不能任由學生思緒滿天飛。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進行歸類,這樣不至于在解決問題時顯得“支離破碎”。比如:對于這一課,學生提了十幾個問題,哪些是知識性問題?哪些是情感性問題?哪些屬課內要解決的問題?哪些是要放到課外解決的問題?要進行歸類,才能有的放矢。
4、在三維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師的意識中是應擺在首位,但在學生進入情感狀態后,要呈現認知目標,落實知識目標,這樣才能做到三維目標的真正融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