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1
這是竹節人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部編語文六上9課《竹節人》教學設計、課堂實錄
一、《竹節人》教學設計
《竹節人》所在單元為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屬于閱讀策略單元:有目的地閱讀。這是教材編寫上的歷史性突破,承襲了前面“預測”“提問”“提高閱讀速度”這三個閱讀策略單元。單元導語是著名作家楊絳的一則名言: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強調了讀書要有一定的目的,由淺入深,慢慢琢磨,必能達到一定的造詣。
《竹節人》是一篇散文,共29個自然段,以回憶性的文筆通過對“做竹節人,斗竹節人”的過程與感受描寫,表達了對童年生活的回憶與眷戀。特別是通過孩童眼睛描述了老師也加入斗竹節人這一童年趣事,將斗竹節人的樂與趣推向了高潮,讓讀者欲罷不能,進而產生強烈的繼承情感與動手制作的沖動,有效體現出“通過事物表達自己真實情感”這一要素。作為閱讀策略單元“有目的地閱讀”第一課,《竹節人》在課前導讀中直接給了三個閱讀任務,分別為“寫玩具制作指南,教別人玩這種玩具。”“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關注內容,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
(一)故事情節層層深入
首先亮明是小時候的事情,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產生一探究竟的閱讀欲望,接下來給出主題:“有段時間,我們全迷上了斗竹節人。”童年的一段小事就這樣呈出在學生面前。此時的文字猶如一條涓涓細流,汩汩而來。做竹節人,玩竹節人層層遞進,讓人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對竹節人的喜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了竹節人的樂趣,自然而然產生創新、實踐的沖動與想法。
(二)閱讀任務層層遞進
課前導讀中直接根據課文內容呈現了三個閱讀任務。這三個閱讀任務由物到情,情中見人,渾然成為一個整體,無時無刻不體現著“試著在寫事物時,融入感情,表達看法”這一語文要素。輕而易舉的體現了“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又一個語文要素。
(三)閱讀策略層層整合
本單元是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個閱讀策略單元中的最后一個,它承擔著對前三個閱讀策略單元的總結與提升的作用,也承擔著推陳出新的作用。可通過單元導語,課前任務,課文內容,課后習題整體組合,前后聯系,逐步呈現“有目的地閱讀”這一主題,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讓學生的閱讀和表達雙線并進。
?自主學習“豁、凜”等16個生字,隨文讀準20個難認字,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有目的地閱讀,完成三個閱讀任務。
?體現“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語文學習要素。
學生準備:分學習小組、共讀一本課外書、猜想課文主要內容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習單、教材
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學環境
板塊一:初讀課文,形成任務
活動1:讀書交流
1.讀書交流:最近班級都在讀什么書?對書中什么內容感興趣?是怎么讀的?
活動2:初讀課文
1.導入課題:今天,我們用這個閱讀策略來讀《竹節人》這篇課文。
2.猜讀課文:猜一猜課文寫什么?
3.初讀課文:借助學習單第一版塊內容,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把容易讀錯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寫到黑板上,和同學們交流。
活動3:形成任務
1.把握內容:聯系猜測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講講黑板上寫的詞語。
2.學習字詞:匯報交流生字、新詞的學習。
3.形成任務:同學們對課文的哪些內容感興趣?讀一讀課文導語的內容,明確本節課要完成的三個任務。
板塊二:選讀課文,完成任務
活動1:自主閱讀
1.交流方法:要完成第二個任務,我們該怎么讀?
出示: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描寫做竹節人、玩竹節人的句子,讀一讀,把體會到的樂趣簡要地寫一寫。
3.小組交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
出示交流要求:
(1)我關注的內容是( )竹節人,最感興趣的是第( )自然段(讀有關句子),我體會到的樂趣是( )。
(2)對這個內容,我要補充!我體會到的樂趣是( )。
活動2:匯報交流
預設一:做竹節人的樂趣
1.交流做竹節人的內容,體會其中的樂趣。
2.相互補充交流。
預設二:玩竹節人的樂趣
1.交流玩竹節人的內容,體會其中的樂趣。(玩竹節人雖然簡單,但讓人樂此不疲,其樂無窮)
2.相互補充交流。
3.欣賞玩竹節人的視頻,體會朗讀。
預設三:創新玩竹節人樂趣
1.讀讀這幾個自然段,說說自己體會到的樂趣。
2.相互補充,體會朗讀。
板塊三:自主選擇,完成任務
活動1:交流方法
1.選擇任務:剛才我們完成了任務二,還有兩個任務需要我們去完成。那么,怎樣完成這兩個任務呢?我們來看看書上兩個小朋友是怎樣交流的,讀一讀。
為完成“寫玩具制作指南,教別人玩這種玩具”這個任務,可以先快速讀全文,找到相關內容,再仔細讀。
完成“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這個任務,可以關注老師沒收玩具、玩玩具的內容,重點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交流方法:你想完成哪個任務?打算怎么讀?
3.自主學習:為了幫助同學們完成任務,老師給同學們設計了表格,填一填,做一做。
部編語文六上9課《竹節人》教學設計、課堂實錄
活動2:交流分享
1.誰愿意做竹節人的傳承人,向大家來介紹竹節人制作指南?是怎么完成的?
2.觀看視頻,隨著時代的發展,竹節人在材料和做法上也有了改進,到竹節人制作現場看一看。
3.我們都可以做竹節人傳承人,課后試著做一個竹節人,下節課我們接著講講老師的故事。
-END-
吳雨來,男,1976年3月出生,現任職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蒼梧小學,中學高級教師,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教學語言通俗易懂,注重學用結合,讀寫并進,能基于學情引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曾獲江蘇省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展示課特等獎,省錄像課一等獎,市教學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先后有多篇教學論文在各級各類刊物發表。
二、吳雨來老師《竹節人》課堂實錄
《竹節人》教學實錄及點評
作者:馮櫟鈞是老師 / 公眾號:fenglijuncq 發布時間:2019-01-13
執教 吳雨來
《竹節人》這課是六年級上冊閱讀策略單元的內容,這個單元的目標是教會小朋友有目的的閱讀。這篇課文前面的導語就提示大家,這篇課文和以往的課文不同。閱讀的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不同,采用的讀書方法也不同。
閱讀策略單元,習作策略單元都是統編教材的新內容。怎么教才讓小朋友掌握好閱讀策略?我也很想知道。吳雨來老師的這節課做出了一些嘗試,但是和我期望的還是有些不一樣。
一、調研學情
師: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一篇課文——《竹節人》,能說說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嗎?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師把竹節人沒收過去,我和同桌趴在窗戶上看,發現老師也在辦公室里玩兒。
師:老師是怎么玩兒的呢?
生:老師拿著竹節人的線,手里還在咚嗆,和我們玩兒的時候一模一樣。
師:非常好,老師在玩竹節人。還有誰在玩?
生:同學們也在玩兒。同學們拉線,一松一緊地玩兒。
師:這個小小的竹節人,不僅吸引了我們玩,還吸引了老師。
板書:玩、老師
師:看來真是非常的有趣。這么有趣的竹節人是怎么做的呢?
生:把毛筆鋸成寸把長的小段,腦袋連同身軀,再在身軀上鉆兩個小眼,是連接竹節人的手臂用的。
師:這是關于做的,說得非常詳細。
板書:做
師:做好的竹節人怎么玩兒呢?想不想看看?
出示玩竹節人的視頻。
【點評】從小朋友與老師的對答中可以看出,小朋友對課文還是比較熟悉的,預習很到位。
二、了解有目的的閱讀
師:有趣嗎?同學們在預習課文的時候,你們有沒有發現,今天的課文和平時的課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打開課文,看看課的前面的內容和課的后面的內容找一找。
生打開課文,看。
師:有什么發現?誰來說一下?
我發現在這篇課文的前面有一段話是對于這篇課文讀完之后的總結。在課后,有三個不同的小朋友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師:你很會發現,但是那是總結嗎?
生閱讀前面的部分
生:告訴我們,從不同的方面讀課文會有不同的感受。
師:這個感受就是告訴我們閱讀這篇課文的什么?
生:目的
師:很好,這個目的有三個。第一是
生:寫制作指南,制作這個玩具;第二是寫這個玩具給人們的樂趣;第三是講述一個老師的故事。
師:其實,這里的目的就是任務。這三個任務我們該怎么理解他呢?
任務一,誰來說一說,該怎么理解?
生:看怎么制作竹節人的那一段
師:這里的傳統玩具就是制作
生:竹節人
師:怎么理解任務二呢,誰來說一說
生:體會玩竹節人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師;怎么體會?
生:呃,我們可以通過實踐來體會一下
師:可以通過動手去做。文章中有沒有動手做的部分?
生:有
師:我們要好好抓住,是吧?怎樣理解任務三
生:關于后面老師沒收我們的竹節人,玩竹節人的過程
師:這里的老師是哪里的老師?
生:課文里的老師
師:就是文中的老師。大家了解了三個任務,也理解了這三個任務,讀了課文前面的導語,我們還知道了什么?
生齊讀一邊課文前的導語。
生:知道了同一篇文章閱讀的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不同,閱讀方法也有所不同。
【點評】對課文的導語進行了梳理和理解,明白有目的的閱讀就是關注的內容不同,閱讀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三、小組合作,有目的閱讀
師:同一篇文章,關注的內容不同,采用的閱讀方法也不同,這就是有目的的閱讀,這是一種閱讀的策略。今天我們就用這種閱讀的策略來完成三個任務,有沒有信心?
生:有。
師:小組內打算完成哪一個任務呢?在小組內商量商量,開始。
生商量。
師:選擇任務一的組長舉手。任務二的。(任務二蠻有挑戰性的)任務三的。
該怎樣完成所選的任務呢?有三個同學選擇了他們的讀法。看看他們是怎么讀的,想想我們應該怎么讀?
師:讀完了以后肯定有所啟發,現在你們打算怎么完成所選的任務,在組內再討論討論,交流,交流。
生分小組交流怎么完成所選的任務。
師:討論好了嗎?怎樣完成這三個任務呢?哪個組匯報一下?
生:我們可以快速讀全文。
師:你們完成的是任務幾?
生:我們完成的是任務一。我們可以先快速讀全文,找到關注的部分,做的部分,玩的部分。再總結出來。
師:非常棒,有目的,有方法。這是任務一的,相信他們有了這樣的策略以后,他們的任務肯定會完成得好。任務二誰來說一下?
生:我覺得任務二著重看一下全文,找出做的地方和玩的地方,把重要的地方先找出來,概括一下,就可以了。
師:重要的地方具體指什么?
生:做的地方和玩的地方。
師:好的,非常棒。我們交流了任務一和任務二,要完成都有共同的地方。你發現了嗎?
生:都要快速讀全文。
師:是的。完成任務三呢?
生:看后面,老師的這個部分,說起因、經過、結果,梳理故事的主要內容。
師:然后呢?
生:然后就是起因,經過,結果。起因就是我和同學上課玩竹節人。
師:你現在不僅說出了怎樣完成,還說出了這個結果,待會兒在組內討論的時候你再發言我想會更棒。為了幫同學們更好地完成這個任務。這兒有三個任務單。這是任務一、這是任務二、這是任務三,請組長到前面來。
老師給組長交待任務單的用法,發放任務單。
師:任務單都拿到了嗎?請同學們對照任務單上的提示,自己快速的完成,開始吧。
生對照任務單開始完成任務。
師:好了,同學們,請坐正。沒完成的不要緊,待會兒還有時間完成。拿起任務單,在你的小組內評一評,選出最優秀的,在小組里評一評。
小朋友小組內選擇最棒的一張評價單。
【我的看法】沒有評價標準,那么怎么選擇就是根據小組成員平時的印象,不具有科學性。)
師:其他同學把自己手里的任務單放一放,我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繼續完成這份合作單。一個同學記,其他提出建議,把這份任務單完善,好不好?
【我的看法】沒有推進建議,那么,所有的討論只是在原有層面上的繼續,沒有提升。
小朋友們小組研討,怎么完善合作學習單。
師:好的同學們請坐正,我相信通過自己帶著任務學習竹節人,又通過小組交流這個任務,你一定有了一個更清晰的了解。哪一個組愿意上來展示自己組的成果呢?
其他同學上來的時候,我們要認真聽。
生:我們選的是任務一,就是教人做竹節人的制作指南。我們需要準備的是:
師:你們組內有補充的嗎?
生:一個竹節人玩的時候是一緊一松,把兩個放在一起,就是搏斗。
師:兩個放在一起就是搏斗,還有沒有補充的?
生:在玩竹節人的時候,可以制作武器,比如冰棍棒可以當棍棒;鉤針線可以當雙節棍,還可以拿一縷紅線當作丈八蛇矛。
師:這是創新的玩法,還有沒有補充的?
生:在制作的時候,他少說了身體上要鉆兩個小眼。供裝身體用。
師:其他同學有沒有要補充的?
生:武器是怎么裝的。
師:怎么裝的?
生:可以給背上裝上一根線,還可以寫上孫小圣。
師:其實你補充的是起綽號,武器,剛才小組內有一位同學已經補充了,是不是?
剛才這組在展示的時候,我們感覺怎么樣?
生:每個組員都發揮了作用,說得很全面,概括的語言也精煉。我覺得非常好。
師:有沒有建議?
生:就覺得,你們組可以換一種表達的形式。
師:你們組,看著他們說,不是看著我
生:可以換一種表達的方式,表格在生活中很常見。可以換成思維導圖,思維樹,這樣的新的方法來表達。
師:呈現的方式可以特別一點,還有沒有建議?你來說
生:我覺得你們表現得很棒,我的建議是,在課堂上活躍一點,把想法說得更具體一點。
師:剛才他們提的建議,你們接不接受?
生:接受
師:我有一個建議。我們在上什么課?語文課,就要說語文的話。抓住關鍵詞,關鍵句子在表述的時候,再繪聲繪色一點,會更棒。我的建議,大家接不接受?
【我的看法】同學的建議也好,老師的建議也好,對思維的推進都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同學建議的是表現的形式,老師建議的是抓關鍵詞,這個對有目的的閱讀,或者這個環節的意義,不夠明顯。
生:接受。
師:任務一,再請一組。
生:經過我們小組討論后,這個制作工具:
(小組成員分別念出知識樹的內容)
師:聽了他們的介紹,我們會不會做竹節人了?會不會做了?
生:會了。
師:我來采訪一下,拿到任務后,你們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生:各自分任務,每個人把自己的任務先寫出來,然后再把不同方法寫下來。
師:說得非常好,不僅說出了怎么做,還說出了呈現的形式。我感覺我們平時的學習一定是非常扎實的。
師: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竹節人在材料上,制作方法上都有些改進。想不想到制作現場看一看?
(出示竹節人的制作視頻,視頻展示了竹節人的制作過程。從材料到怎么擺件,穿線,畫臉,展示表演)
【我的看法】這兩個小組的介紹,是對原有課文內容的梳理。對不會做竹節人的人,還是不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一個真正的示意圖,應該不只有關鍵詞,還有圖畫,還有做的步驟等。多個方式才能達到讓沒有閱讀的人也明白竹節人怎么做。所以,老師設計的資料單對學生幫助的作用不大。只是對內容梳理,只是提取關鍵詞,應該不是這次有目標閱讀的真正目的。運用,有針對性人群的解說才是吧?
師:這么有趣的竹節人,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的我們已經繼承和發揚。竹節人會做了,也會玩了,大家玩得高興,老師也會玩。老師玩竹節人的故事誰來講一講?
生講述:
生:在看見老師玩兒時,心里已經心滿意足了。
師:為什么會心滿意足呢?
生:因為看見自己做的竹節人老師也喜歡玩兒。
師:老師加入了玩竹節人的行列里來,把玩竹節人的樂趣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不是?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生:老師玩的時候神情和我們一樣,嘴里還在咚嗆咚嗆的說。
師:老師的神奇和我們一樣,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了老師玩兒得也很認真。
師:還有沒有補充?
生:我覺得剛才這位同學說得也很好,老師玩兒的時候神情和我們一樣,我們玩兒的時候連上課都忘記了,說明很投入。老師都沒有注意到我們在偷看,他也很認真。
【我的看法】如果是針對講故事,這個環節真是沒有講故事的味道。也是采用了提取關鍵詞的方式梳理了課文的內容。感覺在預習的基礎上沒有提升。
師:老師玩的竹節人是沒收我們的,我心里有沮喪,有小小的怨恨,看了以后,我的沮喪和怨恨化為烏有,為什么呢?
生:因為我們看到老師玩我們做的竹節人,就好像把自己做的東西推薦給別人,覺得自己做的很好。
師:同時,他們肯定也做了一個決定,下次在課堂上怎么樣啊?
生: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再用竹節人搏斗。
師:做竹節人沒有錯,玩竹節人也沒有錯。我認為文中的這個老師是一個非常有童心的老師,在今后他會對沒收竹節人的同學說什么呢?
生:說,玩竹節人是可以的,不過要選擇恰當的時間
師:不要在
生:不要在課堂上玩耍。
【我的看法】這一組的對話是要引向學生的生活,加深對老師的理解。引導是有必要,可是感覺和有目的的閱讀也有些不一樣。
師:這組的故事呢,我覺得還是講得非常恰當的。同學們,我們剛才圍繞本課的三個閱讀任務,關注竹節人這課的不同內容提取了有用的信息,初步嘗試了有目的的閱讀,相信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會逐步實踐,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我的看法】有目的的閱讀,真的不好教。教材已經講到那個份兒上了,老師要給學生怎樣的幫助呢?一節課的容量那么大,是不是要在一節課中體現三種不同的閱讀目的呢?已有的知識要怎么進行串聯呢?好希望看到統編教材,看看幾個閱讀策略單元的編排,看看怎么弄才更有意思啊!
不管怎么說,勇于嘗試閱讀策略教學的人,真了不起!
教學目標
1.根據不同的任務采用不同的方法閱讀文章,分組交流學習。
2.通過品讀文本,激發學生對于自己平時生活的聯想、思考,感悟身邊事物的樂趣,感知童年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體會由于閱讀目的不同而應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抓住閱讀重點。
2.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對斗竹節人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檢查學生的字、詞掌握情況。
豁開 疙瘩 卡住 冰棍 孫悟空 橡皮擦 雕刻 磕頭
跺腳 頹然 沮喪 趴下 威風凜凜 別出心裁 技高一籌
2.指名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3.教師播放斗竹節人視頻片段,導入課文。
過渡:同學們看看,這是我找到的斗竹節人視頻。竹節人玩具確實是一個比較古老的玩具,我竟然找不到太多關于它的視頻資料,也很難買到實物。好在作者的描寫十分生動,我們還是去文章里瞧一瞧吧!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導語和課后習題,快速瀏覽全文,確定閱讀任務,完成表格。
2.學生自由選擇閱讀任務,確定分組,小組交流、匯報。
(1)學生自由讀課文,教師出示自讀要求,引導學生圈畫重點、思考問題。
閱讀任務一:寫玩具制作指南,教別人玩這種玩具。
找出制作竹節人的相關文字,寫一份制作指南。
預設:重點閱讀課文第3自然段,抓住句中的數量詞“一截”“八截”“一對”“一根”和動詞“鋸、鉆、做、穿”來整理。課文第11—13自然段也有一些關于讓竹節人更威風的裝飾方法,如系上冰棍棒兒、裝上廢鉤針,等等。若學生就這幾自然段內容進行交流,也可以。
找出與竹節人的玩法相關的文字,畫出重點字詞。
預設:重點閱讀第8、9自然段,重點字詞如“嵌入、拉緊、一松一緊、放在一起、對打”。
本文是一篇記敘文,為什么用這么多說明性的內容來詳細介紹做竹節人的方法和竹節人的玩法呢?
明確:詳細介紹做竹節人的方法和竹節人的玩法,一方面是因為讀者可能對竹節人的游戲不熟悉,所以說得詳細,讓讀者有一定的了解,若感興趣,還可以自己制作和玩竹節人;二是時間過去了那么多年,作者竟然還對竹節人的制作和游戲過程記得那么清楚,可見竹節人曾給他帶來了許多快樂,所以在這個說明的過程中又蘊含了作者真切的情感。
閱讀任務二: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竹節人給人們帶來了哪些樂趣?結合相關語句說一說。
預設:全文隨處可見竹節人帶給孩子們的樂趣,做竹節人是一件樂事,斗竹節人更是樂趣無窮。學生自由發言,只要能說出“樂趣”即可。
生1:做竹節人看似簡單,卻也給孩子們帶來了動手的樂趣。因為大家都迷上了做竹節人,所以“那一段時間,媽媽怪我總是把毛筆弄丟,而校門口賣毛筆的老頭則生意特別好”,大家都樂此不疲。
生2:斗竹節人就更有趣了。“(兩個竹節人)沒頭沒腦地對打著,不知疲倦,也永不會倒下。”“有時其中一個的線卡住了,那‘斗士’便顯出一副呆頭呆腦的傻樣子,挺著肚子凈挨揍。”“沒頭沒腦”“呆頭呆腦”讀來就讓人覺得好笑,因為斗竹節人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兩個竹節人對打,但簡單的玩法兒折射出的卻是孩子們對竹節人單純、熱烈的喜愛。
生3:我覺得給竹節人起名字也很有意思,我讀到第11—13自然段的時候都笑了。其貌不揚的竹節人被安上各種裝飾,取上各種大名之后,仿佛真的很神氣。比如這句話:“竹節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孫悟空,號稱‘齊天小圣’,四個字歪歪斜斜刻在竹節人背上,神氣!”可見孩子們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滿意、得意,那種快樂與滿足的情感溢于言表。
文章的主體部分是描寫斗竹節人的有趣經歷(第8—19自然段)。一般來講,寫竹節人搏斗的場面要按照斗竹節人的具體過程來寫,但課文中記敘的是幾個片段、幾個畫面。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構思布局的呢?
預設:提醒學生抓住關鍵詞“有時”“還有”“其實”“下課時”來理解,這些內容是隨著游戲的歡樂程度一步步寫下來的。
閱讀任務三: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
完成“講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這個任務時,哪些段落可以略看?
明確:重點閱讀第20—29自然段,即課文的第三部分,前面的內容可略看。
老師沒收竹節人時“怒氣沖沖”,玩竹節人時卻又“全神貫注,忘乎所以”,這矛盾嗎?你覺得老師的這一行為會影響老師的形象嗎?
明確:老師“怒氣沖沖”是因為“我們”上課時沒有專心聽講,并不是因為他不喜歡竹節人。這并不會影響老師形象,相反讓讀者看到了一個充滿童趣的老師形象。
為什么“我”和同桌雖然沒有拿回竹節人,卻“心滿意足”,而且“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喪化為烏有”了?
明確:當“我們”看到老師玩竹節人的那一幕時,肯定驚奇于孩子們喜愛的竹節人竟獲得了老師的青睞,原來看似嚴厲的老師也有那么可愛的一面,這樣的發現讓“我們”很開心。同時,“我們”也因為自己制作的竹節人給了老師一個放松、玩樂的機會而感到自豪。老師玩竹節人的一幕也成了“我”關于竹節人的美好回憶的一部分了。
(2)教師相機指導閱讀方法。
預設:三個小組有三種不同的閱讀目的,學生分組學習,根據閱讀目的選擇相應的內容,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進行學習,但學生往往會按照以往的習慣來閱讀全文,這樣時間必然是不夠的。教師便可以在過程中相機指導:“讀文章時,與閱讀目的關系不大的內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讀,這樣可以提高閱讀速度。比如,你是帶著‘寫玩具制作指南,教別人玩這種玩具’這一任務閱讀,遇到文中寫‘玩竹節人的有趣經歷’這部分內容時,只要瀏覽一下就可以了。”這樣的指導比較有針對性,可以讓學生掌握簡單的閱讀方法。
3.師生共同品讀精彩段落。
(1)讀第11—14自然段,體會竹節人的威風和神氣。
思考:同學們是如何裝飾竹節人的?完成下面的填空。(課件出示填空題)
“破課桌,儼然一個叱咤風云的古戰場。”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給你什么感覺?
明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課桌比作古戰場,從中可見孩子們用各種材料裝飾竹節人,給竹節人起上各種名號,把竹節人當成在戰場上廝殺的戰將,寫出了孩子們斗竹節人的熱情之高,以及竹節人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之多。
(2)讀第17—19自然段,感受場面之熱鬧。
思考:讀一讀第17、18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確:“黑虎掏心”“泰山壓頂”“雙龍搶珠”這三個詞都是主謂式結構,都是四字詞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同時,這三個詞常用作武術招式名,形象而生動,突出了招式的威力強大,也就可見竹節人“戰斗”的緊張和激烈了。第18自然段中的一組擬聲詞讓人聯想到戲劇中渲染氣氛的鑼鼓。這兩段用簡潔的文字烘托了斗竹節人時緊張而又激烈的場面,同學們斗竹節人時的場面猶如武林高手過招,又似千軍萬馬酣戰的古戰場,氣氛活躍、陣勢浩大。
從哪里可以看出觀戰的“觀眾”也很投入?這里運用了什么寫法呢?
預設:抓住關鍵字詞來體會,如“一圈黑腦袋”極言觀戰的人多,反映了觀眾很投入;“攢”的意思是“聚”,表現了同學們圍聚、簇擁的狀態,表現出熱烈的氛圍。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聯想一下:發生了什么事,會令觀眾“跺腳拍手”“咋咋呼呼”?觀眾會說些什么?
明確:作者沒有正面描寫“我們”專心入迷的樣子,而是通過側面描寫來烘托,一是“攢著”圍觀、“跺腳拍手”“咋咋呼呼”的細節,一是聽不見上課鈴聲,要等老師來了才知道上課的事實,這些側面烘托與精彩的細節既表現出“我們”對斗竹節人入迷,又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學生可根據自己童年的游戲經歷進行補白,獲得愉快的閱讀體驗。
三、拓展閱讀,學有所獲
過渡:范錫林筆下的竹節人是戰場上的壯士,現在我們來看另一位作家筆下的竹節人,她童年時的竹節人又是怎樣的形象呢?大家讀一讀、想一想,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交流。
1.出示片段,學生拓展閱讀。
玩竹節人的多是男孩子,女孩子通常只是當觀眾。我不想當觀眾,要用竹節人來唱戲。大哥和二哥都有好手藝,能雕出男面相和女面相。我最驕傲的事,就是我的兩個哥哥給我做了二十多個竹節人,有些竹節人的手上還安有竹片削的小斧子、小寶劍,甚至小鋤頭、小剪刀、小竹笛、小碗等。我把這些竹節人裝在一個小竹箱里,那是我最迷戀的玩具。
木鬼戲聽多了,我能記熟情節和戲詞。我常用這一班子竹節人立在一張長椅子上唱戲,全心投入進去,完全在戲中。后來,我大膽地更改一些戲的情節。再后來,我又試著把電影里看過的故事用竹節人演一演。又再后來,我把生活中好玩的事演進去,每個竹節人扮演身邊的人。最初,只有我的小狗是忠誠觀眾。任何時候,我在用竹節人演戲,它都伏在椅子前,和我面對面,目不轉睛地看得入神,一副百分百鐵桿戲迷的樣子。后來,多來了三條狗當觀眾。再后來,就有了人當觀眾,多的時候能達二十多個。有些人被我用竹節人演進去,他們也覺得驕傲。沒有被我演進去的人來找我,希望也能被我用竹節人演一下。有人喜歡看,我就有了編戲、表演的激情和動力。 ——作家王勇英
2.閱讀與交流。
(1)說說作家王勇英筆下的竹節人與課文中的竹節人有什么不同。
(課文中的竹節人是打斗用的,而這里的竹節人是“戲班里的演員”,而且形象更豐富些。)
(2)作家王勇英從玩竹節人中收獲了什么呢?
(收獲了編戲、表演的激情和動力。)
四、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豁、凜”等16個生字,隨文讀準20個難認字,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2.學習“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閱讀策略,完成玩具制作指南,并體會竹節人帶來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預學交流,明確學習要求和起點
1.今天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課題是《竹節人》
師:同學們在預習課文的時候,你們有沒有發現,今天的課文和平時的精讀課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打開課文,看看課的前面的內容和課的后面的內容找一找。誰來說一說?
二、關注導語,明確學習任務
1.發現課文前導語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段話,這段話告訴我們閱讀這篇課文的什么?——任務
2.理解任務
這三個任務我們應該怎么來理解呢?任務一是讓我們干什么,誰來說一說。
任務一:寫做法和玩法
任務二:體會竹節人給人帶來的樂趣,這里的傳統玩具是指什么?
任務三:這里的“老師”是哪里的老師呢?
3.從課前的導語中我們了解了這三個任務,你還知道了什么?讀讀前半部分。
——同一篇文章,閱讀的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采用的閱讀方法也不同。
三、小組合作,完成任務
1.是的,同一篇文章,閱讀的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就不同,采取閱讀方法也不同,這就是有目的的閱讀,是一種閱讀的策略,今天我們就用這種閱讀策略來完成這三個任務。
2.聯系課后任務欄
課后有三位同學也交流了他們的讀法,來看屏幕,再自由讀一讀,想一想他們是怎么讀的?我們該怎么讀?
4.小組討論,選擇讀法。
讀完了以后肯定會有所啟發,課前小組已經選擇了想要完成的`任務,現在你們打算如何完成任務呢?在小組內討論討論,交流一下,完成學習單。
5.匯報交流
討論好了嗎?該怎么來完成這三個任務呢?哪個小組來匯報一下?
(有目的,有方法,相信他們有了這樣的策略之后,肯定會非常成功的完成任務)
剛才同學們交流了閱讀方法,大家有沒有發現?要完成這三個任務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這個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總結方法:瀏覽全文(略讀)——選擇內容——細讀分析
剛才我們快速閱讀瀏覽了全篇文章,選擇了完成任務所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那么接下來我們就要細讀來完成這三個任務。
三、完成任務單,體驗閱讀方法的選擇過程
在正式完成任務之前,我們先想一想,你看,三個任務是不同的,等會咱們匯報的時候可以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匯報呢?匯報的方式是不是也可以有所不同呢?
1.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完成這三個任務,這有三個任務單,請同學們對照任務單上的提示,四人小組合作完成,開始吧!你在完成閱讀任務的時候也要考慮一下用到了哪些閱讀方法?
2.小組匯報交流
同學們,現在請你們來分享一下剛才的學習成果。哪個小組先來。
(1)成果展示
任務一:請兩個小組上前展示。
(2)評價提升,從選擇內容到細讀提煉
有沒有補充,其他同學呢?
聽了他們的介紹,現在你們會不會做竹節人了?他們的任務完成的非常成功,那么我來采訪一下,你們在寫這個指南的時候,用了什么閱讀方法?
提取關鍵信息。
任務二:
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竹節人已經很少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想不想瞧一瞧竹節人是怎么玩的?
這么有意思的竹節人給大家帶來了哪些樂趣呢?
任務二,哪個小組來匯報
組內還有沒有要補充的?其他同學有沒有要補充的?還有哪些樂趣。
剛才老師聽到了他們用的最多的一個方法,是什么閱讀方法?
抓住關鍵詞句
四、總結課堂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圍繞本課的三個閱讀任務,關注了《竹節人》這篇課文里面不同的內容,用了不同的閱讀方法,嘗試了有目的的閱讀,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可以用上這樣的策略進行閱讀,下節課我們再來講講老師的故事。
板書設計:
9竹節人
做、玩 說 瀏覽全文 提取關鍵信息
樂趣 品、讀 選擇內容
故事 講 細讀分析 圈畫關鍵詞句
《竹節人》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竹節人》是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內容,這篇文章回憶了作者童年時代做竹節人、玩竹節人以及老師沒收竹節人卻也自己偷偷玩竹節人的情景,表現了童年游戲的樂趣,表達了兒童的喜悅與滿足,同時也寫出了老師童心未泯的一面,抒發作者了對老師的親近與理解,字里行間流露出簡易的兒時玩具帶來的快樂。
教學理念:
本課時為第一課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感受什么是有目的地閱讀,懂得閱讀目的不同,關注的閱讀內容會不一樣,采用的閱讀方法也不盡相同,同時在閱讀實踐中感悟傳統游戲帶來的快樂。
教學目標:
1.能根據閱讀任務,運用“有目的地閱讀”這一策略,完成玩具說明書,感受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無限樂趣。
2.能根據閱讀目的積極調整閱讀方法,培養閱讀反思意識。
3.能在閱讀實踐中,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能根據閱讀任務,運用“有目的地閱讀”這一策略,完成玩具說明書,感受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無限樂趣。
教學難點:能根據閱讀目的積極調整閱讀方法,培養閱讀反思意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竹節人玩具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激趣質疑
1.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傳統玩具,請看大屏幕——猜一猜,這么有趣的玩具是什么?(播放視頻)
2. 板書課題,生讀課題。
【設計意圖:明確語文要素,聚焦教學重點。】
二、檢查預習,梳理脈絡
1. 風靡 豁開 攢著 鏖戰
威風凜凜 技高一籌 念念有詞 忘乎所以
2.借助提示梳理文章主要內容。
本文回憶了 ( )( )( )的經歷。
3.分享交流主要內容,補充并完善。
4.出示本單元的閱讀策略,指名讀。
【設計意圖:統攬全文,概括主要內容,引導學生關注閱讀策略。】
三、借助課文,寫玩具制作指南
(一)讀制作指南
1.出示閱讀任務一:寫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別人玩這種玩具
2.為了完成這個學習任務,你打算怎么讀課文呢?
出示學習伙伴的讀書方法提示,指名讀。
3.帶著這樣的閱讀方法來找一找文中寫“怎樣做”竹節人的段落。指名讀。
指名介紹做竹節人的步驟。同座位之間互相說。
4.情境表演做竹節人的步驟
【設計意圖:體驗帶著目的去閱讀的過程,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運用已知方法完成閱讀任務。】
(二)制作玩具指南
1.玩具制作指南有哪些內容?
(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制作步驟、注意事項)
2.借助文中信息,按照剛剛提到的閱讀方法,完成玩具制作指南。根據提示在學習單上編寫竹節人的玩具制作指南。
提醒:提筆即練字,六年級的我們不僅要坐姿端正,書寫時還要做到行款整齊、美觀,并有一定的速度。巡視時幫助端正坐姿)
提醒:寫完了的同學,自己讀兩遍,看看有沒有寫錯和寫漏的地方。
3.分享學生編寫的兩份玩具制作指南,補充完善,并交流閱讀經驗。
(三)教別人玩這種玩具
出示竹節人玩具,指名讀“教別人玩竹節人”的段落。
生齊讀第九段。
五、作業布置
1.課下,請同學們結合給出的例文《制作竹蜻蜓》,運用本節課學到的閱讀方法,編寫一個竹蜻蜓的制作指南。
2.按照說明書制作一個竹節人玩具,和同學或家人玩一玩這個玩具。
板書設計:
9.竹節人
制作——好玩
表達——有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