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7
這是金與南宋的對峙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 組織教學
古代詞人的創作是自然、真摯的情感的流露,因此,題材往往來自于生活的周圍。自然界的萬物便是他們的題材庫。尤其是能寄托他們的思想性格的自然景物,更是他們常用來言志的題材。
二、鑒賞《卜算子?詠梅》
1、學生一齊背《卜算子?詠梅》。
2、學生介紹陸游,教師補充
陸游(1125-1209),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最著名的大詩人,存詩九千余首 、愛國思想是他詩中的主旋律。他也是重要的詞人。其詞的風格為俊爽流利、沉郁雄放。
3、學生對照注釋,了解詞的內容。
【注】在驛站的外面,在斷橋旁邊,無人過問的梅花寂寞地舒展花瓣。黃昏時候,你已經受不起孤獨與憂愁,哪里還能再忍受狂風暴雨的摧殘?!
你無意苦苦爭奪在春天里爭妍斗艷,你任憑百紫千紅去妒忌恨怨。即使凋謝后被踏成泥土,碾作塵埃,沁人心脾的幽香卻永遠不會消散!
上片寫梅花孤獨寂寞與備受摧殘的境況。下片通過梅花來寫自己的高尚節操。
4、 你認為詞篇中哪些是關鍵的詞語?
明確:寂寞、愁、風和雨、妒、輾作塵、香如故。
5、概括詞中所表現出的梅的品質。
?、派L處所→“驛外斷橋邊”(無人護特,更無人欣賞)
點明梅花所在的地點。"驛外"、"斷橋"烘托環境的荒涼,與梅花的冰姿玉質是不相適應的。這樣的環境可以使讀者聯想到作者一生被投閑置散和無所用世。接句"寂寞開無主",說明梅花被棄置在荒涼冷漠的環境里,既,所以免不了要產生"無主"的寂寞。這里,讀者自然會聯想到詩人被棄置林下而無所作為。"已是黃昏獨自愁",象征詩人已進入暮年,他的抗金復國的政治主張無人理睬,孤獨之感油然而生。"更著風和雨",象征著詩人由于愛國獲罪并屢遭迫害。
⑵生長環境→"無意苦爭春",
說明詩人并非有意與投降派爭官奪寵,而是因為自己懷有崇高的品質與遠大的抱負,所以"一任群芳妒",即不怕投降派的妒恨與打擊。
以上主要用的是“擬人”的手法,詩人賦予梅花以人的感情色彩,如“寂寞”、“愁”。“無意”、“苦爭”等等,這些抽象的感情活動,都不是無知的花木所能感受得到或能做到的,而是在梅花身上寄托著詩人強烈的感情和意志。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二句,又具有“擬物”的特征。詩人用梅花的特性來比喻個人品格的高尚、節操的堅貞和愛國之心的至死不變。
6、《卜算子?詠梅》小結
這是一首詠物詞。表面看,這首詞歌詠的是梅花,實際上,它是通過運用象征手法和比擬手法,用梅花來表現詞人自己的堅貞品質和高尚情操。
作者以愛國獲罪,在漫長的一生之中屢遭打擊。但他矢志不移,始終堅持抗金報國的遠大理想,表現出一種崇高民族氣節。這首詞就是詩人這一節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三、鑒賞《揚州慢?淮左名都》
1、學生背誦。
2、簡介作者。
姜夔(約1155—約1221) 南宋文學家,精通音樂。字堯章,自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因屢試不第,一生未仕,乃往來鄂、贛、皖、蘇、閩間,出入仕宦家,與詩人詞客交游。死于杭州。詩初學黃庭堅,后改學晚唐,詩旨清新,饒有韻味,有《白人道人詩集》;詞為婉約派,清妙秀遠,追求高雅,有《白石道人歌曲》。
3、簡介背景
本詞是作者22歲時路過揚州所作。詞人雖然初到揚州,但對這樣一座歷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視野的卻是一片荒蕪,滿目瘡痍,詞人頓時觸發起一種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寫本詞時,宋金隆興和議已達12年之久。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茍安半壁,朝綱廢弛。詞人目睹當年經強敵侵凌后揚州城的累累傷痕和苦難頻仍的現實,豈能無動于衷?于是寫下了這首《揚州慢》。
4、學生對照書下注釋,了解詞的內容。
⑴大家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情感上有種什么樣的感覺?(指名或集體回答)
明確:悲(悲涼、凄涼、凄冷等)
⑵你是從哪些地方(字、詞、句)讀出這種感受的?
明確:盡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橋……為誰生”等。
⑶剛才你所擷取的這些詞語,詩人是從哪些感官來描寫的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景(色)、聲
?、热绻迷~作中的一個詞語來概括作者此時所見的揚州城,它應該是?(指名或集體回答)
明確:空城(廢池)
⑸詩人為何“解鞍少駐初程”?他心目中的揚州又是怎樣的景象呢?
明確:(淮左)名都、(竹西)佳處
(6)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華的揚州城變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明確:“胡馬窺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紹興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興二年(1164)金兵屢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紹興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顏亮親率金兵攻占揚州,在瓜洲望江亭對其下屬說:“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國”,并改亭名為“不歸亭”。
5、找一找《揚州慢?淮左名都》中所用的典故,說說它的來歷和作用。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南宋的建立;王彥和“八字*”;宗澤;南宋初年金*的南下,黃天蕩戰役;岳飛、岳家*和郾城大捷;岳飛被害;1141年宋金和議;西州回鶻;黑汗王朝;大理及其與宋朝間的友好往來。
2.思想認識:
①抗金斗爭是正義的事業。北方義*和岳飛的抗金斗爭,符合廣大*的利益,永遠受到*的尊敬。
②西州回鶻、黑汗王朝和大理都是當時祖國境內少數民族建立的,是同宋并立的*。維吾爾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對我國西北和西南的開發,做出了貢獻。
3.能力培養
通過岳飛抗金等史實的講述,培養正確評價史實(金宋戰爭)和歷史人物(岳飛)的能力。
教學方法:講述法、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導入新課:出示《金、南宋對峙形勢》和《西州回鶻和黑汗王朝》圖,指圖說明兩宋時期,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同宋并立的*,除遼、西夏、金、西遼外,還有回鶻族在西北地區建立的西州回鶻、黑汗王朝和白族在西南地區建立的大理。
一、南宋的建立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趙構建南宋。(指圖說明為什么稱南宋?)
2.北方義*抗金斗爭的作用
女真貴族到黃河流域后,對那里的居民進行野蠻的掠奪和統治,女真貴族和金*的暴行,激起黃河流域*的強烈反抗。他們紛紛組織義*,反抗金統治者的掠奪和*,義*的斗爭牽制了金*的南下。
3.王彥領導的“八字*”
讓學生看p87材料。
4.宗澤的抗金斗爭
講宗澤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二、岳飛抗金和宋金對峙
1.南宋初年金*南下和南宋主戰派的抗金斗爭
金兵多次南下追擊宋高宗,宋高宗多次出逃,狼狽之極。(讀宋高宗給金元帥粘罕的信)南宋的抗金是民心、*心所向,即使在統治者里,也有不少人是堅持抗金的,如宗澤、韓世忠、岳飛等,而岳飛是抗金將領中最杰出的一個。
2.岳家*和郾城大捷
①讓學生講述小學學過的岳飛的故事。(看岳飛像、岳飛手跡“還我河山”)
②講岳家**紀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戰斗力強,“撼山易,撼岳家*難!”
③郾城大捷(1140年)
金*大舉攻宋,南宋分路抵抗,岳飛中路*在郾城大破金將兀術的主力騎兵。(講述郾城大捷中岳家*大破金騎兵的戰況)
郾城大捷后,抗金形勢一片大好。
宋高宗和權臣秦檜害怕抗金力量的壯大,會威脅自己的統治,于是向金求和。連下詔令岳飛等班師。解除岳飛等人兵權,并殺害岳飛。
岳飛堅持抗金,贏得廣大*的尊敬。
宋高宗為什么要害岳飛?
宋高宗本人就是投降派的代表,既怕打敗更怕打勝。敗,被滅;勝,抗戰派地位提高,被金俘虜的皇帝會回來。同時,不論勝敗,*武裝都會在戰爭中得到發展。他認為這些都威脅著自己的利益,因此,反對抗戰,主張投降。
(看p90秦檜跪像,講故事,對聯,贊頌岳飛,抨擊秦檜,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學生愛憎分明的感情。)
3.宋金和議
利用《宋金對峙形勢圖》。讓學生記住宋金和議的時間(1141年)
雙方的邊界,金中都,南宋臨安。金和南宋的分界線大散關、淮水。
宋金和議的三項內容:①劃界②稱臣③送歲*
實質:金和南宋暫時力量平衡的結果。
抨擊南宋統治者:林升的《題西林壁》陸游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三、西州回鶻、黑汗王朝和大理
1.回鶻*建的兩個*:西州回鶻、黑汗王朝。
2.白族人建的大理。
小結:遼宋夏金時期,我國西北、西南地區有哪些重要的民族*?
作業:p94一、二、三題。
課后記:
第14課五代、遼、宋、夏、金的社會經濟(一)
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五代十國時,吳越修筑錢塘*海塘。自五代起,南方經濟開始超過北方。宋朝時,水稻向北方的推廣,小麥向南方的擴展,棉花向長*流域的擴展,茶樹在南方的普遍種植。棉紡織業于南宋后期在南方興起。宋代制瓷業的發展和著名瓷窯。煤的大量開采。造船規模的擴大和造船技術的提高。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記住南方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最主要表現,理解南方經濟快速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已經完全超過北方,從而改變了以前以黃河流域為經濟重心的全國經濟格局,實現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對南方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標志性表現的提取、培養學生歷史概括能力;通過對教材圖片的分析與解讀,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解讀歷史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經濟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通過對三國起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到南宋已經完成南移,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現在的我國經濟運行特征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這是中國國情的重要內容,從而更好的了解西部大開發的.方針,并為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學習。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南方經濟發展的表現和經濟重心南移
2、難點: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學方法:閱讀、講授、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復習上節課的內容,歸納出民族政權并立、民族關系發展的主題,同時引入在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更快。
二、講解新課:
(一)、農業的發展
指導讀書分析、歸納出南方農業發展的四大表現:農業技術提高、耕地面積擴大、農作物品種交流、種植區域擴大和經濟作物大量栽培。
書42頁看看,引導學生講解。
(二)、手工業的進步
1、棉紡織業。了解初始階段的棉紡織技術,觀看《紡車圖》一車、二人、雙紗。
2、制瓷業。了解景德鎮制瓷業的概貌,并看圖說說青白瓷的特點。
(三)、商業的繁榮
1、北宋時在四川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發行了“會子”,思考:紙幣的出現說明了什么?課外收集不同的紙幣或圖片。
2、南宋臨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和繁華的商業都市。引導學生分析臨安商業繁榮的原因和表現。
3、兩宋時期對外貿易活躍。指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到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
(四)、經濟重心南移
教師概述從夏商到兩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到南宋時期我國南方經濟發展超過北方并一直持續到今天。而今,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突出,國家制定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方針。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東西部的差距會逐漸縮小。
一、依據課標教材,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組織靈魂,人們學習歷史的根本目的是解決現實中的種種問題。課程標準對本課的要求是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滅遼及北宋;知道岳飛抗金的事跡和南宋偏安。本課上承第6課《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主要學習三個子目的內容:女真族的崛起、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教材一方面講述了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權,先后滅掉了遼和北宋,并在對南宋的戰爭中擄掠殘殺,遭到了岳飛等南宋軍民的奮起抵抗,最終和南宋達成和議,形成南北對峙局面。另一方面課文貫穿了民族交融這條暗線。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主動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與先進文化,加快了民族交融的進程。這就需要在唯物史觀引領下整體把握這時期的民族關系。
根據學情以及教學經驗,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學生觀察圖片、地圖,并結合材料和課文內容,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滅遼及北宋,并對北宋亡國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講述岳飛抗金的故事,學習岳飛精忠報國、正氣凜然的`精神;學習相關史實,嘗試對宋金和議進行分析和評價,知道南宋偏安;認識我國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形成。
二、緊扣教學設計,落實素養培育
本課導入部分和課文小結,都采用《遼、北宋、西夏形勢圖》和《金、南宋對峙形勢圖》,既承上,直接點題,又首尾呼應。從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到金與南宋的對峙,既是一個時間概念,又是一個特定的空間概念。這時期各民族的碰撞和交流,形成了民族交融的新高潮,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進一步發展。根據學情,利用形勢圖,直觀引導學生從歷史的時空概念入手效果比較好。
女真族的崛起是本課的第一子目。在杰出首領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女真族不斷壯大,為擺脫遼的控制和壓迫,起兵抗遼。阿骨打一面與遼作戰,建立“金”政權,一面改革軍政體制,重視農牧業生產,吸收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逐漸具備了滅遼,甚至滅北宋的實力。在這一子目中為了增加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不僅提供了大金得勝陀頌碑圖片,而且選取了《大金得勝陀頌》碑文,形成圖文互證,孤證不立和多重證據的歷史學習方法。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豐富多彩的圖像與相對枯燥的文字之間當然會選擇前者。漫畫、連環畫在學生中的受歡迎程度就很能說明問題。現在的歷史教科書也順應這一趨勢,加入了大量插圖并全彩印刷,大大提高了可讀性。然而,這種對圖像資料的偏愛也許會帶來重圖輕文的隱憂。因此,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圖文互證的意識十分有必要。此外,史料實證注重材料必有出處、材料的科學性、證據意識等。為了求證金太祖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發展生產,頒行女真文字,給學生提供了《金史﹒太祖本紀》中有關“猛安謀克”的記載和注重農耕生產的史料,以及女真文墨錠圖。對這些史料的運用,既是探究歷史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歷史和解釋歷史能力的重要表現。
金滅遼及北宋是本課的第二子目。首先側重于講戰爭的過程。培養學生理解概括講述戰爭過程的能力是戰爭史教學的核心部分,也是學生最不易掌握的內容。因為它不但涉及大量的地名,特別是古代的地名,還有交戰雙方的具體位置以及戰略戰術等,所以必須借助地圖才能講清戰爭的過程。歷史地圖蘊含著豐富的隱性知識,它是課文內容的必要補充。教學中,借助于地圖冊中金滅遼及北宋的示意圖,教師示范講解金滅遼的過程,然后再請學生結合課前準備的內容講解金滅北宋的情況。這樣引導學生讀圖識圖,以圖釋文,了解金滅遼、滅北宋的史實,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拉近學生與歷史的時空距離,還可以讓學生獲得一種能力,一種穿越歷史場景的能力。其次,提供史料分析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學生通過前面所學,對北宋的政治有一定的了解,這樣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能夠對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通過材料解讀與問題探究,培養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
南宋的偏安這一子目是本課的難點。教材從南宋建立、岳飛抗金和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三個方面進行了敘述。如何正確看待岳飛抗金,辯證地分析和評價宋金和議等問題是這部分的重難點。為此,課前布置學生準備岳飛抗金的故事,通過講故事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初步認識岳飛抗金,再提供金軍南下的史料,讓學生思考:人們為什么尊重和愛戴岳飛?引導學生明白,人民之所以將岳飛視為民族英雄,這是因為他精忠報國的精神深深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抗金斗爭中,他率領的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是當時抗金力量的中堅;岳飛和岳家軍抗擊金軍南下,為南方地區創造了相對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讓南方人民免受戰爭災難,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維護了南宋人民的利益。他站在正義的一面,因此得到人們的尊重和愛戴。對于宋金和議,補充了相關資料,讓學生對照相關內容一一分析影響??傊?,第三子目主要側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作為最高層次的核心素養,是歷史課程中歷史價值觀教育的根本歸宿,體現出對歷史課程所承載的培育和涵養正確的歷史價值觀的高度重視和深切期望。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認識為國為民的民族英雄,能夠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反思課堂實踐,推動教學共生
歷史素養是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節課下來,切實體會到一是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本課第一子目注重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備課時,教師首先就得翻閱一些史料,如《大金得勝陀頌》碑文和《金史》等,對所教學的內容進行印證。只有具備了豐富的學識,在教學時,我們方能在課堂上左右逢源。二是要引領學生自我積累。鼓勵和指導學生閱讀歷史通俗讀物,瀏覽相關歷史網站,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歷史感。三是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歷史知識。利用博物館、歷史遺址、遺跡等教學資源,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可以拉近歷史與生活、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本課課前調查了解到,一部分學生們去過杭州岳飛墓。學習岳飛抗金時,這部分學生不僅學習熱情高漲,而且感受到歷史的“有用”,求知的欲望更濃。四是開放課堂,教學相長。如今的初中學生成長于新世紀,思維活躍,知識面比較廣,可以有序、有效地讓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合作學習。當然,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接近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有話說,踴躍表達,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因勢利導,從而使歷史課堂成為學生喜愛的課堂。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