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2
這是游園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A.了解湯顯祖及其《牡丹亭》
B.品味戲曲語言,提高鑒賞戲曲的能力
C.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
A.在誦讀時體會戲曲語言的抒情性和音韻美
B.在比較中進一步認識戲曲文學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培養學生對戲曲的喜愛之情
B.體味杜麗娘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復蘇。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培養學生欣賞古代戲曲的能力。
2.難點:從語言中揣摩人物性格,體會人性中的兩面:自然人和社會人。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預習。
預習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預習的重要性,并進行方法的指導:利用學校、社區的圖書館,或者上網查閱。此外,教師對預習的內容可作一些提示:如戲劇的一些基本理論知識,作者情況,創作情況,作者對劇本的看法,別人寫的劇評等等。
二、導入。
1、從《紅樓夢》中林黛玉聽《牡丹亭》的感受,談到學生的讀后感受。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曲警芳心》里寫道 “林黛玉素習不大喜看戲文……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林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住步側耳細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又側耳時,只聽唱到:‘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林黛玉聽的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園》。其中《皂羅袍》一曲文詞優美,婉轉典雅,意味深長,情景交融,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的傷春佳作。曹雪芹就用此曲來烘托刻畫林黛玉的心理。封建時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與杜麗娘同樣的感受,因此這支感嘆韶華虛度、青春愁悶的曲子得到了許多少女的喜愛和認同。你們是否也會有同感、共鳴呢?好,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湯顯祖及《牡丹亭》。 [幻燈展示123]
2.由《牡丹亭》的流傳及影響談起,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林黛玉聽賈府家庭戲班小演員唱《牡丹亭?游園驚夢》,從“不覺點頭自嘆”, 到“心動神搖”,再到“越發如醉如癡”, 受到強烈感染。)這段曲文,抒發的正是杜麗娘青春苦悶的內心激情。鶴睫《紅樓本事詩》:“隔墻人唱《牡丹亭》,曲中寫出儂心事。”林黛玉和杜麗娘.都出身于宦族,有著相似的生活遭遇,所以,在此出曲文藝術魅力的強烈感染下,自然深有同感,迸發出共鳴。
在這部戲劇問世之后,立刻廣為流傳,產生了巨大影響,以至“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由于劇中深刻地揭示了那個時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處境,因此尤其受到她們的青睞。萬歷年間,江南才女馮小青曾在幽居水閣的凄寂生活中寫下這樣的詩句:“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表達了她心中強烈的共鳴。與湯顯祖同時代的戲劇家沈璟曾將此劇改編,以適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現代戲曲大師梅蘭芳曾排演昆曲《游園驚夢》,是對該劇《游園》一出最為完美的演繹。
3.利用多媒體播放昆曲《游園》選段,引入課文。
“裊情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這是杜麗娘第一次踏進自家后花園時,看到眼前的“好天氣”而嘆出的一句詞,唱腔婉轉動人、曼妙悠然,“爛漫春光下,步步美人歸,”讓我們跟隨這位美人的步伐踏進如詩如夢的《牡丹亭》。
4.從鄉土教育引入,介紹南戲--明清傳奇的演變。
我們瑞安有“東南小鄒魯”之美譽。北宋末年有部劇本因其高度的藝術成就被稱為“南戲之祖”,有哪位同學知道劇本名稱是什么,它是誰的作品?(高明,字則誠,《琵琶記》)順便介紹高明的故居在閣巷的柏樹村,那里有紀念堂、集善院遺址(高則誠少年時讀書學習處)、高郎橋遺址等。正是高則誠的《琵琶記》奠定了明清傳奇的基本格局,我們應為此感到驕傲,也更應此去接觸并學好中國古典戲曲。明清傳奇特指用南曲寫成的長篇戲曲劇本,是南戲的進一步發展,它薈萃了南戲和元雜劇的精華,成為明清時期重要的戲劇體裁之一。今天我們要學習明清傳奇中的精品《牡丹亭》,
三.介紹湯顯祖及《牡丹亭》
[教師通過簡單介紹作者和作品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盡量幫助學生掃清閱讀障礙。]
1.關于作者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作家。與莎士比亞同時代,一在東方,一在西方,遙相呼應,都是劇壇泰斗。他的劇作"臨川四夢"(《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中《牡丹亭》影響最大。湯顯祖曾說"一生四夢,得益處惟在牡丹"。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與被封建正統派視為洪水猛獸的進步思想家李贄zhì、與以禪宗來反對程朱理學的達觀禪師交往密切,追求個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無,理有者情必無"的進步主張。戲劇創作上他反對拘于律聲,提倡靈性,是明代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的旗手之一。
2.關于作品《牡丹亭》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還魂記》,是湯顯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這個故事既曲折離奇又充滿了浪漫色彩:南安郡太守之女杜麗娘,長年禁錮在閨樓。一天,與丫環春香游覽花園,為嫵媚春色所陶醉。歸來伏案小睡的夢境中,遇少年柳夢梅。從此相思纏綿,傷情而逝。三年后,柳夢梅臨安赴考,途經南安,得見麗娘畫像,見畫生情,麗娘靈魂顯現。次日,夢梅掘墓,麗娘還魂。有情人終成伴侶。
《牡丹亭》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義。首先通過"夢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節表現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杜麗娘所追求的理想在當時的現實環境里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可是在夢想、幻游的境界里,她終于擺脫了禮教的束縛,實現了夢寐以求的愿望。其次采取抒情詩的手法,傾瀉出人物的內心感情。
3.《游園》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牡丹亭》全劇共五十五出(場),《游園》是第十出《驚夢》中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組成,主要是刻畫杜麗娘的內心世界。在她走出深閨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許”,當她來到園中,領略了“姹紫嫣紅”的春色,也就象征著她的青春的覺醒。
四、整體感知文本
1.簡介常識
了解其組成:曲詞:是劇中人物的唱詞。各種角色都可以唱,可獨唱、對唱、輪唱和合唱;
賓白:是劇中人物的說白。分對白、獨白、旁白、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
科介:是劇本中關于動作、表情、和音響效果的舞臺提示。
人物:旦 貼
字體變化:詞牌名-----宋體五號外加黑括號
曲詞------宋體五號
賓白------宋體小五
介--------仿宋小五外加小括號
傳奇中重要人物上場時先唱引子,如【商調引子】,繼以一段定場白,如【烏夜啼】,每出戲有下場詩。課文節選的《游園》是第十出的前半部分,故沒有下場詩。
2.自讀
學生結合課文有關注釋自學,正音,有疑難處提出,先由學生互相解決。教師巡視,并主持質疑活動。[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正音:
炷zhù 恁nèn 髻jì 晌shǎng 鈿diàn 揣chuǎi
迤tuō 茜qiàn 簪zān 顫chàn 頹tuí 垣yuán
樂lè 軒xuān 忒tuī/tēi 韶sháo 荼tú 縻mí
眄miǎn 繾qiǎn
補充注釋:
(1)旦:與下文中的“貼”均是劇中女角。本劇旦扮演女主人公杜麗娘,貼是貼旦的省稱,扮演次要的女角,本劇飾丫環春香。
(2)夢回:夢中醒來。亂煞:撩亂。年光:春光。兩句意謂:春天的鶯聲驚醒迷夢,到處是撩亂人心的春光。
(3)恁(nèn):怎么。似:勝似,過。三句意謂:時光在沉香燃盡中流逝,把沒做完的刺繡活丟在一邊,怎么今年春光觸動自己的情感勝似去年呢?
(4)晴絲:游絲、飛絲,蟲類所吐的絲縷,常在空中飄游。在春天晴朗的日子最易看見。
(5)“停半晌”五句意謂:暫停片刻對鏡梳妝時,不料鏡子偷看了自己半面,羞得我把頭發也弄偏了。
(6)艷晶晶:光燦燦。愛好:愛美。“翠生生”三句意謂:你看我穿戴、打扮這么漂亮奪目,可知我的天性就是愛美的。
(7)“沉魚落雁”兩句:這是以魚、鳥的驚動,花、月的羞慚烘托麗娘的美麗。
(8)泥:沾污,這里作動詞用。
(9)姹紫嫣紅:形容花的艷麗多彩。斷井頹垣(yuán):斷了的井欄,倒了的短墻。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舊冷落。
(10)忒(tui/tēi):太。“錦屏人”句意謂:深閨中的女子太不珍惜這美好的春光。這是杜麗娘感嘆自己平時得不到領略春色的機會,有負于大好春光。
(11)“牡丹”句:牡丹花更好,但它開于春末,怎能占位于春花之先呢?這里借花喻己,有嘆息青春蹉跎之意。
(12)凝眄(miǎn),
(13)剪:剪刀聲。
(14)觀之不足:看不厭。
(15)過遣:打發日子。
3.朗讀 a學生齊讀
b學生分角色朗讀: 旦、 貼、 介
三、賞讀曲詞 .學生品讀
(1)師:我想此時每位同學的腦海里,一定會浮現出一幅美麗的少女游園圖。哪位同學愿意用語言與大家一起分享你構思的美景?
請一生描述。
(六支曲子構成了一幅美麗迷人的圖畫,斷井頹垣、晴絲搖漾、鶯啼燕舞、春花開遍、姹紫嫣紅,還有多情而又年輕美貌的少女)
(2)師:這六支曲子都很美,不僅富有詩情畫意,而且在借景抒情中刻畫了人物形象。有許多地方值得細細品味,挑你喜歡的一支來品品、讀讀?并請在品好之后有感情地誦讀曲詞,讀出杜麗娘當時的心情。
參考句式:我覺得(曲名) 中的“
”這句(段)寫得好,好 在
。
備用提問:
【繞池游】這支曲子揭開了游園的序幕,為整個游園奠定了感情的基調。
1、“夢回鶯囀,亂煞年光遍”這句是什么意思?是寫景嗎?(鳥的歌聲,把我從夢中喚醒。啊,到處都是撩亂人心的春光!不止是寫景,從“亂煞”這個詞可看出。)
2、“亂煞”這個詞有何妙用?(不僅寫了景——春光的熱鬧,還寫了人——從中隱隱流露出杜麗娘心緒的煩亂)
3、你覺得杜麗娘游園前的生活是怎樣的?從哪些語句和字詞可看出來?(禁錮在深閨內院,生活單調乏味,厭煩無聊。“小庭深院”,說明她是被禁錮在深閨內院,天地極其狹窄。“炷盡沉煙,拋殘繡線”是說,沉水香已經燃盡熄滅了,針線活沒做完就被拋在一邊。這里概括地描寫了杜麗娘生活的典型環境,說明她的生活單調乏味:除了繡花就是悶睡。“炷盡沉煙,拋殘繡線”一個“盡”,一個“拋”,一個“殘”,就把她對針線的厭煩以及長睡后慵懶無聊的心情表露無遺。)
4、為什么“今春關情”還“似去年”?(不只是關心春天,更是因為她有一顆壓抑不住的青春的心在隱隱跳動。)
5、能品出“鶯囀”、 “亂煞”的另一種味道嗎?(景中有情。“鶯囀”不但驚醒了她的春夢,也喚醒了她的春情;“亂煞”不但寫出春光熱鬧,也含有春意撩亂、春情難遣的味道了。)
【步步嬌】是寫杜麗娘游園前精心梳妝準備的情狀,這支曲子寫得極其新穎別致,把杜麗娘細膩復雜的內心活動,描繪得具體入微,淋漓盡致。
1、寫春光、春意,作者為什么選取這不被人注意的晴絲,而不選桃紅柳綠、蝶舞蜂喧?(可謂別出心裁,恰到好處。a晴絲只有春天天朗氣清時才能見到,這就自然交代出春光明媚的背景。b晴絲裊裊,極細極微,只有象杜麗娘這樣細心閑適的閨房小姐才會發現,也只有對春天十分“關情”的人才會專注地觀察它。這從側面反映了杜麗娘的身份和性格。而且,在這幽深寂寞的小院里,只能吹進象晴絲這樣一點點可憐的春光,也說明深閨少女的寂寞可悲。c晴絲”同“情思”是諧語雙關。“搖漾春如線”這“春”字,既是指春光,也可喻春情;既可說空中的晴絲搖漾如線,也可說是杜麗娘心中的春情象細線般顫動。春景與春情融合得如此緊密巧妙,曲折含蓄,真可謂達到了水乳交融、天衣無縫的地步。
2、為什么不說人照鏡子,卻說“菱花偷人半面”?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擬人化,顯得更加生動活潑)
3、杜麗娘用鏡子照著面容都不好意思起來,你認為是什么原因?(恐怕是杜麗娘在鏡中窺探到自己春情蕩漾的內心隱秘,才羞答答不好意思吧!)
4、“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封建禮教對閨中女子束縛的嚴重。)
【醉扶歸】
1、前兩句杜麗娘把自個來贊,寫出她怎樣的神態?(一個美麗華貴的少女顧影自憐、沾沾自喜的得意神態。)
2、怎么理解“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天然”?(愛美:穿戴、珍惜青春、對愛情的向往)
【皂羅袍】
1、這段文字歷來廣被吟詠,你認為美在何處?(a音韻美:壓什么韻?(ian/uan)一韻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動,鳴響著泠冷的韻凋,給人以明快的美的享受。句式特點?(對比、整齊、用典)用了一系列近似對偶的句型,如“姹紫嫣紅”對“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對“賞心樂事”。這一組組對比,既有力地渲染了情和景的矛盾,突出主人公的復雜微妙心理;而且使句式整齊華美,語言綺麗典雅,富于音樂美。
b、景美: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圖?這支曲子描繪了一幅(姹紫嫣紅、景色宜人的春景圖,富于詩情畫意)。
c情美:面對此景,少女心事如何?(景美卻情傷,反襯手法)這支曲子表達了杜麗娘怎樣的思想情感。“原來”、“似這般”、“都付與”這幾個副詞飽含著主人公無限驚訝、感嘆、惋惜,帶有極強烈的感情色彩。主人公惜春傷春的情感,表達了她沖破封建牢籠、反抗封建禮教的精神和愿望不能實現的郁悶心情。(反叛精神或個性解放愿望)。
在這綺麗如畫的游園場面里,杜麗娘年輕貌美,打扮俏麗,含情脈脈,顧影自憐。她緩緩步入花園,頓感美好的自然景色,與幽禁的深閨生活迥然不同,自己一向辜負了韶光年華。面對著姹紫媽紅的百花與斷井頹垣的殘景而形成的鮮明對照,她不由得思緒萬千,益增惆悵。春光如此爛漫明媚,燕語鶯聲如此動聽,更誘發了她內心深藏的春情,引起了她對年華在深閨寂寞生活中淡淡消逝的嘆惜,喚醒了她青春的覺醒,這巧妙地把抒情與寫景結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委曲地透露了這個少女愛情的苦悶,展現了心理活動和境界美,富有詩情畫意。
2、用合唱形式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對刻畫杜麗娘形象有何作用?(絢麗的廣闊的,襯托可憐)“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這兩句十六字里,我們仿佛看到了雕梁畫棟,飛閣流丹;看到了云蒸霞蔚,碧瓦亭臺;和煦的春風夾帶著蒙蒙細雨,煙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動著美麗的游艇……這是多么迷人而又略帶悵惘色彩的春景啊!它使我們的視野由狹小的園林擴展到寥廓的境界,讓我們隨同主人公去暢想更廣闊的天地,更美好的自然。然而,這對杜麗娘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這就更加襯托出她處境的可憐,如同囚籠中的小鳥一般。
【好姐姐】
杜麗娘的感傷情緒,在第五支描寫賞花的曲子[好姐姐]中,又有所發展。這支曲子提到了三種花,作者是別具深意的。杜鵑歷來被當作悲劇的象征,“遍青山啼紅了杜鵑”正是借用了“杜鵑啼血”的典故,渲染了一種濃郁的感傷氣氛。荼縻是晚春開的花,寫它主要為突出尚未開花的牡丹。“牡丹雖好,它春歸怎占的先”,才是作者筆意所在。牡丹具有國色天香,被人們譽為百花之王。可是,等它開花,春天就要過去了。杜麗娘以牡丹自比,想到自己“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顏色如花,豈料命如一葉”,自然分外傷心。所謂“煙絲(即晴絲)醉軟”,也襯托出杜麗娘幽怨纏綿、如癡如醉的情狀。上面是以花喻人,下面作者又以鳥襯人。成對的鶯燕快活歡唱,更反襯杜麗娘的孤獨寂寞。這支曲子處處借景抒情,一花一鳥都扣緊了杜麗娘的心理活動。頗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味道。至此,杜麗娘的傷感情緒再也無法排解了。
最后一曲[隔尾]:
天真的春香不理解杜麗娘的心事,還嫌“觀之不足”,這更反映出杜麗娘的孤獨、苦悶,身邊連個像紅娘那樣的知心姐妹都沒有。
游園原是為了消愁解悶,誰知越游愁越重,這真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了。顯然,杜麗娘的愁悶是時代、社會所決定,決不是游園所能解決的。但是,游園進一步喚醒了杜麗娘青春的覺醒,此后,她在追求幸福愛情的道路上邁出了更勇敢的步子。
小結:《游園》中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寫景、抒情和人物的心理刻畫,渾然一體,景中情和情中景很難加以區分。短短六支曲子使我們仿佛跟隨杜麗娘游了一次花園,不但領略到鳥語花香,滿園春光,而且感受到女主人公細微復雜的心理脈搏,聽到了如怨如訴的內心獨白。這也是這出戲至今生命不衰的重要原因。
(3)杜麗娘游園時的心情是如何變化的?
(4)對她的變化你是怎么認識的?[自然人,社會人(封建禮教)]
(5)你是否也有過這種心理體驗?你又是怎么看待你和杜麗娘的相同或差異?
四.翻唱曲詞
有京劇、越劇、昆曲、黃梅戲
還有同學建議,能不能用演唱流行音樂的方式演唱曲詞?
五、欣賞昆曲(視頻)
〈皂羅袍〉
{課外練習}
1.下列詞句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亂煞年光遍”:意謂使人眼花潦亂、令人討厭的春光到處都是。
B.“剪不斷,理還亂, 悶無端”:形容空虛、寂寞、無聊、苦悶的心情。
C.“朝飛暮卷,云霞翠軒”:概括地描繪春天景色變化萬千令人目不暇接。
D.“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牡丹花開太遲,難作春花之首,喻自己的青春被耽誤。
(答案:A。沒有令人討厭的意識.)
2.對下列曲詞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炷盡沉煙,拋殘繡線,恁今春關情似去年?”此系春香所唱,她也看出了小姐的無精打采,真是旁觀者清,杜小姐懶于添香,不愿刺繡,原因是“關情”。
B.“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明寫春景,暗寫春情。作者巧妙地利用“晴絲”與“情思二的諧音,將春情寓于春景之中。
C.“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是寫小姐的的羞澀、嬌美之態,反映出深閨名媛“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復雜心理。
D.“恰三春好處無人見”,是寫大好春天風光之美卻無人發現欣賞。
(答案:D。參看前后文可知,“三春好處”在此實喻指自己的青春美貌和情思。)
3.下面對杜麗娘游園心理變化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剛開始杜麗娘在春和日麗之中,佇立在小庭深院,心神不定,感到“悶無端”。
B.一番裝扮之后,她為即將來臨的歡樂感到興奮,卻又帶著幾分初出閨房的羞怯;她熱切地向往新的生活,卻又有所顧忌。因而言“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
C.走入園中后,則感到自己正當青春妙齡,花容月貌賽過了春景又心花怒放。
D.忽然傳來了 “生生燕語”、 “嚦嚦鶯歌”,杜麗娘情緒一落千丈,人的顧影自憐和鳥兒的成雙捉對,深深地刺激著杜麗娘,便怏快而去,結束了游園。
(答案:C。沒有“心花怒放”只有美麗青春被耽誤了的幽怨和傷感。)
4.對這段曲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麗娘走出深閨,面對大好的春色,她感到自己的生命和大自然一樣美麗,從而引起了自我覺醒,萌生了像木蘭一樣不讓須眉的渴望和憧憬。
B.六支曲子構成了一幅美麗迷人的圖畫, 晴絲搖漾、鶯啼燕舞、春花開遍、姹紫嫣紅,還有多情而又年輕美貌的少女
C.杜麗娘的情緒經歷了喜春——愛春——惜春——傷春幾個階段,杜麗娘這種要求身心解放的強烈感情,折射著那個要求個性解放的時代精神。
D.六支曲子把抒情、寫景和刻畫人物心理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這支游園曲產生了攝魂蕩魄的藝術效果。
(答案:A。杜麗娘在此曲中是痛惜自己的青春被埋沒,萌生了對愛情和自由幸福的渴望和憧憬。)
教學目標:
1.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自主學習生字,會認5個生字;會寫6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詩句的意思,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學難點:
感悟詩句的意思,展開想象,體會詩的意境。
教學準備:
1.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描寫春天的古詩。
2.掛圖、課文朗讀帶、錄音機。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春雨,導入課文。
1.啟發談話:同學們,現在正是春天。我們說春天的美景是一首優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這歌曲中調皮動聽的音符。人們為什么喜歡春雨,春雨有什么特點呢?同學們平時都善于觀察,大家說說你觀察到的春雨吧!
學生談春雨。
2.導入課文,簡介詩人。
一個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詩人抑制不住對春雨的喜愛,寫下一首贊美春雨的詩。這位詩人就是唐代“詩圣”杜甫,這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春夜喜雨》。有的同學課前查閱了資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詩歌風格,有這方面資料的同學和大家交流。你還讀過杜甫的哪些詩?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1.教師范讀古詩,簡介這首古詩。
提問檢查學生課外收集資料、預習課文情況:你在課外了解了哪些有關古詩的知識?
簡介《春夜喜雨》的體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詩。律詩共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2.自由讀《春夜喜雨》,小組合作學習。
要求:①正確朗讀這首詩。
②結合你所知道的資料,試理解詩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問題。
3.檢查自學情況:
(1)糾正字音:指名讀詩,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是否做到正確流利。
讀準下列字音:甫fǔ乃nǎi俱jù苔tái扣kòu
(2)提問:這首詩寫于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個雨夜。詩人住在成都——從書上對“錦官城”的注釋可以知道杜甫住在成都。)
(3)說一說自己讀了詩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詞,在班上交流。
了解下列一些字詞的意思:
乃:就。
發生:在詩中的意思是雨降落、降臨。
潛:暗暗地,悄悄地。
徑:小路。
花重: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也指花兒開得繁盛。“重”讀zhòng。
三、朗讀感悟,體會意境。
(一)朗讀課文,想一想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和感情讀這首詩。
討論:題目是“春夜喜雨”,應該用歡喜輕松的語氣讀,讀出對春雨的喜愛。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二)詩人為什么喜愛春雨呢?詩句中并沒有一個“喜”字,詩人喜悅的心情表現在哪兒呢?
教師相機指導學生說說對詩句的理解,體會意境。
1.感悟“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雨知道時節,在這春天正需要它的時候下起來了。這里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
(擬人。把雨擬人化,表現了詩人對春雨的喜愛。)
2.著重體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1)學生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2)教師引導:在這夜晚,春雨隨風悄悄地飄灑下來,無聲無息地滋潤萬物。大家想想:春雨有什么好處?
(春雨使花草樹木莊稼得以發芽、生長,春雨為大地創造了生機,給人們帶來了希望。)
春雨有這么重要的作用,但是她“潤物細無聲”,她一點也不因為自己的功勞而張揚喧鬧、大造聲勢。你們難道不覺得春雨具有一種可貴的品格嗎?
(春雨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3)那么這時詩人心中充滿了什么感情?
(對春雨的喜愛和贊美。)
所以,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再來好好品讀這兩句詩吧!(學生有感情地讀頷聯兩句。)
3.學習“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大家展開想象:詩人可能先是在屋里,聽到春雨輕輕灑落的聲音,他心情十分愉快。接下來,他怎么做?
(詩人推開屋門走了出去。從“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可以看出詩人可能走出了屋,看到了野外、江面的景象。)
說說頸聯兩句的意思。
4.想象“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1)最后兩句也是詩人看到的嗎?為什么?
(最后兩句是詩人想到的。從“曉看”知道詩人是在想:第二天早晨可以看到……)
說說對這兩句的理解。
(2)聯想:詩人看到了這場及時雨,他不禁想到第二天早晨,一定可以看到城里的花兒都開了。那一朵朵花沾著雨水,顯得沉甸甸、紅艷艷的。其實呀,詩人想到的可能還不止這些呢,請同學們大膽想象,詩人可能還想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還會想些什么?
(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如詩人可能想到農民會在雨后播種,麥苗喝飽了雨水又長高了一截,人們開始踏青賞花了……)
三、總結升華,指導背誦。
1.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想?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了怎么的思想感情?為什么詩人能把春雨寫得這么美好?
引導:像詩人一樣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并且善于觀察,感覺生活中的美。
2.朗讀背誦。注意詩的節奏: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四、拓展閱讀,欣賞古詩。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五、作業。
搜集古今中外寫春天、春雨的詩,自主積累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新課。
1.指名背誦《春夜喜雨》。
2.談話:春天是詩人筆下永恒的題材。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春夜喜雨》,今天再來學習宋代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板書課題)。
3.設疑:詩中的“園”是我們常說的公園嗎?“不值”是什么意思?帶著這個問題,我們趕快來讀這首詩吧!
二、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1.板書(或以投影大屏幕顯示)全詩,教師范讀。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詩。
3.指名讀,糾正讀音。注意讀準下列字音,同時教師指導理解字義:
應:在詩中讀yīng,原意“應該”,這里是“大概”“可能”的意思。
屐:讀jī。屐齒:木底鞋下的齒。
苔:讀tái。蒼苔:指深綠色的苔蘚。
扉:讀fēi。柴扉:用樹枝編成的簡陋的門。
4.說說自己讀了這首詩的初步印象,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問。(學生可能難理解“應憐屐齒印蒼苔”這一句,教師鼓勵學生不懂就問,允許學生存疑。)
三、再讀古詩,讀中感悟。
課件出示有關這首古詩內容的圖畫。學生讀詩,結合觀察圖,思考詩句的意思,在小組里說一說,然后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
1.理解“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的意思。
(1)“憐”在這句詩中是“愛惜”的意思。誰愛惜什么?你怎么理解前兩句詩的意思?
討論。教師引導:先看第二句詩“小扣柴扉久不開”,這句詩很容易理解,說說這句詩的意思。(詩人輕輕地敲柴門,過了好久也沒人開門。)
詩人敲門,好久沒有人來開門,詩人想大概是園子的主人……請你根據第一句詩來把詩人的猜測補充完整。
(大概是園子的主人愛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印子吧。我輕輕地敲那柴門,好久了也沒有人來開。)
(2)小結:原來“憐”的對象是“蒼苔”而不是“屐齒”,這樣我們就容易理解這句詩的意思了。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懂得了解釋古詩有時不能按字面意思簡單地連詞成句,而是要聯系上下詩句的意思合理地進行解釋。
(3)體會詩人的感情。
“小扣柴扉久不開”時詩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樣?
體會這時詩人的感情——失望、掃興、遺憾。
2.感悟“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導入:正在掃興遺憾時,詩人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引讀“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1)這兩句詩人用了兩處對比的手法,你能找出來并體會這樣寫的妙處嗎?
(滿園——一枝,關——出。作者之所以感嘆“春色滿園關不住”,是因為他看到了“一枝紅杏出墻來”。)
(2)這滿園春色是怎樣的?想象一下:我們仿佛也和詩人一起站在園外,看到那伸出墻的一枝紅杏,不禁想到了園內的春景……你能描述一下那園內會是怎樣的美景嗎?
(3)看到一枝紅杏,想起滿園春色,這時詩人的心情有什么變化?(驚喜、快慰)詩人可能還會想到什么,還會說什么?
引導:紅杏為什么能“出”墻?高墻大門關不住出墻的紅杏,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要“出墻來”宣告春天的來臨。同樣,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它必能沖破任何束縛,蓬勃發展。
3.點題解疑,升華情感。
現在,我們知道了題目“游園不值”的意思嗎?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題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園,而主人不在,沒有能進到園里去。“值”是“遇到”的意思。這首詩贊美了春天里一切蓬勃向上的事物,表達了詩人贊美春天、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四、指導寫字。
1.出示字卡:徑、俱、曉、蒼、苔、扣。
2.指導寫字。
(1)觀察記憶字形。
這幾個字都較易寫,可以自學,用拆分部件的方法記憶字形。
(2)寫字。
左右結構的字左邊的偏旁寫得窄一些,右邊寫得稍舒展。寫時,教師巡視,看學生是否寫正確,及時糾錯。“俱”注意右邊的筆畫。“曉”字,有的學生可能會把“曉”的右邊多加一點,要及時糾正過來。提醒學生寫字的姿勢,繼續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五、拓展閱讀,欣賞古詩。
1.互相交流收集到的寫春天的古詩,讀這些古詩,自主積累。
2.讀一讀:
春日(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城東早春(唐楊巨源)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板書:
游園不值(宋葉紹翁)
(看)一枝紅杏——(想)滿園春色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利用各種方法學習詩句,體會感情,體驗作者的創作過程,感受詩文的意境。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課前準備】課件《春江花月夜》詞帶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精講引思
1、(課前)集體背一首古詩。我從同學們的背誦古詩過程中,深深地體會到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以簡明的語言、和諧的音韻反映了炎黃子孫的智慧,歌頌了祖國山川田園之美,贊揚了英勇將士的愛國精神,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詩。(板書:游園不值)
2、(投影出示課文插圖、播放<<春江花月夜>>)詩人在春暖花開時去拜訪友人,準備同他一起賞花品春,不料天不作美,園門緊鎖,友人不在,一扇柴門竟隔斷了視線,這不免令詩人掃興,心中升起一股惆悵之情,正當詩人彷徨無著之際,不經意間抬頭四望,眼前豁然一亮,意外的情景出現眼前:高高的墻上,一枝紅杏從園中伸了出來。詩人有所感悟,寫下了《游園不值》這首詩。(板書)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它。
二、自讀自悟,樂于探索
1、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自讀———交流讀———小組讀———齊讀(掌握節拍)
2、復習古詩學法
我們以前學習古詩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① 知詩人,解詩題。
② 抓字眼,曉詩意。
③ 入詩境,悟詩情。
3、同學們通過課前的搜集資料,現在大家交流后,進行簡單的整合。然后進行匯報第一部分的內容。(知詩人,解詩題)(學生回答的內容略;師生互動)
4、利用你手中的各種資料,自學第二部分內容。(合作完成)(師生互動結合課件)(抓字眼,曉詩意)
① 在交流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理解古詩中所表現的古今漢語不同特點。(學生回答的問題略)
② 師點撥“憐”在漢語中有“可憐”、“愛惜”兩種解釋,這里應該是“愛惜”的意思。“小”字本意與“大”相對,這里引申為“輕輕”
③ 讀全詩。
④ 完整地說說詩意。
【教學目標】
1、正確、熟練讀出詩歌的節奏和韻味,并能當堂成誦。
2、了解詩人游園所見所感,體會詩句用詞的精妙并學習古人做詩的反復推敲。
3、揣摩詩句所蘊含的情感,感悟詩歌包含的哲理與啟示。
【教學重點與難點】
體會詩句用詞的精妙,感悟詩歌包蘊的哲理與啟示。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讀詩
二、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關春天的詩歌
三、出示: 游園不值
葉紹翁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圓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
四、我們一起讀一讀這首詩。
有的同學不僅會讀(板書:讀背)已經會背誦詩了,學習古詩不能只會讀和背,還得了解它的意思。
二、學習新詩,解意,曉意境。
(一)這首詩如果用咱們現代的語言又該如何解釋呢?請同學們自學
應 憐 屐齒 印 蒼苔,
應:應該,猜測的語氣,可譯為“大概是,可能是”。
憐:愛惜。
(大概是憐惜園內的青青的苔蘚,怕游人的鞋印留在了青苔上吧)
(作者去游園,而主人卻不在。輕輕地敲了那柴門不久,也沒有人來開門。大概是院子的主人愛惜那綠色的苔蘚,怕木屐鞋地在苔蘚上踩上腳印吧?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紅杏已伸出墻來了。)
(二)重點品析“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1、一首好的詩能流傳千古,就說這一首吧,你覺得那句詩寫得最好。
想象一下,假如推開了柴門,滿園會是怎樣的春色呢?
請你們描述一下看到的滿園春色。
2、出示畫面和錄象。想看一看你們想象中的美好景象嗎?
師朗誦:我們輕輕的推開門,發現院子里百花爭艷,火紅的杏花,潔白的李花,金黃的迎春花,粉色的芍藥花,紫色的月季花,真是五彩繽紛,把院子里裝扮的充滿生機;真是春色盎然呀。杏樹高高的舉起鞭炮,喜迎春姑娘的來臨。桃花正迎風綻放,飄出濃郁的芳香,月季花也張開笑臉,對著天空高歌。還有許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著香甜的夢呢。
這真是:春色滿園關不住,一只紅杏出墻來。
5、這首詩的確好,能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知道嗎?葉紹翁在創作這首詩時最后兩句原先是這樣的
比較:春色滿園關不住,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開得艷。 一枝紅杏出墻來。
品味一下,現在的詩好在哪兒了?
得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機勃勃事物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是關不住,壓制不了的。
這么有品味的好詩,該怎樣讀,才能讀出里面的味道呢?自由讀——指名讀——聽錄音——齊讀。咱們富有情感的讀一讀。
三、拓展、化用或運用
1、你們誰都不會想到:葉紹翁的寫的千古名句,并不完全是他自己的,那么這句詩到底脫胎于誰的呢?
一枝紅杏出墻頭,
墻外行人還獨愁。
——唐 吳融
楊柳不遮春色斷,
一枝紅杏出墻來。
—— 宋 陸游
2、情景中理解何為“改造”與“引用”。
作者在創作這首詩時,正值“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忽然讀到了“吳融”、“陸游”的詩句,,“一枝紅杏出墻來”正好能表現作者當時看到一枝紅杏時的驚喜心情,這句詩確實能讓我們想象到“表現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機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是關不住,壓制不了的。”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于是就有了今天的這首詩。
齊讀
正是因為作者飽讀詩書,才有了今天的千古名句。偉大的詩人尚且如此,那么我們更應該博覽群書豐富我們的語言。相信在我們身邊也會出現一位位小詩人的。你們還知道哪些有關春天的詩句?
4、拓展寫春的其他詩。(課件)
等閑識得東風面, 遲日江山麗, 桃紅復含宿雨, 桃花一蔟開無主,
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風花草香。 柳綠更帶春煙。 可愛深紅愛淺紅。
——朱熹 ——杜甫 ——王維 ——杜甫
小詩人們繼續吟詩吧!
碧玉裝成一樹高, 春眠不覺曉, 好雨知時節,
萬條垂下綠絲絳。 處處聞啼鳥。 當春乃發生。
不知細葉誰裁出, 夜來風雨聲, 隨風潛入夜,
二月春風似剪刀。 花落知多少。 潤物細無聲。
—— 賀知章 —— 孟浩然 —— 杜甫
五、總結古詩學習收獲板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