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1
這是《詩經》教案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關于《詩經》的基本知識。
2、反復朗誦詩歌,理解詩歌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3、揣摩體會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反復朗誦詩歌,并能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學會鑒賞詩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三到四名學生介紹自己所了解的《詩經》。
2、教師補充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匯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滅商以后產生的。《周頌》的時代最早,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描寫農業生產的詩歌。《大雅》祭祀和宴會的樂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諷刺詩。《小雅》內容一部分與《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國風》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詩。
《國風》是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篇)”。
二、整體感知
1、《關雎》、《蒹葭》在《詩經》中的地位。
《關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詩歌所表達的感情質樸、真率,千年后讀起來,還是那么清新動人。
《蒹葭》屬于秦風,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獨標一格,與其他秦詩大異其趣,絕不相類,是一篇玲瓏剔透纏綿悱惻之作。
2、教師范讀
課文朗讀
教師范讀詩歌,用以感染學生。范讀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領讀,使學生能讀得比較順暢,從而貫通詩意。
3、學生齊讀詩歌,深入領會詩意。
三、研讀賞析
精讀《關雎》,思考下列問題:
1、詩歌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歌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2、全詩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幾章?
明確:可分為三章。首章見物起興,直寫自己的愛情和愿望。次章寫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寫愿望實現時的歡樂之情,實際上是向往之辭。
3、這首詩歌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明確: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的優點在于寄托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余的效果。這首詩還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
四、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這兩首詩。
2、預習課后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分小組背誦詩歌,教師抽查。
二、研讀賞析
精讀《蒹葭》,思考下列問題:
1、全詩三章,每一章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點?
明確: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寫景,后六句抒情。全詩熔寫景、抒情于一爐。
2、詩歌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明確:“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展現了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凄清落寞的情調。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征,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3、詩歌運用了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在感情的表達上有什么作用?
明確:詩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基本相同,也極為單純,寫古今中外“永恒”的題材,男女戀愛。而且僅選取一個特定的場景:在那么一個深秋的清晨,有位戀者在蒹蒼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復,神魂顛倒,心焦地尋求他思戀的戀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給予人的美感卻非常豐富,使表達的感情愈來愈強烈。也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
三、拓展延伸
1、《關雎》和《蒹葭》在風格和表現手法上有何不同?
《關雎》一詩著重于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苦苦追尋,伊人卻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復詠嘆,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感情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感情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望,便心滿意足。“朦朧”和“距離”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
2、完成課后練習題三
《關雎》和《蒹葭》: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渴望。
《木瓜》:情人之間互贈禮品,作為永結恩愛的信物。
學生可根據理解談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合乎情理即可。
四、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題一。
教學目標
1、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文本研習,結合自己成長經歷、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并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鑒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鑒賞。
教學重點:
能獨立與文本、老師、同學展開對話,獨立研習文本并就藝術手法進行鑒賞。
教學設想:
1、本板塊的學習重點是文本研習。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中心設計。
2、本板塊的對話研習的話題是家園之思,所以,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活動情境,是引導展開對話、進行文本研習的關鍵。
3、本篇為古典詩歌,反復閱讀以以至背誦是研習文本、展開對話的前提。
教學內容或情境設計
1、背景知識(該項內容可讓學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據情況作必要的補充。)
《詩經》和“〈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余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根據音樂的不同, 《詩經》可分為《 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2、閱讀和背誦
(1)提示字的讀音和語氣助詞的使用,以便在閱讀體會文義時就排除虛詞的干擾。
(2)提示比較各段的異同,以體會反復詠唱的效果,并為文本研習,展開對話做準備。
3、對話和文本研習
(1)話題和情境設計
A) 你是如何理解鄉愁的 ?
B) 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
C) 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者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上述問題,教者應把握一個基本要點:
A) 鄉愁即家園之思
B) 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C) 漂泊、遠游、戰爭。
(2) 文本研習的主要方向
A) 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現出鄉愁的?
B) 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系?
D) 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E) 你以為結尾一章前四句寫得好嗎?說說理由。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本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及文本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本研習。
以上問題的要點包括:(參考)
A) 從時空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與“我”兩個方面渲染鄉愁。
B) 《詩經》里常用的起興手法,而薇菜又是鄉間常見的事物,自然能喚起鄉愁。
C) 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復,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D) 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E) (見仁見智)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4、拓展延伸:
你讀過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并說說你的理解。
一、教學目標 :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培養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作的能力。
2、反復朗讀并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變化,初步培養鑒賞作品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4、比興手法的運用,及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國古代人們對真摯愛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品位詩歌的語言,體會比興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
分析《氓》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比興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
3.講解法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我國古代詩歌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優秀的詩人如群星燦爛,眾多體裁、風格、流派則如眾芳斗艷,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了解和繼承古代詩歌的優秀傳統,將進一步激發我們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詩歌知識
詩歌起源:
詩歌起源于人類的勞動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頭創作。
據說,周王朝有一種“采詩”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間歌謠和樂章,借以了解民間習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獻詩”制度,表達貴族階層對政事的歌頌和批評。這些詩歌匯集至朝廷樂官“太師”手中,經太師整理編纂成書。
一般把編定于公元前六世紀,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詩經,看作是我國詩歌史上的起點。
簡介《詩經》
(1)地位: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六世紀。大約500年間的詩歌作品305篇,又名詩三百。
(2)分類:
按音樂內容分:
A、風:國風,共160多篇,多是民間歌謠,富思想意義、藝術價值。真實反映了當時時代風貌和人民生活。“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真切地表達廣大人民,自己的感受,愛憎和愿望。開創了現實主義傳統。
因是人民的口頭創作,口頭相傳,作者已無所考。惟有《鄘風 載馳》為許穆夫子所作,她可說是我國最早的一位女詩人。
(雅頌中標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宮廷樂曲,
大雅:用于諸侯相會。
小雅:用于貴族宴享。
(另有觀點:按產生先后:舊為大雅,新為小雅)
C、頌:用于周天子及諸侯祭祀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
(4)詩經的表現手法:
朱熹: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鋪陳)直陳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聯想),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
(風雅頌賦比興:六義)
(5)形式特點:
A、多采用重章疊句,反復詠唱。多數為隔句用韻。
B、多采用賦比興手法。
C、以四言詩為主,而又靈活多變。
3、朗讀詩歌
4、疏通字詞
5、理順思路
1)、按表達方式分這是首什么詩?按第幾人稱敘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敘事詩 第一人稱 對比
用第一人稱“我”回憶追述婚戀生活。
2)、討論本詩思路情節是怎樣的?
戀愛(第一二章) 婚變(三至五章) 決絕(六章)
6、學習“戀愛”部分
1、重點字詞
2、男女主人公在戀愛中有怎樣的表現?
氓:求--怒--卜--娶
我:送--勸--盼--嫁
3、從中可看出他們怎樣的性格?
女主人公:溫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潑 真誠熱烈
氓:急躁 任性 (沒有男子漢的胸懷,不大度)熱情 向往
明確:第二章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熱戀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現,可見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誠。戀愛中的姑娘是那樣的天真活潑熱烈。
“爾卜”句,神靈顯示是一段天賜良緣。“以我賄遷”娘家以豐厚的嫁妝祝佑著女兒的幸福,姑娘帶著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給了男青年。
4、用一兩個詞概括這段戀愛的特點。(這一段的感情基調如何)
熱情、幸福。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7、 學習“婚變”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請一學生朗讀,提問:開頭幾句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試舉例說明。
[明確]比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⑵文中的比興有何特點?
[明確]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后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由前兩章的敘事轉入這一節的抒情和議論,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了明顯的停頓和隔離,暗示著女主人公悲慘命運已經開始。
(4)結合三四五章考慮,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議論的方法回顧了自己幾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敗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傷。
集體朗讀這部分。
8、學習“決絕”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讀,注意感情基調:悔恨但不哀傷。
⑵提問: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樣的選擇?從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確]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剛烈的性格特征。
9、 從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教師強調概括人物性格特點,要從課文出發。學生自由討論,教師加以總結)
特點:勤勞 溫柔 善良 堅強
10、如何看待詩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
觀點一:他們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因素決定。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得幸福與否都維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家庭、對感情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難以避免。
觀點二:男女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雖有它的社會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點也是不可忽略的。從他們的戀愛過程看,兩人雖是自由戀愛,但女主人對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輕率地答應了他,種下了日后悲劇的種子。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賦比興的手法。
3、了解朗讀四言詩的節奏,體會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德育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過《詩經》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及賦比興的手法,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1、朗讀
2、點撥、討論
3、欣賞
教具準備
ppt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關雎》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品讀欣賞,把握詩意。了解賦比興的手法,體會表達效果。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中曾記載,孔子教育他的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這里所說的詩是指《詩經》。意思是說,不學《詩經》,(在生活交往中)就不會說話。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今天,我們學習冠于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朗讀錄音,注意正音。
關關雎鳩 jū jiū
窈窕淑女 yaǒ tiaǒ
君子好逑 ho qiú
參差荇菜 cēn c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關于《詩經》的誦讀。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普遍采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對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讀一句要讀出句內節拍,讀一章要讀出章內節奏、語氣語調;而讀一篇,要讀出篇內的節奏、情調。當然,章內節奏、語氣語調以及篇內的節奏、情調要由詩的具體內容來確定。
第一章以舒緩的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由雎鳩鳥立在水中沙洲上鳴叫起興,引出“淑女是君子喜愛的配偶”的聯想。
第二章朗讀時可以讀的平緩些。詩歌以眼前景物、時左時右采摘荇菜的動作,引出君子對淑女鍥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讀出單相思的難耐,注意延長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這一章描寫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態,表現他的癡情、執著。“求”這個字是全篇的中心,寫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
第四、第五章寫夢中求而得之的喜悅,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這兩章描寫君子在想象中與淑女相會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興,設想這位女子答應了他的請求,他就興奮地彈琴奏瑟、敲鐘擊鼓來親近她,使她快樂。
3.教師范讀課文,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注意下面詞語的含義:
雎鳩:雎鳩在傳說中是一種情意十分專一的水鳥,雌雄長伴,從一而終。其一或死,另一就憂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黃河 (現指一般的河流,詞義擴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體態苗條,性格柔順,文靜美好的樣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
流、采、芼:流:撈取 ;采:擇取;芼:挑選
寤寐求之:寤:醒時;寐:睡時。時時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鳴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彈琴鼓瑟表示親近。友:名詞作動詞,親近。
鐘鼓樂之:敲擊鐘鼓使她快樂,樂:使動用法,使…快樂
5、自主學習 整體感知
學生結合注釋邊讀邊理解,體會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試譯讀全詩。
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雎鳩鳥關關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靜美麗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對象。
水中荇菜長短不齊,采荇人左右尋找。
文靜美麗的姑娘啊,我醒著睡著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難實現,我睡著醒著都把你思念。
夜長長相思不斷,我翻來覆去難成眠。
水中荇菜長短不齊,采荇人左挑右選。
美麗善良的姑娘啊,我彈著琴瑟來親近你。
水中荇菜長短不齊,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麗善良的姑娘啊,我敲著鐘鼓使你快樂。
6、詩歌的大意:
寫詩人看到沙洲上一對雎鳩鳥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而引起他無限遐思,想到那美麗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優美的勞動身姿,讓詩人日思夜想;詩人追求失敗后長夜難眠、思緒萬千;詩人幻想能與心愛的姑娘歡聚;詩人幻想能與美麗善良的姑娘成親。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戀歌,描繪他對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對美滿婚姻的渴望。
7、學生齊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學習 加深理解
(一)分析討論,把握詩意
1、這首詩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樣的變化?請結合注釋邊讀邊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幾個?能做幾個采摘的動作嗎?這些動作用現代漢語怎么說?
4、作為愛情詩,詩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請找出相關語句,具體分析。
(二)把握形象 體會語言
1、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誰?有哪些具體的形象或事物呢?(細讀詩歌,想象畫面。)
2、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樣?想想看,這位女孩,值得他這樣嗎?
3、君子最終如愿以償了嗎?說出理由。
4、大家喜歡這首詩嗎?請說出理由。
喜歡。
語言精練。
重復的句子讀起來有韻律感。
很押韻。如“洲”和“逑”后面一連用了四個“之”。
《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重章疊句:誦讀時能發現,許多句子是重復出現的,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這種手法有利于反復吟唱,以充分表達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參差荇菜”等。
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四、結合詩句,探究手法
本詩寫君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詩歌的開頭為何要寫“雎鳩”?這種表現手法叫什么?
提示:
這也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興”。比,以此物比彼物,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興”字的本義是“起”。起興,就是觸景生情,因事寄興。
例如開篇先言他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鳩鳥鳴叫,引起所詠之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雎鳩鳥鳴叫,既象征男女之間的喜愛之情,又給詩歌染上了一層濃濃的歡樂氣氛。
“他物”與“所詠之詞”不是毫無關聯,而是有共通點的。如上例,雎鳩鳥的相互鳴叫與君子對淑女的愛慕是一致的。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確定。
請從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點。(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時左時右采荇菜的動作和千方百計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賦”和“比”都是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
《詩經》大量運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五、試背全詩。
六、課堂小結:
《關雎》這首詩描寫一位君子愛上一位采荇菜的美麗姑娘,卻又“求之不得”,只能將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內心的敬羨與想像之中,這也許就是“單相思”。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敗了,但你有沒有發現,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為都是積極健康的,是令人感動的。你看,雖然為想那位河邊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但他能嚴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為,他覺得只有用自己的才華和品德才能贏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文明之舉去努力打動、吸引姑娘,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難怪古人把“用詩歌來教育感化人”稱之為“詩教”,它讓人變得文明禮貌、溫柔敦厚。
這首詩很短又很完整,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作為一首愛情詩,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向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確有一定見地。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關雎》,并寫一段賞析文字。
2、課下思考: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對異性的喜愛之情?
板書:
所聽:關關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反側——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