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8
這是明朝的滅亡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明朝君權的加強》主要是讓大家了解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明朝君權的加強》教案,歡迎閱讀!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元朝滅亡,明朝建立的情況;掌握明朝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措施。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提高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通過分析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提高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樹立一分為二看問題的理念。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
【難點】
加強君權措施的特點及八股取士。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
教師講述朱元璋滅元建明的故事,并提出問題:如果你是朱元璋,你會采取什么措施鞏固統治?從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教師出示明太祖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措施的史料,并提出問題:明太祖從哪幾個方面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學生根據史料及課本知識可以回答出來。
教師再加以總結: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在中央廢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六部直接歸皇帝管轄。
教師接著出示歷朝歷代皇權與相權爭斗的史實,尤其是元朝宰相左右皇帝繼任的史實,并提出問題:明太祖的措施有什么好處?學生根據資料可以回答出來這些措施可以防止大權旁落,加強君主權力。
2.教師出示明朝錦衣衛監視百官及百姓的故事,并提出問題:明太祖為了加強對百姓及百官的監督,設了什么機構?該機構的職能是什么?
學生根據材料及課本知識能夠輕易回答出來:明太祖建立了錦衣衛,用于監視百官、平民的生活及言行舉止。
過渡:明太祖除了加強對百官及百姓生活上的監督外,還加強思想控制。
3.教師展示唐朝、宋朝、明朝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并提出問題:與唐宋相比,明朝科舉考試有什么不同之處?
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及材料可以回答出來:明朝是八股文,作答格式有嚴格的規定,只在四書五經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制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
教師接著再出示八股取士的`相關資料及后人對八股取士的評價,并提出問題:要怎么評價八股取士?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后得出自己的觀點,教師再加以總結:八股取士一方面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造成了一大批官員只顧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不講求實際學問,但另一方面又是考試步向標準化的重要發展。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出示后人對明朝加強集權措施的評價,并提出問題:明朝加強集權措施的特點是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答案。
教師在此基礎上加以總結:這些措施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但也是中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現。
作業:收集明朝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小故事,下節課分享。
四、板書設計
一、整合教材子目,巧設教學活動
(一)遵循特定原則,整合教材子目
本課完整展現了隋朝從建立、統一、強盛,直至滅亡的全過程,充分展現了歷史的時序性和完整性。隋朝的統一與強盛離不開隋朝兩位皇帝的勵精圖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并實現全國統一,他發展經濟的同時,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則正式創立進士科,科舉制正式確立。此外,隋煬帝還開鑿出貫穿南北的大運河,進一步將統一的隋朝推向繁榮。但同時,包括開鑿大運河在內的一系列暴政,又使得隋朝最終走向了滅亡。因此,基于歷史的時序性,我將第二子目“開通大運河”和第三子目“開創科舉取士制度”互相對調。這樣的調整便于子目之間的合理過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便于學生對于隋朝的這段歷史系統化,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統編教材是集合了很多專家學者的智慧匯編而成,并將作為統一教材推行全國,所以這本教材十分具有科學性和嚴謹性。教材中每一個子目的設計和編排都是專家們智慧的結晶,所以我們在實際教學中也不可任意調整子目、整合板塊。我認為對于教學中子目的調整和板塊的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整體性原則。初中歷史教材的有些子目之間沒有形成系統連貫的體系,子目之間跨度大,邏輯性不強。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整合教材并結合一些過渡方法,將不同知識點溝通銜接起來,使教學內容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其次,時序性原則。相比于高中的模塊專題式教材,這類通史類教材時序性強,但也不是面面俱到。有些子目在編排上只選擇了某個知識片段,使得歷史知識零碎不完整,各知識之間跨度較大,新舊知識又缺乏必要的鋪墊和承接,甚至子目之間呈現因果聯系和相互推動的關系。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整合增加舊知識,加強知識的聯系,達到知識的鞏固和教學的承接。最后,學情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無論是調整子目還是整合教材,都要基于學生的學情展開,針對不同的班級進行調整。基礎較好的班級更偏向于能啟發他們思維的探究活動或者角色扮演,而普通班的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內容更加在意,一些探究性的子目之間的設問過渡在這樣的班級就很難展開。
(二)分析重點難點,巧設教學活動
教學重難點是每一節課的筋骨,無論是基于什么原則,對于教材子目的調整都是針對教學重難點進行的,而每一節課教學重難點是在分析課程標準和學情的基礎上設定的。本課的課程標準是知道隋朝的統一,了解科舉取士制度的創建和大運河的開通,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由于初一的學生缺乏相關知識儲備,給本課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但是,由于不少學生閱讀過《隋唐演義》等小說,對隋朝建立、統一,隋煬帝的暴政等方面內容存在一定的知識儲備,并且對這方面內容比較感興趣。再加上經過一學期對初中歷史的學習,對事物的理解、概括、分析、比較,以及史料研讀能力都有所提高,這為本節課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分析隋朝滅亡原因等探究活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基于課標的指導和學情的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隋的統一、科舉制度,教學難點定為科舉制度。為了突破重難點,必須設置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
第一,針對隋的統一這一教學難點,我引入了《隋朝疆域圖》這一教學工具,讓學生根據這幅歷史地圖說一說隋朝統一的過程,通過地圖直觀的感受“統一”。歷史地圖提供了直觀的確切的地域空間圖像,表現了文字難以達到的效果,與文字相輔相成,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正確合理的利用地圖,能夠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甚至可以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情感。
第二,針對科舉取士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則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讓學生從陳清泉、鄭天祿的《略論“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及其影響》的一段文字中,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感受改革人才選拔制度的迫切性。緊接著,再通過兩段選自沈為慧的《史學閱讀與微課設計:中國古代史下》和袁行霈的《中華文明史》中的文字材料,讓學生在與九品中正制對比的基礎上暢談科舉制的進步性。幾段文字材料的呈現能有效鍛煉學生閱讀材料的能力。我們在選擇文字材料時,除了要緊扣重難點之外,還要保證材料的正確性、真實性,拋卻那些似是而非的材料。
二、開發詩歌資源,實現文史價值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在這些詩歌中,有很多充分反映當時社會現狀的詩句。最典型的則是“詩圣”杜甫,他的詩多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疾苦,因此他的詩被后人稱為“詩史”。唐詩作為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卻與歷史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大師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也倡導以詩文證史。所以在隋朝的這段歷史教學中,我充分的挖掘運用了唐詩,這對學生學習歷史、了解歷史原貌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探究歷史史實,領悟評價方法
隋朝大運河的開鑿造福千秋萬代,但大運河的開鑿對于當時隋朝的影響,千百年來,人們對此眾說紛紜,爭論不休。針對這一問題,我引用了唐朝兩位持不同觀點的詩人的古詩,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和胡曾的《汴水》。讓學生通過對這兩首古詩的理解,探究得出自己的觀點。而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大運河的巨大作用,也對隋煬帝的暴政有了直觀深入的了解。兩首古詩的運用讓學生從多角度評價隋朝開鑿大運河這一歷史事件,教會學生客觀的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開創科舉取士制度,將隋朝進一步推向強盛。但同時,隋煬帝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唐朝詩人吳融的《隋堤》和羅隱的《煬帝陵》都對隋煬帝的功過是非做了或偏頗、或客觀的評價。從簡短的幾句詩歌中,我們會不由自主的想象,隋煬帝的陵墓只有幾畝田那么大,完全不符合其好大喜功的個性,最終落得了如此凄涼的下場。兩首古詩為學生創設了豐富的歷史情境,對于學生客觀評價隋煬帝這一歷史人物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加強思想教育,關注傳統文化
皮日休的《汴河懷古》比較客觀地評價了隋煬帝的功過,通過對這首詩歌的探究,學生能夠感受到大運河的開鑿是建筑史上的奇跡,我國古代人民所具有的聰明才智是無與倫比的。從中領會大運河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開拓進取的偉大精神。這對于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打下基礎,同時對于他們思想觀念的升華,情感意志的磨練也將產生深刻影響。
唐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語文課堂上學習的唐詩相比,歷史課堂上的唐詩是讓學生結合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基礎上去理解詩歌、朗誦詩歌。在隋朝這段歷史中適時的運用詩歌,使學生能夠認識到這些詩歌的深刻內涵,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學生關注傳統文化,從而樹立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教學目標】
1.掌握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歷史史實。
2.通過學習引導學生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3.通過分析鄭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戚繼光抗倭成功原因等,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學習感受鄭和、戚繼光的人格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鄭和下西洋。
2.戚繼光抗倭。
【教學難點】
涉及的時空概念較多,古今地名有差異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鄭和下西洋》歌曲和紀念郵票導入。
二、課中學習
1.帆之榮——鄭和下西洋
(1)展示《鄭和下西洋》視頻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視頻和課本完成有關問題并集體核實。
(2)結合材料分析:鄭和能成功地實現遠航的`條件有哪些?
(3)展示材料:蘇祿國王訪問中國和南洋開發。結合兩則史料引導學生深入認識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4)設想鄭和遠航運載的貨物及有可能遇到的危險,引導學生感受鄭和及其船隊的優秀品質。
(5)通過“航海日”的設立和世界各地對鄭和遠航的評價,感知鄭和遠航對世界的影響。
2.帆之危——戚繼光抗倭
(1)展示《戚繼光》視頻材料,結合課本引導學生完成自學的有關問題。
(2)展示戚繼光抗倭形勢圖,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戚繼光抗倭的過程。
(3)展示戚繼光的名言,引導學生分析戚繼光身上體現的精神,及時對學生進
行愛國主義教育。
(4)分析戚繼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學生自學課本,找出有關問題。
(2)補充澳門回歸的有關史料:
①1987年4月13日中葡兩國簽訂《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
②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交接儀式。
(3)鞏固記憶前面所學知識,并進行知識搶答。
4.帆之盼——國家富強,祖國統一
回顧所學內容,聯系香港回歸、中國承辦2008年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引導學生認識:國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對外交往及其及其民族安危。今天的中國正在日益崛起,只要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祖國的統一大業定能實現,祖國的明天也一定會更加美好!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處理朝政,設置錦衣衛,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遷都北京、實行削藩、增設東廠等加強君主專制的基本史實,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點。
通過聯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的措施與明朝的相關措施對比,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教材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的時期。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強君主集權,奠定了明朝君主專制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顯特點,如特務統治的出現、思想專制的強化等,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
本課的難點是八股取士。這是明代科舉考試的重大變化,是君權加強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明朝的建立
時間:1368年
都城:應天
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軍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二、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
對比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與明朝的中央政權機構示意圖,有什么變化?
——少了三省這一環節,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對比元朝的行省制度與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
——地方三司直屬中央。
朱元璋為什么要取消三省,設立三司。
從中央到地方政權組織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誰的權力增強了?——皇帝
明朝時期,皇帝的權力空前加強。丞相被廢除后,全國的重大政務都由皇帝親自處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
2、特務統治
朱元璋設立的機構:錦衣衛。
說明機構的功能在于監視官員、平民的活動及生活。
3、八股取士
朱元璋用什么方法選拔人才。
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應考的人不能有個人見解。文體要死板地分成八個部分,叫做“八股文”。
想想參加科舉考試的人,他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升官發財。讀書人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文,不講求實際學問。“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出示《舉子看榜圖》)
可以想象這些人當上官以后會是什么樣子。
所以顧炎武說:“八股文的毀滅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書!八股文的敗壞人才卻比秦始皇在咸陽外郊坑儒還要厲害。”
想想朱元璋為什么要采取這樣死板的考試方式。——加強思想控制
評價:明朝規定,科舉專取“四書”“五經”命題,并以宋儒朱熹的《四書集注》為依據,不能隨意發表自己的見解,所謂“代圣賢立言”。行文格式有嚴格規定,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體用排偶,謂之八股文。這種高壓專制、嚴格控制的奴化訓練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但又是考試向標準化的重要發展。
思考:你認為明太祖朱元璋加強君權對當時的社會有何作用?”
經過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得出結論:“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
三、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難之役
簡要介紹靖難之役的經過。
4、明成祖強化君權
(1)1421年,遷都北京
明成祖遷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待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得出“此舉意在加強邊防,是有利于明朝統治的舉措,也是充滿勇氣的行為”的結論。
(2)削藩政策;
(3)增設機構——東廠。
5、小結(略)
6、作業:課后作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