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這是月跡公開課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1.我能有聲有色地把文章的第2自然段讀給老師和同學們聽。
2.我能與同學分角色朗讀"詩中月"這一部分,并能把自己積累的有關月的詩句背給同學們聽。
3.我能聯系文章內容說說小外甥為什么把月亮比作"天的眼睛",并能展開自己的想象寫寫自己心中的月。
學習重點:
在"對詩"與"想象"中感受人們對月的喜愛。
學習難點:
感受不同人對月的不同理解及人們對月的喜愛。
學習準備:
1.觀察月夜美景。
2.了解文中有關"月"的詩句的出處,收集有關"月"的詩句。
學習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月歌月曲,多如繁星,數不勝數。看來,中國人對月亮確實有解不開的情結。今天,我們將在作家趙麗宏的帶領下,繼續望月之旅。(板書:望月)
2.文章圍繞"望月"這一主題寫了( )、( )和(
)這三部分內容。(出示幻燈片1,板書:眼中月、詩中月、心中月)
二、品味感悟
(一)賞讀"眼中月",共享月下景
1.文中哪一自然段寫了作者眼中的月?(出示幻燈片2)
2.賞讀
A一讀:誰愿意讀給大家聽?你覺得這是怎樣的月?(板書:安詳)
B二讀:你能讀出月夜的安靜祥和嗎?
C三讀:讓我們一起邊想這樣的美景邊讀文章。(伴樂讀)
3.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多美的景色。
(二)對話"詩中月",體會月多情
1.此刻,這輪皎潔的明月叫醒了江上的一對旅人。你聽,小外甥向我挑戰背詩了——
師飾演舅舅,生飾演小外甥,師生分角色朗讀"詩中月".
2.(出示幻燈片3)孩子們,文中引用的這些詩句你熟悉嗎?
生交流詩句的出處及表達的感情。
3.點撥:同一輪月,一落入人間便有了不同的感情。它時而展現著童真,時而表達著思念,時而傳遞著哀愁,這怎樣的月?(板書:多情)
4.帶著對詩句的理解對詩。(與合作伙伴對,男女生對)
5.拓展:作者和小外甥只對了三個回合嗎?
生繼續對詩。
6.月詩月詞,多如繁星,數不勝數,小外甥竟能對答如流,可見小外甥不僅聰明好學,還很喜愛月呢!
(三)大膽想象,抒寫心中月
1.你看,好學的小外甥腦子里又冒出一個問題:(出示)
2.交流:在小外甥看來,月亮像什么?為什么?(出示:每個月睜大一次……)
3.點撥:小外甥眼中的月亮真(板書:有趣)
4.你覺得月亮像什么?
A生靜心抒寫;
B自讀修改;
C生展讀。
三、總結升華
1.孩子們,你們眼中的月有趣,詩人眼中的月多情,作者眼中的月寧靜。不同的人望月感受不同,但他們對月都有著同樣的感情,那就是濃濃的——(板書:愛)
2.請大家課下或讀一讀有關月的美文,或誦一誦有關月的詩詞,或唱一唱有關月的歌曲,讓這輪明月永駐你的心間!
板書設計:
望 月
眼中月 寧靜
詩中月 多情 愛
心中月 有趣
教學目的:⒈探索語言風格,理解文章內容與形式上相互依存的關系;
⒉尋找童心,歸納文章主旨,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結構特點;
⒊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
教學重點: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結構特點;
⒉品味文章語句,揣摩在表達意義上的作用。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板書“凸”、“凹”--問學生讀音 (tū、āo) 意義(向外突出、向內凹陷)
板書“賈平凹”--這是我國當代一位作家的名字,但是在這個名字中“凹”念“wā”。
簡介賈平凹名字變音的由來。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
簡介賈平凹。
引出課文《月跡》。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回答:文章主要什么內容?
分析課題,“月跡”即“月亮的印跡、蹤跡”。
學生仔細默讀課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蹤跡,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點,作者的心情又分別有什么變化。
讀完課文,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答案。
引導學生從五個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鏡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同時板書如下:
悶
鏡中月 白道兒→半圓→滿盈→沒了月形 驚喜→高興→緊張→失望
院中月 玉玉的、銀銀的 月色 高興
杯中月 小小的滿圓 、可憐兒樣 月影 幸福
水中月 銀光 、多 月光 興奮
眼中月 小小的 、多 月的美好 滿足
作者寫月亮,為什么要寫鏡子、寫杯子、寫院子、寫小河,怎么不直接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這里用的什么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化實為虛。寫月跡,就怕寫得太空靈。作者很巧妙地避過了這一點。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憑借穿衣鏡、院子、酒杯、河水、眼睛這一個又一個實體,空靈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現出了實實在在的月跡,也寫出了孩子們起伏變化的心情。
整篇文章讀下來,有沒有發現,賈平凹在這篇文章里最突出的語言特點是什么呢?
① 話音的使用(3)。親切、口語化,方言特色 ② 疊詞的大量使用(5)。 瑯瑯上口,兒童口吻
第二課時
簡單回顧上一課內容,提示地點的轉移。
作者一會兒寫這里,一會兒寫那里,又是屋內又是屋外,還到了小河邊,文章是不是寫得很亂呢?不亂。
是什么原因使地點的轉移很自然呢?奶奶的引領。
文章的線索是什么?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呢?尋月
月亮代表的僅僅是簡單的月亮嗎??暫不回答。
大家先看看第6段至第21段這一部分。
找3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奶奶、孩子們、我的旁白)
這一部分是奶奶和我們的對話。他們聊到的是月宮中的桂樹和嫦娥。
這一部分不是在寫尋月呀,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一段對話呢?能不能刪掉呢?
作者寫桂樹表達了什么?
作者寫桂樹,感覺月宮中的桂樹和自己身后的桂樹重疊到了一起,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意境,體驗到了一種美的愉悅。
作者為什么要寫嫦娥是和三妹一樣漂亮的?
文章將三妹比做嫦娥,將凡俗與神幻融為一體,使月亮美得實在,使人美得神妙。
三妹怎么一下就樂了?僅僅是因為夸她漂亮嗎?
17段“那么好個地方……”“月亮是個好”等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寫月亮好的句子。直接寫的、間接寫的,這些說明--月亮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不單單只代表月亮。
所以,孩子們“尋月”,實際上是“追尋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
這樣看來,第6段至第21段這一部分為什么不能刪除呢?
因為這一部分也在表達孩子們對月亮的向往、對美好的追求。
22段:“我們便爭執了起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于自己的。”大家為什么要爭論?
都希望月亮屬于自己,說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擁有一份美麗,表達了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35段最后:“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這一句話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呢?
貼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現了孩子們豐富而生動的想象力,
這樣看來,全文都是在圍繞一個中心,看似散亂,實際上沒有一點多余的文字。這是體現了一個什么特點?散文的形散神聚。
再回頭想想,寫不同地方月亮不同的形態,從不同的方面展現了月亮的柔美、迷人,表面上在寫各處不同的月,實際只寫了一個心中的月亮。這也是“形散神聚”的體現。
童趣是活潑美妙的,是純潔天真的。作者這篇文章把童真童趣寫得很鮮活,同時又很好地傳達了要“不斷追求”的主旨。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未來屬于你們。如果你們受到這篇課文啟發,不斷地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去追求理想與未知的世界,那么學習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目標 1. 會認“裊、嫦”等7個生字,掌握“累”這個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內容,劃分文章的段落
3.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4.感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
重點 1.給文章劃分段落。
2.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教學
難點 感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具
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 激趣導入
同學們,看到題目,我想起一首詩:(出示課件2)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入青云端。
這首詩是孩子們眼中的月,“白玉盤”、“瑤臺鏡”多么美好的比喻呀。從中可以看出,在孩子們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這篇文章也寫了孩子眼中的月。現在就讓我們去看一看吧。
板書:月跡
【設計意圖:用詩歌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激起學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新課
教學
( )分鐘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出示課件3)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圈出生字詞。
2.借助工具書或者向別人請教,解決這些生字詞。
3.默讀課文,給課文劃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匯報學習成果
課文共分三部分:
板書:(出示課件4)
第一部分(1~2)寫中秋夜晚,“我們”盼望月亮的到來。
第二部分(3~23)寫“我們”到院子里觀月議月、到河中尋月的過程。
第三部分(24)寫“我們”在沙灘尋找月亮,并發表感慨。
三、 細讀,尋月之跡
1.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讀文章,(出示課件5)
思考:文章圍繞著月跡主要寫了哪件事情?
生總結,歸納:
中秋月夜,孩子們在庭院中、小河里尋找月跡。
2.默讀課文,總結:孩子們在哪兒尋到了月跡?
生總結,歸納(出示課件6)
板書: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 品讀,賞月之美
1.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下面的問題:我們先看到鏡中月。你覺得鏡中月美嗎?美在何處?(出示課件7)
鏡中月:“溜、長了腿的、爬”等詞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調皮可愛。 “款款地”形象地表現了月的柔美、優雅。
“漸漸地、慢慢”等詞句,形象地寫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虧轉盈再消失的形態變化美。
2.自由讀課文,思考:你還喜歡哪兒的月?為什么?(出示課件9)
明確:(1) 院中月:“玉玉的、銀銀的”寫出月光的顏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詞襯出月光的朦朧美。“裊裊、淡淡的、癢癢的”寫出孩子們似乎已經到了月亮的體驗,很美妙。
整體閱讀則像在讀一首詩,充滿著詩情畫意。(出示課件11)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顫” 這些詞讓“我們”感覺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憐惜。
五、 再讀,探月之喻(出示課件12)
1.精讀,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們并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月亮無處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們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著什么呢??
板書:尋找月亮,月亮無處不在。
2.讓我們帶著這份美好的向往齊讀文章最后兩節。
3.找出文中對月亮靜態和動態描寫的語句,并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
六、小練筆。根據要求仿寫句子。
滿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使用疊詞,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分鐘
七、作業。
摘抄文中描寫月亮的優美的句子進行積累。
板書內容
第一部分(1~2)寫中秋夜晚,“我們”盼望月亮的到來
第二部分(3~23)寫“我們”到院子里觀月議月、到河中尋月的過程。(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月亮無處不在
第三部分(24)寫“我們”在沙灘尋找月亮,并發表感慨。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內容。
2、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并學會寫簡單批注。
3、體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點】
品讀優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教學難點】
體悟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欣悅之情。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二)初讀,尋月之跡
1、[引導]:文章圍繞著月跡主要寫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散讀文章,概括主要內容,并做好提要。
[歸納明確]:孩子們在中秋月夜尋找月跡。
2、[引導]:孩子們在哪兒尋到了月跡?
[要求]:提煉并圈劃文章相關信息。
[歸納明確]: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品讀,賞月之美
1、[引導]:我們先看到鏡中月。你覺得鏡中月美嗎?美在何處?
[要求]:齊讀,任選角度,展開討論。
(交流后,PPT呈現旁批范例)
[歸納明確]:
鏡中月:“溜、長了腿的、爬”等詞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調皮可愛。
“款款地”形象地表現了月的柔美、優雅。
“漸漸地、慢慢”等詞句,形象地寫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虧轉盈再消失的形態變化美。
2、[引導]:你還喜歡哪兒的月?為什么?
[要求]:自由散讀,圈劃批注,并交流。
[歸納明確]:
(1)院中月:“玉玉的、銀銀的”寫出月光的顏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詞襯出月光的朦朧美。
“裊裊、淡淡的、癢癢的”寫出孩子們似乎已經到了月亮的體驗,很美妙。
整體閱讀則像在讀一首詩,充滿著詩情畫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顫”這些詞讓“我們”感覺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憐惜。
(四)再讀,探月之喻
1、[引導]:到了院外,孩子們并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月亮無處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們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著什么呢??
[要求]:深入思考。
[歸納明確]: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無處不在。
2、[引導]:讓我們帶著對這份美好的向往齊讀文章最后兩節。
(五)拓展,書月之華
孩子們的眼中看到如此可愛、優雅、朦朧、惹人憐惜的月,你又會看到怎樣的月亮呢?挑選一處用兩三句話續寫(建議使用疊詞,運用擬人等修辭手法)。
(六)小結
當孩子們醒來了以后,或許看不到這美麗的'月亮,尋不到那令人難忘的月跡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們的心里,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
【附板書】
尋鏡眼
月院好水
跡杯
月亮無處不在
美好無處不在
[附資料]
一、作者簡介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從西北大學畢業后曾在陜西人民出版社擔任過編輯,后調到西安文聯從事專業創作。著有小說小說集《商州散記》、《天狗》;長篇小說《浮躁》、《廢都》;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等。
二、書月之華
孩子們的眼中看到如此可愛、優雅、朦朧、惹人憐惜的月,你又會看到怎樣的月亮呢?充分調動你的想象力,運用疊詞、擬人的修辭手法,挑選一處寫下去。
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
兒上發現了
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磁花盆
兒上發現了
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锨刃兒
上發現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