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7
這是長度單位解決問題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長度單位》是二年級數學教學的第一單元,因為這一部分的知識和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生活中的經驗積累非常重要。上完課后有一些體會:
《長度單位》的.教學反思
1、對大人來說“厘米”和“米”非常簡單,但是對孩子來說,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體多出示一些長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體,進行多次感知。并且讓他們多動手量身邊的物體:比如課桌的長、寬、高,門窗的高度等,對學生日后填單位很有好處。
2、在教學1厘米有多長時,不要把尺子放在實物投影儀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誤導學生。
3、測量要求從零開始,但是也應該教會孩子能夠不從0開始也能計算出所量線段的長度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花了近二周的時間結束了第一單元的新課和練習,并且進行了一次小測驗。下面談談我的教學體會。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學生已掌握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知道測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做單位,測量比較短的物體常用厘米做單位,學生能夠體驗在現實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長,1厘米到底有多長,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在建立長度單位觀念的`基礎上,絕大部分學生能夠估量出物體的長度,并且能夠自己動手進行測量出它的實際長度。讓學生知道了什么是線段,線段的特點有哪些,以及學生能夠用刻度尺畫線段。
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煩惱,比如說,我們的孩子大的7歲多一點,小的不到6歲,動手能力特別差,加之班級人數較多,教學畫線段時,手握不緊尺子,畫出來的線段是歪的,在課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里不斷地巡視,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學生。根據實際物體要求學生填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時,由于我們的孩子書本知識難與實際物體結合起來,因此填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時,容易混淆,出現錯誤頻率較高。當我們用斷尺去測量物體的長度時,也就是說,不是從0厘米開始測量物體的長度時,部分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難。
二年級長度單位教案教學反思第 4 篇
《長度單位》拉開了二年級數學教學的序幕,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為大量知識來源于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于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學了《長度單位》,很多孩子都覺得數學很有趣,很好玩。確實,這幾節課看起來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幣、圖釘、回形針量課本、鉛筆盒,用尺量自己身體上的數據,比如步長、一庹長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長度、寬度,還有大量的估測、觀察等活動,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亦樂乎!其實,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長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們能既輕松又有效地學習知識,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運用知識,我們呈現的材料、組織的學習活動就應該具有現實行、情景性。
反思這幾節讓孩子喜歡的課,我覺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訴學生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米、厘米是長度建立正確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時,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為統一的單位長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厘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本單元是有關長度單位的知識,這一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和厘米的基礎上繼續進入長度單位分米、米和千米的學習,使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教材中安排了實際測量活動,先通過兩次量一量鉛筆有多長的活動使他們體會到一分米和一毫米有多長,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會進行長度單位的簡單換算,會恰當的選擇長度單位,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
為了使學生很好的學習分米、毫米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在教學時我主要采用小組活動“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的方法,使學生感受1分米、1毫米到底有多長。比如:我事先準備一些長約10厘米的'鉛筆,讓學生進行估測,再讓學生實際測量,通過動手實踐學生感知10厘米有多長,然后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身邊哪些物體長度大約是1分米,也可以用手在尺子上指出1分米從哪兒到哪兒,使學生體會1分米不一定是從零開始。學生通過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知道,一本數學本大約一毫米、兩分錢硬幣厚大約1毫米,指甲厚大約一毫米,手指寬大約一厘米,一柞長大約一分米。
練習畫線段的時通過直觀演示找零刻度,規范學生畫線段的操作。學生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填空時,鼓勵引導他們使用篩選法,比如:一棟大樓高約25(),想想25毫米、25厘米、25分米、25米分別有多長,然后選擇合適的單位。這要求學生平時多測量、多觀察,以積累更多的經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學生學習千米時有困難,我就幫助學生根據以有的知識,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促成新舊知識的轉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觀念,同時,還讓學生去公路兩旁走一走估一估幾個電線竿的距離,進一步感知一千米有多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進行估測從哪個連隊到哪個連隊的長大約是一千米。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千米已有所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充分發表他們的意見,發揮他們的想象,聯系生活實際,用他們的眼光去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觀念。比如:學生說“我們的手臂伸開大約有一米,十個小朋友的手臂伸開接在一起長大約有十米,100個小朋友的手臂伸開大約長100米,那么1000個小朋友手臂伸開接在一起大約就有1000米,”盡管我花費了很多的精力,組織學生進行活動,可是學生對1千米的概念還是比較抽象特別是聯系生活實例時,錯誤百出,于是我就組織學生再進行一次測量,學生想象的1千米和實際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對比,學生對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觀念。學生做練習時也感覺比較輕松了。回恰當的選擇長度單位了。
本單元的教學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表面上學生積極參與,熱情高漲,可是對有困難的學生忽視了對他們的幫助,導致了教學任務沒有很好的完成,,在鞏固練習時沒能適當展開,對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還應加強。
今后,加強教學設計能力,提高預測能力,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長度單位》拉開了二年級數學教學的序幕,本單元內容要求學時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長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學時既輕松又有效地學習知識,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運用知識,我們呈現的材料、組織的學習活動就應該具有現實行、情景性。
《長度單位》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的一個概念性的認知內容。對于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的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會感到一定困難。因此,解決困難很大程度上在我們教學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聯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實踐中去感知、體會,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同時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
學了《長度單位》,很多孩子都覺得很有趣,很好玩。確實,這幾節課看起來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幣、圖釘、回形針量課本、鉛筆盒,用尺量自己身體上的數據,比如步長、一庹長度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長度、寬度,還有大量的估測、觀察等活動,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不亦樂乎!
如:用三角板量數學書的寬、用回形針量鉛筆的長、用硬幣量數學書的寬、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長、用鉛筆測量書桌的寬和椅子的高等。讓學生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引出用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為統一的單位長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量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厘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這樣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密切聯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實踐中去感知、體會,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同時通過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體現了課標的新理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