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3
這是曹劌論戰公開課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有意識的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本單元提示要求學生熟讀并背誦課文,讀出一點語氣。因此,依據教材的編寫意圖、本文的特點及新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標:
(1) 知識目標:加強誦讀,疏通文意,進一步積累文言詞匯和文言特殊句式;
(2) 能力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找出本文文眼,領會全文主旨;
(3) 情感目標:體會曹劌的愛國主義精神。
3、教學重、難點:
(1)本文中古今異義詞的學習和重點虛詞“之”“以”的用法;
(2)理解曹劌關于戰爭問題的論述;
(3)體會課文剪裁得當的敘事特點。
二、說教法
新課程大力提倡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本課雖是講讀課文,也應該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只起主導作用。新課程同時提出 “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在授課中,我有步驟的引導學生讀人物對話、理清文章敘述線索、圍繞全文文眼有詳略的論述戰爭問題,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實踐。并運用多媒體展示板書。
三、說學法
針對九年級學生已有兩年文言文學習功底,可利用課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識,在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明確文章主旨;采用討論式學習方法,使學生通過探究解決問題,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這也符合新大綱中“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科學地練習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的要求。
四、說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回顧歷時課本上所學的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例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導入新課,學生通過回憶、討論,激活其學習積極性。
(二)朗讀課文:課前預習時幫助學生正音、注重停頓,課堂上采用齊讀、分角色朗讀等方式,讓學生熟悉課文、理解字面意思。
(三)疏通文意:要求學生,以六人一小組展開對文言字詞的談論,結合課下注釋,初步理解文意。這樣可以避免教師逐句翻譯的枯燥及對課文的支解,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小組的討論、交流,讓學生既發表見解看法,又獲取多方面信息,開拓學生的思路。最后教師把重點文言字詞、文言現象用多媒體展示:(例如:重點實詞:“專”、“加”、“信”、“孚”、“情”、“屬”、“作”、“盈”、“靡”等字的含義;通假字:“徧”;古今異義詞:“犧牲”、“獄”、“可以”、“雖”、“再”;詞類活用:“鼓”、“福”;特殊句式: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虛詞:“之”、“以”的用法。)
(四)理清結構、明確主題:
1、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簡述課文三個部分分別在講什么?(見板書)
2、文題是曹劌論戰,但論戰前還有一大段“請見”內容的敘述,在這一個部分里,通過學生齊讀,教師提示學生找出文眼。學生自主討論,明確本文文眼,即:“鄙”和“遠謀”。(提示學生文眼有貫穿全文的作用,為后文的學習作好鋪墊。)
3、接下來曹劌是如何論戰的?莊公又是如何回答的?曹劌又做了什么判斷?(見板書)
這些問題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邊讀邊思,自主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同時,學生也學會了自主分析課文內容,為以后做好閱讀題打下基礎。
4、第二部分中,正面描寫戰爭的內容是一筆帶過的,而與文眼有關的描寫曹劌和莊公指揮作戰的內容卻作為詳寫,讓學生討論得出:文眼在這個部分是通過哪些詞語體現出來的?(見板書)
5、第三個部分用了兩個發語詞“夫”,給我們分析了作戰中進攻和追擊的時機分別是什么?(見板書)
6、為什么戰前準備、戰后分析取勝原因要作為詳寫?而戰爭過程要略寫呢?
學生明確:圍繞全文文眼的部分應該作為詳寫內容,與之無關的敘述就可以略寫,甚至不寫。即文章內容剪裁得當。
7、拓展升華:
這樣的剪裁方式給我們的寫作有怎樣的啟示呢?
學生可答出:突出中心思想的材料詳寫;起銜接、交待、照應作用的材料略寫;與中心無關的材料不寫。
五、說板書設計
戰前 曹劌“請見”——“鄙”“遠謀”(文眼)
準備 求信于臣,民弗從也 不可戰
曹 曹劌“論戰”——一問三答三斷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 (“鄙”)
求信于民,忠之屬也 ——可戰(“遠謀”)
劌
戰中 戰爭地點——長勺
論 簡述戰爭過程 勝負跡象——齊師敗跡
過程 莊公 指揮 “將馳”“將鼓”(“鄙”)
戰 曹劌 戰斗 “未可”“可矣”(“遠謀”)
戰后 進攻——勇氣——彼竭我盈
(“遠謀”)
原因 追擊——懼伏——轍亂旗靡
【反思】
一、 教材 《曹劌論戰》是九年級下半學期的一篇重點文言課文。我通過學生自己創作的幾幅畫用辯論的形式,把有關課文的閱讀理解教學放在對畫的理解上,讓學生自己去探討和領會作者的表現意圖。由于我教的學生平時就進行過以畫傳情的訓練,例如給課文《故鄉》畫插圖、給文言文《桃花源記》畫插圖、給每周一詩畫插圖等等。所以這次給《曹劌論戰》畫插圖從任務的本身來看是沒有難度的。本節課的重點就是學生的辯論,而難點也是學生的辯論,這是教師無法可以事先控制的。所有的一切取決于臨場發揮和臨場調控。
二、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必須要符合兩個特點: 即可操作性;可檢測性。首先,從可操作性這一層面我的目標是:通過繪畫表達自己對于課文的理解,通過辯論和探討了解他人隊課文的不同理解,達到互補促進的目的。其次,從可檢測性這一層面我的目標是:通過當場的問題檢測,了解學生通過辯論后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學生由此也可以知道自己在畫面的創作和辯論的過程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三、教學程序
關于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我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在繪畫和辯論中去學習這篇文章的閱讀理解,教師只是起一個調控的作用。設計的本身就淡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一切以學生的發揮為主,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和舞臺。本課的前期準備:男女學生各自推薦十名代表,我把課文分成四個部分(鄉人勸說;君臣對話;指揮作戰;戰后總結),通過抽簽男生選擇了1和3兩個部分,女生是2和4。接著各自回去通過集體討論對所選的兩個部分進行創作,形成兩幅插圖。然后經過交換,男女生對對方的創作進行集體評議,尋找漏洞和不足,結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再創作兩幅插圖,作為當場的展示。本課的提問設想事先是無法準備的,因為學生如何進行辯論,會有什么措辭,教師在課前并不知曉,男女雙方的辯手也不知道對方會使用什么招數,一切全部是課內的當場發揮。我在課前強調了一點“辯論的依據是課本”。因為我估計學生可能會辯論一些枝節的問題,我希望通過辯論能對課文的整體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了解,對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評價。整堂課按照介紹、辯論、展示、再辯論的方式進行,最后是問卷檢測。
四、 教學方法和策略
本節課采用的是圖畫結合辯論的方式,從課文本身來看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原文重在“論”字上,語言和形象畢竟是有明顯的差異,應該講是給學生出了一個難題,也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但我的教學初衷不是要求學生通過繪畫和辯論一下子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其實,對于學生我沒有明確的要求,他們能說多少是多少,說得對或者不對(對照認可的標準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要敢說,要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每個人對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學生也是如此,她們把理解轉化成圖畫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總有他們自己的道理,我想這就是我這節課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我覺得有幾個地方不能令我滿意。首先,學生在辯論中往往枝節問題化時太多(以至于檢測的時間顯得倉促),我不得不中止一次,以提醒雙方辯者要以課本為依據,看來此類課教師課前的指導要加強,重要的注意事項要明確。其次,辯論四組圖畫共八幅顯得多了一些,原本我打算讓課堂內的其他學生也可以隨機發問,增加辯手辯論的難度,培養他們的應變能力。從教學實際來看時間明顯不夠,所以,我覺得不妨重點突破“指揮作戰”這一環節,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我們之九年級語文教學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必須在近一周內學完新課。但我們之文言文按教學還要扎扎實實向前推進。本周伊始我們就上了《曹劌論戰》一課,以往傳統的教學,教學《曹劌論戰》這篇文章,就是讓同學們讀讀,譯譯,我再串講全文,把曹劌的“遠謀”充分挖掘一番,再與魯莊公的“鄙”對照一下,學生知道課文通過對比手法刻畫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這篇課文就算完成任務了。
但是,為了更有效的達到課標的要求,我就想讓學生有足夠多的時間思考,也有足夠多的時間討論,發現問題.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作為一種課程理念,我心里已經清楚明白了,但很難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貫徹實施。在一堂課中間,放手傾聽學生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覺將學生的感受納入自己的思維框架的“終”。每個學生都富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文本的理解當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去限止,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原創性的東西,所以課堂氣氛雖活躍,卻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但本節課也有一些收獲。
1、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文的朗讀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完成的,我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分地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在分析課文結構時,同學們眾說紛紜,我并沒有作過多的否定,而是給了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并讓同學課下有意見的同我個別討論.課堂有秩序地進行著,每個同學都極力表現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尋找充分的論據,以說服別人.
2、語文課堂中沒有丟掉“朗讀”這個基本的教學手段。朗讀是眼、耳、腦并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是書面語言的聲化,是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用聲音再現原作的一種手段。學生合作探究式的朗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種功效。
同學的表演,雖然只是課本翻譯式的對白,但同學們能夠走上講臺已經是超越自我的一次表現,他們的表演也激起的.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又達到了背誦的要求。此時我又邀請同學與我一起朗讀課文,同學們又表現出了異常的興奮,課堂氛圍越來越濃.我們讀完后,我又表揚了同學朗讀比我好,批評自己放不開手腳,沒能讀出莊公那種慌張,急進的情感,同學們這時有了更大的響應.
3、思想教育應該貫穿其中。
如果不能透過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質,學習這篇課文的意義就少了一半。學習了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從中初步認識到戰爭的本質,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面對矛盾沖突,對學生很有幫助。學習語文知識絕不能僅限于課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學習了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在中運用,這樣才能做到舉一反三。
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學存在兩種偏向:
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講,課堂氣氛沉悶、索然無味,教學效果事倍功半;
二是全篇感悟,從整體意會,輕基礎知識的落實,學生沒有積累文言文知識。
文言文教學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其結果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因為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知識掌握勢必不牢。文言文教學同樣應倡導自讀——質疑——討論———創新,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課文,發現問題,然后通過師生互動,相互討論,最后解決問題。教師不必顧慮這樣組織教學會影響教學進度,也不要擔心自己準備的知識沒有全部傳授給學生,關鍵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在課堂中得以充分的發揮,學生的能力是否在課堂中得到培養和提高。自讀、質疑的過程是學生探索、研究的過程,討論的過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結論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才能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課堂框架描述:
帶著這樣的思考,在教學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1、第一環節:從“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導入,揭示課題。
2、第二環節: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糾正字音、注意停頓、不讀破句;學生自譯課文。
3、第三環節:思想內容分析,不懂之處提出疑問,特別是人物的分析,需要自己理解之處。
4、第四環節:拓展長勺之戰的戰爭場面,聽“十面埋伏”的名曲,學寫古戰場的描寫。
三、案例分析:
第一環節:從“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導入,揭示課題。選文是名篇佳作,讓人文情感走進文言課堂。文言文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字詞句的解釋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讓學生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滋養中,情感上產生共鳴。學生會對“長勺之戰”是怎么取勝的?較感興趣,會深入地鉆研教材,挖掘本文的人文內涵,特別是對題目為什么不改成“長勺之戰”等,發生疑問,探究教材的可研究價值。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糾正字音、注意停頓、不讀破句,學生自譯課文。意在扎扎實實地進行文言文教學。這里說的字詞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與現代漢語意義、用法不同的`實詞,文言虛詞,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教學的重心放在翻譯課文上,字詞句的學習就會湮沒在整個翻譯過程及譯文中,學生對它們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因為學生沒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詞語)和“建筑方式”(句式),當然談不上知識的遷移。再說,也沒必要去整篇翻譯,逐字逐句去講解、翻譯,只會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講到九霄云外去。當然,配合教學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譯還是要做的。
第三環節:思想內容分析,不懂之處提出疑問,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文言語言素材,在前一階段的熟讀背誦中,也大致對文言內容有了一點了解。或許此時,他們更想了解文言閱讀的規律,此時,正是對學生進行文言語法等教學的好時機。適當的講解、典型文言語言現象的剖析,都應該在這個階段完成,因此,語譯、講解應該成為這一階段重要的教學方法。第四環節:拓展長勺之戰的戰爭場面,聽“十面埋伏”的名曲,學寫古戰場的描寫。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讀課文,用自身的體驗和感情去解讀作品,對作品的不確定的“空白”處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的觀察,更新途徑重新審視,注重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去發現,發現知識,發現感受,乃至發現自己。這時他們的關注點從對語言知識的轉向存在于作品本身的藝術與美學價值。能夠到達這個階段,那么,學生的文言能力應該是基本形成了。對于“鑒賞層”的,就應該避免逐詞逐句的串講、翻譯,立足于整體的欣賞和把握。課后拓展:除了課堂教學上要注意,語文教師還要充分發揮日常作業、作文、課外閱讀指導、興趣小組或講座等活動的作用,有計劃地綜合運用,讓它們圍繞課堂知識講授的中心,在思想和認識上作進一步的鞏固和深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發現文言文的博大精深,激勵學生繼承與發揚古代文化精粹。
四、反思本節課
運用了合作研討的教學法設計教學,強調學生在合作中發現和探究,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自由、活潑的學習情境,學生在自主的空間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維和學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勇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精神和創新意識。將創新教材、創新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一直來,我都感覺文言文教學存在兩種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講,課堂氣氛沉悶、索然無味,教學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從整體意會,輕基礎知識的落實,學生沒有重視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對文言文篇章理解不透。其結果為: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且教學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課堂教學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缺乏基本的學習方法。
為此,在《曹劌論戰》一文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我主要從培養學生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為教學主線,讓學生在課堂中明白學習文言文該采取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明白文言意思,把握好文本內容,讓他們在課堂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帶著這樣的思考,在教學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第一環節:從“十年春,齊師伐我”的背景導入,揭示課題。
第二環節:學生聽讀、朗讀課文,分小組聽讀課文,小組同學糾正字音。學生自譯課文。
第三環節:學生根據老師給出的字譯提示以及注釋,合作理解課文,做好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不懂之處提出疑問,特別是人物的分析,需要有自己獨到見解。第四環節:小結全文,指點學生在理解評價歷史人物時要有自己獨到、一分為二的方法,這樣才能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
反思本節課運用了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法設計教學,能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合作學習,重視引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發現和探究學習任務,使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積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和諧、自由、活潑的學習情境,學生在自主的空間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維和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感受并明白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且在對人物的理解評價中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將創新文言教材、創新文言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取得了自己想要達到的一些教學的效果。
但上完課后反思自己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語言組織以及表達等教學細節方面,自己的教學語言美化和靈動仍有待于自己今后要繼續加強和努力提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