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7
這是高中重力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強調“勢”的含義。
(2)通過做功與能量關系,得到重力勢能公式ep=mgh,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勢能的單位是焦耳(j);勢能是標量。
(3)了解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及勢能差的不變性。
2、掌握重力做功特點及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應用其解決相關問題。
3、知道彈性勢能及其相關因素。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重力勢能的表達,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
2、對于勢能這種潛在做功能力的理解:一旦做了功,勢能就發揮出來而減少了。
3、要強調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相反量的關系,這在初學時很容易發生錯誤,所以應作為難點強調。
三、教具
投影儀及幻燈片(主要用于把課上要舉的例題和圖打出,節約時間和黑板空間)。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已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那么靜止的物體是否有能量?我們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新課內容。
(二)教學過程設計
1、重力勢能
利用剛才學生舉的例子說明,被舉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處于一定高度的重物“儲存”著一種能量,這就是重力勢能,即:重力勢能是由于物體處于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從重力勢能的含義可以看出,它與物體的重力和高度有關,到底是什么關系呢?
2、重力勢能公式
功是能量變化的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來。例如,用一外力把一質量為m的物體勻速舉高h,由于是勻速上升,物體的動能不變,外力舉高物體做的功w=mgh全部用于增加物體的重力勢能。而此過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為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獲得了多少重力勢能。用ep表示勢能,則處于高度h處的物體的重力勢能為:
ep=mgh
即重力勢能等于物體重力與高度的乘積。
從勢能公式的指導可以看出,它與功一樣,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焦耳(j),而且也是標量。它是由物體所處的位置狀態決定的,所以與動能一樣是狀態量。
【設計思想】
1、充分體現“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教學理念
《重力》這節課的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學生體驗非常豐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將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與重力有關的物理現象聯系起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物理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科學探究,注意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本節課通過探究“重力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的過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善于發問、質疑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制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領悟科學探究的思想和精神,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建立基礎。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3、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愛
興趣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只有當學生對物理有了興趣,才能有學習的樂趣,進而發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節課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質量的關系”的分組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通過實驗研究問題、思考問題的習慣,發展學生終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豐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符合九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
2、書中的插圖極富啟發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課本讓學生通過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習者情況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九年級的學生正處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觀察能力。通過八年級物理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以及多種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規律,正處于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并且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如熟透的蘋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時速度越來越快等有關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生活體驗,掌握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有關知識,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使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進而使學生由對生活現象的初步了解,通過實驗探究──觀察現象──邏輯推斷,最后上升為理論認識,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線的應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影響重力的因素;
②通過“實驗分析”強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于探究自然現象,物理規律的興趣,提高學生辯證的分析物理知識的意識;
②培養學生的交流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
【重點與難點】
重點: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及重力方向。
難點: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及重垂線的應用。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
【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重力勢能的定義及定義式。
2、知道重力勢能的值是相對的,理解重力勢能正負號的含義。
3、理解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系,知道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
4、培養探究歸納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在探究過程中滲透科學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實驗過程觀察法及實驗結果分析法。
2、體會用“實驗法”和“理論推導”相互驗證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滲透在探究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激發學生探索自然規律的興趣。
2、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與協作探究,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3、體驗科學不僅僅是認識自然,挑戰自然,更在于能動的改造自然。
【學習起點】
1、高一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仍需具體形象的圖片畫面來支持。
2、學生在初中時已接觸過重力勢能的概念,在高中階段重點是定量的學習重力勢能。
3、學生已學習了功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通過重力做功的計算來判斷重力勢能的變化。
一、教學重點、難點
1、本節課重點是重力勢能的概念及對重力勢能的應用。
2、本節課難點是如何探究重力勢能的概念。
二、教學方法
探究法,實驗觀察法,控制變量法,演繹推理法,講授討論,分析歸納法。
三、教學教具
鐵球和橡膠球各一個,白紙若干張,CAI教學課件,視頻展示臺。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投影多媒體圖片:利用生活常見事例,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
這是一幅美國內華達州亞利桑那隕石坑圖片。這個隕石坑是5萬年前,一顆直徑約為30~50米的鐵質流星撞擊地面的結果。這顆流星重約50萬千克、速度達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當于20xx萬千克梯恩梯(TNT),超過美國轟炸日本廣島那顆原子彈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產生了一個直徑約1245米,平均深度達180米的大坑。據說,坑中可以安放下20個足球場,四周的看臺則能容納200多萬觀眾。可見,有些重力勢能在自然界中的能量是巨大的。
過渡語:既然自然界中有些重力勢能具有巨大的能量,那么我們人類可以將之加以利用。
這是一幅水力發電站圖片,是利用水的重力勢能來發電的。這些重力勢能正在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己舉些例子)
過渡語:當然,萬事萬物有利也有弊,如次巨大的重力勢能也可能會造成重大的災難。
這幅圖片說的是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羅斯高加索北奧塞梯地區的一個村莊發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蹤。(請同學們自己舉些例子)
由以上資料可知,重力勢能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關系。我們只有認識自然,才能更主動的改造自然。今天這節課我們將深入地學習重力勢能知識及其應用。
(二)啟導互動、主體探究
通過前面對功和能關系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怎樣判斷一個物體具有能量,即:一個物體能夠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而且對外做功越多,這個物體具有能量就越多。
一、教材依據
九年義務教育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重力 力的示意圖》
二、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設計依據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學生的實際從三個方面出發設計,本節課的知識內容包括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和力的示意圖的畫法,在探究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知識時設計了探究性的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獲得知識,而力的示意圖的畫法,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練習掌握。學生普遍動手能力和把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較差,為此在設計時
一是改變了原來教材的編排,力的三要素教材上是在學完了重力后才提到,我在設計教學過程,講重力知識時就按照三要素去講,隱含著力的三要素,重力勢能教材上是學完了整節課后才學習,我在設計時把此部分知識安排在了重力講完后,這樣做以調整讓教材中的知識思路更清晰,更便于學生去學習;
二是重視物理課的實驗性,物理課的一個特點就是在實驗中獲得知識,所以在教學時依據內容需要,設計學生實驗,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是重視物理教學的生活性,物理內容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所以在教學中列舉了大量的與本節知識相關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讓學生學會學習,并培養學生把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勢能,力的描述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嘗試根據已有經驗進行科學的猜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用重垂線校準的操作產生提高自己能力和應用知識的愿望
現代教學手段:注重通過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探究實驗,得出結論,實物的觀察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知識點
四、教學重點
重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點
五、教學難點
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力的示意圖
六、教學準備
1、把本班48名學生進行分組,分成12組,每組確定組長一人,便于在小組實驗時的操作。
2、準備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13個,鉤碼若干,鐵架臺13個,細線13條
3、所需的其他器材:小黑板2個,建筑用重垂線1個,不倒翁1個,舊式落地扇1個
4、把本節課的練習題、例題寫在小黑板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