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
這是詞四首原文九年級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直以來,教學古詩總是側重于詩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較少涉及詩歌意境的感悟,認為意境感悟對小學生而言是比較艱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詩歌教學中缺席。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詩歌意境教學漸漸被重視,而且出現了一些優秀的課例,如王自文的《古詩二首》、鄭雪琴的《江雪》等。這一變化十分可喜,因為只有意境才能使詩歌發揮陶冶心靈的作用。
如何引導學生那顆幼小的心靈深入到那優美而又深邃的詩歌意境中去呢?我以為對話就是一道通向詩意的橋梁。如何展開對話?以上課例使我深受啟發。
1、以互文構建廣闊的“對話場”。
有人說,“詩不是鎖在文句之內,而是進出歷史、空間里的一種交談”。這話指出,想要與詩交談必須先得做到能夠“進出歷史、空間”。學生相應的知識、經驗的儲備成為他們能否與詩對話,走進詩歌意境的關鍵。現代解構主義互文讀解理論認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個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種多少能辨認的形式存在著其他文本,這些他文本有助于此文本的讀解。因而,教師應該根據古詩文本,去喚起或開掘學生隱藏著的文字文本或經驗文本,構建廣闊的“對話場”,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詩意的理解。
以互文構建“對話場”,我認為可以運用以下策略:補充,如,課前秋詞、秋詩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種氣氛,與新授古詩構成一個“意境圈”,使詩意感受顯得豐滿;聯系,如通過聯系《燕子》一文中有關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關春花的句子,讓學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艷,從而體會到霜葉的絢麗,作者對它愛得深沉;整合,如將《山行》與《楓橋夜泊》這兩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詩歌整合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意境更加立體。
2、以想象催動心靈的對話。
意象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主要元素,體悟詩意絕對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飽含著詩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過這些形象營造的情境進入詩人的心靈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過程,這一切必須借助想象。想象是學生與詩人、與文本對話的橋梁。如何激發學生的想象?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聯系經驗,尋言明象。語言背后形象的喚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催化。在讀詩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加以擴展,想象連綴成畫面,便能獲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時,讓學生對景物進行擴展,然后切己體察,從而感悟詩人的情感:有的從“江楓”生發,擴展為隱隱約約的江楓,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楓,從中感受到詩人的孤獨、憂愁;有的從“霜滿天”入手,擴展為寒冷的霜,彌漫江天的霜,想到詩人冷得發抖,想到詩人心冷,從中悟到詩人的愁。
(2)創設情境,連類萬象。所謂情境實質上就是一個富有形象感,充滿感情色彩的場景或氛圍。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轉化成了豐富的形象,豐富的形象又生發出更為多彩的畫面,使靜態的閱讀注入了動態的生成,使隱含的詩歌意境逐漸顯現,逐漸展示出它的美麗與動人。如展示紅葉圖片,喚起了學生心中“紅葉似火”,“紅葉像天邊的火燒云那樣鮮艷,那樣壯觀”,“紅葉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嬌艷”等等形象,充分領略了“霜葉紅于二月花”的絢麗景致,體驗到了詩人對秋天熱烈的歌頌與深沉的愛戀之情。
中國古詩貴在意境,意就是指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指詩人所描摹的客觀事物。意境即詩人的思想感情和他所描摹的客觀事物相結合而達到的一種完美和諧的藝術境界。而能否引導學生進入這個藝術境界,就意味著能否使學生體味到古詩的美,鑒于此,在《詠鵝》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主要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一、由畫入境,感知全詩大意。
導入新課后,老師首先配樂范詩,然后展示白鵝戲水的畫面,通過引導學生看體現詩意的畫面,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在視覺活動和想象中進入古詩意境,在意境中使學生享受到古詩的美。從而培養學生有感情吟誦,理解了詩的大意
二、品詩畫圖結合,體會詩情畫意。
這一環節主要是根據學生喜歡畫畫的特點進行設計。在學生粗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行配樂作畫,并介紹自己的畫,這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走進詩的意境之中,即享受了美,又弄懂了詩意,而且培養了學生手腦并用能力,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三、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詩情畫意
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問題,設計這個環節,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朗誦、跳舞、描述大白鵝的美等)表達對白鵝的喜愛之情,更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當不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時,就更生動、更形象,更能產生一種直觀的效果,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體現了跨學科綜合性學習的課改思路
通過這三個環節,學生不僅可以掌握這首古詩該掌握的內容,而且還走進了詩的意境。通過語文課和藝術課的融合,使學生享受到了古詩的美,陶冶了情操,鍛煉了動腦、動口、動手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學會了有感情吟誦,從而實現了古詩的教學目的。
今天學習了語文第五課古詩四首,這課古詩篇數較多,課上只學習了其中兩首。說來這也是一篇具有特殊意義的課文,文中選取的這四首古詩,正是梅、蘭、竹、菊四君子的描寫。孩子們對這四君子不了解,所以先從四君子的介紹入手。經過簡單的介紹,學生們知道了這幾首古詩所以表達的大概意思,多少也明確了這節課主要學習什么。
在學習古詩《梅花》和《竹石》時,要注重情感的抒發,情感是古詩的生命,它表達了詩人對生活中人物、景物、事物的愛憎和感嘆。要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那就得把古詩描寫的詩境先推到學生面前,進而讓他們走進去。上課伊始,我就創設一種狂風呼嘯、大雪紛飛、百花凋零的情景,接著又出現了美麗的梅花,與前面創設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初步體會《梅花》的詩境。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剛開始就讓學生多讀,反復地讀詩,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熏陶。讓學生自由想象,體會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情感。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完成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但課堂上還是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有些同學還是沒被調動起來,沒有進入我創設的情景中去,至此他們的想象能力、朗讀能力等都沒有得到訓練和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更應該讓所有的同學都融入到課堂的情境中來,達到更好的效果。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從歷代詩歌中汲取營養和精華。魯教版特別采編了唐詩與宋詞這兩顆璀璨奪目的明珠,編寫了《唐詩宋詞選讀》這一選修文本,讓學生欣賞到了氣象恢弘的初盛唐詩歌,領略到了姿態橫生的中晚唐詩歌,歌詠了北宋的舊曲新聲,傾聽了南宋的亂世詞心。
不知不覺中,半個學期的授課已經完成,在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與精神的陶冶的同時,更給我們的授課者和聽課者帶來審美的體驗和創新與反思的機會。
首先,《唐詩宋詞選讀》具有經緯交錯,逐層推進的文本特點。
從初盛唐到中晚唐,從北宋到南宋,以時間為“經”。本套選讀文本在初盛唐詩壇上選取了8位詩人18首詩歌,在中晚唐詩壇選取了12位詩人24首詩歌,在北宋詞壇選取了11位詞人24首詞作,在南宋詞壇選取了11位詞人21首詞作,目的在于擷取每一個時代的星輝,了解每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與寫作特點,引導學生細微地感受研讀名人名篇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
由意象意境到格律節奏,從聯想到詩眼詞眼,以鑒賞為“緯”。本著〈〈語文課程標準〉〉應該“學習鑒賞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征”的要求,本套選讀文本,以“詩歌入門”系列為緯。以鑒賞詩歌離不開對意象和意境的理解開始,首先介紹了有關“意象與意境”的感性知識;然后從誦讀出發,了解“格律與節奏”幫助學生深入地欣賞詩歌的音樂之美和諧之美;“聯想與想象”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實踐中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藝術魅力,既能夠進行分析鑒賞,又能夠學會應用;最后讓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又一重要方法——尋找詩眼和詞眼,理解用典,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這一緯度中,主要采用了小步輕邁,分層推進的方式,力求推動學生初讀文本,然后深入研讀文本,最后的得出自己的感受。
其次,《唐詩宋詞選讀》具有歌詠吟誦、多元解讀的鑒賞特點。
當學生沉浸在琵琶曲《春江花月夜》的時候,詩中那皓月當空,幽美的景色頓時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在美景離情之中,不由讓人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之間的相互關系,可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當藝術家喬榛、丁建華用飽含深情朗誦《長恨歌》時,學生的情感也隨之起伏不定,從楊貴妃得意的專寵,到馬嵬坡楊妃的慘死以及蓬萊仙島楊妃的不忘舊情,隨著朗誦的情語出之,一個哀婉纏綿的愛情故事也流淌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間;
當學生用《月亮代表我的心》《風中有朵雨作的云》《浪花一朵朵》等當代通俗曲調演唱柳永的《望海潮》時,我們不僅看到一幅幅西湖美景、錢塘江的壯觀、杭州市區的繁華富庶、當地人民的安詳生活,更為孩子們突發奇想的音樂天賦所震撼,詞字添配的絲絲相扣,旋律與優美壯麗、生動活潑的詞作畫面相得益彰,學生們精彩的演繹贏得了全班同學的陣陣歡呼聲。
在歌詠吟誦中,學生不但讀出了詩詞的音韻之美,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和心靈的共鳴。同時學生發揮個性的獨到見解,疑義相析對文本進行了多元的解讀。
在解讀辛棄疾《青玉案》一詞時,對詞中的“那人”,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的說是“情人”,有的說是“志同道合的知音”,有的說是“孤傲、不趨流士的志士”,也有的說是“一種理想的追求目標”等,不同的拆解,體現了學生對作品的個人體驗,表現了不同人對詩歌內在情感的心領神會。
在學習《長恨歌》時對楊貴妃這一人物的評價是“諷刺”?是“同情”?還是“無辜”?學生們也議論紛紛,有的說“楊貴妃恃寵而嬌,一人升天,仙及雞犬”該唾棄;有的說“楊貴妃與李隆基生死相戀,夢魂縈繞”,此真情專一的愛情值得歌頌;有的說“楊貴妃只一女子無意于專權弄政好于武則天,是李隆基把持不住自己,荒于朝政,才導致國滅”楊妃何德何能能夠挽回敗局值得憐憫-------學生們對于這個問題非常的感興趣,自己通過互聯網找尋的相關資料也非常的多,介紹給其他的同學時都能侃侃而談,而談到自己的理解時也能按照自己的體味,有自由,有個性的闡發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樣就可以不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有了自己的獨立體驗的自由和空間。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