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6
這是晚春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每學期一次的學校綠色耕耘杯青年教師作課及反思活動已落下帷幕,縱觀近兩個星期的教學過程幾多感慨,幾多收獲。今年是我教師生涯的第二十個年頭,雖然經歷了無數次的作課,但此次活動我更是倍加重視,充分準備,深鉆教材,力爭完美。
經組內老師共同研究,我們選擇了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春》。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時隔三年,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
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布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于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為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煉、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第一、導入新課巧妙。
“同學們正處在秋高氣爽的季節里,但想到馬上到來的寒冬,總是希望春天早點來到,因為春能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希望、給人自然勃發。所以,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涌旗風”。這些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贊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人對春的贊美的散文。”這樣的開場白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理清課文結構。
本文可分為三部分:盼春、繪春、贊春。在繪春中又描繪了五幅春景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部分同學搞不清這幾部分的順序,針對這一點,我把以上藍色的字打印出來,貼好不干膠,顛倒順序擺放在黑板槽上。為了給同學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個同學讀課文,并提出問題,“聽同學讀課文后,看誰能按照文中的順序給這些詞語找出恰當的位置?”我找了班內的兩個學生進行操作,反饋的結果非常讓人滿意。同時又為解決教學難點鋪平了道路。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寫景的典范之作。我原來在上這一課時,總是跳不出“教師分析,學生接受”的圈子。通過學習新課程,我決心跳出這圈子,從轉變學習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條好的路子。經過實踐,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習,我要求同學們讀熟課文。一上課,我試著讓同學們集體背誦,本意是提高他們的興趣與信心,估計學生最多能背誦兩三段。沒有想到,學生們居然把課文全部背誦下來了。這樣以來,我與同學們一起很快把課文的整體思路梳理了一遍,學生的腦海里有了五幅清晰的圖畫。然后分工協作:每個組負責一幅畫面,品讀、理解,之后在全班交流。同學們熱情高漲,不一會就完成了。于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始品讀。
在品讀“春草圖”時,同學們能準確地分析“鉆”“偷偷”等詞的妙用,也能找到本段具有表現力的句子。
更讓人欣慰的是:一位同學提出了他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小草既然是“嫩嫩的、綠綠的”,人們就不應該在上面“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謎藏”。他說:“我們應該關愛生命,保護環境,課文中的那種踐踏草地的做法似乎讓我覺得不太妥當。”同學們聽了,一致認為他考慮問題比較周全,也很欣賞他敢于對課文提出異議的勇氣??吹饺绱嘶钴S的課堂氣氛,我很欣慰,于是聯系寫作時代背景,針對這一個問題給了學生恰當的解釋,同時肯定了這位同學思維的嚴謹。
“春花圖”里的幾個優美句子一下子就把同學們的注意力吸引過去了。“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這句里的比喻與排比手法讓學生很感興趣。“鬧”、“散”字的妙用也沒有逃出同學們的眼光。
在品讀“春風圖”時,一位同學提了這樣一個問題:“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中,高興起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這一句沒有提到風,怎么放在了“春風圖”里呢?經過思考,一位同學解答了他的問題:“風沒有顏色,沒有形狀,我們不可能直接來描寫風,只能通過其他的事物來寫春風,這一句寫的是聲音,是風把聲音穿到我們耳朵里的呀!”這樣的解答同樣贏得了同學的贊賞。
在小組互相學習交流中,時間很快過去了,同學們意猶未盡。我想:下一節課一定會有更精彩的地方。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探究,研究問題。這節課我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提問、作答,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這樣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古詩內容。
3、能正確地背誦古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今天咱們來學習一首古詩,它們的名字是《晚春》。
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二、出示學習目標
課件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古詩內容。
3、能正確地背誦古詩。
指生讀學習目標,其他同學認真傾聽。 目標己經明確了,你們有信心實現目標嗎?老師相信,只要大家認真自學,一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務的。
三、先學
自學指導
1、請同學們自由放聲朗讀古詩兩遍。要求:把字音讀準確,詩句讀通順,并讀出一定的語氣。
2、讀古詩找出你不懂的地方,可以問同桌,不認識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兩遍。
3、小組內兩兩互讀古詩。
自學檢測
指名朗讀全詩,組織正音。教師相機運用范讀、領讀、齊讀等方式,讀出一定的節奏和語氣。
四、后教 合作交流
1.請根據古詩內容和自己的理解,小組內交流討論這首詩的內容。
2.《晚春》這一首詩描寫了一種怎樣的情景呢?從這首詩中你又體會到什么?
教師點撥;
1.注釋: 不久歸:將結束。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2.作品譯文: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竟相爭妍斗艷。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春》這篇文章我上了三次,每次上法不盡相同,每次的感受和學生的反映也不相同。
第一次上的時候我才是一個剛踏上講臺的新手。因是第一次教學生寫景的散文,那時著力于細,主要讓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培養學生想象的能力。
第二次教《春》時,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讓學生制作朗讀錄音帶,而在內客只作了粗線條的分析,學生讀得比較流暢,可是在寫作上反映的效果卻不及前次。
這一次吸取了第一次教得細碎的教訓,又吸收了第二次朗讀教學好的地方,結合上學期對學生預習指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采取了先讀——梳理文章思路——教師提供學習建議——學生學習討論——學生交流自學成果的方式來上課,其中我認為“提供學習建議”和學生的交流分析部分是本節課最成功的地方。根據學習建議,學生按照組別自行選擇一段內容進行自學,感覺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都得到了鍛煉,學習的效果比較好。
《春》雖然都是描寫草花風雨等自然景物,朱自清所采用的手法卻不雷同,既能抓住各種景物的特征描寫景物,寫作手法與詞語的使用卻又顯得靈活多樣,而這些又是學生所要掌握的,因而我選取了各取重點的方法讓學生來學習。課件是這樣呈現的:
建議你這樣來學習本文:
1、建議你從作者用詞的角度來學習春草圖。(找一找哪些字詞用得好?品一品這些字詞,并能從下文中找出類似用法的兩處例子)
2、建議你從多個角度來學習作者描繪春花似錦的寫作方法。(多角度:高低結合、虛實結合、色味結合、明暗結合,找出具體的句子)
3、建議你從人的感覺的角度來學習春風圖。(嗅覺?還有哪些感覺?)
4、建議你學習抓住景物特征來描寫景物的寫法。(至少概括出春雨的三個特點)
5、學習頌春部分時,先各用一個字來概括三個比喻句歌頌了春天怎樣的特點,再仿照課文中“春天像……”的句式造一個比喻句。
因為有了這些提示性和可行性的建議,學生自學的效果較好,在交流的過程中還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比如講到“鉆“字時就有學生自己提出來說用“長”字體現不出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和生機勃勃的生命力;還有學生提出來說“春風圖”“春花圖”等只是相對來說,因為朱自清在寫花時還不露聲色的寫了風,寫春雨時就不露痕跡的寫了風,還有草啊樹葉啊,由此可見學生對課文思考還是比較深入的。
作業之一是讓學生摘抄描寫春的詩句,因為課堂上學生只能背出一首寫春的詩歌——《春曉》,知識積累太貧乏了。第二個作業讓學生仿照一個小節來描寫夏天的雨,今天批改出來了,學生寫得挺好,抓住了夏雨的特點,我很欣慰。
當然,今天大家給我評了課,覺得把朗讀穿插在分析中可能會更好,也有道理。
一堂課要上得完美,難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