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2
這是禪山記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 梳理文章內容,掌握重難文言語匯。
2. 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 理解成事需“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主旨,以古鑒今。
4.感悟王安石寫作政治緣由。
【重難鎖定】重點:目標1、2;難點:目標3。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一. 情境導入: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音謬,引入華山(花山)之探。
【解析】“豬革亮”是古代一種皮具,類似于鞋子,“頂”是皮匠制造皮具的一種做法。
另一種說法:“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能頂一個諸葛亮,民間流傳中被說成了“皮匠”。
二.合作探究
?。ㄒ唬┮糁囍?/p>
1.齊讀一段。
2.師生探討“華”發音。
?。ㄖ攸c字詞融入)“舍”、“卒”、“以”、“其”、“乃”等。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等。
3.由“音謬”王安石思考到什么道理?
“深思慎取”。
4.范讀四段。
?。ǘ┤攵次幢M而出之嘆
1. 褒禪山景物探幽引入。
2. 生讀二段,共同探討。
?。ㄗ衷~分析,游覽過程把握。)
3. 齊讀第三段,分析“余有嘆”:
?、俟湃擞^自然有得。(例證)
?、谥?mdash;—險遠。
?、哿?mdash;—不怠。
?、芪?mdash;—幽暗昏惑“相之”。
⑤無悔,無譏。
4. 所悟。
?。ㄓ懻?,結合已學知識及生活學習體會談看法)
三.拓展延伸
1. 王安石寫作緣由:
變法治國,盡吾志(力、物)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補充作者資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現江西省臨川縣)人。仁宗慶歷進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強化統治力量,以防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
2. 同游之人共鳴
父(甫)的探討,志同道合之游之感。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游覽了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附板書: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志
音謬——深思慎取 游洞不盡—— 力
物
教學目的: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
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在作文課上集中練習了“感受生活—描寫生活”這一專題,其實在古文中不乏這樣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寫生活的典范散文。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體會一下作者是如何抒寫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臨川(今江西臨川)人。仁宗朝進士,神宗時任宰相,推行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列寧稱之為“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王安石是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齊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張文學應當“有補于時”,重在“適用”。其散文現實性和戰斗性都很強。王安石曾封荊國公,所以世人稱為“王荊公”。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聽錄音,正音正句讀
1、對劃線詞注音釋義是否正確?請在括號里作判斷。
A、褒禪山(bōushán,即華山)亦謂之華山()
B、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zong,墳墓)也()
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ao,深遠幽暗)然()
D、既其出,則或咎(jiu,責怪)其欲出者()
E、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xiang,幫助)之()
F、何可勝(sheng,完全,盡)道也哉()
G、廬陵簫君圭(gui,人名)君玉()
H、余弟安國平父(fu,對男子的美稱)()
2、下列各句中哪些停頓是正確的?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C、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D、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E、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F、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分析解讀一二段
?。ㄒ唬┭a充注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給??命名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5、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蓋:大概,可能
6、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窮:走到盡頭
7、不出,火且盡且:將要
8、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其:自己;極:盡
?。ǘ┲赋鱿铝芯渲兴性~語的意義和用法
1、舍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從口入
D、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則熙熙而樂
3、窮
A、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復前行,欲窮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吳廣以為然
?。ㄈ┫铝芯渲心男┐问窃~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3、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4、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5、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6、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ㄋ模├首x課文,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理解
1、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在的華山。
2、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討論)
3、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4、現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討論)
五、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六、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一)補充注釋
1、于是余有嘆焉焉:語氣詞,不譯。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因為,由于
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譏之乎其:豈,難道
5、何可勝道也哉勝:完全
?。ǘ┫铝性~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1、焉
A、于是余有嘆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其熟能譏只乎
D、其真不知馬也
E、汝其勿悲
3、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4、名
A、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3、險以遠,則至者少
4、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5、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6、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四)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嘆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9、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ㄎ澹┲赋鱿铝芯渲泻械奈幕WR。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4、《臨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治龊笕?/p>
1、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討論)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作業:課后練習
五、教學后記
一、概述
《游褒禪山記》是高一年級語文版必修三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編選的四篇寫景狀物類文言文,以景物為依托,說理抒情,線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極大的民族智慧。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古代文人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態度;領略主要表現手法,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梳理和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队伟U山記》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通過一次十分掃興的游歷來闡發道理的說理性散文。作者借游褒禪山,闡發了人要有不畏艱險,勇于進取的精神和治學處事必須“深思慎取”的道理。文章記游,目的卻是為了說理。記游時,語言樸素簡潔,為說理留下伏筆;說理時,因事而發,生動自然,具有 很強的說服力。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生活中的萬事萬物都可以吸取教益的啟示。《游褒禪山記》的教學設計擬探討以下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通過讀懂內容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二是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本課用兩課時完成。
二、教學目標分析
?。ㄒ唬┲R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來體味《游褒禪山記》的語言特點,感受語言的形式美。
2、學習本文中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法。了解文言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
3、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通過反復誦讀能熟悉并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知識。
2、串講翻譯:通過文本的疏通,為學生理解課文掃清障礙。
3、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間的對話,理清“志”、“力”、“物”之間的關系,從而理解作者所闡發的人生哲理。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會治學處世皆須堅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重點積累名、曰、文、進、奇、好、出、極、觀、求、險等文言實
詞的意義。
2、掌握虛詞“以”、“其”的意義與用法。
教學難點:1、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2、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學習,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因此,學生學習這篇淺易的文言文并不會感到特別的吃力,但仍有一些難點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但由于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文章所闡發的人生哲理的領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是通過疏通文本,學習文中文言文知識,從而領會作者闡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礙,應在課前梳理清楚。本文又是一篇游記,可與學生自己的習作進行聯系比較。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的風光圖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體課件)。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詞語,可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相關課堂習題。引導學生利用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培養自學能力。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則。調動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示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所闡述的道理。鼓勵學生及時歸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積累文言文知識。
五、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1、煽情激趣,導入新課。
播放褒禪山的相關圖片,教師作簡要介紹:登泰山而翻閱歷史長卷,游桂林
而觀看水墨山水,攀黃山坐嘆造化神工,覽九華心熏佛國煙香。褒禪山無此佳境,褒禪山也是一座相當平淡的山。幸而由于歷史的偶然,宋王安石到此一游,留有一記——《游褒禪山記》(板書),山遂以文名。這篇游記不以表現山水之美為主,而是在記游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議論,議論是文章的中心,而記敘只是一個引子。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禪山,闡發了怎樣的道理呢?下面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設計意圖:多媒體導入,用大量的'圖片和簡要的介紹引起學生的興趣,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為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奠定了基礎。
2、熟讀課文,感知內容。
?。?)自由朗讀課文,圈點勾畫重點虛詞、實詞和特殊文言句式;標注出疑難字句。
(2)聽錄音,有感情地小聲讀,讀完之后在紙上寫下自己的直覺感受和原初體驗。
?。?)師生交流,質疑釋疑,完成對課文的翻譯,熟悉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要重視作品的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誦讀的指導,從內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從語言的品味到思想內容的品評,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誦讀。
3、研讀文本,探究賞析。
(1)、速讀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體把握內容)
明確:第1段——山名考證;
第2段——游華山洞;
第3段——游洞心得:
第4段——觀碑心得;
第5段——同游者誰
?。?)、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會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如《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本文點明主旨的是哪句?為什么?
明確:①登山游洞的感受——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趯τ谄捅母惺?mdash;—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華山前后洞各有什么特點,游人的情況怎樣?
?。?)、朗讀第3段,想一想要想領略到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其中最為重要和可貴的是哪一點?
明確:有志,有力,有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志”
?。?)、結合你讀這一段的啟發,談談怎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課文的第一段和第四段有什么關聯?
?。?)、有人認為王安石針對“仆碑”提出“深思而慎取之”的觀點,游離于主題之外。結合王安石的處境,談談你的觀點。
明確:表面上看好像沖淡了文章的主題,細細琢磨,作者把這一小段放在大段議論之后寫是有深意的。“仆碑”雖“仆”,畢竟是“碑”,但“其文漫滅”,謬種流傳,不得識其真面目。學者不應該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應追根溯源,求其本質。王安石變法,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敗的危險,中國向來有“成者王侯,敗者寇”的說法,一旦變法失敗,王安石能否得到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呢?王安石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不是有人稱王安石為“奸人”嗎?王安石壯志未酬,他成了后世毀譽交織、爭論最多、分歧最大、蓋棺難定論的人物。仇視王安石的人極盡誣蔑栽贓之能事,欲“漫滅其文”。由此看來,“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這是多么令人驚心的話語啊!由此而知王安石洞悉人生。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自主合作探究,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整體把握內容和找出理解作者思想內涵的關鍵句子的能力,領悟作者透過記游,重在議論,以小見大景的寫作手法。
4. 整理文言知識:
?。?)、古今異義,如: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詞類活用,如: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有泉側出??
?。?)、一詞多義,見課后練習二。
(4)、特殊句式,如:
?、俳袼^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判斷句)
?、谒^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判斷句)
③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狀語后置)
④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狀語后置
設計意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加強文言文重點實詞和虛詞的積累,掌握一些文言文特殊句式等,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5.作業
?。?)熟讀課文。
?。?)完成課后練習二、三。
設計意圖:強化誦讀,增強語感,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突出學習重點,強化學習目標。
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
《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
記敘 記山(山 → 院 → 洞 → 碑)仆碑
游洞(前洞 → 后洞) 后洞
議論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漫滅謬傳 深思慎?。?節)
因事見理、敘議結合 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結構嚴密、前后照應
六、幫助和總結
文言文是高一學生不感興趣并且頗為頭疼的,課堂上容易出現教師滿堂灌,機械填鴨,學生卻覺得枯燥無味,死學死記,教學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厥?/p>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常見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加強文言文字詞句知識的積累。
2、理解作者“盡吾志”的思想,體會“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學習文章“因事見理,敘議結合”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正確理解作者“盡吾志”的觀點。
教學難點:學習文章“因事見理”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串講法、討論法相結合。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輔助
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這一單元我們所學習的古文大都是實用類文言文,其中有史傳(《鴻門宴》、《鄭伯克段于鄢》)、行狀(《段太尉逸事狀》)、奏表(《陳情表》)、書信(《報任安書》),那《游褒禪山記》是一篇什么?(游記)。人們常說游記是:“紙上山水”,上節課我們已經疏通了文意,對這篇“紙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王安石一起來繼續欣賞褒禪山的風景并一同感悟風景之外的人生體驗。
二、課文分析:
1 、第一段:這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都寫了褒禪山的什么?
明確: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這一段記游華山洞的經過,按照游蹤可以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過;
第二層(“蓋余所至”至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示遺憾心情。
華山洞分為前后兩洞,前洞什么樣?后洞什么樣?著重哪一部分?為什么?
明確:前洞平曠,記游者甚眾。后洞窈、寒、深,記游者少。著重寫后洞。為下一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作者游洞的心情經歷了什么樣的變化?
明確:興致盎然--有人怠,與之俱出—悔。
3、第三段:這一段主要寫游華山洞的心得,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和精華部分。
層次劃分: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具體分析志、力、物之間的關系。
明確:王安石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 “志”、“力”、“物”,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
引導學生對此進行討論。
4、第四段:這一段寫由仆碑所得到的感悟,指出對待傳聞要采取“深思慎取”的態度。 本段中作者是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演繹出來的?
明確:仆碑—其文漫滅—音謬—古書之不存—謬其傳——何可勝道者哉—觀點: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第五段:補敘同游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
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這是寫游記常用的格式。 這種格式的好處在于:①古代游記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體部分中不出現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記游蹤時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稱,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這樣寫可以節省許多筆墨,使行文簡練。
6、梳理課文的整體結構:
?。?-2):記敘——游山經過。
?。?-4):議論——游山心得。
?。?): 記敘的結尾,補敘同游者。
從文章結構梳理出其主要寫作手法:因事見理。
三、課堂小結:
本文寫的是一次未能盡興的游覽,作者因此深感后悔和遺憾。照理說,這樣的游覽本沒有多少值得寫的東西,可是作者卻據此得出兩點深刻的啟示,一是世上神奇雄偉、美麗壯觀的景色,常常在艱險、遙遠的地方,必須不避艱險,“盡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無悔,不為人譏。這里雖然是說游山,實際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說明不論研求高深的學問,還是創建宏偉的事業,都必須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獻資料的散失,后代以訛傳訛,求學的人們對于學問必須“深思而慎取”。這兩點都是值得后來人借鑒的。
四、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五、板書設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