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8
這是中班主題優質課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目標:
1、學習分工合作,共同計劃,設計構造想象中的飛機場,并體驗共同構造的興趣。
2、能積極參加講評活動,對某一物體和布局提出修改意見。
3、探索與實驗,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5、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活動準備:
飛機場的候機室(宇宙星積木)。
活動準備:
1、對飛機及飛機場開展探索活動,幼兒對此有一定的了解。
2、材料:雪花片、萬變積木、宇宙星積木、小型木頭積木、樂高積木、智高樂、兩孔膠粒等。
活動過程:
一、 談話導入
1、 誰乘過飛機?你是到哪里上飛機的?(請乘過飛機的幼兒介紹)
2、 噢,要換好幾輛車才能上飛機,真夠累的,要是我們這兒有飛機場就好了。(引起幼兒共鳴)
3、 那我們一起來設計一個飛機場,好嗎?
4、 瞧!老師已經設計了一個候機室,想想旁邊還有些什么?(幼兒討論)
二、 引導分工、合作
1、 把幼兒討論交流的情況分類。(汽車、飛機、周圍建筑物、景物)
2、 幼兒討論布局后一起商量分工。(老師觀察幼兒商量分工情況,需要時參與討論)
三、 幼兒商量好以后就選擇所需材料進行建構
四、 展示、交流、分享快樂
1、 我們小朋友設計的飛機場真漂亮!
2、 請幼兒介紹。
3、 給飛機場取個名。(幼兒取名)
五、 小結
六、 將來我們的xx飛機場建好了,許多人都到我們這兒來乘飛機,看到這么漂亮的飛機場,肯定會問“是誰設計的?”原來是我們XX幼兒園大的小朋友??!真了不起!
活動反思:
覺得在課堂中尊重幼兒是課堂民主的前提。幼兒對事物也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體驗,有自己的選擇,我們應該尊重他們,滿足他們。民主、自由、寬松、愉悅的環境也應該造就一群聰明可人的、歡快活潑的小朋友,這不正是我們所希望的嗎?只有讓孩子民主、自由地成長,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學習習慣,課堂教學環境才能活而不亂,張揚個性,有自己的思維方式,自己的奇思妙想。
活動目標
1、關注過生日所造成的浪費行為,培養幼兒的節約意識。
2、知道生日的來歷,了解紙的“今生”與“再生”,能將環保訊息伸延至身旁的朋友。親人。
3、不為一時的快樂而漠視環保的重要。
4、每年自己的生日會樂意過一個環保又有意義的生日。
資料準備:
調查表,幼兒生日的準確日期。
器材準備:
生日蛋糕(過生日的幼兒家長準備),一次性盤子。刀。叉,生日蠟燭,送給過生日小朋友的禮物若干。
組織準備:
按幼兒意愿分組,每組5―8人。
場地準備:
把教室內的課桌排成會餐的形式。
活動目標:
通過幼兒自己動手與家長一起填寫調查表,讓幼兒分析有哪些形式是最環保的。
活動準備:
調查表人手一份,幼兒與家長共同填寫后交上來。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說說自己生日的日期。
2、請幼兒說說以前過生日的經歷。
(1)小朋友你過過生日嗎?你是怎樣過生日的?
(2)幼兒相互講述,各抒己見。
3、回憶生日過后老師與小朋友收拾時丟下大量的什么?
4、教師小結:我們小朋友每次過生日都開生日會,吃蛋糕。吃小食品、甚至吃大餐,送生日卡。送禮物,非??鞓?。但是,生日會結束以后,剩下的彩條、包裝紙。一次性盤子。刀、叉、飲品盒等大量的垃圾,造成了污染與浪費。
5、老師帶領全班幼兒分析收回的調查表結果,看看哪些形式是最環保的。
6、請幼兒討論今年的生日打算怎樣過。
設計意圖
在班級環境布置中,我帶來了幾支蘆葦布置墻面,沒有想到孩子們對在都市中很少見到的蘆葦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并且還問了許多的問題,真對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我及時把我最喜歡的植物—蘆葦引進課堂來滿足孩子們的求識欲望。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培養幼兒認識及對植物的濃厚興趣。
2、初步認識蘆葦,并了解其主要特征。
3、通過音樂和美術等活動,培養幼兒對藝術的感知力和表現力。
活動準備
蘆葦、手偶(小熊、小兔)、圖片、音樂、羽毛、膠棒、半成品畫面、剪刀、等。
活動過程
?。ㄒ唬┱Z言
1、通過小動物導入(因為……所以)的句式 師:小朋友,咱們班級多了一種植物,它是什么?幼:蘆葦,師:你們喜歡它嗎?幼:喜歡。咱們班來了兩個小客人,它們也很喜歡蘆葦。讓我們聽聽它們為什么喜歡蘆葦。小熊說:“因為它毛茸茸的,所以我喜歡蘆葦。”小兔說:“因為它像扇子,所以我喜歡蘆葦。”師說:“因為我平時很少看見它,所以我喜歡蘆葦。”
2、師問:小熊說什么?小兔說什么?幼兒答(因為……所以)。通過復述小動物的話讓幼兒初步學會用因為……所以說完整話。 3、請小朋友分組討論想一想,像小動物用因為……所以這個句式,互相說一說自己喜歡蘆葦的原因。
(二)常識
1、通過圖片幫助幼兒認識蘆葦的外形及主要特征 師:蘆葦分根、葦葉、花序、種子這幾部分。根狀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較長時間埋在地下,1米甚至1米以上的根狀莖,一旦條件適宜,就可發育成新枝。也能以種子繁殖,種子可隨風傳播 2、教師把蘆葦的整體進行分解(運用蘆葦的三段卡)引導幼兒動手操作,鞏固對蘆葦的認識。
三、音樂
通過音樂和道具,引導幼兒運用身體動作表現蘆葦的特征(音樂起羽毛代表種子到處飄,音樂停羽毛落代表種子扎根),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知和表現力。
四、美術
?。ㄅ溆幸魳罚撼橛蜋C)
1、小朋友看老師這里有一幅畫,它上面有什么呀?(井架、磕頭機、油井房等)那上面還缺少什么呢?老師在這里為小朋友準備很多的材料,請你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把畫變得更漂亮吧!
2、幼兒分組動手操作。
3、全體幼兒展示作品。
五、延伸
小朋友喜歡的蘆葦太漂亮了,我也非常喜歡,但我還喜歡一種植物,它是松樹,那你們呢?除了蘆葦以外還喜歡別的植物嗎?請你們回家找一找,然后告訴老師。
一、背景夏天的雷陣雨過后,幼兒園的塑膠操場上爬了許多的蚯蚓。
孩子們看到了,有的幼兒用腳踩、跺,有的小心翼翼地撿起送到草坪中,還有的圍著觀看,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蚯蚓真討厭,把操場弄臟了。""蚯蚓爬出來了,是不是嫌土里熱啊?
"你把蚯蚓踩斷了,它多疼呀,會死的。""蚯蚓吃什么?""蚯蚓用什么走路?"……可愛的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地猜測著。
孩子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他們對自然界的千變萬化非常感興趣。捕捉孩子的興趣點,找準時機,不斷地貫穿下去。這樣,幼兒才能從自身需求出發,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并使他們對感興趣的研究不斷推進。有了興趣,幼兒才會更主動地探索學習。孩子們有太多的疑問需要解答,這是一次很好的探索機會,還是讓他們自己尋找、發現吧!
二、敘事與分析
活動一:蚯蚓怎么走路?
孩子們興趣很濃,我說:"我們把蚯蚓帶到我們班怎么樣?"好!"大家高興極了。在我的建議下,大家齊動手,我們找來玻璃瓶、玻璃箱、馬糞紙,有的運土和沙子?;氐浇淌液螅以诖蟛A坷锓帕巳龑硬煌|地土,將幾條健壯的蚯蚓放入其中,教幼兒在玻璃箱外做了記號,有撿了兩條被踩斷的蚯蚓分別放入兩只盛有黑土的玻璃瓶中。幾個人圍成一組,把蚯蚓放在馬糞紙上,觀看蚯蚓"走路"。在放大鏡的幫助下,他們終于發現蚯蚓腹下有剛毛,當后部的剛毛附著在紙上時,身體就向前伸長,當身體的前部的剛毛附著在紙上時,身體就向前收縮。就這樣,一身一縮前進了。孩子們高興地喊起來"我知道了,原來蚯蚓是這樣走路的呀。"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能主動參與,積極性高,且認真專注,觀察的非常細致。幼兒在本次活動中,發現了某些問題,就是我們課題所述由幼兒自己"生成"的課程,它的確是很寶貴的教育資源,同樣也是最佳的教育契機。而作為教師應該敏銳地抓住這些"生成性問題",以幼兒感興趣為切入口,適時地設疑。讓孩子們的學習引向最深處......
活動二:蚯蚓的特征"蚯蚓走路真有趣,我們學學吧!"孩子們說。這時許多孩子都學起蚯蚓走路來,高鑫說:"我們把手伸到頭頂上吧!""真有意思呢!"孩子們一起學高鑫把手伸到頭頂上做蚯蚓。
我問:"蚯蚓長的什么樣?""蚯蚓長的像個蛇了,細細的、圓圓的。""粗的一邊是蚯蚓的尾,細的一邊是它的頭部。""被踩斷的蚯蚓活了。只有頭得那條長得快,只有尾的那條長的慢。"教師介紹:蚯蚓的身體細長,圓圓的、光滑、柔軟;全身由許多環節組成,頭較尖,嘴長在身體最前面。它沒有眼睛、鼻子和耳朵,也沒有腳,是靠身體的一伸一縮向前移動的。
新《綱要》明確指出"教師應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孩子們對蚯蚓的構造只是了解表面的,對一些深入的問題他們并不能做一個很好的回答。所以,教師作為他們的引導者,鼓勵孩子去發現問題,自己去尋找答案,同時也讓我感到十分欣慰,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也進行了情感交流和行為上的學習。
三、蚯蚓的用途。
"看,黑土黃沙攪和了,土里還有縫隙。蚯蚓能松土!""蚯蚓是好人?""蚯蚓是莊稼的好朋友,它能松土!"教師簡單介紹蚯蚓的其它本領(蚯蚓能預報天氣,糞便可做肥料等)。
在探索中孩子們始終保持著積極、主動的態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得出結論,整個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一直在旁邊觀察著,孩子們是這個活動中的主體,幼兒在盡情的談論中,在無拘無束的想象中,學著用已有的經驗去解決在玩中發現的問題。于此同時,孩子的觀察、分析、推理、判斷、交往、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發展。這樣的探索也能讓孩子真正感到輕松和愉快。
四、蚯蚓愛吃什么?
孩子們每天去看望瓶子箱子中的蚯蚓,給他們灑點水,放些葉子、米粒、餅干。幾天后,大家有說開了:
"看,黑土黃沙攪和了,蚯蚓吃泥土呢!""蚯蚓也吃葉子。""還吃餅干呢?"教師介紹: 蚯蚓每天靠吞食大量的泥土,將泥土中的腐葉和很小的生物吸收,然后將泥土排泄出來。這樣能使土壤變得疏松肥沃,十分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同時也利于自己的自長。
科學活動體現從注重靜態知識到注重動態知識,從注重"掌握"知識到注重"構建"知識,教師應引導幼兒注意身邊的現象,支持、鼓勵幼兒多觀察、多發現、多探索。將老師的經驗直接灌輸給他們,這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五、反思與啟示
1、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綱要》指出:" 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首先,我們應創造一個安全、愉快、寬松的語言環境,讓幼兒敢于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敢于提出問題,對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幼兒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其次是師生共同探索,尋找解決方案。由于年齡的特點和經驗有限,幼兒會在生活中遇到許多問題,這時就需要老師及時的介入和引導。
這次"蚯蚓來到我們班"的主題探索活動,它源于生活,孩子們在自然的情景下探究,不但獲取了知識,而且萌發了愛護小動物的情感。由此,我想到孩子們課程的社會化可以更好地體現教師引導作用與孩子們的主體地位。孩子們生活在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時刻發生著細微而有意義的事情,讓他們樂此不疲。
孩子們的課程完全可以緊隨孩子們生活,在生活化地情景中進行的。
2、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支持探索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好問、愛探索的。他們對自然界的千變萬化非常感興趣。他們清澈的眼睛里,有許許多多的好奇。他們天真的頭腦中,有許許多多這樣或那樣的"為什么",教師如何對待這樣或那樣的好奇,對待這樣或那樣的"為什么",這一次次的探索行為,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作為一線的教師應正確利用、尊重幼兒的提問保護和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要積極的鼓勵和支持他們的不同意見,盡可能地把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孩子,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
我是一名年輕的一線教師,在以后的工作中,我用繼續學習,希望能跟緊時代的步伐,更新觀念,用心體會多元智能的精髓,用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為幼兒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