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0
這是楓橋夜泊公開課教案一等獎幼兒園,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偸峭ㄟ^各種活動,通過各種辦法為我們教師搭建張揚個性、提升自我的平臺,我認為學校的每次教研活動更是我們每位教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大好時機。
我們每位語文教師大多時候都會把閱讀教學作為公開課或競賽課的首選。由于本次教研活動時,我班的教學進度的關系,我大膽嘗試進行了古詩教學,講的是《楓橋夜泊》這首詩,也想通過本次活動與領導、同行們探討古詩教學究竟怎樣進行,通過精心的課前準備,我認為本節課的可取之處在于:融方法于潛移默化中,按常理,這僅僅28個字的一首詩,學生讀讀背背,按注釋理解詩意,哪能用上40分鐘,然而,我將引導學生學古詩的方法在悄無痕跡地滲透給學生,激趣導入,板書課題,直接強調“泊”在本課的讀音,提問還有哪個音,只是強調,學生便很自然地熟記了這個多音字,并動筆積累在書上,然后,引導學生看著課題,你有什么要問的嗎?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接著初讀感知,我引導學生自由反復讀詩,直到讀流利。再如:當學生沒能很好地讀出韻味之時,我采取了與學生合作讀詩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了讀這首詩的節奏、語氣、語速。一切都不用多說,全靠學生心領神會。再如最后:引導學生把學會的同類的詩句歸納到一起,做到熟記于心,就是平時我們常說的積累。
當周五上午聽完王崧舟老師執教的《楓橋夜泊》之后,令我覺得汗顏。課堂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引領學生對一首詩歌進行剖析與感悟,更是一次與詩歌、民族經典文化的零距離面對。整個70分鐘的授課過程,不光臺上學生投入學習,臺下幾百個師者也沉浸其中,給人感覺那不單單是一節語文課,更是一種文化的追根溯源,一份美的享受。
整個上午,我都沉醉在詩一般的課堂氛圍中,跟隨王老師的每一步教學,專注中時光轉瞬即過,那味卻悠悠不絕。心靈最大震撼之一——師之功底。
教師本人身上、言語間所傳輸出的深厚文化底蘊,是作為一個師者最基本也最凸顯的地方。王老師的旁征博引,談古論今,信手拈來,都使人感到師者本身的功底。也許正是這份功底使師者的教學風格更顯從容淡定,自然深遠。不論是詩歌教學以后報告講座,教師自身的這份文化修養和學術魅力,都猶如詩之有韻、有味、有境,讓人聽罷仍語音縈繞,回味深長。
古之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不論“傳道”“授業”“解惑”都需教師有扎實而深厚的底蘊,這底蘊,來自于文化素養,來自于個人修為,是“知”與“識”的合二為一,是教育之源頭活水。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描繪了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月落、霜天、江楓、漁火伴著烏啼、鐘聲,交織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圖。“愁眠”是《楓橋夜泊》的詩眼,因為愁眠,詩人才看到月落、江楓、漁火,感受到霜氣滿天,聽到烏啼、鐘聲。月落后,天地之間一片昏暗,江邊楓樹影影綽綽,江中漁火星星點點,霜氣襲人、烏啼凄厲,景中無不帶著作者的愁思。詩人與愁思相伴,難以入眠。或許,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揚回蕩的鐘聲,才能與詩人相伴。在教學時,我從詩題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復品讀中感受詩人內心的孤獨。
一、讀詩題,談所得,引出“愁”。
“楓橋夜泊”簡單的四個字,交代了地點、時間、事件。“楓橋”在蘇州西北的楓橋鎮,詩人夜間在此停泊。詩題不難解讀,學生在課前也做了充分的預習準備,能夠準確說出生字“泊”的意思。理解詩題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楓橋在蘇州,距離詩人的家鄉湖北襄陽千里之外。此時,詩人不是一個游客怡然自樂,而是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此時,夜深了,詩人獨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讀詩文,勾畫面,體味“愁”。
詩人揮不去幾多愁,無法入眠。正因與愁相伴、睡不著,詩人才能看到眼前景,聽到耳邊聲。“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詩文,閉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詩中用‘——’畫出來。”學生讀完,我先請學生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說說詩人看到了什么,這是整體的描繪。然后,我讓學生按順序說出詩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楓、漁火”,并思考“如果讓你來畫這些景物,你會選擇什么色的畫筆,怎樣畫”。讓學生想象作畫的過程,也是學生理解詩意,感受詩情的過程。學生說“月落”在畫面中不好表現,我說:“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畫啊,那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蓮埨^一直守著天邊的月,一直到月落。你感受到了什么?”這樣月落就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那是憂郁、孤獨、傷感。受到插圖和現實生活的影響,幾個學生在說畫“江楓”時選擇紅色的畫筆。我沒有急著否定,給出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順著學生的話:“是啊,‘霜葉紅于二月花’,楓樹是火紅的??墒牵藭r月亮已經落了,在沒有月亮的夜晚,沒有燈光,你能看得很遠、看得很清楚嗎?”學生搖搖頭。“是啊,四周黑洞洞的,借著微弱的漁火,江邊的楓樹在詩人眼里也是模模糊糊的,會透著火紅的色彩嗎?”月亮已經落下,江邊的楓樹模模糊糊,船上的漁火星星點點,一切都不是那么清楚。“此時,在昏暗的夜色中,詩人會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個詞形容嗎?”詩人很孤獨,在秋天的深夜,會感到瑟瑟寒風,詩人甚至感到了——“霜滿天”。接著,我和學生辨析,“霜能不能滿天,是不是詩人寫錯了,用詞不當?”學生各抒己見,最后達成共識,詩人凄凄冷冷,感覺到霜氣滿天,實際上是到處都冷,沒有一絲溫暖啊。
三、品鐘聲,抒情感,解落“愁”。
“烏啼”、“鐘聲”是詩人聽到的。烏啼透著凄涼,但是鐘聲是復雜的。我播放了鐘聲的音頻,讓學生感受鐘聲的深遠、悠長,并補充了寒山寺鐘聲的特殊意義:過年時,夜里11點40分寒山寺的鐘聲都會敲響108下,最后一聲敲響正好第新年的0點。這108聲鐘聲,預示著人的108種煩惱都會隨鐘聲消除。“這鐘聲好像在對張繼說:……”,寫話訓練水到渠成。孩子們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張繼啊,請你不要再發愁了,這108聲鐘聲之后,一切都會好的。”“張繼啊,科舉落榜不算什么,你還有機會。”
寒山寺的鐘聲響了千年,你聽,在陳小奇在《濤聲依舊》中這樣寫道:“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歌聲在教室內響起,孩子們沉浸在音樂聲中,此時下課鈴已響,可他們堅持要聽完這首歌。我想,“楓橋夜泊”的風景和“楓橋夜泊”的鐘聲一定會留在孩子們的心中。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描繪了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月落、霜天、江楓、漁火伴著烏啼、鐘聲,交織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圖。“愁眠”是《楓橋夜泊》的詩眼,因為愁眠,詩人才看到月落、江楓、漁火,感受到霜氣滿天,聽到烏啼、鐘聲。月落后,天地之間一片昏暗,江邊楓樹影影綽綽,江中漁火星星點點,霜氣襲人、烏啼凄厲,景中無不帶著作者的愁思。詩人與愁思相伴,難以入眠?;蛟S,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揚回蕩的鐘聲,才能與詩人相伴。在教學時,我從詩題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復品讀中感受詩人內心的“愁”。
在課始,我通過“一千二百年前,有一個叫張繼的人進京趕考,最終卻名落孫山。時至今日,當年的狀元現在已無人知曉,可落榜學子張繼的一首詩卻流傳至今。那么這首詩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楓橋夜泊》。”這樣一段話激起學生對《楓橋夜泊》的學習興趣。
遵循“一課一得”的教法,這節課僅僅圍繞“愁”來講。我緊緊地抓住了課文中“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愁”字展開教學,找準了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初讀古詩,并讓學生評價。之后學習了一個生字“愁”。通過反復朗讀,在閱讀中理解古詩詩意、體會詩情。又結合圖畫來說詩句意思。緊扣詩眼,抓住“從哪看出詩人張繼很愁?”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古詩。在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張繼“愁什么”時,首先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詩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了,烏鴉在哇哇地叫著,整個大地都被大霧籠罩著。江邊的楓樹映襯著點點漁火,詩人張繼獨自站在船頭,難以入眠,只聽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在耳畔縈繞,感受到詩人此時的孤獨、凄涼、寂寞。重點講解了關于“霜滿天”和“對愁眠”的幾種說法,開拓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知道答案不止一種,面對同一事物,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就好,自己的見解來會更好。最后體會詩人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通過課后反思,以及找別的老師評課,我感到有許多不足之處。
1.在給五年級的學生上公開課時,是否還要講解生字?如果講的話,怎樣來講,講到什么程度,占用多長時間才合適?這是令我困惑的地方,這一方面的問題沒有很好地處理。
2.在引導學生賞析品味詩人張繼的愁緒時顯得空洞、凌亂,沒能讓學生們真正地體會到其中的愁。沒能利用對比、移情,讓學生深入地體會詩人夜泊楓橋時的心境??磥恚娴囊毯霉旁姡_實要花一番苦工在上面。
3.由于對理解“愁”沒有引導到位,學生的朗讀也始終沒有出來感情。朗讀指導太少,導致學生幾乎沒有讀出應有的感情。而面對這一問題,我也沒有及時的朗讀來引導學生。
4.前后時間安排不太合理,前面朗讀占用太多時間,導致后面講詩句意思時沒有太多時間來引導學生理解,這又回到了前面幾個問題上,總之就是應該引導學生深刻感悟詩人的愁思愁緒,這樣學生才能更加滿懷深情的投入到朗讀之中。前后朗讀對比才更會有層次感。
5.板書也是一大問題,沒有做到清晰簡要。本來我設置的是板書完以后,會變成一首叫做“愁”的五言絕句,但是我最后沒有點出來,這就造成板書不清晰簡要。
6.本課快要結束時放的一首歌因為選擇失誤,太不符合情景,因為太過歡快,導致把前面營造出的“愁”的氛圍給打破了,反而弄巧成拙,沒有收到預期的目的效果。
7.我覺得本節課最大的問題的,教學基本功有待提高。上課時只顧講自己的課,完成教學任務,沒有照顧到學生,沒有很好地處理課堂的生成,感覺和學生沒有融合在一起,課堂也很少走下講臺與學生互動,這可能也直接導致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體會到本詩的感情。
總之,在這次教學中,有收獲,也有許多不盡滿意的地方,但是找出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在以后教學中會指導我繼續努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